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高产不是永恒的命题:讨论《中国玉米》2015-08-1205:03讨论之一(粮食安全战略)张世煌徐志刚仇焕广中国农科院佟屏亚先生在《中国种业》杂志撰文,称“玉米高产是永恒的命题”孙世贤也多次在全国玉米品种区试总结会和培训会上讲高产是永恒的主题。他们都是对种业有贡献的人但我们不赞成这样的口号。产业技术绝非一成不变,这样的“永恒论”是外行官员误导全国玉米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的错乱“指挥棒”。一些科技人员也借用这一概念争项目,却因此搞乱了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最近几年,没人再提“永恒论”,但育种方向的失误给玉米种业造成巨大损失,迫使人们重新认识育种方向。从人类社会现实来看,我们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里。科学是不完美的,逻辑学也不完美,哲学更不完美......。不完美才需要科学发展,才需要哲学探索。从科技发展历史看,科学真理是相对和渐进的,绝非永恒;技术就更不永恒,更何况从属于产业技术的育种目标与实施条件,怎么可能是永恒的?中国特有的官僚主义品种审定“指挥棒”和科技部主导的育种联合攻关,以及后续计划项目共同养育了“永恒论”这个不顾一切的口号。其特点是思维肤浅和缺乏理性。“永恒论”禁锢了人的创新思维,使育种者的智力资源投错了方向,陷入误区。而摆脱误区需要比进入误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代价。如果政策方向再次失误,中国种业将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价。高产“永恒论”是农业科技政治化的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路线当道,闭关锁国,粮食不够吃。一旦有人提出进口粮食,不仅外汇短缺,“洋奴哲学”的大帽子随时就扣你头上……。那时的唯一选择只好把粮食安全的重担压在农民身上。“农业学大寨”正是在国家急需粮食,又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粮食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自力更生措施。“文革”中后期,全国“农业学大寨”。那时候计划经济越搞越糟,竟搞得农民吃不饱饭。于是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搞粮食生产。毕竟全国八九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治斗争之外的头等大事。那时候,国家粮食安全重担压在农民身上,把农民压得很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进口化肥与农资市场化改革为农业生产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再后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渐把农业生产搞了上去。粮食安全不是农民关心的事,也不是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能够谋划的事,但科技人员应理解政策变化,了解农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做出理性判断,提出正确的咨询意见。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再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理解粮食生产和安全,应心态平和地回归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层面,站在产业高度和农民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和利弊得失。政府官员在考虑粮食安全的时候,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对农民来说,增加收入更重要。如果农民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是没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和现代化,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政策要顺应历史潮流。如今,我国农业正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市场融合,中国政府能够采取的粮食安全政策与调控措施将越来越有限,执行难度越来越大,解决粮食安全绝不是简单的群众运动能够奏效,也不是“高产永恒论”就能解决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须综合考虑农民利益、环境代价和城乡居民的承受力。还要考虑国际分工和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因素,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我国食物安全服务。科技人员要顺应历史潮流,调整思路,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农业一直是支持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产业。如今,各产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贡献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有足够财力反哺农业,但农业不应拖国民经济后腿。中国政府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并采取措施。这绝非少数人的过时口号所能涵盖的。“永恒论”者需重新调研和理解我国粮食安全政策。错误的政策不但政府吃不消,城乡消费者和相关下游产业谁都承担不起,农民也不是获益者。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搞到一味强求高产和自给自足,忽视市场规律的支配作用,长期粮食安全是没有保障的。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能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生产和调节收储、加工与贸易的能力还不足。我国农业已进入比以往只追求数量增长更困难的阶段,需要满足膳食营养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并重的新需求。幸好国家已采取措施,着眼于强化未来国内外农业生产、流通、贸易的市场经济环境建设,规划了长远的食物安全政策。这不是说几句话,更不是某项技术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完善有关制度。科技人员要吸取教训。今后,一些专家教授如果还陶醉于高产“永恒论”或一粒种子、一个基因就怎么怎么样的时候,请务必三思!谁还会相信这些简单、片面和自恃清高的胡言乱语呢?