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古代史复习讲义(岳麓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古代史复习讲义(岳麓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古代史复习讲义(岳麓版)_第3页
高考历史古代史复习讲义(岳麓版)_第4页
高考历史古代史复习讲义(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古代史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制度: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成汤灭夏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政治制度制度:内服和外服。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辖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朝特点:①商王在不同程度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②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有很大自主权,对商朝承担义务,战争。③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周公修改内外服制度,实行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后代内容义务:服从命令;交纳贡赋;随从作战;定期朝觐西周封邦建国封国:齐、鲁、燕、晋、宋等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后期内乱,威胁中央政权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定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度维护工具:周礼——即各种礼乐制度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②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特权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①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神权与主权相结合

③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2.秦中央集权制度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行政、经济、军事一切大权皇帝总揽中央:三公:丞相、御史大夫(监察)、太尉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九卿:奉常、廷尉、典客等内容地方:郡县制。乡、里、亭等中央集权制度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④选拔、考察官吏制度: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殿”、“最”制度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①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影响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秦代三公九卿中的丞相是中枢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秦汉②汉武帝用亲信侍从组成宫中决策班子——中朝③东汉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④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为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内容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政治制度隋唐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③尚书省: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元①宋朝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但权力已被分割②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①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作用②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西周到春秋: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战国到西汉初期:立军功授官爵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郡国推荐人才)和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征聘人才)内容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高低成为选官标准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最为重视的是进士、明经两科宋代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作用:①抑制门阀②扩大统治基础③提高官僚素质④加强集权/后期思想、形式僵化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监察制度汉代:中央专设御史府,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设立13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有按察使司谏议制度: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独立的——谏院。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设中书省。1380年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朝②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权力越来越大清初①承袭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5.古代史上的改革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背景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各国国君称霸天下的欲望目的: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富国强兵,发展地主经济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齐国内容:“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春秋作用:增强了国力,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时间:公元前594年

鲁国内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影响:实质是承认私田合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时间: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改革魏国

内容:改变世卿世禄制;实行“尽地力”;制定《法经》;创建“武卒”作用: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背景:战国初期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内容目的:富国强兵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20等级军功爵措施经济: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战国政治: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设县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秦国思想文化:焚烧诗书(六虱)商鞅结果:前338年商鞅被害,由于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作用积极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政治: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强化了中央集权军事:提高了秦军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新兴地主优势消极:变法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文化高压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①386年北魏崛起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背景

②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各族人民起义不断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④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经济均田制内容:485年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徭役和兵役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内容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三长制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影响:国家掌握大批编户和地方政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激化统治者和人民矛盾整顿吏治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汉制政治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原因:平城偏僻气候恶劣,生产不能满足需要;柔然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迁都洛阳时间: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洛阳。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社会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北魏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作用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宋王安石变法①“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背景②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目的: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时间:1069——1085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理财: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均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市易法等内容强兵:①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②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科举:①改革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②批评“恩荫”制度,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①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局限②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变质①高氏听政“元佑更化”;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②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促进评价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形式:从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农业起源上古时期: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过程约一万年前,半坡遗址的粟;河姆渡遗址的水稻,世界最早培植粟稻国家之一五谷:黍、稷、麻、麦、豆;六畜:猪、马、牛、羊、鸡、狗;十二生肖原始时期: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商周时期:耒、耜为主工具变革农具春秋战国:铁农具、牛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西汉中期:犁壁发明,牛耕得到推广唐代:曲辕犁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事业上古时代: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两汉:漕渠、白渠;王景治黄河;西域坎儿井;农学著作:包含大量关于水利建设内容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大规模(集体)简单协作方式生产方式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春秋战国:自耕农经济方式:家庭为单位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特点:男耕女织农业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借助牛力,改良工具,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经济重心南移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魏晋以后的均田制等出现: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确立:春秋战国:改革和变法,废除井田制,确认土地私有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制度私有制战国:公卿贵族、立功将士、商人成为地主汉代:土地兼并(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发展北魏至隋唐:通过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普遍,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战国:产生租佃关系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日益普遍,租佃经营成为次要形式,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明清:进一步发展,但是佃农人身依附相对减弱,永久租佃2.手工业的发展青铜: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青铜时代;商周时期技艺成熟,工艺精湛,器型生动冶铸业铁钢: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技术;应用农具和手工业工具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明朝流行上古时代(4800年前浙江吴兴钱山漾),人们学会养蚕缫丝丝织西周以后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丝国”纺织业唐代出现缂丝技术,纹饰绚丽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部门棉纺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制陶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人面彩陶壶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和白陶陶瓷业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先后烧出青瓷和白瓷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邢窑白瓷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产生:西周时期官营特点:统一管理,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发展:唐宋出现雇募工匠(征役制到雇募制)经营方式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服役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士、农、工、商“四民”私营特点:发展曲折;经营方式变化大发展:明代中叶后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3.商业的发展产生原因: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发展产生:氏族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工商食官”政策,商人统一集中管理,提供衣食,为政府服务商业春秋战国:大商人出现,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都会形成发展隋唐:商业贸易发展繁荣,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丝绸之路繁荣宋代: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流通更广泛,步入新高峰期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主要流通货币;大量农产品成为商品;经济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产生:夏朝周秦迄唐代:县以上设市;与民居分离;规模小;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布局并加以完善,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城市发展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打破空间限制,城郭乡村设市;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草市;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登州等蕃客云集明清:南北二京,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条件: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农工商发展)标志: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出现 资本主义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萌芽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缓发②官府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原因③政府“重本抑末”“海禁”政策的打压④地租利重,工商业者把赢利买地置房,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产生原因:商业不稳定和商人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强调耕战思想发生矛盾标志: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重征商税重农抑商发展汉代:限制商人衣丝乘车、重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中唐:政策某种松动,政府鼓励贸易及官商分利,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政府不鼓励,各种方式盘剥商人影响:封建社会初期,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后期,阻碍经济发展,导致落后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简介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保存在《论语》中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孔子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思想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学说②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逐步改良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教学上“因材施教”,学与思结合起来影响:春秋战国并未受太多重视。经汉代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简介: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是主要思想著作①“道”是老子最高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思想②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能“以弱胜强”。③从“天道自然无为”出发,倡导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影响: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简介:(约前372——前289年),邹国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孟子》①仁政是政治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待人;“民贵君轻”孟轲思想②主张人性本善说③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儒家影响: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亚圣”简介:(约前313——前238年),赵国人,《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况思想①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制天命而用之”②主张“性恶论”简介:(约前468——前376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墨家墨翟思想②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张节用、节葬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不受重视简介:(约前369——前286年),宋国人,《庄子》①提出“齐物”观点。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本质相同,没有区别道家庄周思想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简介:(约前280——前233年),韩国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法家韩非思想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是战国代表,受《孙子兵法》影响,广泛吸取法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孙膑兵法》①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互相批驳,又彼此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意义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及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罢黜百家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必须遵循天道,独尊儒术内容实行仁政②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影响②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宋明理学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①建立理学体系。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原则。从哲学角度论主张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程朱理学②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影响②元朝曾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③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流传国外背景:南宋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九渊(1139——1193)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①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王心学内容②反对朱熹“格物致知”,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①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创立“阳明心学”王守仁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即本心(理)。强调自我主动作用③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重要性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527——1602年)明末著名思想家。《焚书》《藏书》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李贽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理论基础(1619——1692年)船山先生,《船山遗书》①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思潮王夫之②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强调“理在气中”;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③伦理上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1610——1695年)梨洲先生,《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黄宗羲①反对君主专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否定陈腐是伦理纲常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如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等(1613——1682年)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顾炎武①针对明代读书人沉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唤,②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影响①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②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③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原因:春秋战国竹木简太重,缣帛太贵造纸术发明:西汉已经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四大发明发明①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②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播;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广民众教育①唐代炼丹时偶然发明,孙思邈《丹经》最早记载——硫磺伏火法火药发明②唐末应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产生巨大震动四大发明意义: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大作用发明①战国司南;此后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指南针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意义: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①中国古代天象观测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形成完整古代天文学体系天象观测②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③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天文学①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关于地球圆形见解比西欧人早一千多年。候风地动仪

