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2知识梳理走近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6年),字舍予,

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知识梳理走近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3字词积累重点字词:勾勒境界洒脱鞭子疾驰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带点字解释:翠色欲流(将要)襟飘带舞(衣襟)一碧千里(整个,全)群马疾驰(快,疾速)····字词积累重点字词:····4课文结构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课文结构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5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社员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主题归纳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6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7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重难点分析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重难点分析8一、课文填空1、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______,字_____,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四世同堂》、《骆驼祥子》。2、《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____,作者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散文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舒庆春舍予一、课文填空综合运用散文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93、老舍这次的草原之行,对他来说是非常深刻的、难忘的。在临别之际,老舍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老舍这次的草原之行,对他来说是非常深刻的、难忘的。在临别10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侯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这段话中有两个词语都含有“绿”的意思,你能根据提示写出来吗?表示“绿”的范围广:表示“绿”的程度深:2、用“——”标出描写羊群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11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②用“绣”字连接,更加让人觉得草原是一副鲜活的风景画。3、你能再写出几个含有“绿”的意思的词语来吗?山清水秀、葱葱茏茏、绿意盎然、碧海青天4、“草原一碧千里”那么广阔,为什么“并不茫茫”?答:那是因为草原并不空洞,绿得实在,绿得动人,充满了勃勃生机。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答:这段话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12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用“_____”划出描写草原广阔的句子。作者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手法。这让我们想到了一望无际、无边无际这些成语。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答:①把穿着各色衣裳的骑在马上的男女老少(迎客队伍)比作彩虹。②形象的表现了迎客队伍的壮观。③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133、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4、“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洒脱襟飘带舞④④3、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洒脱襟飘带舞145、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请简要概括。答:从①蒙古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客;②迎客队伍壮观,男女老少都来了;③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可以看出他们十分热情好客。6、通过这段话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的习俗很多,如献哈达、摔跤、“那达慕盛会”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维吾尔族

、回族等。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15《丁香结》《丁香结》16知识梳理走近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17字词积累缀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字词积累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18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幽雅:幽静而雅致。19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20主题归纳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主题归纳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21综合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yǎ

húnzhuó

dānbó(

zhēyǎnzhàoyào(

()幽雅浑浊单薄遮掩照耀综合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幽雅浑浊单薄遮掩照耀22二、组词。浑(

愁(

断(

蕾(

)辉(

秋(

段(

雷(

)浑浊发愁不断花蕾秋天一段雷声光辉二、组词。浑浊发愁不断花蕾秋天一段雷声光辉23三、造句。单薄:断断续续:

那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那边传来断断续续的铃声。三、造句。那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那边传来断断续续24四、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四、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25五、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五、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①丁香花26六、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六、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每个人一辈子都27七、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B七、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28八、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分析划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八、根据原文回答问题。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29《花之歌》《花之歌》30知识梳理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知识梳理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年1月6日—31字词积累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领悟硕大无朋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字词积累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32苍穹:天空。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摇曳:摇荡。旖旎:柔和美好。馥郁:形容香气浓厚。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琼浆:指美酒。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苍穹:天空。33课文结构大自然话语诸元素之女花之歌积极乐观多彩生活生命轮回多彩生活内心情感课文结构大自然话语花积极乐观多彩生活生命轮回多彩生活34主题归纳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主题归纳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35重难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重难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36综合运用综合运用3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3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40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

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41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42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4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44“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好处: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45都是借物抒情,都用了通感、比喻、拟人,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等等。都是借物抒情,都用了通感、比喻、拟人,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46《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47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宿建德江》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宿建德江》孟浩然(689—740),名浩,4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4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1140年55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停船靠岸。停船靠岸。傍晚。指诗人自己。诗歌品读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5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原野空旷辽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52课文结构宿建德江(泊)烟渚客(愁)新野天树江月人孤寂情怀课文结构宿建德江(泊)烟渚客(愁)新野天树江月人53《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主题归纳《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54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艺术特色5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诗歌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5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指狂风席地卷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57远处白雨跳珠黑云翻墨近处水如天卷地风对大自然的热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文结构远处白雨跳珠黑云翻墨近处水如天卷地风对大自然的热爱六月二十5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主题归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5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词牌名。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蝉叫声。诗歌品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6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6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6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往日。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同“现”,显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63清风明月稻花飘香蛙声一片鹊惊蝉鸣峰回路转