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贸易已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以棉花为例,虽然普及了转基因技术,但受比较效益影响,生产却严重萎缩。高价格支持政策导致国内棉花质次价高,虽然库存积压,但下游企业却大量进口棉花。科技体制改革与转基因项目都没有挽救棉花产业滑坡的被动局面。其他大宗农产品也都面临下行压力,大豆、油菜籽和糖料产业面临的形势也大体如此。成本、质量与数量的矛盾空前尖锐,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压力。这不仅是品种,首先生产就出了问题,成本越来越高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需要从政策、生产方式和科技支撑各个方面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宏观布局。而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更包括经济质量,必须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财政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总之,我们面对的局面十分严峻,也越来越复杂。按照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这几年,中国每年玉米期末库存都在8000万吨上下,库存消费比高达40%,而美国这一库存消费比只有5%~7%。同样按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口径,我国小麦期末库存6300万吨,库存消费比达50%,稻米库存消费比也在30%以上。这些数字表明我们的粮食经济运行背负着沉重包袱,降低了农业和下游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基本满足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对玉米等谷物的需求,但缺少可持续性。压力来自玉米生产、收储各环节的高补贴、高成本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又要保证农民增收。这些因素互相矛盾,降低了中国玉米和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汲取其他大宗农产品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训,防范和减少国内玉米库存积压、而企业却要进口国外玉米的被动局面。这很容易就会发生。美国能够以低成本、低库存和低代价从容面对市场经济。这不仅是资源优势,也是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提高社会效率的结果。我们要研究和学习这其中的客观规律。建立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必须通过市场机制降低过高的生产成本。这显然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实现的,还需要调整政策。在这过程里,科学技术须配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育种方向是措施之一。而且,仅仅育种还不够,耕作、管理、植保、农业机械等技术领域都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提出“一机两改一保障”的发展战略,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控,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配合,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归纳了正确的方向与思路。保护环境,农业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部分欧美国家进入有机农业发展阶段,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但至少不能为了过量生产粮食而过度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和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对此,农业科技人员应深入了解,不要空谈“永恒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但至少不要雪上加霜。今后农业生产,不能再一味靠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量。随着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既要保证不减产,还要减少劳动和物化投入品的数量,任务很艰巨。如果减少投入还要增加生产,难度就更大。但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长期努力。不仅需要技术投入,更要有长远的政策投入。现在,科研项目管理相当浮躁和目光短浅,管理部门不鼓励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却鼓动恶性竞争,这不是国家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模式。佟先生的文章在当前刚刚开始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刻抛出“永恒论”,不合时宜,不利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也有悖于新一轮的农业调结构和转变增产方式。为了农民和消费者利益,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须面对现实,改变粮食安全战略。该进口就进口,该出口就出口,才能保护国内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些不是空洞口号,农业科研人员应当懂得这个道理。未来5-7年将是中国经济困难的转型时期,如果农业产业和种业的政策方向再次失误,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后的粮食安全策略,应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为主。现在我国农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粮食生产能力,但调控能力不足,或不够科学,需要改进。(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修改,农财宝典)最后修改于2015-08-2106:25阅读(280)评论(0)玉米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二2015-08-1205:04阅读(165)评论(0)讨论之二(育种目标绝非永恒)《中国玉米》品种审定已成为干扰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的错误“指挥棒”,孙世贤曾多次在国家玉米品种区试总结会和培训会上强调“高产是永恒主题”。近几年不怎么提了。育种目标绝非永恒,错了的就不再重提,这对管理者很简单。