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柳州2030”规划纲要(上报市政府审批稿)2017年7月目录序言第一篇总体战略第一章、建设背景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基本原则第四章、总体目标第一节发展目标第二节主要建设指标第三节实施阶段第二篇建设健康环境第五章爱国卫生城乡清洁整治行动第一节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第二节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第三节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和健康单位第六章健康环境改善行动第一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第二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许可管理第三节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第四节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第五节创造安全健康生产环境第七章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行动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第二节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第三节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现代治理能力第八章公共安全强化行动第一节强化安全生产第二节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第三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第四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第三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九章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第一节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第二节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三节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心理护理服务第四节普及全民应急救护技能第十章全民科学健身行动第一节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第二节健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第三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第四节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第五节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第四篇优化健康服务第十一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第三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第四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五节防治重大疾病第六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第七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八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十二章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行动第一节强化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第二节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治未病服务第三节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创新第四节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水平第五节建设区域性中医药发展中心第五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三章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第一节提高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第二节加大分类救治力度第三节加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第十四章健康保障完善行动第一节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二节强化重大疾病保障第三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四节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第五节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五章健康产业发展行动第一节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第二节加快培育壮大健康产业第三节提升健康产业开放水平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机制第十六章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第一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第二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三节完善健康筹资机制第四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十七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第一节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第二节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第十八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第一节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第二节推进医学科技进步第十九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一节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节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第二十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第二十一章组织实施重落实第一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第三节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第二十二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十三章做好实施监测序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柳州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健康长寿,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柳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柳州市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优势日益凸显,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区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市级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广西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健康柳州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广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柳州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柳州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为推进健康柳州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和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的战略部署,以及柳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柳州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柳州建设,切实让全市人民拥有健康的身体、享有健康的服务、过上健康的生活,为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产业聚集、要素聚集、人口聚集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发挥健康纲领作用。第一篇总体战略第一章、建设背景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举、完善服务体系与深化综合改革并重、改善保障民生与推进产业发展并进,实现了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医疗卫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生态环境优势日益凸显,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5.8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5/10万,婴儿死亡率为4.58‰;启动花园城市2.0版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65.0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5%;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4%,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Ⅲ类标准,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乡村建设柳州模式在“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获得广泛认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与健康事业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地位更为凸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卫生与健康事业正成为助推实现“双中高”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民间资本更为广泛地参与健康领域,健康对经济社会的民生支撑、健康保障和发展新动能作用不断提升,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环境不断趋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打造健康柳州已成为加快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然选择。同时,健康与其他行业加速融合,健康领域科技不断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卫生与健康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劲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快速发展和变化,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以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多重健康威胁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以治疗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下卫生费用增长和健康收益减少的风险,健康领域内部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健康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有待增强,迫切需要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领下,在更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统筹建设健康柳州,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第二章、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重点,积极实施重大国民健康行动,着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生活品质和健康公平,努力为柳州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柳州力量。第三章、基本原则建设健康柳州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健康优先,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把增进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形成建设健康促进型社会的宏观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革创新。围绕影响群众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制约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高效、绿色、集约、共享发展。坚持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发展。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坚持敢为人先,突出柳州特色。依托我市良好的卫生基础,按照“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和在全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巩固、发扬已有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实践,培育新特色,高水平建成健康柳州,开创富有柳州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整合全社会资源,强化个人的健康意识和责任,广泛宣传动员、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第四章、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环境更加健康优美,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人享有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处于广西各市前列,为健康柳州建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领域协调发展,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生活广泛普及,健康公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健康柳州。第一节发展目标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健康素质明显增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健康责任明显增强。互促共建、人人共进的健康共同责任体基本建立,健康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有力,严重威胁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优化便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与快捷。健康产业显著壮大。