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13修改版_第1页
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13修改版_第2页
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13修改版_第3页
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13修改版_第4页
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13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6PAGE97综合管理体系文件LQ-XZ-01程序文件汇编2013年(A1修改版)受控状态:分发号:审批人:编辑部门:行政人事处发布日期:2013年1月1日实施日期:2013年1月1日贵州纳雍隆庆乌江水泥有限公司目录TOC\o"1-3"\uGB/T19001、GB/T24001和GB/T28001通用部分 3文件控制程序(LQ-CX-01) 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LQ-CX-02) 6记录控制程序(LQ-CX-03) 8信息交流和协商控制程序(LQ-CX-04) 10管理评审控制程序(LQ-CX-05) 13人力资源控制程序(LQ-CX-06) 15基础设施控制程序(LQ-CX-07) 18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LQ-CX-08) 23内部审核控制程序(LQ-CX-09) 25体系运行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LQ-CX-10) 28数据分析控制程序(LQ-CX-11) 31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LQ-CX-12) 33GB/T24001和GB/T28001通用部分 36化学危险品控制程序(LQ-CX-13) 36相关方控制程序(LQ-CX-14) 38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LQ-CX-15) 40GB/T19001专用部分 43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LQ-CX-16) 43采购控制程序(LQ-CX-17) 45生产提供控制程序(LQ-CX-18) 47服务控制程序(LQ-CX-19) 50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LQ-CX-20) 52产品防护控制程序(LQ-CX-21) 5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LQ-CX-22) 56不合格品控制程序(LQ-CX-23) 58GB/T24001专用部分 60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LQ-CX-24) 60粉尘(废气)污染控制程序(LQ-CX-25) 62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程序(LQ-CX-26) 63水污染控制程序(LQ-CX-27) 65噪声污染控制程序(LQ-CX-28) 67润滑油遗洒及废油污染控制程序(LQ-CX-29) 69节约用水控制程序(LQ-CX-30) 70节约用电控制程序(LQ-CX-31) 72节约用煤控制程序(LQ-CX-32) 73节约原材料、辅助材料控制程序(LQ-CX-33) 74GB/T28001专用部分 76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LQ-CX-34) 76设备安全管理控制程序(LQ-CX-35) 80安全用电控制程序(LQ-CX-36) 82工作场所噪声、粉尘危害控制程序(LQ-CX-37) 85个人防护用品控制程序(LQ-CX-38) 87特种设备控制程序(LQ-CX-39) 90危险作业安全许可控制程序(LQ-CX-40) 92职工健康管理程序(LQ-CX-41) 93厂内交通安全控制程序(LQ-CX-42) 95GB/T19001、GB/T24001和GB/T28001通用部分文件控制程序(LQ-CX-01)1目的确保各使用场所及时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2范围适用于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3职责行政人事处是文件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公司受控文件清单,并负责文件底稿的存档保管和文件的发放;各部门负责主管区域内文件的编制、发放、评审和修改;文件的使用人员负责所用文件的妥善使用和保管。4程序内容4.1文件的分类和编号综合管理体系文件按其来源分为内部文件和外来文件两类。4.1.1内部文件,指本公司各责任部门制定的文件,具体分为:a.A层次文件:综合管理手册,编号为:LQ-SC(其中,LQ表示??有限公司。下同;SC表示综合管理手册);b.B层次文件:程序文件,编号为:LQ-CX-**(其中,CX表示程序文件;**表示从01开始的顺序号);c.C层次文件(也称三级文件):岗位作业指导书、各部门内部岗位责任制、各种管理规程、制度(实施细则)、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编号为:LQ-SJ-**-***(其中,SJ表示三级文件;**表示部门代码;***表示从001开始的顺序号);d.D层次文件:空白记录表式,编号为:LQ-JL-**-***(其中,R表示表示记录;**表示部门代码;***表示从001开始的数字顺序号)。e.部门代码规定如下:XZ——行政人事处YX——市场营销处GY——物资供应处SC——生产技术处SB——设备保全处ZK——质量控制处ZZ——制造分厂SN——水泥分厂ZK——生产技术处中控室SCB——生产技术处其他文件或记录4.1.2外来文件:主要指国家颁布的与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编号采用原文编号。4.2文件的控制状态4.2.1受控文件:指受到更改控制的文件。主要用于本公司内部使用和提供给认证机构。4.2.2非受控文件:指不受到更改控制的文件。主要用于提供给顾客。4.3文件的格式文件必须明确标明文件名称、编号、有效版本号和实施日期等重要信息,其中,各文件的内容编排依次为:a.手册:手册颁布令,方针目标,公司概况,手册前言,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综合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手册管理。b.程序文件:目的,范围,职责,程序内容,相关文件,记录。c.作业指导书:根据实际而定。4.4文件标识4.4.1文件版本标识:A0、A1、……、B0、B1、……、4.4.2受控文件在封面上加盖“受控”4.5文件的编制、审核和批准实施4.5.1综合管理手册由行政人事处组织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4.5.2A.程序文件由行政人事处组织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并批准实施;B.三级文件由主管部门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并批准实施。4.6文件的发放4.6.1由行政人事处填写发放记录,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4.6.24.7日常管理4.74.7.2使用过程中如发生丢失或损坏,使用者应填写书面申请,经本部门领导审核后由部门文件兼管员到4.7.3各部门建立本部门受控文件清单,行政人事处建立全公司受控文件清单4.8评审与修改4.8.14.8.2文件的更改由更改提出部门填写书面文件更改申请,经由原审批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更改。文件更改后行政人事处及时将更改内容4.8.34.8.4当需要全面修订4.9外来文件的管理4.9.1外来文件包括:国家、行业及地方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含标准,下同)及其他要求等,主管部门应确保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以受控方式控制其分发。其获取、传达4.10作废文件的处理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必须加盖“作废”印章,单独存放;不需保留的作废文件由行政人事处及时收回实施销毁。5相关文件《记录控制程序》《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及符合性评价控制程序》6记录《文件发放登记表》《文件领用申请表》《受控文件清单》《文件更改申请单》《文件更改通知单》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LQ-CX-02)1目的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及时获取与识别出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及服务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保持更新。并对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符合性(合规性,下同)进行评价。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标准及其它要求的获取、传达和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合规性评价。3职责3.1行政人事处负责组织获取、传达、更新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3.2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进行环保和安全法规的合规性评价。3.2各部门负责内部传达或学习。4程序内容4.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范围a.质量方面涉及:综合类法规、水泥产品相关法规、产品检验相关法规、其他要求等。b.环境方面涉及:综合类法规、污染物排放类法规、能源资源节约及消耗相关法规、化学危险品相关法规、消防相关法规、其他要求等。c.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涉及:综合类法规、工会相关法规、特种设备相关法规、特殊工种相关法规、个人防护用品相关法规、化学危险品相关法规、消防相关法规、女工及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相关法规、作业场所环境控制相关法规、其他要求等。4.2获取a.行政人事处应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各种新闻媒介、互联网、相关书店、本公司其他部门等渠道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获取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及时登入《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登记表》。4.3宣传贯彻a.