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课件灿若寒星整理制作高中物理课件灿若寒星整理制作1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归纳例析专题冲关阶段质量检测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专题归纳例析专题冲关阶段质量检测章末小结2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专题一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1.弹力和摩擦力的对比弹力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①相互接触、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大小计算方法①弹簧弹力:胡克定律②发生微小形变物体的弹力:二力平衡①静摩擦力:二力平衡②滑动摩擦力:F=μFN专题一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弹力摩擦力产生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2)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判断。(3)效果法。3.认识摩擦力的“四个不一定”(1)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运动。(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摩擦力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甚至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4)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还可以是动力。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例1]把一重力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的墙上,如图3-1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是图3-2中的 (

)图3-1图3-2[例1]把一重力为G的物体用一图3-1图[解析]因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故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FN始终等于水平推力F的大小,即FN=F=kt。当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f=μkt<G时,物体加速下滑,摩擦力随时间t成正比例增加;Ff>G后,物体减速下滑,但滑动摩擦力仍会随时间t成正比例增加,且一直增大到物体停止滑行为止;当物体速度减小到0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突变成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得静摩擦力的大小Ff=G。综上可知,B正确。[答案]

B[解析]因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故墙专题二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它受力的情况决定的。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专题二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步骤1.受力分析的步骤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1)整体法:把相互连接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外的物体对整体中各个物体的作用力(外力),称为整体法,一般用来研究不涉及整体内部某物体的力和运动。(2)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分析该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例2]

如图3-3所示,A、B、C三个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对B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三个木块共同向右匀速运动,已知木块的重力都是G,请分别画出三个木块的受力示意图。图3-3[例2]如图3-3所示,A、B、图3-3[解析]先从受力情况最简单的A木块开始分析,A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向下的重力G、B对A向上的支持力FN1=G,水平方向不受力,如图3-4甲所示。然后依次向下分析,B木块也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A对B的压力FN1′=G,C对B的支持力FN2=2G;水平方向受两个力:向右的恒力F和C对B的摩擦力FCB=F,如图3-4乙所示。C木块同样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B对C的压力FN2′=2G、桌面对C的支持力FN3=3G;水平方向受两个力:水平向右B对C的静摩擦力FBC=F、桌面对C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桌C=F,如图3-4丙所示。[解析]先从受力情况最简单的A木块开始分[答案]

见解析图3-4[答案]见解析图3-4专题三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1.抽象思维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2.等效替代思想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重心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等效替代思想在本章的具体应用,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专题三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3.数学转化思想(1)数形转化思想:数形转化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解题思想。例如,用图解法分析力分解的多种可能性和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力等。(2)函数转化思想:运用数学中的函数知识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结合函数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这种转化就叫函数转化。3.数学转化思想[例3]如图3-5所示,人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缓慢地上升。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1、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2、人拉绳的力为F3,则(

)A.F1、F2、F3均增大B.F1、F2增大,F3不变C.F1、F2、F3均减小D.F1增大,F2减小,F3不变图3-5[例3]如图3-5所示,人向右运图3-5[解析]设人和物体A质量分别为m、mA。物体A缓慢上升,即物体A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认为是处于静止状态,故绳的张力为mAg,人拉绳的力F3与绳的张力大小相等,故人拉绳的力F3=mAg不变。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3-6所示,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可得F2-F3′cosθ=0,F1′+F3′sinθ=mg,由力的相互性知F1′=F1,F3′=F3,解得F1=mg-mAgsinθ,F2=mAgcosθ,显然,F1、F2是关于自变量θ的函数,当自变量θ减小时,函数F1、F2增大,故B正确。[答案]

B图3-6[解析]设人和物体A质量分别为m、mA。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1.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3-7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C.人受到的合力不为零D.人受到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解析:由于人做匀速运动,所以人所受的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不可能受力的作用,所以人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答案:A图3-71.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图3-7图3-8图3-8答案:A答案:A3.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如图3-9所示的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A中F垂直于斜面向上,B中F垂直于斜面向下,C中F竖直向上,D中F竖直向下,施力后物块仍然静止,则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的是 (

