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相关毕业论》word版参考模板_第1页
《中药相关毕业论》word版参考模板_第2页
《中药相关毕业论》word版参考模板_第3页
《中药相关毕业论》word版参考模板_第4页
《中药相关毕业论》word版参考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PAGEII-/NUMPAGES23-摘要四性(气)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组方和临床运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重要要理论依据之一.。中药的四性实质上可以看作是寒、热二性;四性中寒与凉,热与温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本文从中药的寒热药性及中药寒热药性的效应着眼,对中药寒热药性与某些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寒、热性中药对SD大鼠的影响。本文所选择的8个中药包括:附子、黄连、干姜、大黄、黄芩、肉桂、黄柏、吴茱萸。药物剂型为临床传统煎药方法得到的水煎浓缩液。各给药组剂量均为临床人用高限剂量的42倍。受试动物为雄性SD大鼠。观察与检测项目包括:(1)一般状况:包括大鼠行为活动、反应状况,体重、食量、饮水量等;(2)泌尿系统:大鼠尿量。上述8个中药指标的检测由以下相对独立的动物实验完成:(1)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寒热药性对大鼠的影响;(2)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寒热药性对大鼠的影响。两组组实验所用材料和方法除受试中药外基本相同。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药的寒热性与体重、饮食量及尿量有一定的关系,中药寒性与体重降低、尿量减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药热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寒热药性大鼠中药四性AbstractFourNaturesisthebasiccharacteristicofChineseHerbs.AsoneofthemostimportantTCMtheoriesFourNaturescanguidetheapplicationofChinesedrugsandexplaintheprincipleofChinesemedicinetherapy.TheexploratoryresearchontherelationbetweenFourNaturesandsomeindexesiscarryedoutbythemeansofpharmacologicalexperimentanddatamining.StudytheinfluenceofChineseherbofthecoldandhotonSDbigrats.ThetesteddragsincludeFuzi,Huanglian,Ganjiang,Dahuang,Hungbo,Wuzhuu,Huangqin.ThetestanimalsareSDrat.Theindexesmeasuredintheexperimentsinclude:(1)generalconditionmonitor:observationonthestatebodyweight,foodconsumption,waterconsumption;(2)urinarysystem.Theabove8Chinesemedicine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ofdetectionbythefollowingrelativelyindependentanimalexperimentscompleted:(1)aconite,rhizomacoptidis,dryginger,rhubarbcoldtoinfluenceofrat;(2)cinnamon,goldencypress,WuZhuYu,radixscutellariaecoldmedicinalpropertiestoeffectsofrats.ThreegroupsoftheexperimentUSESmaterialsandmethodsinadditionto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sicsamesubjects.ThedataofthecomparisonandanalysisoftheresultsshowedthatColdandheatandweigh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foodintakeandurineoutpu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dandweightloss,decreasedurineoutput,thereisacertainrelationship,Chinesemedicineshotontheexperimentalanimalswasnotsignificant.Keywordscold-heatnature,rat,FourNatures,目录目录1绪论 41.1引言 4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41.1.2实验用药物简介 52寒热药性实验研究 82.1引言 82.2材料和方法 82.2.1实验材料 82.3结果和讨论 102.3.1中药寒热药性对动物生理生化指标作用的结果比较 102.3.2小结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EnglishCatalog绪论绪论引言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发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学的特色。在药性理论中,四性(气)理论尤为重要。中药四性(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四性中寒与凉,热与温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中药四性实质上可以看作是寒、热二性。本文从寒、热二性着手,对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探索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近些年来,在回归自然的思潮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赖天然药物。用有效的天然药物代替一些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疗保健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动向和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新的手段在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中大量应用,但作为新化合物的新药的发现越来越困难,研究成本越来越高。从现代新药研究发展趋势来看,中药与天然药物在很大意义上已经开始出现部分重叠,甚至融合,也可以说,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是我国天然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在中药领域的运用,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得到深入发展,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研究大多沿用西药的研究方法,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验证其药理作用,而忽视了中药的性味等中药基本特征,结果这些研究后的“中药”(提取成分或组分)在临床却无法按中医药理论运用,变成了西药。中药通过配伍,可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与副作用,适应复杂多变的病倩。中药被分成单个的成分后,不但失去了治疗疾病的中药特色,疗效也可能受到了影响。于是,不少学者提出要通过中药成分(或组分)的重新配伍,来提高中药疗效,达到中药创新的目的。但是中药成分或组分的配伍决不是毫无目的的把这些组分随机组合,如何进行配伍还是一个问题。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药现代化研究蓬勃发展,而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矛盾造成的。