如果育种方向错误,对企业就很麻烦。全国种业企业的内外条件都不如登海,但超级育种的经验却无可挽回地证明了育种方向失误,企业发展就受到牵制,投入越多,距离市场目标就越是遥远。一些企业的兴起与衰落,科研机构的彷徨与无奈,都表明育种方向和目标必须与市场进化方向一致。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有可持续的未来。玉米育种从改良农家品种到普遍利用杂种优势,推动产量大幅度提高,使玉米育种跃上第一个高台阶。在普及了杂种优势和产量进入中位(5吨/公顷)爬坡阶段(美国1970年,我国2010年)前后,玉米育种攀上第二个台阶,即重点强化抗逆育种,这使玉米生产进入稳产高产和低成本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抗逆育种不但继续增加作物产量,更提高了产业竞争力。转基因就属于这一阶段的新技术。玉米育种和产量增长的第三个台阶尚在理论探索时期,目标是再次突破产量屏障,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与高产目标,可能要几十年以后才进入育种实践。现在,我国玉米育种已经站在第二台阶上,而“永恒论”和“超级”、“强优势”仍在第一台阶踏步,只能拖累种业向后倒退。“永恒论”和“超级”联手,把中国玉米育种引上绝路,也把种业逼入困境。从表面看,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品种的投入产出不合理,根源在于方向错误。在普及了杂种优势以后,育种方向应挖掘品种的抗逆潜力,培育的新品种才能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我经常用“役马”和“赛马”比喻商业育种目标。计划经济和官僚主义特色的品种审定“指挥棒”则指引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中看不中用的“赛马”型品种,至今停留在第一台阶,落后于产业发展方向。避免被边缘化的唯一途径是改革与创新。无论什么人,调整方向还来得及。正确的思维方法,根据生产限制因素和市场需求计算出发展优先序。这样就不忽视任何可能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潜力,不忽视任何对产量、生产和产业的影响因子。以往造成偏差的原因就在于缺少统计学概念和产业意识,思想方法倚重形象思维。这使得一些科技人员在争抢项目时表现得不理智,却因此搞乱了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品种审定“指挥棒”诱导育种目标和方向失误,热衷于虚假、空洞的高产“永恒论”,培育的品种摆脱不了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和高风险的路数,形成谁创新谁死路一条,不创新也死路一条的悖论。前者死于官僚体制,后者死于市场竞争。高风险品种的普遍特点是浪费资源,抗灾减灾能力弱和投入产出效率低,吃亏的总是农民。在国家层面,导致产业竞争力下滑。我国农民越来越多地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而脱离实际的“指挥棒”至今没有审定出对路品种,现有品种强行机械收获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至10%,个别情况下损失率更高。品种不对路和机械收获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增产数量,因含水量高和机械收获造成产品质量降等级给农民造成的二次经济损失更普遍。“指挥棒”刻意回避这些现象,似乎生产上的损失与他无关。官僚主义的品种审定制度打压创新积极性。管理部门要痛下决心,从政策上消除创新瓶颈。许多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差,成为种业失去竞争力的另一个原因。大宗农产品哪怕质量只差一点点,便足以置相关产业于死地,或逼着下游产业另寻出路。例如大豆含油量、棉花纤维长度和强度,菜籽的含油量和品质,……以及适宜机械收获的能力等,可能只是差了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差距在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置下游产业于困境。企业为了避免价格倒挂只好使用进口原料。长期忽视产品质量和品质,忽视抗逆性和资源效率,越来越置主要农业产业于困境。这只是刚开始,困难还在后头……。在调整育种方向的紧要关头,请不要再散布“永恒”谬论了。幸好中国玉米界没有流行“超级”育种,虽然赵久然忽悠了一个“超级”项目,向国家要了几千万打水漂,但不得不利用名人效应,把交不了差的超级项目转嫁给登海。当时,登海种业正在设法调方向,刚好撞上“超级”梦,于是错过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带来的育种创新方向。这是活生生的教训。当初我批判“超级”玉米是形势所迫。若只是个别人哗众取宠或招摇撞骗也就罢了,偏偏有专家、教授和院士认可“超级”玉米,说“人家有,我们也要有。这很不严肃。如今,“超级”玉米已经没人再提,超级谬论对中国玉米种业的伤害被约束在小范围。但错误的思想方法却继续影响一些科技人员。既然“超级”育种在中国已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且披上民粹主义色彩,就需要通过科学试验来评估,而不要等到大人物自然规律以后再去否定它。支持与反对,都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证明各自观点。但不管未来结论如何,企业和育种者要谨记,农民和市场需要的品种才是企业的未来。种子企业并不认同错误的育种方向,不认同“永恒论”、“超级”、“零缺陷”和“强优势”。企业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他们还知道,每年库存积压使企业陷入困境的种子都是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的高风险品种。受了市场经济的惩罚是要长记性的。科技人员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玉米的“超级”和“永恒论”都绑在官僚主义品种审定“指挥棒”上。国家玉米品种审定制度官僚主义到什么程度呢?最近二十多年,品种的区域试验密度几乎一成不变或变化缓慢,种子局干预了以后才有所增加。新疆的玉米种植密度达到5000株/亩上下时,国家在新疆的玉米品种区试密度竟只有3500~4000株,现在生产密度上升到6000株/亩上下,新疆当地早熟组区试密度7000株/亩,中熟和晚熟组达到6000~6500株,而国家区试密度才勉强达到5500株/亩。这打压了育种创新努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当事的管理者却不以为然。如今在现代农业机械面前,竟然推不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要以为中国育种家不作为,是个别人把官僚主义玩大发了。这维护了少数利益集团,但损害了大多数育种者和企业,更损害了中国玉米产业。农业部应痛下决心,从根上解决问题了。(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修改稿。种子科技杂志)最后修改于2015-08-2409:37阅读(165)评论(0)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三2015-08-1205:06阅读(18)评论(0)讨论之三:(质量和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httpy//中国玉米网》高产“永恒论”是农业科技泛政治化的产物,被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迹。