天体测量②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一行还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研制水运浑象仪③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三百多年。《授时历》①春秋时出现

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末发明发明了算筹计算法②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数学成就,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③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领先世界达一千年之久④元朝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①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提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农书②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

生产工具的革新上;《农器图谱》③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作出全面评价和总结。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①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医圣医药学华佗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文字的渊源汉字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秦朝:统一文字,小篆和隶书①秦朝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字②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书法③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兰亭序》被誉书法为“天下第一行书”④隋唐:书法的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⑤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倡导“有意无法”⑥明朝: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新石器时代:稚拙、简单的人物、动物或抽象的几何图案等岩壁画、陶画等战国到汉朝:毛笔绘制的绢帛画魏晋南北朝:文人画;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发展唐朝:绘画的盛世;吴道子“吴带当风”,“被誉为“画圣”绘画宋朝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马远、夏圭等风俗画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文人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朱耷等;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特点②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③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3.文学成就春秋:孔子辑录、删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周到春秋305篇战国:楚国屈原创造新体诗歌——楚辞;最著名的是《离骚》诗歌汉朝: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赋诗歌唐朝:诗歌繁荣;田园诗、边塞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白居易小说宋朝:宋词:苏轼、辛弃疾代表豪放派;柳永、李清照代表婉约派元朝:元曲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小说明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清朝:《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巨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原始宗教舞蹈、带有巫术色彩的“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戏曲元素唐朝:表演的歌舞戏的专门场所,称为“梨园”戏曲宋朝:瓦舍出现;两宋之际,浙江温州流行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元朝:杂剧——中国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朝:昆曲兴盛,熔诗、乐、歌、舞、戏一炉,被誉为“百戏之祖”清朝:“国粹”京剧形成五.古代希腊、罗马1.雅典民主政治克里特文明:前2千——约1400年,标志: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出现迈锡尼文明: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印欧语系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最早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前8——前6世纪形成。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度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表现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积极①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并受群众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局限①雅典民主是公民群体的民主②没有公民权的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梭伦改革政治: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政治实行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公民无权参与政府运作经济①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许多平民因债务问题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背景②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社会: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矛盾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的危机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目的: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贵族统治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经济②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内容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500斗、骑士、双牛、雇工)②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积极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影响政治方面: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消极: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背景①梭伦改革后,雅典出现了许多地方政治派别: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②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与平民合作进行改革克里斯提①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地域部落尼改革内容②创立500人议事会,——创立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③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意义:在雅典牢固确立民主体制,为雅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