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1页
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2页
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3页
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4页
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社会中教育担负着青少年特性开展、根本常识和才能提高的重要责任,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价值都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各界也愈来愈深入地看到: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常识素养,优越职业道德涵养和高尚个体德行品质的高素质教员团队推进了教育变革,促进了社会良性的开展。师德可以用来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教师专业化的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中小学师德建设,师德的建立,可以促进学生的特性开展,增强学校的素质教育;可以提拔教师职业观念,完善个人德行涵养;可以推进师资部队的建立,塑造学校的形象;师德的建立,还可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众所周知,品德规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又持续的系统工程,师德建立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表面上的问题。师德建立要想获得实践的成效,需要改善部分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修养、职业行为,从师德教育抓起,变革师德教育内容单一,要具体且实际化,对进程和监视系统也要有所提高,并推进师德建立的法治化进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这其实只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都是师德。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整体状况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令人担忧的问题。二、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义:(一)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教育,切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等。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维护教师的权益与教师的形象,严格把握社会活动、交流的方向,正确把握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区别。要严格遵守宪法与法律,紧密结合国情、市情、民情进行教育教学,不得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得传播宗教,不得传播低级庸俗文化,不得传播非法出版物,不得出现有失教师形象的言行举止。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要充分了解、理解学生的需求,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对学生实行辱骂、体罚和变相体罚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练习册、习题集等教辅材料;不得将学生的活动设施、场地移作他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无关的商业性活动。3、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要严谨治学,恰守诚信,增强学术道德感,增强自律意识,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在招生、考试、论文答辩、项目评审、评估考核、成果鉴定等工作中,不得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4、具备专业化的育人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苦练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研究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做到博学业精;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踊跃参与各种科研教研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教材改革;要进一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进一步探索、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班主任尤其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知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这为学校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例如在我校长期坚持狠抓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上,年初实施了以“培养敬业精神,塑造师德风范,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以“造就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学识广博、身心健康,能够跟踪科研和教学前沿,能够担当竞争的优秀教师队伍”为目标的师德建设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加强领导,制定规范,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德水平高低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关系校风、学风,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首先通过召开教师、干部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德状况。调研表明: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师德是优良的,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滑坡。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凸现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后,我们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校班子办公会。在制定规范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师德建设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定要体现层次性、规定性,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应当明确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有层次性的。第一层次是基本的人格目标,即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层次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即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第三层次是素质教育目标,即师德要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其次,在师德规范中必须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这样,师德规范就既体现了规定性,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指令性,比较简便易行。2、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第一,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我校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共24项指标组成。第二,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原则,师德考核的民主评价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占10%。学生在每门课结束时,对教师进行评价占30%。教研室对教师进行民主评价占30%。学校领导小组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占30%。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出测评结果,进行奖惩。二是师德评价结合年终考核每年开展一次。三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提高评聘等级、评选先进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第三,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是以外部驱动、强化约束的手段,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种形式。我们把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我们一是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二是努力为教师个人进步创造条件。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点,学校不仅激励他们在业务上积极发展,还注重做好吸收其中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三是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讲师德的人受人尊敬的舆论氛围。在物质激励方面,主要是对受学生欢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在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重奖。三、目前中小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利益最大化”,“交换”,“竞争”等法则成为市场经济有别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有的经济价值观。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趋向,传统美德受到挑战,社会公德受到不同程度的沦丧,部分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导致教师精神空虚,欲念膨胀,按捺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把手伸向自己的教育对象或家长。对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减少,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心分几头,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其次,人类社会生活中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方面急剧下滑,也猛烈地撞击着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失去坚实的社会基础,师德的塑造何其艰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使国家更加富强,而且丰富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不知不觉地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如果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坚持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肯定难以落实。(二)理念认识的不足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光辉的了。这桂冠、这盛誉无疑给教师以莫大的精神满足,但是现实中教师的工资并未与市场经济规律完全匹配,与其它职业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国民经济十六大行业中,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排在第十一位),特别是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下,我区经济又特别滞后,教师福利待遇基本跟不上,教书的不如打工的,拿笔的不如拿刀的,教师获得较低的职业声望,严重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也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孜孜追求。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质的总和。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风、校风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人类患下“分裂症”的时代,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势在必行。