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九) 教师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九) 教师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九) 教师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九) 教师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九)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历史(九)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黄帝采集首山的铜矿石,然后铸鼎于荆山脚下。但其他史官们则普遍认为,是禹或者他的儿子启,打开了铜鼎铸制的历史,鼎成了“华夏第一王朝”的代表,并且荣升为帝国权力的最高象征。据此可知()A.司马迁的记载更符合历史事实B.青铜铸造历史源远流长C.文献记载须有历史学者的考证D.青铜器的原有功能消失【答案】B【解析】据材料“黄帝……铸鼎……禹或者他的儿子启,打开了铜鼎铸制的历史”可知两则史料的共同信息是青铜铸造的历史久远,故选B项;缺乏考古资料,无法说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文献记载不一定需要历史学者的考证,存在争议的才需要考证,排除C项;青铜器的原有功能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象征意义,排除D项。25.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使民务本,不营于末”为理由坚决维护,而贤良文学一方则以“不与民争利”为由坚决反对,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辩论促进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昭帝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C.辩论反映西汉决策制度发生重大变化D.辩论促进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可知辩论促使汉朝统治者改变了盐铁专卖制度,故选D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可知,昭帝废除了榷酒制度,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西汉的经济制度的变化,而非决策制度的调整,排除C项。26.下图为宋代雕版书籍价格变化曲线图。据图可知,宋代()A.雕版印刷术助推文化发展 B.书籍的排版技术大为提高C.市民阶层对文艺追求强烈 D.印刷术得到民众普遍关注【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绍兴十七年到淳熙十年雕版书籍价格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雕版书籍成本下降,进而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故A项正确。宋代书籍的排版技术是否得到提高无法由材料得知,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知雕版印刷书籍的价格日渐低廉与市民阶层对文艺的需求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宋代是雕版印刷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并不能说明民众普遍关注印刷术,D项错误。27.清朝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塘栖镇,“宋时所无”,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这说明,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A.棉纺织业的兴盛 B.交通条件的改善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府政策的扶植【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塘栖镇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棉纺织业,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不扶持市镇的发展,排除D项。28.19世纪70年代出使欧洲的刘锡鸿认为,英国确实没有残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曾来过中国“得闻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这表明刘锡鸿()A.固守“中体西用”思想B.更加关注政治制度改革C.坚持传统的“夷夏”观D.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可知刘锡鸿到19世纪70年代还没有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说明其还处于传统的华夷之中,故选C项;中体西用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排除A项;刘锡鸿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中国不必向英国学习,并没有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排除C项。29.抗战时期美国将军史迪威说:“我是根据看到的情况来判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国民党:腐败,失职,混乱,经济困窘,苛捐杂税,空话连篇,没有行动,囤积黑市,与敌通商。共产党: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与政治,说到做到。”其认识反映了()A.美国政府决定放弃援助国民政府B.国民党更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C.共产党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D.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主战场【答案】C【解析】据材料“共产党: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与政治,说到做到”可知共产党团结全国各阶层进行抗战,故选C项;材料所述是美国将军史迪威的看法,不能代表美国政府的决定,排除A项;据材料“国民党:腐败,失职,混乱,经济困窘,苛捐杂税,空话连篇,没有行动,囤积黑市,与敌通商”可知国民党消极抗战,不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排除B项;据所学抗日战争前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排除D项。30.下图《扫地出门》,刊载于1933年《红色中华》上图可以佐证苏区政府()A.粉碎“围剿”的决心B.治国安民的智慧C.艰苦奋斗的精神D.公正法治的理念【答案】B【解析】《扫地出门》描绘的是1933年苏维埃政府在选举运动过程中将“贪污”分子排除在选举之外的行动,这表明苏区政府坚决摒弃贪污分子参与选举和参加政府,这是为了更好地治国安民之举,故选B项;虽然粉碎“围剿”是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的任务,但是题干漫画不是反映这样的主题,排除A项;题干主题反映的是彻底清除贪污分子,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C项;公正法治指的是执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但是题干是对贪污腐败分子的态度,而不是执法过程中的举措,排除D项。31.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就节约和创造价值9000多万元,还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促使工业化目标实现B.我国科学理论研究水平世界领先C.工人阶级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D.改革开放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地位【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人在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反映出工人阶级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故选C项;“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科学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大批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D项。32.古代雅典戏剧的演员往往由公民扮演,表演者在剧场向观众展示民众法庭的审判、公民大会上的演说等内容,观看演出因可以领取津贴而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表明()A.公民权利与经济利益不可分B.公民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凝炼C.公民至上在文化上得到落实D.公民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法治【答案】B【解析】古代雅典的戏剧扮演、演出向公民进行参政教育、并发放津贴鼓励公民,体现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公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中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不是将公民权利和经济利益挂钩,排除A项;古代雅典是城邦至上,不是公民至上,排除C项;材料体现雅典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没有涉及法治,排除D项。33.