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件xx-习题课_第1页
工程力学-课件xx-习题课_第2页
工程力学-课件xx-习题课_第3页
工程力学-课件xx-习题课_第4页
工程力学-课件xx-习题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轴向拉伸与压缩28-17

图示桁架,承受载荷F作用,已知杆的许用应力为[σ]。若在节点B和C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试确定使结构重量最轻的α

值(即确定节点A的最佳位置和两杆最优的截面尺寸)。解:设杆AB和杆BC分别为杆1和杆2

(1)求各杆轴力

由节点B的平衡条件求得(3)

由强度条件确定最小截面积(2)

求各杆应力3(3)

由强度条件确定最小截面积(4)结构的总体积为为使结构体积最小或重量最轻48-10

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该曲线确定:

(1)材料的弹性模量E

与比例极限σp;(2)当应力增加到σ

=350MPa时,材料的正应变ε,以及相应的弹性应变εe与塑性应变εp。解:(1)弹性模量即线弹性阶段斜率:比例极限σp:(2)当应力增加到σ

=350MPa时,正应变:弹性应变:塑性应变:58-24

图示结构,梁BD为刚体,杆1、杆2与杆3的横截面面积与材料均相同。在梁的中点C承受集中载荷F作用。已知载荷F=20kN,各杆的横截面面积均为A=100mm2,弹性模量

E=200GPa,梁长l=1000mm。试计算C点的水平与铅垂位移。BCDFN3

FN1

FN2

F解:(1)此为静定结构(2)求各杆轴力6BCDFN3

FN1

FN2

F(2)各杆轴力(3)各杆变形(4)1杆和3杆变形相同,梁BD发生平移78-30

图示桁架,杆1、杆2与杆3分别用铸铁、铜和钢制成,许用应力分别为[σ1]=40MPa,[σ2]=60MPa,[σ3]=120MPa,弹性模量分别为E1=160GPa,E2=100GPa,E3=200GPa。若载荷F=160kN,A1=A2=

2A3,试确定各杆的横截面面积。解:(1)此为一度静不定结构(2)变形后,假定节点C移动到Cʹ点,也即2杆和3杆受拉,1杆受压。画受力图和变形图8(3)由受力图(a)可得平衡方程: (4)由图(b)得变形协调方程:(5)由胡克定律: (6)补充方程: 9(7)联立平衡方程和补充方程,代入数据解得: (8)根据强度要求计算各杆截面积:[σ1]=40MPa,[σ2]=60MPa,[σ3]=120MPa,E1=160GPa,E2=100GPa,E3=200GPa。F=160kN,A1=A2=

2A3

(9)根据题意要求,取:10第九章扭转119-18

如图所示阶梯轴,若扭转力偶M=1kN∙m,许用切应力[τ]=80MPa,单位长度许用扭转角[]=0.5(˚)/m,切变模量G=80GPa,试确定轴径d1与d2。解:各段内力扭矩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因此轴径满足:注意单位换算:[]=0.5(˚)/m=0.5π/180/m12第十章弯曲内力1310-6图示外伸梁,承受均布载荷q作用。试问当a为何值时的最大弯矩值(即|M|max)最小。解:

(1)

求支反力根据对称性(2)

画弯矩图(3)正负最大弯矩的绝对值相等时,最大弯矩最小

14qaqa23a/2--+qaqaABCFs5qa2/4qa2qa2-ABCM2qaaACBqa例:如图所示悬臂梁,利用微分关系和积分法画剪力与弯矩图。1、求支反力:FCy=-qa

MC=-qa2

2、画剪力、弯矩图:(BC中点:Fs=0,存在极值点,M=-5qa2/4)qa15例:如图简支梁,利用微分关系和截面法画剪力与弯矩图。A+BC-C+D-Fsqaqa-qa-4qa-4qaM3qa24qa24qa24qa20ABBCCDq0-2q0Fs图直线下斜线直线M图上斜线凸二次曲线下斜线1、求支反力:FAy=qa

FDy=4qa

2、求出特征截面的剪力、弯矩值:3、确定各段的曲线形状:4、画剪力、弯矩图:ABCD16第十一章弯曲应力1711-18图示简支梁,由№28工字钢制成,弹性模量E=200GPa,a=1m。在均布载荷

q作用下,测得截面C底边的纵向正应变

C=3.010-4,试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解:等截面梁,最大弯曲正应力出现在最大弯矩截面截面C的弯矩:梁内最大弯矩:(2)

应力计算截面C底部的弯曲正应力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1)