在“文革”中,国民经济倒退,粮食短缺,只好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重担压在农民身上。“农业学大寨”正是在国家急需要粮食,又没有其他途径保障粮食安全的复杂政治环境下采取的自力更生措施。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和品质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在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不敢轻视产品质量。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都是决定性的竞争因素。而企业经常表现得力不从心。为什么农民喜欢种先玉335,不仅仅是产量高,稳产性好,抗灾减灾能力强,多项品质指标均好于国内其他品种。据玉米产业体系科技人员从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多个试验站取样分析,先玉335的籽粒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淀粉含量也较高,淀粉粘度普遍高于国内其他品种,但籽粒的硬度却最低,适宜食品和饲料加工要求。试验表明,先玉335的籽粒经过长期储存,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性仍然很高,而酸值却比较低,说明耐储存。用先玉335玉米粉制成的饺子皮韧性高,生面皮硬度低,延展性好;熟面皮的硬度和咀嚼性介于小麦和其他玉米品种之间。用先玉335玉米制成重组米,吸水性和水溶性指标均接近稻米。看来,农民和粮商直觉上欢迎先玉335是有道理的。培育这样的品种绝非偶然,是长期种质和技术积累的结果。如果不彻底否定“永恒论”,我们就永远也积累不起未来市场竞争所需要的种质基础。忽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严重后果。从城市到乡村,谁都躲不过。我们要冷静分析,为什么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和政策支持,好不容易从数量上满足了粮食安全需要,却突然冒出产品积压,而企业却要大量进口粮食和农产品?不消几年,便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拖累现代化建设,而且大幅度抬升了食品价格和各类加工产品的成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农业产业面对市场经济只能往前走,没有回头路。我国食品和轻工产业原本是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却在国际竞争中连连败下阵来。传统的出口加工产品,如棉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发酵和淀粉加工业、茶叶、麻类、果品、水产品、水稻、大豆……均陷入竞争力衰退的产业危机。大宗农产品质次价高,导致下游加工产业失去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市场开放的大格局下,市场已经无法封闭保护,只能面对竞争。民粹主义解决不了发展问题,最终被市场边缘化。我们没有选择,必须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而玉米成为这次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关键产业。依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玉米期末库存大体在8000万吨上下,相当于产能的40%;小麦库存消费比更令人吃惊;其他大宗农产品都存在类似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被认为是好事,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就是麻烦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果提出市场经济色彩的研究方向,会受到冷遇或攻击。但科学研究没有禁区,没有框框,科学、技术都不与政治挂钩。于是,科学家就要说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话,做科学家该做的事。作物育种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我国农作物育种在品质方面吃了大亏。一个先玉335把中国育种者教训得够够的,大家认识到虚高的产量并没有保障粮食安全,反而使我们陷入被动。大部分品质性状属于可遗传改良的内在因素。现在,育种家苦于手中没有合适的育种材料,既没有矮密早宜机收的种质储备,又没有品质优良的育种材料。这显然是长期忽悠造成的。专家要帮助基层科技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不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或者天寒地冻再浇上一瓢冷水。拿玉米来说,现有品种商品质量差,不耐储存,加工品质也差那么一点点。但就这一点点差距导致一公斤玉米的售价差了5分至一毛钱。这对农户来说可是巨大损失!品种的内在商品品质差,还导致严重的产后损失。黑龙江省每年玉米在晾晒加工过程里发生霉变,给地方政府出了难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遗传育种来减轻危害。但“永恒轮”致使育种者不关心也没有储备合适的种质资源。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带领企业和基层科研机构重建商业育种的种质基础和技术储备,这至少需要10年左右时间。九十年代育种的方向失误和技术倒退,搞乱了人的思想,使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延伸到农产品贸易和加工产业,品质就更重要,而且成了决定性因素。加工品质也是内在的,就因为只差一点点,企业宁愿使用进口玉米、大豆、棉花和小麦,你的品种产量高,却烂在库里,最后国家倒霉,农民倒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企业会做出什么选择,不是很清楚吗?小麦抓了几年品质育种,曾经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最近几年滑坡。这造成国产小麦积压,食品加工企业却不得不使用进口小麦。玉米的问题不是更严重么?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不完全是品种问题,但品种内在缺陷已成为突出障碍,在实体经济滑坡和产业危机面前,我们只能调整农业结构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这是很艰难的过程,专家就不要再说风凉话啦!(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修改稿。8月1日修改。种子科技。)