行政人事处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各部门的适用性,应及时重点法规按受控方式发至各相关部门。b.各部门应通过内部会议,如调度会、班组会或内部学习等形式及时向职工传达,并作好相关记录。c.如果本部门存在应重点控制的外部相关方,主管部门要及时将相关内容向其通报。e.需转化为内部文件(指依据外来文件制定或修改相关的内部文件)时,由主管部门进行转化。4.4更新当法规发生变化时,如修改、换版等,应及时获取并组织进行宣传和贯彻。执行本文件4.3条款。4.5行政人事处应确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是如何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活动的。如:环境因素为废气排放类时,它适用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排放标准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有关的地方排放标准和有关的其他要求。4.6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综合管理体系过程中,行政人事处应确保充分考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7合规性评价(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4.7.1生产技术处应于每年进行的管理评审前,组织有关部门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进行评价,作好评价记录,并将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4.7.2当有新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更改时,生产技术处应在一个月内组织进行合规性评价,并填写《合规性评价记录》。4.7.3当评价结论为不符合要求时,生产技术处应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具体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文件《文件控制程序》《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6记录《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登记表》《合规性评价记录》记录控制程序(LQ-CX-03)1目的提供符合要求和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2范围适用于综合管理体系记录的控制。3职责3.1行政人事处是记录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保存表格底样,建立公司记录清单;3.2各部门负责按规定进行记录的设定、填写、传递、检索、保留、保护及最终处置;4程序内容4.1记录样式的设定、修改和记录的填写4.1.1各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设定或修改所主管区域内的记录表格样式,并及时报送行政人事处进行统一编号和备案。4.1.2记录的填写责任人要认真填写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和及时,所填写的记录要完整、规范、清晰,不得任意涂改。当笔误时,要在笔误数据中央划两横杠,并在其上方更正。所有的质量检验记录笔误时,除规范更改外,还需在笔误处加盖修改人印章;涉及到出厂水泥检验相关记录时,还应经过质量控制处4.2收集4.2.1由各部门(或岗位)专人对职责范围内的记录进行定期收集,必要时应装订成册,并加装封面。4.2.2所收集的记录除各部门自行产生的记录外,还包括外来记录(如收到的顾客意见等)。4.3标识和保存4.3.1对所有记录进行唯一性编号标识。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4.3.2记录的保存期限为:台账、档案类的记录应长期保存;其他记录均至少保存三年4.3.3各部门应保存本部门产生的记录。应作到齐全完整、标识准确、装订整齐,便于检索。4.3.44.3.5行政人事处应建立公司的记录清单,各部门相应建立本部门记录清单。并及时登记设定、修改及变动情况。4.4查阅4.4.1本公司员工要求查阅记录的,须征得记录保管部门领导同意,方可查阅。4.4.2非本公司人员要求查阅记录的,须经公司主管领导同意,方可查阅;4.5最终处置超过最低保存期限的记录,由记录保管人员提出申请,填写书面申请,经部门领导审核、批准后进行销毁;5相关文件《文件控制程序》6记录《记录清单》《记录销毁申请单》信息交流和协商控制程序(LQ-CX-04)1目的保证综合管理体系相关信息在本公司内、外及时畅通地传递、交流及协商的及时处理。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之间以及本公司与外部相关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协商工作。3职责行政人事处负责内、外部信息交流、协商的统一管理,并负责将重要信息向管理者代表和总经理报告。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内、外部信息交流。公司员工代表(工会)负责就员工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与有关部门协商并将信息向相关部门和员工传递。4程序4.1原则要求要在综合管理体系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之间建立起横向和纵向沟通联系渠道,形成全公司范围内的信息沟通网络,保证体系相关信息能够得到迅速、及时地传递,实现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全员参与,人人为管理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4.2内部信息交流内容沟通内容包括体系运行及其有效性的相关信息。如:相关法规及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产品检验结果、体系绩效及例行检测结果等。4.3内部信息交流方式信息沟通方式包括口头传达、电话传达、书面材料或文件传达及记录传递、会议、电视、新闻媒介传达等。具体规定如下:a.环境因素及危险源:以记录方式交流。b.重大环境因素及中高度风险危险源:以文件发放方式交流。c.相关法规及遵守情况:以记录和报告方式交流。d.目标、指标、方案及完成情况:以文件发放、报告和记录等方式交流。e.内审、管理评审、外部审核信息:以报告方式交流。f.各种检验、试验、监测、测量结果,不符合与纠正情况:以报告、记录传递方式交流。g.应急准备与响应:以记录、报告等方式交流。h.顾客相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投诉或抱怨、其他外部相关方环境方面的抱怨或投诉:以记录、报告的方式交流。I.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作出的指示、决定、要求等:以文件发放或会议方式交流。4.4外部信息交流内容、主管部门及交流方式:a.上级部门的要求:由以文件转发方式传递给有关领导和部门。b.本公司综合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向外部传递:由各责任部门以提出作业要求、建议报告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外传递。c.本公司环境保护的有关信息应及时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书面方式报告或汇报,如粉尘排放情况、重要环境因素、环年报表等。4.5内、外协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4.5.1协商的种类4.5.1.1内部协商种类a.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策划;b.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的制订;c.职工有关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合理抱怨。d.作业场所变更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审议;e.重大事故、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和处理;f.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评估。4.5.1.2外部协商种类a.外部承包商在作业场所内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协商;b.工伤待遇的纠纷引起的与员工家属的协商及外部相关方的抱怨。4.5.2协商方式a.各种沟通会;b.员工抱怨的处理。4.5.3协商的处理程序4.5.3.1公司员工代表每年组织各部门员工代表召开一次专门会议,以征求员工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建议和抱怨。会议结束后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向主管部门传递,并监督处理过程和效果。4.5.3.2在日常工作中,公司员工代表和各部门员工代表也应及时收集员工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建议和抱怨,及时将有关信息向主管部门传递,并监督处理过程和效果。4.5.3.3公司员工代表还应及时就全公司范围内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重大问题与公司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和反映,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及时跟踪验证。4.5.44.6各部门要将本部门信息交流及协商的记录妥善保存。5相关文件6记录《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抱怨/建议处理单》管理评审控制程序(LQ-CX-05)1目的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价综合管理体系,以确保综合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3职责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工作。行政人事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准备资料并负责保存有关资料。并负责改进计划的跟踪验证。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提交相关的总结分析报告,提出评审意见。责任部门负责改进计划的实施。4程序4.1总则4.1.1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于每年初进行。