)图3-93.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如图3-9所示的方图3-9解析:受力分析如图,四幅图中的摩擦力都是静摩擦力。A图中FfA=Gsinθ;B图中FfB=Gsinθ,A、B均不变;C图中FfC=(G-F)sinθ,变小了;D图中FfD=(G+F)sinθ,变大了。答案:D解析:受力分析如图,四幅图中的摩擦力都是静摩擦力。A图中Ff点击下图片进入“阶段质量检测”点击下图片进入“阶段质量检测”高中物理课件灿若寒星整理制作高中物理课件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7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归纳例析专题冲关阶段质量检测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专题归纳例析专题冲关阶段质量检测章末小结28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人教版必修一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人教必修1)专题一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1.弹力和摩擦力的对比弹力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①相互接触、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大小计算方法①弹簧弹力:胡克定律②发生微小形变物体的弹力:二力平衡①静摩擦力:二力平衡②滑动摩擦力:F=μFN专题一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弹力摩擦力产生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2)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判断。(3)效果法。3.认识摩擦力的“四个不一定”(1)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运动。(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摩擦力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甚至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4)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还可以是动力。2.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例1]把一重力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的墙上,如图3-1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是图3-2中的 (

)图3-1图3-2[例1]把一重力为G的物体用一图3-1图[解析]因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故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FN始终等于水平推力F的大小,即FN=F=kt。当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f=μkt<G时,物体加速下滑,摩擦力随时间t成正比例增加;Ff>G后,物体减速下滑,但滑动摩擦力仍会随时间t成正比例增加,且一直增大到物体停止滑行为止;当物体速度减小到0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突变成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得静摩擦力的大小Ff=G。综上可知,B正确。[答案]

B[解析]因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故墙专题二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它受力的情况决定的。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先决条件。专题二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步骤1.受力分析的步骤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1)整体法:把相互连接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外的物体对整体中各个物体的作用力(外力),称为整体法,一般用来研究不涉及整体内部某物体的力和运动。(2)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分析该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的方法,一般用来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例2]

如图3-3所示,A、B、C三个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对B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三个木块共同向右匀速运动,已知木块的重力都是G,请分别画出三个木块的受力示意图。图3-3[例2]如图3-3所示,A、B、图3-3[解析]先从受力情况最简单的A木块开始分析,A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向下的重力G、B对A向上的支持力FN1=G,水平方向不受力,如图3-4甲所示。然后依次向下分析,B木块也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A对B的压力FN1′=G,C对B的支持力FN2=2G;水平方向受两个力:向右的恒力F和C对B的摩擦力FCB=F,如图3-4乙所示。C木块同样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B对C的压力FN2′=2G、桌面对C的支持力FN3=3G;水平方向受两个力:水平向右B对C的静摩擦力FBC=F、桌面对C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桌C=F,如图3-4丙所示。[解析]先从受力情况最简单的A木块开始分[答案]

见解析图3-4[答案]见解析图3-4专题三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1.抽象思维法从大量生活事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运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2.等效替代思想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重心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等效替代思想在本章的具体应用,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专题三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3.数学转化思想(1)数形转化思想:数形转化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解题思想。例如,用图解法分析力分解的多种可能性和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力等。(2)函数转化思想:运用数学中的函数知识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结合函数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这种转化就叫函数转化。3.数学转化思想[例3]如图3-5所示,人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缓慢地上升。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1、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2、人拉绳的力为F3,则(

)A.F1、F2、F3均增大B.F1、F2增大,F3不变C.F1、F2、F3均减小D.F1增大,F2减小,F3不变图3-5[例3]如图3-5所示,人向右运图3-5[解析]设人和物体A质量分别为m、mA。物体A缓慢上升,即物体A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认为是处于静止状态,故绳的张力为mAg,人拉绳的力F3与绳的张力大小相等,故人拉绳的力F3=mAg不变。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3-6所示,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可得F2-F3′cosθ=0,F1′+F3′sinθ=mg,由力的相互性知F1′=F1,F3′=F3,解得F1=mg-mAgsinθ,F2=mAgcosθ,显然,F1、F2是关于自变量θ的函数,当自变量θ减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