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希望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来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创新。研究意义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中医和中药的桥梁,是中药配伍理论的基础,是中药区别于天然植物药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药药性理论还需要继续完善,从而更好的指导中药的临床运用,指导中药的科学研究,吸纳中药的研究新成果。中药四性理论为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谴药的依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说明了中药四性在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模型为目的,利用系统的药理实验对中药寒热药性与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初步建立了中药寒热药性的指标评价模型。建立中药四性对大鼠生长发育影响的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I)确定中药组分或其它药物四性特征,对保持中药特色、扩大中药药源具有重要意义:(2)确定中药组分四性特征,对中药组分的I|缶床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通过赋予中药组分四性特征,为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组分配打下了基础,对中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中药寒热药性与生理生化指标相关关系的研究,对阐释中药四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用药物简介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被誉为“最有用最难用”之剂,乃因其性能和功用特点使然。对此,自古至今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指出:“(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医学启源》也指出:“(附子)气热,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张山雷对附子的认识更为全面:“(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皮毛而解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里寒,无不可治”。《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目前认为附子为辛热之品,性质刚燥,走而不守,通行全身而以心、脾、肾为主,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对于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阡虚寒凝之证:无论是单用还是配伍使用:用之得当;则起效迅捷而显著:反之;若用之失当;则其毒副作用也迅速发生且程度严重,乃至危及生命。故而人称附子为“虎狼之剂”也不为过。干姜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e.的干燥根茎,又名白姜、均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主产四川、贵州。采制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干姜性热,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功能;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渐肺化饮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胸痹心痛,亡阳厥逆,寒湿痹痛,寒饮喘咳。临床上主要治疗用于肠炎、腹泻、呕吐怛、冠心病、心肌梗塞、手足皲裂等疾病。干姜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干姜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抗病原体、保肝利胆、抗溃疡、改善心血管系统等药理作用。肉桂\o"查看图片"肉桂(CortexCinnamon)是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味辛性温热,归肾、肝、心、脾经,中医认为肉桂辛、甘、热,归肾、肝、心、脾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阳萎、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寒疝等症,含有挥发油、黄烷醇及其多聚体、双萜化合物、鞣质等。主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检酸软,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小便不利或尿频、遗尿,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命门火衰,火不归原,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烂;虚寒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痈疡脓成不溃,或后溃后不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肉桂具有镇静作用、降温作用、健胃作用、降压、杀菌作用。桂皮油有芳香性健胃作用,能刺激嗅觉。桂皮酸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血循环等药理作用。大黄大黄,拉丁名RheumpalmatumL.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别称:将军、生军、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大黄性味大苦大寒,沉而不浮,走而不守,其力猛而善下行,势若推墙捣壁之功。能荡涤通下,泄火凉血,功积导滞,逐瘀通经,利胆退黄。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临床上主要治疗用于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等症。黄芩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以根入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胆、胃、大肠经,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常在湿热蕴结引起的泻痢、里急后重、赤白热泄及湿热黄疸的方中所见。而且用之剂量较大,常作为君、臣之药味施用。黄芩体轻能浮,善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不可不用。炒炭可疗鼻出血、咳血。孕妇时感热证,安胎必用黄芩,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症方多用黄芩;“八法”中清、和法之方中多有它。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临床应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解热作用、对心血管有降血压作用、心率变慢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降血脂作用、保肝、利胆、抗氧化抗癌作用黄柏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别称黄檗、元柏、檗木、檗皮,拉丁名CortexPhellodendriChinensis。黄柏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泻火而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其特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而且独有之功是退虚热,阴虚相火盛者可用它平衡“相火”、“肾水”之阴阳。如“知柏地黄丸”就是其临床代表方剂。临床所见阴虚发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骨蒸潮热、梦遗滑精诸虚劳证,必用黄柏退其热而达阴阳之平衡。其另一功效为燥湿,在临床上湿热黄疸、湿热下痢诸症处方中多用之。热毒疮疡、湿疹以及湿热下注、赤白带下、足膝肿痛、热淋等均是因湿热之毒邪瘀结于下焦而形成,故用黄柏燥湿。如“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中均见黄柏之奇效。主要成分黄柏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黏液质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柏具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镇咳作用、降压作用、抗滴虫作用、抗肝炎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溃疡作用。黄连黄连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慎服。主要成分