玉米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四2015-08-1206:23玉米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四(心态要平和)“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总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失落,也会有许多羡慕。”据说这段话来自莫言的演讲,不知真假。后面还说道,“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这些话使我想到,人在年轻时就要找准方向和位置并坚持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键是务实,面对机遇和命运,期望值不可过高,既不投机取巧,也不与他人攀比。这与人的理论水平似乎关系不大。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成才条件做出错误判断,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领域,就难发挥作用。历史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必耿耿于怀。即使后来取得成绩,也没必要再想着以前的阴影。何况退休以后做的事,如果取得成绩,受到一些尊重,说明这时候没有心理负担,做了你喜欢做和适合你做的事情。这不代表以前的境遇就不公平,因为你前后做了不一样的事情,或者投身社会,改变了自己的外部环境,或许现在正确判断了自己,前后心态就应该不一样。佟先生经常就生物技术发表见解,反映了部分民众的顾虑。但在一本关于种业的专著中,写了一些生物技术内容,对自己不懂的领域片面解读。育种的理论、方向,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搞明白,过去二三十年,连育种专家都犯了糊涂,外人介入就更要小心些。育种专家应当欢迎各界人士对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要说什么高产是永恒的命题。国内国外都不永恒,产量是需求,产量是相对的,是诸多因素随着时间与空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甚至与历史、文化和农民社区都有密切关系。世界上很多国家,各有不同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一切取决于需求、产能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国家育种项目,在一定历史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挑战,须重点解决不同的产业问题。专家的过头话,加上品种审定“指挥棒”,给中国玉米育种和种子产业带来了数不尽的灾难性后果。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作物育种研究应当是栽培生理学家帮助制定育种方向,数量遗传学家帮助制定技术路线,但这一切都依托调研和试验数据。育种方向原本是作物生理学家研究的领域。在中国,我和研究生做了十几年试验,才把过去的问题基本厘清。面对未来,还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探讨,或许要二三十年时间才能勾画出轮廓。玉米机械化生产面临品种障碍,现有品种,如先玉335和郑单958都不适宜机械收获。为了实现品种创新,科技人员应当团结起来,彻底改革落后的品种审定制度,然后解决育种面临的技术障碍。外行写书、写文章,谈到生物技术,最好请年轻人把关,提些修改意见。哪怕互相持相反意见也可以共同讨论问题,能够少犯常识性错误。任何人都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文明社会容忍和保护不同意见,包括容忍外行人士反对生物技术和反对转基因的权利。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都要适应文明社会的行为方式,尊重各方利益诉求。但既然发表了反对的意见,就希望达到目的。若反对转基因,就必须设法让对手哑口无言。涉及到常识,力求把握准确,如果被人抓住太多把柄,人家就会不理睬你。如果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里,常识性错误太多,主流群体和青年人就不再读你的书和文章了。只剩下外行为你写的文章喝彩,那还有意义吗?谈到育种方向,既要调研,还要做系统试验。比如,我们研究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连续做了十几年试验才下结论。后来研究育种方向,又用了十几年,也只是基本搞清楚了过去几十年玉米品种的产量来源。(建议读一读我们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为了进一步研究玉米产量来源和制定未来的育种技术路线,还需要再做几十年的基础性研究。“永恒论”折射出部分科技人员不够理智。形象思维容易抬高自己,而逻辑思维需要以平和心态才能缜密思考。“永恒轮”把无知和孤陋寡闻当成民粹,甚至自鸣得意。但民粹主义越来越唬不住人。高产“永恒论”不顾一切,忽略了许多相关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人员泛政治化以后才说得出来的昏话。在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必须关注产品质量。但曾有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比其他行业更容易泛政治化和陷入民粹主义。科技人员泛政治化就会牛鼻冲天,就会假大空,说些套话和废话。科学研究没有禁区,没有框框,不能规定哪些可以研究,哪些不可以探讨。如果设了禁区,很可能就被政治化或宗教化了。说到农作物品质,育种目标和耕作栽培应综合考虑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不要借助科学以外的力量压制其他意见。一些专家最反感最难理解品质育种。品质育种是李竞雄先生高瞻远瞩,指引的研究方向和石德权等老先生亲力亲为的创新领域。由于历史原因,某些人不高兴或自以为受到权威'压制”,耿耿于怀。当李先生重病卧床和病逝以后,终于找到翻天的机会。但这么一做就很不明智,不但验证了自己学术水平低,缺少方向感,还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埋下不和谐的种子。知识分子或科技人员,不管地位多高,不论有多么光鲜耀眼的头衔,都不要压制不同意见,更不要暗地里算计别人。这些话说给谁听都是一样道理。科技人员需警醒,不要从任何角度打压别人。放弃“永恒论”,首先要端正心态。我们只是科技人员,不是政治家,别把自己当孤家寡人放到天上去。在中国,植物育种者尤其要端正心态。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不要拉帮结派。要团结多数人一道追求上进,并指引正确方向,为产业经济服务。持“永恒论”的不止佟先生一人,只不过佟先生写成文章,于是给我机会撰写系列短文批驳之,并借此机会系统地阐明育种方向。“永恒论”的思想基础很复杂。我试图概括这么几条。第一是不讲逻辑,形象思维自说自话。形象思维有时对,有时错。即使对的也失之肤浅。第二是不做调查研究,关起门冥思苦想。第三是片面思考,缺乏一盘棋思路,不能整合资源。第四是欺骗性宣传,为了伸手向国家要项目,什么胡话也敢说。粮食安全很能搏人眼球,却是伪命题,在中国、在世界范围都没有根据。且不说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不是局限在自己那一个狭窄领域。