当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发生重大事故、国家相关法规出现重大变更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4.1.2每次评审必须制定相应的综合管理体系改进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可能的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变更;对综合管理体系其它改进或变更的需要。4.2评审程序及要求4.2.1行政人事处于管理评审会召开前两周编制管理评审实施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下发相关部门。方案内容要包括:评审目的、评审内容、评审依据、各部门应提交的专题报告,以及评审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等。4.2.2评审采用会议方式进行,由总经理主持,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参加。在会议上应充分讨论各部门提交的报告,找出体系运行存在的缺陷,并确定改进计划。4.2.a)行政人事处提交综合管理体系上年度运行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及管理方案适宜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审核结果(包括内审、第二方审核及第三方审核)、事故/事件/不符合及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及事故、事件的发展趋势、上次管理评审的跟踪结果、过程业绩、各种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例行监测结果、产品的符合性、相关方关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可能影响综合管理体系的变更及相关的改进建议。b)其他各职能管理部门提交上年度所主管区域内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总结报告,本年度相关工作改进建议。c)其它指定的报告。4.2.4.4.2.5.1每次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由4.4.根据改进计划的规定,责任部门按期实施,行政人事处应及时跟踪验证并向管理者代表和总经理报告改进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有效性。并作好相关记录,具体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相关文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6.记录《管理评审方案》《管理评审报告》人力资源控制程序(LQ-CX-06)1目的对员工提出能力要求,提供培训等措施,使所有从事影响产品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和体系运行与要求的符合性的人员的能力达到规定能力要求,胜任本职工作。2范围适用于综合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管理。3职责3.1行政人事处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招聘,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需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和复审。3.2各部门负责作好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4程序内容4.1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规定如下4.1.1中层及以上的管理人员a.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b.接受企业管理知识、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综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c.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4.1.2一般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a.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b.接受专业管理及专业技术知识、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知识,综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c.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4.1.3关键作业岗位(主机设备操作岗位、产品检验岗位、特殊工种岗位、特种设备操作岗位、收尘装置岗位等)a.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并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必要时应按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b.接受与本岗位有关的水泥生产工艺知识,设备知识,安全操作规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c.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4.1.5一般作业岗位人员a.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b.接受与本岗位有关的水泥生产工艺知识,设备知识,安全操作规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c.具有熟练的本岗位作业技能。4.2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4.24.2行政人事处应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结合每一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适时开展(或组织)较具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必要时通过岗位轮换,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整体使用效率。对不能满足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或内部合理调配后经确认不能胜任岗位资格要求的,应安排相应的教育培训,使其能达到岗位资格要求。必要时,也可采取调换岗位等其它措施。4.2必要时,行政人事处应根据人力资源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人才交易会等方式向学校或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应聘人员由行政人事处会同用人部门根据其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情况并通过面试、笔试、技能测试或现场考核等方式予以考核,经考核合格报主管领导批准后予以录用。对新员工应安排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技能和业务培训。4.3教育培训4.34.3.1.1每年末各部门应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对本年度本部门的管理及作业活动进行分析,找出涉及人员培训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本部门职工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报送4.3.1.2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提出的培训需求,并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公司近期培训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出下一年度公司的职工培训计划,报4.3培训方式主要有内部培训和送外培训两种。其中内部培训可分为公司级内部培训和部门内部培训。4.3.2.1内部培训A.公司级内部培训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或临时需要,行政人事处应按期组织实施。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本次的培训内容,受培对象,办班方式、授课时间及地点等信息。各有关部门须认真执行培训通知,协调选派人员准时到授课地点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应作好培训签到,培训及考试考核结束后,行政人事处应及时做好培训记录。B.部门内部培训行政人事处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或临时需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按计划自行组织举办培训班,并作好培训记录。C.临时追加的内部培训由行政人事处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组织实施。D.培训效果的评价可采用二种方式:重要培训应进行考试,一般培训可采用课堂提问(或当场提问方式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价。由行政人事处指定。4.3.2.4送外培训由行政人事处统一管理。各单位凡是接到有关外出培训的外来通知后,一律报送行政人事处,经行政人事处研究后提出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再由行政人事处通知安排有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受训人回来后应及时将毕、结业证书或培训成绩等有关证明材料送交行政人事处进行登记和复印,并在其培训档案中及时登记培训情况。4.3.2.5通过各种培训,应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全体员工和所有代表本公司工作的人员4.4持证上岗人员的控制4.4.1需要持证上岗人员主要包括:特殊工种人员(电工、焊工、起重工、企业内机动车驾驶、空压机工等)、产品检验试验人员等4.4.2上述人员需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方可上岗4.4.34.4.4行政人事处应建立持证上岗人员清单,详细登记取证及复审情况,并保存证书复印件4.5培训记录4.5.1行政人事处应保存对公司级及其以上培训的相关资料。各部门应保存部门内部培训4.5.2行政人事处应建立主要岗位员工的培训个人档案。并及时登记重要的培训情况。5相关文件6记录《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关键作业岗位人员清单》《培训记录》《职工培训个人档案》基础设施控制程序(LQ-CX-07)1目的对基础设施予以确定、提供并维护。保证基础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完备良好状态,以确保综合管理体系有效性。