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集群,健康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与完善,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健康制度更加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第二节主要建设指标领域指标2020年2025年2030年牵头部门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78.580卫计委婴儿死亡率(‰)7.5以下6.04.5卫计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以下7.55.6卫计委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8.0以下14.511.5卫计委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0.691.592.2体育局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30卫计委市县广播电视设健康教育栏目(%)22.32.5新闻出版广电局健康教育栏目播出频率(次/月)888新闻出版广电局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41520红十字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384550体育局健康服务与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以上97以上97以上人社局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比2015年降低20%比2015年降低30%卫计委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7733.3卫计委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人)234卫计委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以上95以上95以上卫计委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90以上90以上卫计委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80以上8385卫计委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28左右27左右25左右卫计委药品食品评价性抽验总体合格率(%)939596食品药品监督局食用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8≥98≥98农业局健康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5持续改善持续改善环保局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96.2持续改善持续改善环保局禽畜圈养率(%)≥85≥90≥95水产蓄牧兽医局建材质量抽查合格率(%)909192质监局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千亿元)0.10.30.5发展改革委注:1.本表数据来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广西2030规划”和《柳州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计算人均预期寿命的方法: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人均预期寿命。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3.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是指指标年度内,在70岁之前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染的慢性疾病人数,较2015年相同死因人数降低相应指标比例。目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引发的死亡已经占据了人类死亡原因的绝大部分。WHO将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引发的死亡的标准分为两类:70岁以上的,被认为是正常死亡,可以理解为“寿终正寝”;70岁以下的,就被认为是“过早死亡”,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不注重健康造成的,本来可以避免。2015年我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人数为3582人,其中,癌症死亡2231人,心血管疾病死亡828人,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135人,糖尿病死亡388人。第三节实施阶段稳步推进阶段(2017--2020年):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格局初步形成,完善的全民健康制度基本建立,健康体制机制成熟稳定。深化加速阶段(2021--2025年):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康的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发展,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完善阶段(2026--2030年):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健康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发展目标全面实现。第二篇建设健康环境第五章爱国卫生城乡清洁整治行动爱国卫生城乡清洁整治是推进健康柳州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将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实现城乡建设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第一节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美丽柳州”乡村建设工程。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控制。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打造绿色生态工地;中大型公建项目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推广农村畜粪垃圾沼气化处理,建设农村规模化沼气池,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禽畜散养得到遏制,圈养率逐年提高。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到2030年,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二节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围绕打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等5个方面,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完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布局,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城镇市政设施,实施公共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无障碍设施、海绵城市等重点工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完善学校、医院、文体、市场、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通信设施、供水排水、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物流配送等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城乡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30年,我市基本建成健康城市、全市建成一批健康示范村镇。第三节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和健康单位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健康家庭行动”“新家庭计划”和“营养进万家”活动。以家庭整体为对象,通过健全健康家庭服务体系、投放健康家庭工具包、创建示范健康家庭、重点家庭健康帮扶等措施,为家庭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服务。提高家庭成员健康意识,倡导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在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提高干部职工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无烟机关建设,改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卫生环境和体育锻炼设施,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相关政策,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体系,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制度,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损害和职业病发生。要积极组织协调,发挥国有企业在健康促进工作中的示范作用。第六章健康环境改善行动“山清水秀地干净”是我市环境的形象表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为核心,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风险,让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一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2020年底实现镇镇有污水处理设施目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特别是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防治。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积极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济保障作用,有序开展高环境风险行业、重点行业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障试点。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高危农药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加强汽车尾气治理,限制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登记入户和使用;鼓励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全面启用清洁能源。第二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许可管理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各开发区一律配备专用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加快工业企业及危险化学品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重点推进利达化工厂、柳钢、柳化、柳州中烟等企业搬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造纸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第三节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和用途管制,确保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维持原生态。启动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开展森林景观提升行动,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深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严格审查外来物种的引入。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建设。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全面清理更换林业树种,禁止桉树种植、加工和经营销售,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营造速生桉等轮伐期用材林。第四节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例行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农产品检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体系。在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板块,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域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第五节创造安全健康生产环境构建职业病防治的防、治、保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联合行动、职业病危害事故预警预测及信息发布等协调机制。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加强工艺改造、转型升级,改善作业场所工作条件,从源头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多部门职业病危害防治信息动态互通共享平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深入开展重点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推动建设一批尘毒危害治理示范工程和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做好高温作业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加强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加强职业健康促进工作。严格执行职业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断、治疗、鉴定和康复服务体系,提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到2030年,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90%,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95%。第七章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行动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格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战略的实施,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从农田到餐桌、从药品生产企业到医院的全过程监管,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现代治理能力、产业竞争力、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优化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流程,落实企业标准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健全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落实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和问题产品主动召回制度。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把关,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积极探索创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网络交易、流通渠道监管手段;全面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痕迹化监管,提升量化分级管理质量。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构建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技术机构监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线,到2030年,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3批/千人,食品抽检覆盖率达到4批/千人,主要食品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95%。