师德是教师在社会的要求和影响下,通过学习、体验、修养和实践等方式,认同、内化而建立起来的处理教育工作中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师德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效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教师必须具有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教育想象能力和教育机智等。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活性、创造性的艺术过程。没有渊博知识和高超技能的教师就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更不会体验教育的幸福。一位能力较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在教育改革中大显身手,硕果累累的教师,必然安心教育事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充实的、幸福的体验,必然潜心钻研业务,投身新课程改革,关心爱护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教师只有具备了卓越的教学、教育能力,其肩负的教育责任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新课程的可靠保证。教师能力的充分发挥将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推动力。(三)评价、激励体系等的缺陷1、隐性的师德因素受到忽视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都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把教师平常所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视而不见,慢慢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形成了隐性的一面,。学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注重对教师的考核,以致教师群体中恶性竞争等。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评价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著名教育家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传统的评价,由于看重考试的成绩,使本应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僵化,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强调发展地看学生,强调评价必须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必须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而不是通过评价去压制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机制,通过评价推动学生朝目标不断前进。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走路”就是信心的体现。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在于肯定、赞扬和激励。作为评价教师,我们应在如何评价来激发兴趣,树立自信上多动脑,使评价真正能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终结性评价是检测教师综合运用教学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应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教学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教师通过一段时间工作后所具备的教学水平。终结性评价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3、终结性评价,它涵盖了我们教学的一些过程,教学策略,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文化意识。4、终结性评价所反应出来的评价结果是看学生的成绩,看学生的进步。评价、激励——师德建设中的“催化剂”,以目标激励教师团结协作,人们的任何行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有组织的统一行动,就必然会出现大量非组织目标乃至小团体目标,使学校管理混乱,人心涣散。所以,目标在评价、激励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要借助目标增强职工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通过设立远景和近景目标,并制定分项管理目标和评估细则,每个部门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目标,拟定各自的工作目标,从而使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会像磁铁一样不断产生吸引力,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大家会在目标的激励下,形成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促进学校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功利主义、价值多元化思想的渗透,中小学教师中出现的厚此薄彼、职业倦怠严重、体罚学生歧视差生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制定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促成教师意义世界的构建,最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四)教育的内部缺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体制也处在不断改革优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并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的负担被转移到社会公众上,公众对教育的不满又发泄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双重精神压力,教育的神圣性被破坏,引发了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怀疑和否定。二是人事体制的异化。个别学校,校长的责任和义务异化为校长的权力和利益,失去了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出现了在校内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感情用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破坏了校内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人事环境,而且也助长了种种不正之风,败坏了教师道德。三是教师评价机制的不足。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停留在重视教学成绩考核而轻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传统窠臼中。在一些学校的教师考核方案中,虽然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设置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困难,实际上是流于形式,作秀成分多。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心和行动只停留在书上、文件上、墙上;四是学校物化方式管理对教师师德的间接挫损。一些学校管理者出于教学质量的压力,在对教师管理中,一味照搬企业管理模式,对教师工作进行精确量化,进行物化管理,忽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艰巨性,管理中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人本思想。还有不少管理者一味放大压力的作用,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者不断在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上施加压力,用强制性的手段监督教师的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不堪重负,为完成教学目标,就出现体罚、变相体罚甚至弄虚作假等有违师德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教师个人修养不够,也拷问我们的管理艺术和方法。五是我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在办学上,方方面面底气不足,教师无序流动大,优质学生资源流失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发展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基本处于维持状态,所以教学管理松散,教师管理更是放任自流,对教师暴露出的问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五)学校管理重视不足认真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愿意工作,能够工作,能够出色干好工作的领导班子队伍。首先要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应该成为学政治、学业务的带头人,是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应该工作挑大头,能吃苦,愿奉献,使每一位老师信得过,心里服。领导班子要明确分工,有职、有权、有责、有利。考核要科学,建立淘劣选优机制,把那些勇于负责,敢挑重担,工作认真,具有开拓精神,具有驾驭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把那些懒散,工作无能力,工作一不卖力,工作无成绩的人逐步淘汰掉,以焕发领导班子的青春活力。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高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良好的中小学教师形象是每个中小学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小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要使中小学教师真正领会师德的真正内涵,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师德,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更新观念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开拓者,教师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事业,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还要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二)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强化激励机制考核中重视隐性的师德因素,以长期的发展性考核为主。师德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考核的实质是激励。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育、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抓好典型,以榜样示范道德建设离不开榜样的示范。首先,中小学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也要带好头,为青年教师做出表率。其次,要重视典范的示范,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要善于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我国各中小学有着一批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思想道德过硬、业务精良、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他们就是教师身边的榜样,能以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力量感染、同化教师。最后要鼓励教师追求进步,注意在教师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力量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并加以引导,抵制错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四)加强教师德性养成教育德性养成的根本原则是规范约束。德性养成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提高明辨道德善恶的能力。认真学习革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思想和事迹,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检验到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是不道德的,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激浊扬清,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使自我师德品质不断纯化,升华达到崭新的道德境界。(五)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师德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