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基础设施的管理。3职责3.1设备保全处是基础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机械和电气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并负责组织基础设施检修的管理。3.2生产技术处对其所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负责,并负责使用操作、维护保养。4工作程序4.1基础设施包括: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办公场所、厂房及原燃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堆场、贮存仓、库等建筑物和设施;b.过程设备:生产设备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含软件);c.运输、通迅和办公设施及信息系统:如电话、电脑及网络、复印机等;d.污染物处理设施及安全设施。4.2配置4.2.1根据水泥生产的需要,设备保全处应及时提出配置申请,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采购或建造。4.2.2对采购进厂的设备,设备保全处应及时组织专业安装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或公司机电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开箱检验、安装调试,经试运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4.3设备使用与维护4.3.1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了解生产工艺过程,掌握操作要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企业中的精密设备和技术含量高的重要技术岗位,除有操作证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知识。多人操作的设备实行班组长负责制。4.3.2设备的操作4.3.2.1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维护规程,合理使用,正确操作,掌握运行中设备和工艺的状态参数及仪器仪表记录指示值的变化,适时调整,严禁违章、超负荷、超设定值运行。4.3.2.2操作人员应做到熟练使用计算机,正确分析使用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了解设备和工艺的状态参数并会修改,提高设备的操作水平和运行水平。4.3.2.4设备和运行操作记录a.设备操作人员应认真填写设备运行操作记录,记录要准确、真实,不得任意涂改,定期回收存档。4.3.3设备的维护各部门的机、电修人员,应随时排除设备运行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并做好记录。设备岗位要保持设备环境的整洁,使设备做到“四无”“六不漏”(详见本程序附录)。实行三级设备巡检:设备保全处每周对公司主机设备巡检一次;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设备主管每周对本车间的主要设备巡检二次;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的巡检工应按规定时间对所所辖的设备进行巡检。各级巡检均应作好记录,对巡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安全处理并作好详细记录。4.4设备检修4.4.1设备检修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手段,坚持改造与检修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4.4.2检修方式:a.以时间、周期为基础的定期预防性检修。b.以状态监测和故障珍断为基础的予知检修。4.4.4检修计划的编制a.设备的检修计划本着预防性和预知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制。b.设备保全处应根据设备的实际状况,通过设备巡检、岗位人员座谈、设备完好情况、设备检修周期等,采集设备状况信息。定期编制月度检修计划。4.4.5设备检修的实施4.4.5.1设备保全处负责组织设备检修工作的实施,并做好检修记录4.4.5.2必要时应在检修前及时制定检修方案。4.4.5.3检修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修理技术任务书、检修项目计划、更换(修复)零部件明细表、材料明细表(不含辅助材料)、设备检修质量标准、进度计划表、安全措施。4.4.5.4设备的委托修理当设备检修需要委托外单位进行时,设备保全处要向承修方进行技术交底,并同时和承修方签定委托修理合同和安全环保协议书,同时索取其必要的资质证书复印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不得委托其进行检修工作。4.4.5A.属于重要检修(主机设备的大、中修)时,设备保全处应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要严把设备检修质量关,及时组织验收,并作好记录。B.主机设备大修验收时,必须要经过72小时试车。C.属于小修和临时性故障维修时,由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的设备主管人员进行验收,并作好记录。4.5润滑管理4.5.1搞好设备润滑是设备维护保养的关键环节,要有专人管理。4.5.2设备保全处及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要认真落实设备的润滑五定,即: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建立健全设备润滑标准并严格执行。4.5.3各存油部门,对润滑油、脂必须分类保管,标记要明显。废油必须要回收,严禁随便排放。4.5.3设备保全处负责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设备润滑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严禁设备无油或缺油运行,杜绝设备漏油现象。4.5.4生产技术处各车间(系统)的生产设备变更油品,或使用代用油品,要报设备保全处备案,方可实施。4.6设备故障和事故管理4.6.1设备故障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非常原因,设备发生损坏造成停产1小时以下,或造成经济损失1千元以下者。超出上述标准者视为设备事故。4.6.2设备事故分为一般设备、重大设备事故、特大设备事故三类。A.一般设备事故:1、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三班连续运转设备发生损坏,影响生产线或主机停机2至8小时,或非三班连续生产的设备发生损坏,影响生产线或主机每班生产作业计划,产量在30%—50%之间的。2、动力设备发生损坏影响全厂停电不足20分钟或一条工艺线停电不足25分钟的。3、设备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下(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B.重大设备事故:1、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三班连续运转设备发生损坏,影响生产线或主机停机8小时以上,6天以下;非三班连续生产的设备发生损坏,影响生产线或主机每班生产作业计划,产量在50%以上18个班以下。2、动力设备发生损坏影响全厂停电不足20分钟以上或一条工艺线停电时间在25分钟及以上的。3、锅炉、压力容器以及煤粉制备、输气系统的设备爆炸事故;高速设备的飞车事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4、设备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上者。C.特大设备事故:1、构成重大设备事故,并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事故。2、因设备事故直接引起一个车间、部室发生火灾、爆炸、厂房倒塌等灾难。3、设备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在30万元以上的。D.设备事故计算时间设备事故计算时间从事故发生停止运转到开机正常运转的时间为事故时间,同时进行其它检修项目时间不作为事故时间处理。由于发生严重设备缺陷被迫立即停车,即使接近检修计划时间的停机时间,也应按事故处理计算时间;但事先已主动掌握(有记录凭证)设备有缺陷和不正常现象,已及时采取措施或修理,仍造成停产的可不按事故论,作为非计划检修停机单独统计。4.6.3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一)、事故的处理1、发生设备事故时,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紧急停车)以制止事态扩大,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和领导。2、重大事故处理完毕后,设备保全处要及时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一般事故处理完毕后,发生事故的部门应及时召开内部事故分析会。事故分析应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经处理和员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订出今后预防措施。并作好相应的记录。4.7备品备件管理4.7.1备品备件的计划A.生产技术处每月月底前向设备保全处报送下月配件需求计划。必要时应向设备保全处报临时配件计划。B.设备保全处应及时编制月度的配件采购计划,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交物资供应处实施。4.7.2A.重要的备品备件到厂后由设备保全处汇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图纸等技术标准及时进行验收(质量、规格、型号、数量),合格后方能办理入库手续及财务手续。。一般备品备件由仓库主管部门库管员根据图纸等标准进行验收。不合格配件或存在其它问题要物资供应处应及时和生产厂家联系解决。B.仓库管理人员有权拒绝无验收单配件入库,有权拒绝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与入库单不符配件入库。C.随货到达的技术资料、附件等,仓库保管人应要妥善保管,并及时移交主管部门。4.8基础管理工作4.8.1设备保全处应建立设备台帐和主机设备的技术档案,并及时登记。4.8.2设备保全处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公司主机设备的完好率检查和统计。发现设备不完好时,应及时安排处理,保证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主机设备完好率要大于95%。完好标准见本程序附录。4.8.3设备保全处应每月统计一次主机设备的机电故障率(或有效运转率)统计,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附一:设备完好标准A、设备档案建立完整。