事情总能解决,但途径不是绝对的。如果决策失误,就等于给了别人以发展机会!错误理念无疑给高层决策制造了困难与障碍,尤其身居京圈的专家、教授和院士若胡言乱语,后果就很严重。以后,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编项目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如今,领导人已经不轻易上当受骗,但种种原因,不愿意剥下你的马甲而已。注:本文对形象思维的讨论仅限于科技领域。艺术创作当然需要极具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如果艺术家融入逻辑思维,通常也深深地掩在形象思维之下。例如莫言的小说、西方古典音乐和某些现代艺术作品,我们经常欣赏不懂其中的奥妙与震撼,原因似乎就在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2015年5月13日修改稿。5月30日再修改)玉米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五2015-08-2714:23阅读(22)评论(0)玉米高产不是永恒命题:讨论之五(抗逆性)一、抗逆性与适应性的区别最近二十多年,我国玉米进入抗逆育种阶段。这包括抗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育种者比较熟悉生物逆境(病虫害)。国内育种者通常不关注品种的耐杂草能力,因为没有需求。相对来说,作物品种面临的非生物逆境更复杂,更难对付,包括密植,高温、干旱、水渍、低氮、低温冷害、阴雨寡照、风灾、盐碱和酸性土壤等均属于非生物逆境。此外,生育期和籽粒脱水也与抗逆性有关。总体来说,我们最近十几年才比较重视非生物逆境,并取得较快进展。国内科技人员习惯用适应性这个概念,符合传统思维方式,但比较笼统,没有可追踪的逻辑性,更没有育种可用的度量方法。而科学研究必须可度量。这就需要把抽象的适应性分解为可观察和可度量的性状,然后逐一研究。总之,我们要习惯抗逆性这个术语。从表面看,只是个术语表达问题,其实不然,科学研究须逻辑思维,而基于象形文字的传统文化缺少逻辑思维,不利于科学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研究生重视英语和数学两类课程,表面看是技能,实际是思维训练。我们先明确,育种者面对的是可以研究,可以度量的具体“抗逆”性状,而不是笼统抽象和不可度量的“适应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继续讨论后续问题。二、战略产量就是抗逆性。难道高产不是来自遗传改良,来自杂种优势吗?在现代玉米育种的初期阶段,杂种优势确实推高了产量,但继续提高产量,主要靠抗逆性。回顾最近这几十年的经历,我总结出农作物产量来源的三个台阶理论。(见本系列文章第二篇)作物育种经历了几千年的农家品种改良,到一百年前,进入利用杂种优势的新阶段,使玉米产量潜力提升到了第一个高台阶。这一阶段可以用遗传改良(G)来代表,标志现代遗传学理论支撑的常规育种技术取得巨大成就,与杂种优势统称为遗传贡献。这一阶段,育种家很重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初期阶段很重视杂种优势强度。这是那个时期舆论焦点和吸引投资的主要理由。当美国玉米产量达到5吨/公顷,便进入抗逆育种新阶段,使玉米生产继续保持很高的增产速度。这是玉米育种的第二个高台阶,即抗逆育种阶段,用GXE表示。我国九十年代,玉米产量达到5吨/公顷,却长期忽视抗逆性,导致产量增益大幅度下滑。最近施行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和强调抗逆栽培以后,才又重新恢复了较快的产量增益(2011年以后平均4%)。抗逆育种是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筛选抗逆品种,实际上是筛选基因之间的关系。美国玉米育种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攀上了第二个高台阶,而我国在九十年代仍忽视抗逆性,所以玉米育种的遗传增益缓慢。最近十年才逐渐认识到抗逆育种的重要性。这个阶段的理论基础概括成一句话,即产量来自抗逆性。当前流行的转基因育种主要是抗虫和耐除草剂,即强化了的抗逆育种。推广转基因以后,作物育种将攀上第三个高台阶,其理论基础是提高经济(籽粒)生产效率。这将是普遍提高了抗逆性以后育种挖潜的新阶段。这大约需要几十年时间研究和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转化为技术路线与研究手段。现在积累的理论知识还很少,技术上较茫然,或隐约形成的思路还很复杂;未来形成的新研究手段必须是简单而有效的,绝非复杂。以往,育种者追求较高产量,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优良品种的经济(籽粒)生产效率,例如蛋白质含量降低,雄穗变小,上部叶片少短窄,提高了光合与资源利用效率等。以往提高经济(籽粒)生产效率似乎与抗逆育种有一定联系。今后要主动实行抗逆育种技术路线,高密度育种是简单可行的办法。以往育种者不自觉地提高了作物的经济生产效率,但知识积累不够,理论上还不系统,技术比较茫然。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我们不能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中国农业科技界将抓不住这个几乎已经到了自己手心里的创新机会。现在,科技界用SCI做考核指标,而理论创新过程包含很多知识积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和在哪一个点上取得突破,但我们知道,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需要做大量田间试验积累数据,每推进一步都需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怎么可能每年都写出高水平的SCI论文出来?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界用SCI作为评价标准的愚蠢做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创新机会流失。三、策略明确了育种的战略方向,还需要合理的策略,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我国调整作物育种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的幅度比较大,需要调整被科技部计划管理模式所扭曲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更要调整被品种审定“指挥棒”所鼓吹的“永恒论”所扭曲的育种方向。这个调整遇到的阻力很大,必然要在“指挥棒”所扭曲的品种试验中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育种方向。在调整方向的初期阶段,可能增产幅度很小,甚至产量下降。但这只是在试验田里产量下降,不是农民田间的产量下降,更不是农民经济收益的下降。在初期阶段,育种方向发生大转弯,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下降一些,将不可避免,非如此不可能把作物育种推上一个新台阶,不可能推广更先进的育种理念和优良品种。当我们度过第一道难关,后续改良品种的产量潜力必将出现井喷之势,突破我国九十年代以后,由品种审定“指挥棒”所造成的主要农作物产量长期徘徊的沉闷局面(玉米年增益0.8%,水稻0.6%,大豆0.4%,远低于小麦的2%)。