第二节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完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全面实施药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完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督促生产经营者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提升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规范化程度,重点加强零售药店日常监管和互联网药品销售管理,完善问题产品信息收集、分析及通报机制。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监管和高风险在用医疗器械定期检查制度,严格特殊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完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管理清单,强化动态控制,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强化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完善上市后再评价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效益评价体系,加强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加强化妆品安全监管。到2030年,全市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保持在98%以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保持在800份以上/百万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200份/百万人以上。第三节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现代治理能力积极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到2030年,我市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所有县(区)达到国家食品安全县(区)标准和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标准,我市力争率先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标准。推进乡镇(街道)食安办、基层监管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速测室规范化建设,到2030年,100%的乡镇(街道)食安办、基层监管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速测室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构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审评审查、检查认证、应急管理、智慧监管、研究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药械审评区域中心和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化食品药品、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普及行动计划,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构建由守信的从业者、尽责的监管者、理性的消费者、客观的传播者共同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共治格局。到2030年,建成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示范基地10个、科普宣传站100个。第八章公共安全强化行动公共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强化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大公共安全管理力度,提升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科学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显著增强群众安全感。第一节强化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紧抓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较大社会影响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危害后果。推进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推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的融合,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机制建设,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推进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教育。第二节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大力推进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严管,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和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等重点车辆的安全监管。强化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落实道路运输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建设。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增强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切实维护校车安全。确保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三项指标逐年稳步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到2030年,道路交通死亡率下降到2人/万车。第三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全市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推动我市与自治区、国家应急平台之间网络连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医疗急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市、陆海空立体化的卫生应急网络,到2030年,医疗急救、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全市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救援力量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完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和管理,推进公共设施应急安置设施配置。第四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口岸卫生监督管理、国际旅行健康服务、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等五大体系建设,开展国境卫生检疫,防范传染病疫情及有毒有害物质跨境传播。完善国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防止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建立境内外联防联控机制,打造智慧检验检疫,确保健康安全。第三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九章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维护和增进健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内在需求和共同行动,让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第一节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媒体协同的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以中小学为重点,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重加强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在职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后培训内容,鼓励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积极实施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到2030年,健康教育按要求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基本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90%。充分发挥全媒体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开设健康类栏目,加大健康类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完善新型公众健康教育平台。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教育居民对自身健康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和预防。加强健康科普信息和医药广告的监测与监管,加大虚假信息打击查处力度。第二节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制定实施市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重点解决微量元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食盐摄入过多等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营养师。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重点人群性教育,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居民毒品危害教育,健全戒毒医疗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危害。第三节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心理护理服务加强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推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关注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和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子女利用带薪假期陪护父母,强化养老人文关怀。加强青少年网瘾预防与控制。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心理救援队伍,加强灾害和事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完善重性精神障碍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重性精神疾病免费治疗制度。到2030年,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社区心理咨询开设率达到100%,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规范开展率达到80%,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水平显著提高。第四节普及全民应急救护技能加大居民生存与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演练,使社会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促进自救互救,及时有效挽救生命、降低之减少立次伤害。到2030年,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累计达到20%。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针对主要致残因素、高危人群,实施重点防控,可比口径残疾发生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支持、鼓励居民家庭自备医疗急救包,有条件的县(区)可向居民直接发放医疗急救包。到2030年,实现每个家庭配备1个医疗急救包。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到2030年,全市公共场所每万人自动化体外心脏去颤器(AED)配备率达到1台。第十章全民科学健身行动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坚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全覆盖、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指导为重点,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增强人民体质。第一节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推进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大型体育场馆,大力发展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因地制宜建设便民基层体育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到203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0分钟左右健身圈全覆盖。第二节健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运转能力。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有序推动政府职能向体育社会组织转移,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加强体育社会组织骨干培训,引导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加社会组织评估。第三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发展气排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及民族特色的抢花炮、珍珠球、板鞋竞速、武术、抛绣球、舞龙舞狮、跳竹杠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积极推动开展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青少年、幼儿及残疾人体育活动,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等重点人群健身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基本实现每个青少年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积极推广健身跑(走)、骑行、登山、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多样化、生活化。到203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第四节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点,加强体卫结合,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加强站点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实现乡镇(街道)体质测试网点及村(社区)各健身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推广实施公民体质监测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促进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完善运动处方库和健康风险评估制度,有效开展慢性病防治和运动康复。加强体育科研,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到2030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第五节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农业、脱贫攻坚的融合发展。