喜丰收爱田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结构清风明月喜丰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结构6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主题归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65综合运用《宿建德江》一、补充诗句。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组词。移(

)泊(

)旷()愁()侈(

)拍(

)矿(

)秋(

)江清月近人日暮客愁新秋天移动停泊空旷发愁奢侈拍打铁矿综合运用《宿建德江》一、补充诗句。江清月近人日暮客愁新秋天66四、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三、请简析“日暮客愁新”中的“新”字。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四、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三、请简析“日暮客愁新67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D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8六、品读古诗,回答问题。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花色淡墨,花香清芬。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六、品读古诗,回答问题。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6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补充诗句。___________未遮山,

___________乱入船。___________忽吹散,望湖楼下__________。二、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水如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从题目中的六月二十七日看出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补充诗句。水如天黑云翻墨白雨70三、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

);用“跳珠”写出了雨的(

);用“忽吹散”写出了雨的(

)的特征;又用“水如天”写出了雨的(

)。抓住了盛夏时节天气变化的(

)以及“骤雨”的(

)。四、找出诗中的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楼云雨风乌黑急持续时间短大无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把“白雨”比作蹦跳顽皮的珍珠。“水如天”把雨后的湖面比作天,这样写说明了雨下得很大,来得快去得快。三、填空。四、找出诗中的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以及这71五、“白雨跳珠乱入船”向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诗所描摹的景象。“白雨跳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飞溅的雨点比作“跳珠”,“跳”和“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和急。“白雨”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衬托下雨显得白而透明,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夏日湖上阵雨五、“白雨跳珠乱入船”向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六、用72七、这首诗在描写夏雨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八、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对比。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感,突出了骤雨突至的情景。比喻。用“打翻的墨汁”来比喻来势之猛的乌云,用“跳跃的珍珠”来比喻乱纷纷飞溅的雨点,“水如天”又写出雨过天晴、风平浪静的开阔之境。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因此可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因此可答空间顺序。七、这首诗在描写夏雨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八、73九、古诗赏析。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九、古诗赏析。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7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A.南宋B.北宋C.南唐三、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A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75四、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AC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四、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AC76六、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七、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六、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七、77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78九、诗词赏析。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风半夜鸣蝉xiàn现月、鹊、蝉、蛙、星、雨、店、桥月明风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蝉鸣

蛙噪

黄沙道天气时阴时晴

旧游之地

夜行乡间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

九、诗词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风半夜鸣蝉xiàn现月、鹊79谢谢谢谢80第一单元复习课件第一单元81《草原》《草原》82知识梳理走近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6年),字舍予,

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知识梳理走近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83字词积累重点字词:勾勒境界洒脱鞭子疾驰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带点字解释:翠色欲流(将要)襟飘带舞(衣襟)一碧千里(整个,全)群马疾驰(快,疾速)····字词积累重点字词:····84课文结构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课文结构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85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社员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主题归纳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86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87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重难点分析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重难点分析88一、课文填空1、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______,字_____,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四世同堂》、《骆驼祥子》。2、《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____,作者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散文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舒庆春舍予一、课文填空综合运用散文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893、老舍这次的草原之行,对他来说是非常深刻的、难忘的。在临别之际,老舍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老舍这次的草原之行,对他来说是非常深刻的、难忘的。在临别90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侯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这段话中有两个词语都含有“绿”的意思,你能根据提示写出来吗?表示“绿”的范围广:表示“绿”的程度深:2、用“——”标出描写羊群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91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②用“绣”字连接,更加让人觉得草原是一副鲜活的风景画。3、你能再写出几个含有“绿”的意思的词语来吗?山清水秀、葱葱茏茏、绿意盎然、碧海青天4、“草原一碧千里”那么广阔,为什么“并不茫茫”?答:那是因为草原并不空洞,绿得实在,绿得动人,充满了勃勃生机。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答:这段话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92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用“_____”划出描写草原广阔的句子。作者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手法。这让我们想到了一望无际、无边无际这些成语。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答:①把穿着各色衣裳的骑在马上的男女老少(迎客队伍)比作彩虹。②形象的表现了迎客队伍的壮观。③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933、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4、“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洒脱襟飘带舞④④3、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洒脱襟飘带舞945、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请简要概括。答:从①蒙古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客;②迎客队伍壮观,男女老少都来了;③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可以看出他们十分热情好客。6、通过这段话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的习俗很多,如献哈达、摔跤、“那达慕盛会”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维吾尔族