根茎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又称黄连素约为5%~8%,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木兰花碱、阿魏酸等。叶含小檗碱1.4%~2.8%,此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从三角叶黄连中分离鉴定了黄连碱、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作用、正性肌力作用、解毒作用、抗炎、解热、抑制血小板聚集。吴茱萸吴茱萸(学名Tetradiumruticarpum,原名Euodia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的近成熟果实。吴茱萸以成熟果实入药,味辛、苦、大热。其性热味苦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主要成份: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尚含生物碱,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环磷酸鸟苷。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从吴茱萸生药中尚分离出去甲乌药碱。亦含柠檬苦素、吴茱萸苦素、吴茱萸苦素乙酯、黄柏酮。还含有黄酮类如花色甙、异戊烯黄酮;酮类如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及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为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抗病毒作用吴茱萸具有驱蛔作用、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有抗病毒作用。寒热药性实验寒热药性实验研究引言中药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药性的确定以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因此,用体重、饮食量等的变化来评价中药的四性,更符合其含义。本章研究了附予、黄连、干姜、大黄、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8个中药的寒热药性对动物机体多项指标的影响,并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寒热共性比较分析。所选中药指标的检测由以下相对独立的动物实验完成:(1)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寒熟药性对大鼠的影响;(2)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寒热药性对大鼠的影响。两组实验所用材料和方法相同,合在一起进行了阐述。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动物SD大鼠,雄性,体重160—180g,动物室环境为清洁级,室温18~22℃,相对湿度40~70%RH,昼夜自然明暗交替照明,自由进食饮水。受试典型寒热中药及其处理.1典型寒热重要的选择选择典型寒热中药的原则:所选中药的寒热属性必须明确、无争议;所选中药的寒性或热性尽量典型、突出;所选的成对中药其它药性尽量一致,从而减小干扰;所选中药主治要广泛。.2典型寒热中药处理2.2.1.2.2.1附子水煎剂的制备: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附子置入砂锅中,加入8倍蒸馏水浸泡60min,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30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6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20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1.05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2干姜水煎剂的制备:称取定量的干姜,适当粉碎,加入10倍的蒸馏水,先进行挥发油的提取;剩余药液趁热过滤,水浴进行浓缩;把提取的挥发油加入浓缩液,定容至含生药量0.7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3大黄水煎剂的制备: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大黄,适当粉碎,置入砂锅中,加入6倍蒸馏水浸泡60min,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lO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5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8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40℃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1.05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4肉桂水煎剂的制各: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肉桂,适当粉碎,置入砂锅中,加入6倍蒸馏水浸泡2小时,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lO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4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lO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O.35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5黄柏水煎剂的制备: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黄柏置入砂锅中,加入8倍蒸馏水浸泡60min,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20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6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15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0.84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5黄芩水煎剂的制备: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附子置入砂锅中,加入8倍蒸馏水浸泡60min,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30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6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20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0.7g生药/mL,4℃储存备用。