实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活动计划,开展创建全民健身健康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以及示范学校、示范单位等活动。发展全民健身健康农业示范区、示范休闲农庄和水果示范基地。第四篇优化健康服务第十一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卫生与健康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坚持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的原则,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服务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重心下沉、资源下移的要求,积极发展纵向医疗集团和区域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推动市县联动、县乡村一体化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严格控制城市公立综合医院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和推进按国家标准在中小学设立卫生室。合理增加儿童、妇产、肿瘤、康复、老年等专科资源,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有效增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配齐配强基层各类诊疗设备,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强化县域卫生服务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到2030年,全面建立纵向整合、联动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市、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区内、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柳来河”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综合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互补同时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带动医疗服务的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到2030年,15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第二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柳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投入12.96亿元,改善乡镇卫生院、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和民族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为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设备,到2018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乡镇卫生院床位配置达到每千人口1.25张标准;到2020年,全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全面达到国家“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含县改区)床位配置达到每千人口1.8张的标准;到2020年,全市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使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较好的承担起县级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政策,按照3—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到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第三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确立分工明确的医疗体制,继续贯彻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引导三级公立医院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建立医防结合、医养结合新模式,并积极创新更多有效合作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可度,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好为人民服务。到2030年,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取得新成就。第四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全市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建设全市范围的信息化医疗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基本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医疗信息公开程度,增加透明度。严格依法执业,保护执业医师在执业范围内依法执业权利,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不断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到2030年,拥有较为完备的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向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第五节防治重大疾病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加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我市排名靠前的致死因素和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3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加强卫生、教育、农业、畜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间联防联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实现防控关口前移。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维持无脊灰状态,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继续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不断降低我市艾滋病疫情流行水平。建立完善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加强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持续降低结核病疫情。完善乙肝综合防治服务模式,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维持我市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继续巩固全市消除疟疾成果。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控制肝吸虫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强化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境外输入,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的防控。第六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的生育。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强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持续推进我市诚信计生。坚持男女平等,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坚持打击防控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到2030年,预计常住人口达500万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第七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调整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并根据疾病负担适时拓展项目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根据流动人口的流动特点,全面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第八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制度,完善区域内防治结合的妇幼健康综合服务模式。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保障孕产妇生育过程安全及服务到位。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巩固婚育综合服务模式,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不断创新出生缺陷疾病筛查方式,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重点提高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筛查和诊断水平。改善新生儿健康服务体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出生缺陷疾病诊断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减少残疾发生。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建设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转诊体系,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和急救转运能力。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进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平衡发展心理服务与生理服务,重视老年人负面情绪的疏导与缓解,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顾护理服务的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满足老年人在基层就医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待遇保障。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和国家残疾标准,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加强对致残疾病的防控,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预防工程。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深入宣传和普及家庭康复训练,加强听力语言康复、肢体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完善残疾人服务网络,健全残疾人专业评估体系,尽可能建立社区康复站。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按《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完善市、县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学生扶贫工作,给予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资格。实施重点人群康复工程,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到2030年,使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残疾儿童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0%以上。第十二章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行动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传统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生产现代化,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振兴发展。第一节强化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医院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30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强化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建设中医民族医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民族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第二节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民族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民族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民族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民族医医院服务领域,重点探索治未病在妇幼保健服务、青少年保健工作中的模式和方法,将基本服务体系普及到家庭,为群众提供民族特色诊疗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医师为中医民族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积极参与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第三节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系统继承国内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整合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资源,建设综合性的我市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机构。逐步建立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第四节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水平保护重要中药和民族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强化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重视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研究。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种植养殖,着重.支持在融安、融水、三江等地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快中药民族医新药、饮片、配方颗粒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支持新型中药民族药饮片、中药民族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支持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传统中成药改造,加强缓控释等新型制剂技术在中药产品中的运用。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色、国际标准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控制体系,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水平。支持新型成套中药制药装备研发。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和高效、快捷、便民的现代中医药民族医药流通服务体系。我市重点中药生产企业主要中药材原料基地化率超过80%。监测中药材民族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民族药材种植业科学发展。