最近二十多年,“指挥棒”对中国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害!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刚推广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时,产量潜力比非转基因同型品种下降约5%~7%,但农民仍然欢迎转基因作物,因为减少了投入和简化了田间作业,且不说在逆境下显著地减少损失。这吸引了农民的投资热情。后续转基因品种逐渐达到平产,扭转了减产局面,更受农民欢迎。我国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和油菜越演越烈。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抗虫品种都比非转基因同型品种减产,可是农民仍然欢迎转基因品种。这是因为转基因品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更减少劳动投入,农民认为划算;虽然降低产量,但减少的资金投入足以弥补减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减少劳动投入,这是当前农民最关心的生产要素。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才能顺利地迈出第二步,巩固创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才会带动产量潜力在新的基础上井喷式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没有第一步,哪来第二步?挥舞了二十年“指挥棒”的孙谷先生,你们真该反思,自己给中国农民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和伤害,更要反思由于阻挡科技进步给中国农业经济累加的巨大损失。历史应当翻过这不光明的一页,大刀阔斧地推动改革和创新。调整育种方向,也遇到类似困惑。从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品种转变为矮密早和宜机收的育种方向必然面临重重困难,如果品种审定制度死死卡住试验田里的产量指标而恣意压垮创新努力,这就是非同一般的官僚主义了。现在是推动种业改革与创新的大好时机。中国农业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局面,这是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以及突破官僚主义桎梏的大好时机。2013年以前,我从正面讲这些话遭遇各路“英雄”“豪杰”的重重围剿,现在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上扬,进口增加,日积月累,雪上加霜。这正是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的大好时机,再也阻挡不住创新方向。这也是我激烈反对延续品种审定制度的根本原因。四、派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既然品种抗逆性这么重要,我们就应当研究抗逆性所涉及的数量遗传学理论,即GXE互作效应对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这是唯一能够与“适应性”挂钩的概念,但只是经过整合以后的抽象概念。它的基础仍然是那些可以度量的抗逆性状。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仍不清楚,因此仅仅GXE不能作为商业育种的选择指标和操作规范。抗病育种要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必要时还需要人工接种鉴定。这要求增加试验规模和合理布局,需要经费支撑。但非生物逆境更复杂,技术性很强,除了高密度育种,其他非生物逆境几乎都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抗逆育种先从高密度入手,道理简单明了,不施行这个技术路线的人越来越少,但态度还不够坚决。对此,我只想说一句话,这属于技术竞争力。抗逆育种应严格控制环境。首先是育种圃的施肥水平,这方面很多试验站做得还不够,施肥水平普遍较高。看一看郑单958和先玉335的长相,这两个品种非常经典,属于稀植大穗高杆晚熟类型,对土壤肥力敏感。于是这两个品种可用来判断试验田的肥力水平是否适宜育种。我看到大多数企业和试验站的育种圃里,这两个品种的植株长相和叶片颜色与农民大田的长相差距很远,几乎完全扭曲,表明这些试验田过度管理,这是育种的大忌。商业育种要控制灌溉。需要在适当的地点设立干旱、高温、低温、寡照、低氮、水渍、酸性和盐碱土壤的育种圃。我们注意到,国外品种普遍比我们的品种需要的肥料较少,叶片颜色浅。这正是农民的需要。但在我们的试验田里,外国品种表现得比在农民田间的颜色要深,叶片繁茂,甚至株型趋于繁茂,这说明我们的试验田过量施肥了。为了稳产,需要重视抗逆性育种;为了大范围和长远的可持续高产,必须强调抗逆性育种。高产“永恒论”没有解决稳产问题,更解决不了未来高产和高效率的技术需求。最后修改于2015-08-2917:28阅读(22)高产不是永恒的命题:讨论之六(调结构和转方式)2015-08-3109:52阅读(9)评论(0)高产不是永恒的命题:讨论之六(调结构和转方式)玉米育种是长期动态过程,包括对产量、杂种优势和非杂种优势等遗传与非遗传因素的再认识,及重新分析育种目标和发展优先序。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当前重点是转变玉米产业发展方式,通过技术与政策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重建比较优势。转变玉米科研与生产的发展方式,要围绕“一机两改一保障”这个基本战略,才能找准思路、方向与途径。这不但挽救玉米产业,还将影响下游产业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正确认识杂种优势在玉米杂交育种的初期阶段,人们关注产量和杂种优势。这是吸引投资的理由和舆论热点。随着杂种优势技术的普及应用,科学家重新认识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证明,几十年来,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持续提高,但相对杂种优势却逐年下降。两条回归线交叉呈X状。总体来说,美国玉米品种的相对杂种优势从最初的80%降到八十年代的50%。现在大体维持在这个水平。在这过程里,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对杂交种产量的贡献彻底颠倒。如今,一般配合力对产量的贡献远远超过特殊配合力。或者,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美国Iowa大学的数量遗传学家Hallauer教授和先锋公司首席科学家Duvick,他们的理论成为先锋公司和世界玉米育种的指导思想。(自花授粉植物可能会逐渐放弃杂种优势育种。)种质“多群论”是造成育种技术路线混乱的思想基础,其后果是杂种优势群压缩。经过近二十年试验研究,终于尘埃落定。虽然少数教授继续坚持“多群论”,但已沦为文化与哲学现象,大可不必理会。落后文化只能靠时间去淹没。现在,人们不再纠结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但一些专家教授仍然可以找出别的理由向国家忽悠钱。