内力分析(画弯矩图)18第十二章弯曲变形1912-10

图示刚架,各截面的弯曲刚度为EI,试用叠加法计算自由端形心C的水平与铅垂位移。解:采用变形叠加法。(1)刚化BC段,将载荷平移到截面BAB段截面B位移(忽略轴向变形)(2)刚化AB段,BC为悬臂梁BC段的截面C位移:(3)截面C总位移引起截面C位移12-19图示结构,梁AB与DG用No18工字钢制成,BC为圆截面钢杆,直径d=20mm,梁与杆的弹性模量均为E=200GPa。若载荷F=30kN,试计算梁与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以及横截面C的挠度。解:一度静不定。设杆BC受拉,轴力为FN。在载荷F与轴力FN作用下,梁DG中点C的铅垂位移为 梁杆结构ABC的下端截面C的铅垂位移则为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解得:2021解得:对于No18工字钢,

杆BC的截面积 代入上式得而梁AB与DG的最大弯矩则分别为:杆BC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为截面C的挠度则为22例:试用逐段刚化法求下图梁在位置C处的挠度和位置B处的转角。图中q、l、EI等为已知。lllBCAqlq23第十三章应力状态分析2413-8已知应力状态如图所示,试画三向应力圆,并求主应力,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τσ2513-14图示直径为d的圆截面轴,两端承受扭力偶矩M作用。设由实验测得轴表面与轴线成-45°方位的正应变ε-45°,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分别为E与m,试求扭力偶矩M之值。解:在轴表层用纵、横截面切取微体,纵、横截面上的切应力相同,其值均为45°方位与-45°方位的正应力分别为于是-45°方位的正应变为-45˚ε-45˚26第十四章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2714-2

试比较图示正方形棱柱体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相当应力σr3,弹性常数

E和μ均为已知。(a)棱柱体轴向受压;(b)棱柱体在刚性方模中轴向受压。解:建立如图坐标系(y轴平行于载荷方向),取出微体分析:(a):(b):2814-6图示钢质拐轴,承受铅垂载荷F=1kN作用。试按第三强度理论确定轴AB的直径。许用应力为[s]=160MPa解:将载荷平移到截面B的形心,得轴AB的受力如图(b)所示 (2)截面A处于弯扭组合受力状态,危险点处的应力为 (1)固定端处的横截面A为危险截面,该截面的内力为:(3)按照第三强度理论,危险点处的强度条件为

2914-12图示钢质拐轴,承受铅垂载荷F1与水平载荷F2作用。已知轴AB的直径为d,轴与拐臂的长度分别为l与a,许用应力为[s],试按第四强度理论建立轴AB的强度条件。解:将载荷F1与F2平移到截面B的形心,得轴AB的受力如图(b)所示 (2)截面A处于弯拉扭组合受力状态,危险点处的应力为 (1)固定端处的横截面A为危险截面,该截面的内力为:30(2)截面A处于弯拉扭组合受力状态,危险点处的应力为 (3)按照第四强度理论,危险点处的强度条件为

将各应力表达式代入上式,得3114-18

图示铸铁构件,中段为一内径D=200mm、壁厚δ

=10mm的圆筒,圆筒内的压力p=1MPa,两端的轴向压力F=300kN,材料的泊松比=0.25,许用拉应力[σt]=30MPa。试校核圆筒部分的强度。解:(1)应力计算圆筒的壁厚δ

=D/20,属于薄壁圆筒。故由内压引起的轴向应力和周向应力分别为

由轴向压力引起的轴向应力为

32解:(1)应力计算筒壁内任一点的主应力依次为

(2)强度校核 将上述各主应力值代入上式,得

可见,该铸铁构件满足强度要求。由于该铸铁圆筒各点应力以压为主,故宜采用最大拉应变理论对其进行强度校核,即要求33第十五章压杆稳定问题3415-2图示结构,AB为刚性杆,BC为弹性梁,各截面的弯曲刚度均为EI。在刚性杆顶端承受铅垂载荷F作用,试求其临界值。解:结构受到微小干扰并处于临界状态如图所示使梁端截面B产生转角B的力矩(查附录D)应为由此得即由刚性杆AB的平衡可知3515-4

图示正方形桁架,各杆各截面的弯曲刚度均为EI,且均为细长杆。试问当载荷F为何值时结构中的个别杆件将失稳?如果将载荷F的方向改为向内,则使杆件失稳的载荷F又为何值?解:AC、BC、BD、AD四杆均受拉,仅CD杆受压,压载荷为: 由此得由此得1.当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