设备运行记录、设备维护检修记录、设备加换油等记录准确、及时、完整。B、设备性能良好,运转正常,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C、设备零部件齐全,安全保护装置完好、可靠。D、传动、润滑和冷却等主要系统工作正常。E、各控制、监控系统灵敏可靠,指示系统完整。F、无超温、超压、超负荷等现象出现。G、原燃材料、动力消耗正常。H、设备机器整洁,基本达到“四无”、“六不漏”要求。附二:“四无”、“六不漏”标准A、四无:无积灰、无杂物、无松动、无油污。B、六不漏:不漏油、不漏灰、不漏气、不漏风、不漏水、不漏电。5相关文件6记录《设备检修计划》《设备检修及验收记录》《设备巡检记录》《设备台账》《主机设备技术档案》《设备完好率检查及统计表》《设备故障率统计及分析表》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LQ-CX-08)1.目的为使综合管理体系运行得到有效的监视和测量,对各类监视和测量设备实施管理,为体系运行符合规定的要求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3.职责3.1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分别负责生产现场和质量控制处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统一管理。3.2物资供应处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和保管。3.3各监视和测量设备所在部门负责其日常维护和使用管理。4.控制程序4.1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购置和存贮。4.1.1监视和测量设备(以下均简称:“监测装置”)的购置,由其使用部门依据监测精度要求和/或相关法规、标准、规程要求,确定购置标准,填报采购计划,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由物资供应处4.1.2新购置的和备用的监测装置在未投入使用前,由物资供应处4.2监测装置管理4.2.1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周期计划》,并按监测装置类别号加单位编号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a监测装置单位编号、装置名称(全名)、规格/型号、技术参数;b出厂日期、使用地点、检定周期要求等。4.2.2a合格:用绿色标志牌标识;b准用(合格备用装置):用黄色标志牌标识;c不合格:用红色禁用标志牌标识。4.3监测装置的检定4.3.1各监测装置在使用前和在使用中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要求,由有资格的检定机构或人员4.3.2对于强检和本公司无法检定需委托外部专门机构检定的监测装置,由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于每年末制定周检计划组织4.3.3产品检验用自校部分监测装置由质量控制处制定自校规程,4.3.4对用于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的计算机软件,在应用前由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进行评审及应用后的再验证,并作好记录4.4监测装置的使用和维护4.4.1各监测装置的使用部门4.4.2当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发现监测装置发生偏离校准状态时,使用部门要对其已检测的数据的有效性予以评定,并作好记录a要追溯到可以认定已检测的数据影响可以忽略;b在可能时,对重要的检测数据应重新测量。4.5监测装置的维修4.5.14.5.24.5.3维修后的监测装置要按本程序44.6监测装置的报废处理当监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无法满足监测要求和/或国家、行业要求废止的监测装置,按规定报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予以报废处理。5.相关文件《质量控制处质量手册》《气体分析仪自校规程》《物料秤标定规程》6.记录《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合格证》(外)《检定周期计划》“自校记录”内部审核控制程序(LQ-CX-09)1目的为验证综合管理体系运行符合体系国家标准和本公司所确定的综合管理体系以及产品质量的符合性,使公司综合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特制定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控制程序。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控制。3职责3.1行政人事处是内审的主管部门,负责年度内部审核方案的制定并组织按期实施,负责相关资料的保管。3.2各部门按计划要求予以配合实施。4程序内容4.1审核策划4.1.1行政人事处应于每年初制定《年度内审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受审核单位及审核时间,审核重点及频次,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4.1.2审核频次正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内审。必要时,如以下情况应进行计划外的临时内审:a.法律、法规、执行标准及其他外部要求发生重大变更;b.已出现最终产品不合格或有造成最终产品不合格的潜在原因时;c.管理者代表认为必要时;d.相关方的要求。计划外内审由管理者代表临时组织。4.2内审前准备4.2.1行政人事处在内审工作开展前10天内,组成审核组,审核组成员必须是具有内审员资格并经管理者代表授权的人员,审核员应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且不应审核自己所在的部门;审核组长由管理者代表委派,负责编制内部审核实施计划。4.2.2实施计划内容包括:a.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b.审核组成员;c.审核日期和日程安排;d.受审核单位及审核要素。制订审核实施计划时,应关注管理评审要求和上次内审、最近一次外审提出的不符合项和管理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以及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在制订审核实施计划、进行审核组成员分工时,考虑审核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和审核技能的搭配。4.2.3审核组应及时将实施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到受审核单位。4.2.4受审核单位接到计划后要安排配合人员,并做好准备工作。如对审核项目和日期安排有异议时,应及时通知审核组进行必要的调整。4.2.5行政人事处安排内审员工作场所和必备办公用品。4.2.6内审员按工作分工编制检查项目清单。4.3审核实施4.3.1首次会议。审核开始时,审核组应召开有受审核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审核组成员参加的首次会议。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审核组长应委派一名审核组成员负责会议签到。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a.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分工;b.强调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及时间安排;c.简要介绍审核的基本方法和程序;d.澄清审核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e.确认陪同人员;f.确认末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参加人员(审核组成员和受审核方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应参加首次会议。4.3.2现场审查a.审核组成员按审核实施计划和检查项目清单实施审核,必要时可增加审核项目。b.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和对结果进行验证等方式收集客观证据,并做好现场审核记录。4.3.3审核结果a.审核组在审核结束后集中讨论审核发现,由审核组长决定是否作为不符合并判定严重程度(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填写不合格项报告,并得到受审核方领导对事实确认签字。不符合报告内容包括:审核员、审核时间、受审核单位、陪同人、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类型、不符合条款、不符合程度等,不符合事实描述要具体。b.对审核情况作出判定后,审核组长组织召开末次会议,须参加会议人员与首次会议相同,作好会议签到。会议内容包括: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说明审核过程,宣读不符合项、不符合项数量和分布,确定纠正预防措施完成日期及跟踪检查日期,宣读审核结论等。c.行政人事处对所有审核记录进行保存(包括不符合项的整改实施记录)。4.4审核报告4.4.1审核组长在内审结束后编写书面内部审核报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到相关部门。4.4.2内部审核报告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实施情况及不合格项的汇总分析,体系运行结果评价,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等。4.5不符合情况的整改和跟踪验证4.5.1出现不合格项的部门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纠正和纠正措施计划,报部门领导审批后实施。4.5.2行政人事处应及时安排内审员对纠正和纠正措施计划的实施及效果进行跟踪验证。4.6审核汇总分析4.6.1行政人事处每年末应对全年的内部审核情况归纳总结并予以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4.6.2报告内容包括:审核计划完成情况,不合格项汇总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情况、对体系评价、薄弱环节分析和体系改进建议等。4.6.3特殊情况下追加的审核应按本程序4.2-5相关文件6记录《年度内审计划》《内审实施计划》《内审检查清单》《内审现场审核记录》《不符合报告》《内部审核报告》《会议签到表》体系运行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LQ-CX-10)1目的对综合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证实过程是否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通过监视和测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持续保持预期的过程能力,最终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2范围适用于对综合管理体系各相关过程的监视和测量。