有部分学者认为,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充分,不能为我们所有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但它的确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该观点意在说明启蒙运动()A.有待于形成完整思想体系B.面临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C.需要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D.能够引导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的解答需注意题干中的转折词“但”,一般此类题目多考察转折语之后的句子,据材料“它的确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可知,本题考察启蒙运动在引导历史发展的趋势方面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A项属于对其消极评价,而材料突出的是其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也属于消极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同样为消极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34.企业名称时间段(年)资本额(英镑)年均增长率(%)Philips&Le21814179991M′Connel&.Kennedy1795177029.8181088375N.Dugdale1796100016.7182476229Thomson,Chippindal11826284161上表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部分棉纺织业企业的资本增长状况,可以说明当时英国()A.棉纺织企业剧增B.盲目追求高额利润C.重视扩大再生产D.忽视生产技术革新【答案】C【解析】据上表,可知棉纺织业企业的资本均在显著增长,结合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们节俭和重视资本积累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在获得利润后将其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只能呈现出这几家企业资本的动态增长,无法体现整个棉纺织业企业数量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资本家扩大生产,并不是简单的追求利润,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全社会均注重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排除D项。35.有俄罗斯学者指出,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0多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200万党员时(不包括二战中牺牲的党员)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这一沉痛教训是()A.忽视党建丧失了党的先进性B.党员构成不合理削弱党的战斗力C.苏共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D.党的领导人脱离群众而失去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随着苏共党员的增加但是党的建设没有跟上,党的战斗力下降导致最后丧失政权,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苏共党员的增加但是没有体现党员的构成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苏共民主集中制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党员数量的增加但是没有涉及领导人脱离群众,排除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标志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摘编自王学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材料二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得以建立;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支柱,以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不惜以出卖国家利益为代价举借外债,用以维系着对中国社会的统治。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正在苦闷中摸索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展示了一条新的出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构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理论,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百年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夙愿。——摘编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及其背景。(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比,概括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答案】(1)特征: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斗争目标由争取经济利益到争取政治权益;斗争方式由分散到联合;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7分)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诞生。(6分)(2)特点: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俄国十月革命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理论。(8分)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得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据材料一“超越经济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得出斗争目标由争取经济利益到争取政治权益;据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得出斗争方式由分散到联合;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30、40年代,经济上: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诞生。(2)第一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二“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支柱,以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得出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据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展示了……新的出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得出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材料二“创造性的构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理论”得出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理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民族矛盾;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等国家的外来侵略,存在阶级矛盾。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契约理论是近现代法律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基础,自然法思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权利文化为其产生、发展和存续提供了制度化的基础。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应用为干涉社会生活,确立社会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为其获取自身利益创造了机会,其权力滥用等常常导致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整体破坏。因而社会契约的建立与履行使具有了深刻的法律意义。——摘编自季金华《近代西方的契约理论及其法治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存在基础及其法律意义,提出论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点:民主政治建立在公民平等和自由之上,成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政治基础。(2分)论述: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法律既控制着权力,同时又表述着权力”,它维护着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公民的权利及自由。