2.2.1.2.2.7黄连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黄连置入砂锅中,加入8倍蒸馏水浸泡60min,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20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6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15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0.49g/mL,4℃储存备用。2.2.1.2.2.7吴茱萸按临床用药方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取定量的吴茱萸,置入砂锅中,加入6倍蒸馏水浸泡2h,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状态10min,趁热过滤:剩余药渣中加入4倍蒸馏水,快速加热至沸腾,而后保持微沸lO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量0.49g/mL,4℃储存备用。2.2.2.2分组及给药2.2.2.2.1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附子组、干姜组、大黄组;每组14只动物。各组动物适应性喂养3天后,第4日不给药测体温;从第8天开始灌胃给药,灌胃容积为10mL/g体重;各给药组剂量均为临床人用高限剂量的42倍,各组给药剂量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纯净水;附子组:10.5g生药/kg,直接用1.05g生药/mL浓缩储存液灌胃;黄连组:4.9g生药/kg,直接用0.49g生药/mL浓缩储存液灌胃;干姜组:7.0生药/kg,直接用0.7g生药/mL浓缩储存液灌胃;大黄组:lO.5g生药/kg,直接用1.05g生药,mL浓缩储存液灌胃。2.2.2.2.2肉桂、黄柏、黄芩、吴茱萸大鼠实验分组及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肉桂组、黄柏组、黄芩组;每组14只动物。各组动物适应性喂养3天后,第4天不给药测量体温,从第4天下午开始灌胃给药,灌胃容积为lOml/g体重;各给药组剂量均为临床人用高限剂量的42倍,各组给药剂量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纯净水:肉桂组:3.5g生药/g,直接用o.35g生药/lmL浓缩储存液灌胃;黄柏组:8.4g生药/g,直接用o.84g生药/lmL浓缩储存液灌胃;黄芩组:7.0g生药/g,直接用o.7g生药/lmL浓缩储存液灌胃;吴茱萸组;4.9g生药/kg,直接用0.49g生药/mL浓缩储存液灌胃;2.2.2.4大鼠实验方法2.2.2.4.1一般状况从分组当天起每日称量动物体重并记录,每日记录各组大鼠总饮水量、总食量;仔细观察各组动物的行为活动、毛色、大小便等情况。2.2.2.4.2对大鼠尿量的影响仪器:大鼠代谢笼方法:大鼠代谢笼清洗干净,把容量约20mL的干净玻璃管固定于代谢笼漏斗下端。晚8点将大鼠禁食、禁水,放入代谢笼收集尿液;第二天早晨8点停止收集,称量所得尿液重量。结果和讨论中药寒热药性对大鼠影响的结果比较对各组动物的饮水量、食量,用每组动物的平均值用QUOTE表示,进行粗略比较。其余数据运用SASforwindowsV8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均采用QUOTE±s表示,采用ANOVA进行方差分析,采用Student-Newman-KeulsTest进行组间比较,采用Excel2007作图。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寒热药性对大鼠的寒性作用2.3.1.1.1一般状况附子组外观无明显异常,反应灵敏,毛色干净有光泽;黄连组外观较瘦弱,反应灵敏,毛色枯黄,身体肌肉较松弛,未发现腹泻;干姜组整体外观良好,反应灵敏,毛色干净有光泽;大黄组毛色污浊,腹泻明显,反应灵敏。实验结果(表2.1,)显示:与对照组体重增长比较,附子组变化不明显;黄连组体重增加显著减缓(p<0.05);干姜组动物体重变化不明显,或略有增加;大黄组给药初期体重增加减缓明显(P<O.05),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减轻反而不明显。附子组与黄连组相比较,给药9天后黄连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显著差异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干姜组与大黄组相比较,给药初期大黄组显著降低(P<0.05),随着给药时间延长,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表2.1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对大鼠食量的影响(QUOTE±s,g)组别空白附子黄连干姜大黄例数1414141414剂量(g生药/kg)——10.54.971.05给药前245±11248±12246±11248±13245±14给药5天273±14273±15267±12275±11254±11给药9天294±17289±17278±15293±15273±10给药13天306±20283±16281±16300±17281±15给药17天313±23280±13283±22315±19285±17给药21天309±21284±20282±20320±23297±162.3.1.1.2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对大鼠尿量及尿常规的影响大鼠尿量结果(表2.3)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附子组尿量显著增加(p<0.05),大黄组尿量显著减少,黄连、干姜组变化不明显。附子、黄连组相比较,附子组显著升高(P<0.05)。干姜、大黄组相比较,大黄组显著下降(P<0.05)明显。表2.3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对大鼠尿量的影响(QUOTE±s,n=2)组别剂量(g生药/kg)尿量(mL/只)300g体重尿量(mL/只)空白——6.3±1.16.2±1.1附子10.59.1±2.19.0±2.2黄连4.95.4±1.26.6±1.7干姜7.06.1±1.76.2±1.4大黄1.054.6±0.94.9±1.02.3.1.2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对大鼠的寒热作用2.3.1.2.1一般状况各组动物外观无明显异常,反应灵敏,毛色干净有光泽;黄柏组大鼠偶有腹泻。体重实验结果如下表(表2.4)显示:空白、肉桂、黄连、黄芩组动物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吴茱萸组体重与其它组相比有增高趋势。吴茱萸组与黄组相比较,吴茱萸给药1天,给药7天体重比黄芩组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差异。各组大鼠的饮水量、食量变化不明显,实验记录如表(2.4)表2.4肉桂、黄柏、吴茱萸、天黄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QUOTE±s,g)组别空白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剂量(g生药/kg)——7.0例数1414141414给药前167.7±6.2170.±5.8167.1±9.2168.3±9.3169.6±5.9给药1天183.2±6.7189.5±7.0186.9±8.6178.9±7.2174.9±4.9给药3天196.7±8.9193.9±7.3195.9±6.9196.4±6.5185.3±5.3给药5天211.8±8.7205.3±8.5217.4±7.8208.8±8.5199.8±6.0给药7天229.2±7.3217.5±8.4227.4±8.6223.9±9.4210.1±7.2给药9天214.8±8.0215.3±9.3221.7±9.3235.9±8.9221.5±6.7表2.5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对大鼠饮水量的影响(QUOTE,mL/只)组别空白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剂量(g生药/kg)——7.0例数1414141414给药前22.623.024.325.423.9给药1天19.720.920.124.019.4给药3天29.029.030.423.529.0给药5天36.433.7给药7天28.629.728.032.927.7给药9天26.925.8表2.6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对大鼠食量的影响(QUOTE,g/只)组别空白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剂量(g生药/kg)——7.0例数1414141414给药前26.626.026.326.426.9给药1天17.819.317.419.017.4给药3天26.227.539.429.528.0给药5天32.931.931.130.931.7给药7天28.627.728.029.427.3给药9天26.325.526.124.325.4小结把所选中药分成寒热两类(热类: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寒类: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寻找同类中各指标变化所具有的共性,这个共性可能与中药的寒热药性有一定关系。