3职责行政人事处负责监督各部门进行相应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各部门负责所主管过程的监视和测量。4程序内容4.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监视和测量4.1.1根据公司生产工艺特点,确定对以下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规定相应的责任部门:对于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和确定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由市场营销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供方控制过程:由物资供应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水泥包装过程:由质量控制处和生产技术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产品的检验和试验过程:由质量控制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设备控制过程:由设备保全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生产控制过程:由生产技术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监视测量装置的校准和维护:由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于人力资源控制过程:由行政人事处进行监视和测量;4.1.2上述过程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在《部门目标分解和测量》中规定。4.2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监视和测量4.2.1监测类别4.2.1.1管理性监测a.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控;b.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完成情况;4.2.1.2技术性监测:具体项目见本文件附表。4.2.2监视与测量方法4.2.2.1各部门每月末对相关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实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指环保和安全的现场检查,下同),并填写《内部检查通报》。4.2.2.2生产技术处应每季度对各部门相关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及目标指标方案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抽查,并填写《内部检查通报》。4.2.3监测和测量的结果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4.3行政人事处应监督各部门定期进行所主管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各过程的监测所发现的不符合依据《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处理。5相关文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部门目标分解和测量》6记录《内部检查通报》各种统计报表附表:序号监测项目责任部门频次01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生产技术处1次/年02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生产技术处1次/年03起重机械检测设备保全处1次/2年04压力容器检测设备保全处1次/2年05厂内机动车年检设备保全处1次/年06电气设备接地电阻检测设备保全处1次/年07特种作业操作证复检行政人事处1次/2年08绝缘棒、接地棒、绝缘鞋、绝缘手套、测电笔的绝缘检测设备保全处1次/年09继电保护校验设备保全处1次/年10高压绝缘试验设备保全处1次/1-3年11消防设施年检生产技术处1次/年12职业病体检生产技术处1次/年13避雷系统检测设备保全处1次/年14饮用水水质检测生产技术处1次/年15粉尘及废气排放检测生产技术处每年一次16厂界噪声检测生产技术处每年一次17电、煤消耗生产技术处每月统计一次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技术性监测项目及周期规定数据分析控制程序(LQ-CX-11)1目的定期收集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以证实综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综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各过程的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3职责行政人事处是数据分析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各部门按规定进行数据分析。各部门负责按规定进行数据分析。4程序内容4.1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统计工具。应用的统计技术主要有:百分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合格率、准确度(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回归分析等上述统计技术根据各专业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统计方法。4.2相关数据的收集4.2.1质量控制处应定期收集产品质量方面的数据,主要有: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质量指标合格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准确度、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回归分析数据、检验误差合格率等。4.2.2设备保全处应定期收集设备管理方面的数据,主要有:设备有效运转率或故障率、设备完好率等。4.2.3生产技术处应定期收集生产控制方面的数据,主要有:生产计划完成率、台时产量4.2.4生产技术处应定期收集环境绩效方面的数据,主要有:污染物监测数据、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结果。4.2.5生产技术处应定期收集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的数据,主要有:千人负伤率等。4.2.6物资供应处4.2.7市场营销处4.2.8行政人事处4.2.9生产技术处应定期收集本部门承担的各项生产、质量、设备、能耗、安全等相关数据。4.2.10设备保全处和质量控制处应定期收集计量管理方面的数据,主要有:周检率和周检合格率等。4.3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责任部门应定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并写出书面的专题分析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应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4.4通过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信息:a.顾客满意程度;b.产品要求的符合性;c.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d.供方;e.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各过程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f.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绩效;5相关文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6记录数据分析报告及相关的统计报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LQ-CX-12)1目的对已发生的不符合(包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及事件,以下同)和潜在不符合,根据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消除其原因,防止类似不符合再发生和不符合的发生。2范围适用于水泥产品形成全过程和综合管理体系运行中对存在的和潜在的不合格所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3职责3.1行政人事处是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各部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并将相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负责组织对因执行纠正与预防措施而引起的有关文件的更改。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主管区域内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和实施。4程序内容4.1不符合及潜在不符合的来源渠道可能是: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和适用性评价;b.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监控;c.体系日常监督检查(监控);d.例行检测;e.产品和过程的监视和测量;f.内、外部审核;g.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与顾客及相关方的沟通;h.相关方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抱怨i.顾客抱怨j.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k.职业病体检出现的不符合l.对在短期内连续或屡次出现过程产品不合格,经纠正无效的或有不良趋势的,或过程控制质量指标月合格率或能耗指标连续两个月有不良趋势的;4.2纠正措施4.2.1原燃材料采购方面的4.2.1.1当原燃材料质量波动较大或出现异常或出现严重不合格品时,物资供应处应及时书面通知供方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质量控制处应进行及时跟踪验证。