17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颁布了以限制王权和保护资产阶级及新贵族权力为主要精神的《权利法案》;18世纪的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打碎了贵族特权和教权主义,颁布了维护全体国民特别是第三等级利益的《人权宣言》,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上述革命及文件体现出社会契约论的各项原则和精神,故民主政治有力地减少了权力的负面影响,为近代契约理论所要求的平等和自由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10分)示例二:论点: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是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想,还是近代西方国家成文宪法的基础。(2分)论述:社会契约理论在逻辑上规定了公权力与私权利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它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理性王国的蓝图。在实践中,宪法必须保证社会契约建立的权力机制能有效地实现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调整和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等使联邦政府的正当权力得到正确、有效地行使,后又通过一系列的宪法修正案等有效地实现了对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调整和控制;法国则通过《1875年宪法》使国家权力与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达到了平衡,剔除了大革命的急躁和激进革命措施,维护了法国政治、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社会契约理论是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基础,它不仅使政府的正当权力得到了正确的行使,而且使公民权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10分)【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契约思想,首先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和材料中“近代契约理论是近现代法律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基础”等可以得出论点如社会契约论产生的原因、理论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等,结合英法美等国革命史实展开论述。(1)论点:(2分)①没有论点或论点不合理不得分。②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提出的论点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2)论述:(10分)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论点正确合理,至少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顷,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③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学生如果从哲学、商品及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角度论述社会契约理论的存在基础,或站在理论高度论证社会契约理论在法律意义的必然性、合理性亦可得分。)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西汉初期,在法律上“改秦之敝”“蠲削烦苛”。刘邦初入咸阳时曾“约法三章”以获民心,后又命萧何“據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从惠帝至景帝,绝秦之迹,除其乱法”“刑罚用稀”。惠帝时期,颁布了赎刑令,后叔孙通以礼入法,增加了《谤章》18篇。高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复弛商贾之律”。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诽谤妖言罪及肉刑。武帝时期,法网渐趋繁密。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制定《朝律》6篇,连同《九章律》和《谤章》,合计60篇,汉律基本成型。但“文书盈于典阁,典者不能遍睹”,导致“罪同而论异”。董仲舒提出的“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恶恶止其身”等原则,对以后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期法律变革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期的法律变革。(6分)【答案】(1)背景:汲取秦朝法律严苛、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汉初黄老无为治国思想影响;儒学逐步确立正统地位;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每点3分,任答三点得9分)(2)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经济恢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统治;实现了国家法律的统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礼入法,扩大了法律调整的范围和加强了儒学的影响,对后世法制发展影响深远;汉武帝时律令繁复,前后矛盾,司法标准不一,激化社会矛盾。(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据材料“改秦之敝”“蠲削烦苛”可知汲取秦朝法律严苛、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黄老无为治国思想影响;据材料“董仲舒提出的‘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恶恶止其身’等原则,对以后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儒学逐步确立正统地位;结合汉武帝大一统可知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2)结合汉初至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和经济恢复发展,分别从法律制度、政治统治、社会矛盾、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等全面评价,据材料“刘邦初入咸阳时曾‘约法三章’以获民心,后又命萧何‘據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经济恢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统治;结合法律变革的时代背景可知实现了国家法律的统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材料“董仲舒提出的‘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恶恶止其身’等原则”可知以礼入法,扩大了法律调整的范围和加强了儒学的影响,对后世法制发展影响深远;据材料“‘文书盈于典阁,典者不能遍睹’,导致‘罪同而论异’”可知汉武帝时律令繁复,前后矛盾,司法标准不一,激化社会矛盾。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20世纪20年代,反对苏联是很多西方国家的共同目标。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联合反苏行动,如1927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六国外长会议上,英国外长张伯伦提出了“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的口号,提出了一个反苏联合声明草案,但未被会议通过。在这一时期,维护凡尔赛体系确立的国际秩序,阻止和破坏苏德关系是英国、法国、美国等战胜国关注的中心。在充满不安定因素的欧洲局势下,苏联致力于维护和巩固苏德关系,但是苏德关系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英、美等国家并不希望苏德合作,他们的希望是使德国的经济力量增强而反对苏联。《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就显示了他们对苏联的险恶用心。这一计划将苏联定位为农业国,定位为提供原料的附属地,想让苏联的工业依附于西欧,为欧洲提供原料和粮食,同时从德国和其他国家输入工业品。——摘编自苑秀丽《斯大林时期苏联选择重工业发展战略原因再探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对苏联政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对苏联政策的影响。(7分)【答案】(1)特点:以联合反苏为主要形式;以阻止和破坏苏德关系为核心;以将苏联变成西方市场为目标;带有意识形态色彩。(8分)(2)影响:恶化了苏联的外交环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发展;促使苏联走上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为法西斯势力提供了发展空间。(7分)【解析】(1)据材料“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联合反苏行动”以联合反苏为主要形式;据材料“阻止和破坏苏德关系是……战胜国关注的中心”可知,以阻止和破坏苏德关系为核心;据材料“这一计划……想让苏联的工业依附于西欧,为欧洲提供原料和粮食”以将苏联变成西方市场为目标;据所学俄国十月革命可知,西方国家和苏联因社会制度不同,从而使西方国家对苏联政策带有意识形态色彩。(2)据材料“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联合反苏行动”“阻止和破坏苏德关系”可知,这一措施阻碍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正常交往,恶化了苏联的外交环境;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