先是“超级”和“零缺陷”在玉米界无人问津。“超级”靠的是名人效应,在科学上站不住脚,只等着时间去盖棺定论。后来,教授们提出“强优势”育种计划,很容易迷惑项目官员。因为杂种优势概念没错,但他们隐瞒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杂种优势的演变规律及背后的理论基础。在缺乏实践经验的人看来,杂种优势越强,产量越高。这是误解。站在产业角度,则产量越来越提高,杂种优势确是线性下降的。这是客观规律。美国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迅速下降,而我国玉米品种的相对杂种优势却从66%提升到69%。为了这区区3个百分点,农民付出了沉重代价。这3个百分点不代表正确的育种方向。二、产量就是抗逆性Duvick倾其一生所做的研究与著述阐明了品种抗逆性与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商业育种的产量来源,又指出了玉米育种的方向。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在全世界都有效的育种指导思想。这使玉米育种的产量潜力提升到第二个高台阶。在李竞雄先生因病卧床和去世后,大多数中国玉米育种者走上相反的方向和背道而驰的技术路线,只有农大108和郑单958最接近抗逆育种的思路。但官僚主义的品种审定“指挥棒”仍然顽固地错指方向。这导致育种者只能模仿,而不能实行抗逆育种的方向和技术路线。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玉米育种几乎是原地踏步,创新缓慢。这是我国玉米育种最糟糕的二十年!“超级”和“强优势”站在玉米育种的第一台阶,是满怀浪漫主义色彩的遐想°Duvick指引的抗逆育种则脚踏实地站上了第二台阶,未来第三台阶是籽粒(或经济)生产效率,将成为突破产量屏障的理论基础。这大概需要几十年的基础性研究作为知识积累。我这二三十年不过是引领中国玉米育种方向站到了第二台阶上。但我望到了下一个台阶,尽管那不是属于我的时代。三、调结构和转方式中国农业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明确杂种优势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对产量的相对贡献。当前,品种抗逆性对产量的贡献潜力最大,而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育种空间还没有释放出来。这个实事求是的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不被科技部理解与支持,于是下面的专家只好瞎忽悠,才能搞到项目。做项目,钱是必须的,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向科技部提项目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可隐瞒真相,误导全国的育种方向。但话说回来了,如果科技人员实事求是讲真话,通常拿不到科技部的项目。我国种业发展缓慢,原因之一是强大的公益性机构没有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公益性研发,却以大量资源涌入竞争性的商业育种,同时挤占了产业的话语权。幸好国家及时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还能够为种业发展做一点公益性研究。调结构,首先是转变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在杂种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抗逆性产量来源,相当于转变增产方式。玉米产业技术的发展战略归纳为“一机两改一保障”。转变玉米科研与生产的发展方式,要围绕这个基本战略,才能找准思路、方向与途径。这意味着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培育的新品种和研发的新技术都必须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使用大中型机械才能施行深松和改良土壤,包括秸秆还田等。这方面增产潜力很大,尤其在旱、涝灾害年份,增产幅度更大些。另一个巨大的增产潜力是品种改良必须适应机械化。与此相关提高种植密度带来的增产潜力能达到21%,最近几年经过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玉米主产区每亩种植密度增加了大约500~1000株,产量潜力提高了8%至12%。今后仍有继续增加密度和提高产量的巨大潜力,但必须换品种。土壤改良的增产潜力在15%以上。这取决于年份、灾害类型与程度。综合来说,今后几十年我国还有40%~50%的潜力继续提高玉米单产,但这需要30-40年时间才能逐渐释放出来。在这过程里,相对杂种优势肯定会下降。“超级”育种肯定被扫地出门,“强优势”育种思路必然被产业拒绝。多数种子企业既不认同错误的育种方向,也不认同“永恒论'、“超级”、“零缺陷”和“强优势”。专家教授可以用这些概念向国家要钱,但骗不过企业和青年科技人员。企业知道农民需要什么品种,他们还知道,每年库存积压的种子都是高杆晚熟稀植大穗繁茂型品种,属于高风险类型,一次又一次使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在市场遭到惩罚是要长记性的。科技人员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四、改良品质调结构和转方式要务实。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中物理高二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区高级中学2025届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罗山高中老校区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5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衡阳二十六中物理高一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蛟河市朝鲜族中学校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中学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全面解读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物权编PPT
-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 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
- 大班数学《贪心的三角形》课件
- 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电导(材料物理性能)
- 最新八年级道法上册概括与评论题角度汇编
- 基因与健康PPT通用课件
- 酒店组织架构图以及各岗位职责(完整版)
-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共45页)
- 新吨公里计算
- 某热力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