4.2.2过程产品不符合的控制4.2.2.1质量控制处应及时收集过程产品不合格的信息,当产品质量连续出现同类不合格或出现严重不合格时要立即组织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由责任部门实施,质量控制处委派专人进行跟踪验证。4.2.2.2对于系统因素导致产品不合格或月合格率未达到规定值,由质量控制处领导组织生产技术处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必要时调整配方或作业参数防止再发生。质量控制处应及时进行验证。4.2.3质量控制处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认真做好出厂水泥的管理,当出现出厂水泥不合格时,立即组织制订纠正预防措施计划,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并跟踪验证。4.2.4a.对非质量问题的投诉,市场营销处应根据投诉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直至取得顾客的认可和谅解,并做好记录;b.对质量问题的投诉,由质量控制处组织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和验证。c.如果顾客投诉是针对水泥产品质量要求仲裁时,质量控制处应会同市场营销处与顾客将该编号水泥封存样送市级以上质检机构复检。复检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4.2.5由生产技术处受理并及时调查核实。情况属实时,组织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和验证。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相关方通报,由其签字确认。4.2.6综合管理体系运行中其他不合格项4.2.6.1目标指标和方案监控、例行检测、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体系各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体系运行日常监控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由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部门领导批准后实施和并应及时进行跟踪验证4.2.6.2内部审核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执行。外部审核出现的不符合由行政人事处4.2.7作业流程:现场紧急处理--送医院处理(视需要)--发生单位填写事故报告(员工资料、事故经过等)—生产技术处组织分析原因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并进行风险评估—公司主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措施实施—生产技术处跟踪验证(含措施执行状况、措施实施后风险评估、员工伤害状况追踪等)--结案。4.2.84.2.8.1作业流程:责任部门填写《不符合报告》并组织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可依照医院的建议)--风险评估—公司主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措施实施—生产技术处4.2.8.2员工出现职业性异常,经指定的医4.2.8.34.3预防措施4.3.1各部门应定期对本部门主管的体系各过程及各项管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以及时发现潜在不合格因素,提出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形成记录。4.3.2各责任部门根据预防措施计划,明确实施的步骤、限期和责任人,并做好实施记录。4.3.3预防措施完成后,主管部门应验证效果,确保其有效性。4.4不符合发生时,所属部门首先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其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产生的影响。4.5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应与不符合及潜在不符合所造成的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影响程度相适应。4.6行政人事处应对各部门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必要时应参加验证,并于每年初将上年度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总结并提交管理评审。4.7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若涉及到文件更改时,由行政人事处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文件《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6记录《顾客投诉处理单》《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抱怨/建议处理单》《纠正或预防措施计划及验证表》GB/T24001和GB/T28001通用部分化学危险品控制程序(LQ-CX-13)1目的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危险品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因管理及使用不当造成职工健康安全和环境危害。2范围适用于化学危险品采购、使用及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的管理。3职责物资供应处负责化学危险品的采购及发放工作。生产技术处负责化学危险品采购和使用等环节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使用部门负责所用化学危险品的临时保管和安全使用及处置。4控制程序4.1采购4.1.1危险化学品包括:a.强酸类:盐酸、硝酸、硫酸、氢氟酸。b.强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c.有毒类:氯化钡、氢氟酸、冰乙酸、氟化钾、氟化胺。d.易燃易爆类:无水乙醇、三乙醇胺、丙三醇、丙酮、硝酸钾、氧气、乙炔、液化气、等。4.1.2采购:4.1.2.1化学危险品的选择:使用部门应及时提出化学危险品的需求计划,制定计划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无毒、无害、污染小的化学危险品。4.1.2.2物资供应处应依据《相关方控制程序》,对供货厂商进行资质评审,应优先考虑符合职工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供应商,采购危险化学品时,供应商必须具有化学危险物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4.1.3.3采购危险化学品时应向供应商索取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数据(MSDS)。4.1.3.4购进的化学危险品标签必须完整清晰,包装必须完好,防止泄漏。4.2运输与装卸4.2.1化学危险品应轻取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倾斜、滑落等造成容器破裂、泄漏以免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4.2.2运输化学危险品时要捆紧扎牢,卸车前,保管人员应确认有关阀门状况,确认卸车地点无明火和其它安全隐患后方可卸车。4.2.3运输危险化学品时,应持危险品运输证,运输途中应有防泄漏、防燃烧和防爆措施。4.3储存4.3.1入库时保管员应进行检查,确保包装完好,标识清楚后办理入库手续。4.3.2入库应明确定位,标识醒目,危险化学品要有警示识别标志。4.3.3危险化学品存放处应有相关的危险化学品MSDS,保管员应熟悉MSDS,按要求进行保管。并定期检查安全储存情况,做到帐、卡、物相符。4.3.4化学危险品存放处严禁使用明火,应配备灭火器,沙土或棉纱等防火、防泄漏应急器材,存放场所地面应有防渗层。4.4发放和使用4.4.1化学危险品发放时应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并做好发放记录,化学品从原包装取出移到小包装或容器中时应做好标识。4.4.2化学品使用场所应设置局部通风设施及其他应急防护设施,岗位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4.4.3危险化学品使用岗位应有相关的危险化学品MSDS,使用人员应熟悉MSDS(危险品安全技术使用说明书)内容。4.4.4化学危险品暂存区及使用场所应遵守有关规范要求,防止化学危险品挥发和泄漏,同时应有应急措施。4.5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废弃的化学危险品及容器的最终处置应执行《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程序》。4.6监督检查执行《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5相关文件《相关方控制程序》《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程序》《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使用说明书》(MSDS)6记录《化学危险品消耗台帐》《化学危险品清单》相关方控制程序(LQ-CX-14)1、目的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以满足本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控制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2、范围适用于与本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外部相关方的管理。3、职责3.1生产技术处负责对公司的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监督管理。3.2各相关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相关方施加影响。4、控制要求4.1相关方的分类4.1.1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指:与重要环境因素和健康安全风险相关的,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重大健康安全事故的相关方,包括:A类:化学危险品(氧气、乙炔、润滑油、燃料油、火工材料)、放射装置设备、特种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电气电工材料和消防器材的供应商B类:在厂区内或进入厂区内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的服务商。C类:提供废弃物最终处置服务的服务商:主要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置的服务商4.1.2一般施加影响的相关方除上述条款规定以外的相关方,主要包括:一般材料供应和设备供应商、顾客、主管部门、周边居民和单位、来访宾客等。