、回族等。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95《丁香结》《丁香结》96知识梳理走近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97字词积累缀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字词积累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98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幽雅:幽静而雅致。99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100主题归纳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主题归纳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101综合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yǎ

húnzhuó

dānbó(

zhēyǎnzhàoyào(

()幽雅浑浊单薄遮掩照耀综合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幽雅浑浊单薄遮掩照耀102二、组词。浑(

愁(

断(

蕾(

)辉(

秋(

段(

雷(

)浑浊发愁不断花蕾秋天一段雷声光辉二、组词。浑浊发愁不断花蕾秋天一段雷声光辉103三、造句。单薄:断断续续:

那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那边传来断断续续的铃声。三、造句。那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那边传来断断续续104四、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四、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105五、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五、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①丁香花106六、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六、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每个人一辈子都107七、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B七、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108八、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分析划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八、根据原文回答问题。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109《花之歌》《花之歌》110知识梳理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知识梳理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11字词积累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领悟硕大无朋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字词积累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112苍穹:天空。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摇曳:摇荡。旖旎:柔和美好。馥郁:形容香气浓厚。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琼浆:指美酒。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苍穹:天空。113课文结构大自然话语诸元素之女花之歌积极乐观多彩生活生命轮回多彩生活内心情感课文结构大自然话语花积极乐观多彩生活生命轮回多彩生活114主题归纳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主题归纳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115重难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重难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116综合运用综合运用1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1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1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120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

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121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122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12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124“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好处: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125都是借物抒情,都用了通感、比喻、拟人,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等等。都是借物抒情,都用了通感、比喻、拟人,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126《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127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宿建德江》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知识梳理走近作者《宿建德江》孟浩然(689—740),名浩,12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1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1140年513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停船靠岸。停船靠岸。傍晚。指诗人自己。诗歌品读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13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原野空旷辽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132课文结构宿建德江(泊)烟渚客(愁)新野天树江月人孤寂情怀课文结构宿建德江(泊)烟渚客(愁)新野天树江月人133《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主题归纳《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134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艺术特色13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诗歌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13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指狂风席地卷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137远处白雨跳珠黑云翻墨近处水如天卷地风对大自然的热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文结构远处白雨跳珠黑云翻墨近处水如天卷地风对大自然的热爱六月二十13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主题归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13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词牌名。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蝉叫声。诗歌品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14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14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14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往日。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同“现”,显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143清风明月稻花飘香蛙声一片鹊惊蝉鸣峰回路转

喜丰收爱田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结构清风明月喜丰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结构14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主题归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145综合运用《宿建德江》一、补充诗句。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组词。移(

)泊(

)旷()愁()侈(

)拍(

)矿(

)秋(

)江清月近人日暮客愁新秋天移动停泊空旷发愁奢侈拍打铁矿综合运用《宿建德江》一、补充诗句。江清月近人日暮客愁新秋天146四、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三、请简析“日暮客愁新”中的“新”字。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四、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三、请简析“日暮客愁新147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D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8六、品读古诗,回答问题。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花色淡墨,花香清芬。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六、品读古诗,回答问题。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14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补充诗句。___________未遮山,

___________乱入船。___________忽吹散,望湖楼下__________。二、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水如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从题目中的六月二十七日看出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补充诗句。水如天黑云翻墨白雨150三、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