第五节建设区域性中医药发展中心充分挖掘我市中医药医疗、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资源“五种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技、文化和产业“六位一体”协调发展,建立起与柳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全区领先、辐射西南的区域性中医药发展中心。第五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三章 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提高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扎实实施柳州市健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象按规定纳入相关社会救助。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等渠道筹措经费支持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建立贫困人口兜底防线。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综合补偿后,个人自付费用仍超过10%的部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予以适当补助。切实加强贫困县的饮用水、居住环境、少年儿童营养等影响健康因素的监测和干预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素养,夯实贫困人口健康基础。第二节加大分类救治力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选择负担较重、社会影响较大、疗效确切的疾病实行分类救治。贫困县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贫困人员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服务。第三节加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实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帮扶或建立医联体,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推广适宜医疗技术。定期派出医疗队,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集中诊疗服务。采取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被帮扶医院的服务能力。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特色医疗服务项目建设,有效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医疗能力。落实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开展基层执业医师特岗计划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到2020年,为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和2名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第十四章健康保障完善行动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突出基层,倡导预防,强化衔接,健全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加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衔接,合理提高基层门诊统筹保障水平,加大慢性病医疗保障力度。完善医保目录管理机制,及时将临床急需的药品和服务项目纳入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完善全民健康体检制度,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制定相应体检项目与标准,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医保支付导向。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第二节强化重大疾病保障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大病保险可持续筹资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市级统筹运行和管理机制。建立大病保险特殊药品管理机制,稳步扩大大病保险特殊药品范围,重点提高肿瘤患者等群体大病保障水平。健全罕见病医疗保障机制,稳步扩大可诊可治可防罕见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为罕见病患者建档立卡,提供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发展罕见病基金组织,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关爱罕见病群体的作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间的衔接,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第三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筹资的原则,探索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长期失能失智残疾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渡。逐步建立完善基于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支持的护理康复服务体系。到2030年,全面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四节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及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承办服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口健康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和业务智能处理水平。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第五节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药品、耗材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药品、耗材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建立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的机制,做好国家谈判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五章健康产业发展行动健康产业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又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按照特色发展、产业融合、走在前列的要求,聚焦“医、养、健、智”四大板块八大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和项目引领,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开放发展,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一节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发展儿科、老年病、长期护理、口腔保健、康复、安宁疗护等资源稀缺服务,满足多元需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督促各地落实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医院评审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的政策措施。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建立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第二节加快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一、重点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按照我市“一主三新”地理空间布局,推进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养老、医疗保健等功能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养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申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完善健康养老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健康养老型社区。研究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措施。二、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研究开发将民族医药、长寿养生文化与旅游项目融合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探索旅游业与健康服务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美丽柳江”健康旅游、三江县健康养生、融水县健康养生旅游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兴办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养生养老机构,打造长寿养生品牌。发展健康食品医药产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深加工和保健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我市中药、医疗器械和康复器械生产企业。三、积极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健康医疗云工程、医疗服务“一卡通工程”、电子病历共享利用工程、智能辅助医疗工程、大数据监管工程、大数据“治未病”工程等6大重点工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设备制造业,重点开发和推广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推广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石墨烯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促进智慧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医药生产智能化升级,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四、培育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建设一批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产业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依托“美丽柳江”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上运动体育俱乐部。打造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制定实施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山地、水上及滨江健身休闲项目。全力办好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柳州段)、中国-柳州国际铁人三项赛、中国柳州国际内河帆船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培育自行车、路跑、摩托艇、帆船帆板、电子竞技等品牌赛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或参股体育赛事运营公司,以合作联办、冠名赞助等方式支持职业联赛。鼓励社会各界创新创办群众性休闲娱乐体育赛事。实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示范线路、品牌赛事和基层文体繁荣发展行动计划。五、促进发展医药产业和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开发现代中成药民族药新品种,推动我市医药企业走出去和东盟国家合作,提高竞争力。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民族药、新型制剂、特色诊疗医疗器械、中成药二次开发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民族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力争建成一批现代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打造柳州特色健康医药产业。到2030年,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全国制药强市行列。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寿养生品牌和种养基地,开发茶叶、食用菌、茶油和富硒类等特色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有机食品,开发适合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新产品,加强富硒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及新技术推广,种植道地药材和健康食材。实施过亿元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计划。第三节提升健康产业开放水平加大健康产业市场开放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利用,全方位推进健康产业合作发展。坚持产业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贸易。支持我市健康领域企业积极与国内先进地区企业开展产业项目合作,做大我市健康服务市场。支持我市医药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投资项目。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努力提升我市健康产业开放水平。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机制第十六章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深化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着力推进医药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一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各级政府要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建立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在健康领域的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杂志广告刊登广告合同
- 专题02成语、熟语辨析-2022-2023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
- 2024河北劳动合同范本
- 深圳大学《音乐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采购订单终止合同模板(2篇)
- 香蕉转让合同范本(2篇)
- 养老院阿尔兹海默症协议书(2篇)
- 关于考试的检讨书
- 出纳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企业发生火灾应急预案(6篇)
- 国际贸易术语2020
- 国网新安规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节流孔板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第六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课件】Unit4+Section+B+(Project)课件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 绿化养护续签合同申请书范文
- 教科(2024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 追要工程款居间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至2030年中国氮化硅轴承球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