4.2对相关方施加影响4.2.1对需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控制4.2.1.1对A类和C类相关方,有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资质审查,索取相关资质证明,对不具备相应有效资质的相关方,物资供应处不得向其订货或委托其处置本公司的废弃物。4.2.1.2对B类相关方(可能包括:治安保卫、维修安装、土建施工、运输及装卸、垃圾清运等活动的服务商)应进行如下控制:a.责任部门应要求服务商提供相应资质证明,评审合格后方可作为合格服务商,在厂区内或进入厂区从事作业。b.责任部门应在服务商开始相关作业活动之前,与其时签订《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作业协议》,协议应规定服务商必须遵守的安全规范和环保要求以及监督检查的频次。c.服务商的管理①服务商在作业期间,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责任部门应对服务商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则立即要求改进,必要时以书面形式通知,要求责任服务商提出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其措施的有效性由责任部门验证。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或整改效果不良,或经常造成事故事件的服务商,或造成重大事故事件的服务商,责任部门必须取消其服务资格。②进行危险作业的服务商,施工前必须按照《危险作业安全许可控制程序》的规定申请施工,其作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种作业资质,责任部门应将资质的复印件留存备查,否则不准施工。4.2.2一般施加影响的相关方4.2.2.1一般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责任部门在与其交往中向其宣传的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相关情况。4.2.2.2顾客:责任部门向其宣传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2.2.3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向主管部门及时传递有关信息,接收、获取有关文件、信息,配合主管部门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由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2.2.4周边居民和单位:向其宣传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相关情况,对环境抱怨和投诉及时调查核实,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和验证,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相关方通报。具体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4.2.2.5其他来访宾客:接待部门应向其介绍有关情况,现场参观时应为其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并向其说明各项安全注意事项。4.3监督检查执行。5、相关文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危险作业安全许可控制程序》《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6、记录《相关方监督检查记录》《环保和安全作业协议》《相关方清单》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LQ-CX-15)1目的预防和减少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发生,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确保作出响应,减少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和人员、设备的严重伤害和损坏。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紧急情况应急准备与响应。3职责3.1总经理负责提供发生紧急情况作出响应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协调各部门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配合。3.2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紧急情况响应的统一指挥调度。3.3生产技术处负责确定厂区内紧急部位和场所,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监督、管理和财产抢救工作。负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配备应急响应设施,并定期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确保灵敏有效。3.4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潜在的紧急部位和场所进行日常监控,对责任区内的应急响应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并负责紧急情况后设施设备的修复。4程序内容4.1紧急事故分类a.火灾、爆炸。b.工伤、死亡、中毒等紧急情况和事故。c.环境污染事故。4.2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责。4.2.1指挥组a.总经理协调应急救援工作,为应急救援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对重要事项作最后决定。b.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现场的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各部门应急救援的配合及灾后的善后处理。c.各相关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应急救援工作。4.2.2救护组:负责应急救援期间受伤人员的输送及抢救工作。4.2.3通报组:负责作好应急救援期间向上级主管部门及职工通报各项紧急情况。4.2.4警戒组:负责维护现场秩序。4.2.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设施的及时调配,保证应急需要。4.2.6财产抢救组:负责灾害现场各项财产的抢救。4.2.7扑救组:负责处理现场灾情。4.3《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a.各类紧急状况及重点场所、部位。b.应急救援期间组织机构及责权。c.应急救援过程的操作步骤。4.4应急救援设施的配备:4.4.1应急救援设施种类包括事故报警、应急照明、疏散指示、各项消防灭火、人员急救、泄露预防设施等。4.4.2应急救援设施配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配备。4.4.3采购的应急救援设施的产品,厂家应具有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4.4.4应急救援设施安装厂商应具有政府主管部门许可的安装资质。4.4.5各项应急救援设施均由生产技术处最后验收确认。4.4.6各部门对责任区内的应急救援设施应及时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应急救援设施的完好和有效。4.5紧急事故的预防:4.5.1生产技术处组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生产技术处和生产技术处4.5.2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员应了解紧急事故的各项处理措施,熟知各项应急救援4.5.3生产技术处4.5.4生产技术处应每月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作好记录。4.6紧急事故处理及救援管制。4.6.1紧急事故发生时,在场的最高主管负责指挥现场人员直至上一级主管赶赴现场。4.6.2生产技术处在接到紧急事故报告时,应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根据紧急事故情况,由在场最高主管通知其他部门配合。4.6.3应急救援措施处理程序:4.6.3.1紧急事故发生时,首先发现的职工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如下:a.立即通知本部门领导和生产技术处,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通知生产技术处。b.立即进行初期处理,采取措施控制局势,避免紧急事故扩大。c.相关部门及领导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抢险。4.6.3.2如果紧急事故发生将影响到公司内外人员身体健康,对周边居民产生威胁,则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如果厂内人员有疏散必要,则需由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决定,由生产技术处及时通报公司内职工。如周围居民有疏散必要,生产技术处和生产技术处应及时通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紧急事故处理完毕,应及时向全公司发布紧急事故解除通告(广播、闭路电视和张贴等形式),涉及到周围居民的应通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4.6.4善后处理4.6.4.1对疏散之人员进行清点,确保紧急事故现场人员已全部撤离出紧急事故现场。4.6.4.2对受伤人员立即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立即送有关医院进行抢救。4.6.4.3对因紧急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家属进行抚恤。4.6.4.4对紧急事故现场进行全面清查,确保现场不再存在发生紧急事故的影响因素。4.6.4.5做好事发现场的保护工作,直至紧急事故调查工作结束。4.6.4.6善后处理及验证依照《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4.7事故的分析和处理当紧急事故处理完毕,生产技术处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本次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责任部门实施,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跟踪验证。必要时由最高管理者主持进行专项管理评审。以有效防止紧急事故再次发生或发生时将损失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