体重增长:寒类药中黄连、大黄2个中药动物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降低,热类药中4个中药动物体重增长速度变化不明显,故从本研究已做的实验来看,寒热药性与体重变化可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热性药与体重变化的关系不显著。具体来说,寒性可能与体重降低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热性可能与体重增加无对应关系。结论结论通过研究对附子、黄连、干姜、大黄、肉桂、黄柏、吴茱萸、黄芩8个中药寒热性对动物多项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动物实验指标变化的寒热药性共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中药的寒热性与体重、饮食量及尿量有一定的关系,中药寒性与体重降低、尿量减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药热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不显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雷载权主编.《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舨社,1999.14.粱茂新.宋以前《本经》药物四性认识的演变.中国药学杂志,1993,28(8):500.503.胡世林.中药通报《中药理论增刊》,1986,(1).87.姜建国.《内经》·“气味”论的本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45-47沈连生.《中药四性的探讨(二)-部分药物存在着寒热(或凉温)双向性问题》.中成药,198l,(5):4042.张廷模,王建.浅析中药药性“一药二气”说.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3.1154.郭富礼.中药寒热双向性之见——与沈连生同志商榷.中成药研究,1982,(7):47.靳彩兰.试论中药的寒热炮制.实用医技杂志,1998,5(5).299.梅明.从张仲景组方法度谈四气五味配伍法.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ll(2).17.19.赵兴连.论中药四性配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17-19.严永清,吴建新.药物的辛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中药通报,1987,12(1).53.56.严永清,吴建新.药物的甘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中药通报,1988,13(5):52.55.骆和生,魏炜佳.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2).54-58.骆和生,魏炜佳.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关系再探讨.中国医药学报,1990,5(2):30.33.严永清,吴建新.药物的苦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理代应用药学,1987,4(5):137.141.王家葵,沈映君.《神农本革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46-249.沈连生.中药四性的探讨(一)-温热药兴奋机体的机能活动与寒凉药降低机体的机能活动.中成药,198l,(2):42-44.高晓山主编.中药药性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王米渠,吴斌,严石琳,等.论虚寒证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的高起点切入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166.168.吴斌,王米渠.一个家系虚寒证的基因表达谱及数学模型研究.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丛,2005:163.166.王米渠,许锦文.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4(6):5I.54.吴斌,杨丽萍,张天娥,等.热药疗寒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6,3l(11).914.917.王耘,史新元,乔延江.中药复杂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62.265.王耘,史新元,张燕玲,等.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6,8(1):3643.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山东中医杂志,2006,25(3):154-156.致谢《神农本草经·序例》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中药的四性,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如陶弘景所言:“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四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也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主要依据。中药四性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科学问题,即中药四性是否客观存在,其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客观准确评测中药四性的差异性?如何以之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中医药研究开发?对于中药四性研究历来为医家所关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1]。特别是近三年来,国家科技部连续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纳入“973”计划中医专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的加入,尤其以中药的寒热药性为切入点,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本文对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1主要基于药效学指标的中药四性研究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有研中药四性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科学问题,即中药四性是否客观存在,其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客观准确评测中药四性的差异性?如何以之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中医药研究开发?对于中药四性研究历来为医家所关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1]。特别是近三年来,国家科技部连续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纳入“973”计划中医专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的加入,尤其以中药的寒热药性为切入点,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本文对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1主要基于药效学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