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秋雨之后山村傍晚的景色和自己对于这一优美环境契合的心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雨后山村明净、清幽的自然环境。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秋天傍晚的气候赏心怡人。“空”为空旷,引申为幽静,宁静,是隐居的好地方。“空山”、“晚”“秋”几字起了点题的作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点明由傍晚入夜,秋雨初霁,明月升空,不仅照在松枝上,还透过松针洒落在地上。第四句紧承诗的第一句,雨后水涨,石上流过潺潺清泉。从语法结构看,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而“照”、“流”写在后面,就写出了月照青松的状态和石上清泉流淌的动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到竹林那边阵阵的喧笑声,是洗衣的姑娘们欢快地归来了。可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归”又暗暗点出时令“瞑”。在宁静的荷叶中,忽然荷叶摇曳,原来是渔舟趁着月色外出捕鱼了。这二句表现手法非常巧妙,首先是听到竹喧声和看见莲动的景象,然后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有画面,有意境,耐人寻味。诗的当中两联是具体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象,有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有机结合,又有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颔联侧重写景,明月的清光、松针的疏影和泉水的流动,构成山村静谧的景象。颈联侧重写人,嬉戏喧笑、莲叶摆动、渔舟顺流而下,又写出山间富有生机的另一幅画面。“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写诗的用意。《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此反用其意,表现自己和山水相契合,要远离官场,做一个山间隐士。这首诗写景言情,情景交融,写明净的山水,高洁的景物(青松、翠竹、青莲),诗人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中两联对仗工整,刻画细致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用字贴切,“照”、“流”、“喧”、“归”、“动”、“下”为句中诗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一首送别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送他归京,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开篇就写出塞外奇特的景象。北风卷地,漫天飞雪,又以“白草折”写出风之强劲猛烈。“八月即飞雪”,写出与内地迥异的景象,也写出令人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大雪纷飞,好象春风吹彻,一夜之间洁白晶莹的梨花开满了枝头。“忽如”二字用得很好,大雪突然而至,写出“胡天”的变幻无常的景象,也写出自己惊喜的神情。用“梨花”比喻雪的洁白瑰丽和迎风飞舞的绮丽风姿,以“春风”写严冬,虽是恶劣的环境,却充满热烈的情感,洋溢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千树万树”又写出雪景的壮观。以上四句是写边地奇景。接着诗人写雪由外入内。片片雪花飘入“珠帘”,湿了“罗幕”,身着“狐裘”已不觉暖,裹着“锦衾”也觉单薄了。力大无比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此四句是从人的感受写边地奇寒。然后场景又移向室外。浩瀚的沙漠,百丈坚冰,万里长空,浓云密布。这二句承上启下,一个“愁”字,写环境的恶劣,又为武判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而担忧,既是写景,又引出这个特殊环境下的送别。于是写饯别。中军帐(主帅营帐)设宴饯别,并伴有丝竹管弦。虽是边地严寒,但气氛却非常热烈,表现出对武判官的浓浓情谊。“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也与边地相谐。接下去的几句都是写送别。送至军门,看到的是平日迎风飞舞的红旗却已经被冰雪冻住一动不动,突出写了天寒地冻的景象。在轮台东门与武判官惜别,大雪封山,诗人为武判官的一路跋涉而担忧,依依惜别,迟迟不肯回去,留恋之心、怅惘之情分明可见。结处没有明写分别的痛苦,非常含蓄,寓情于景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深用。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没有用正面的抒情。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正面的抒情,而岑参的这首诗,“雪”是诗歌的主线,全诗四次写雪,写出边地特有的苦寒景象,以雪衬托送别之情,也用雪增强这首诗歌的形象性。咏雪送人,是这首诗的别开生面之处。另外,这首诗描写笔法多变,既善于粗线条的勾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景象阔大,又善于细节的描写(风掣红旗冻不翻)特别生动。还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语言明朗优美,景象瑰奇,以白雪为背景写鲜艳的红旗,以梨花喻雪,以春风喻冬,不给人苦寒的感觉,而是浪漫的色彩和情调,体现出盛唐诗人的理想和精神。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即古诗,这组诗共五十九首,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不少是用咏史、寓言来写的。这首诗通过游仙的形式写,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诗的开头至“凌紫冥”写美好的神仙世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了西岳华山,遇到了神仙明星玉女。“明星”是仙女的名字,又给人造成了天上明星闪烁的错觉,写出天界的美好。接着写仙女的形象:手姿、步态、服饰、风度。明星仙女洁白的纤手把持着粉红的芙蓉,多彩的羽衣拖着宽广的长带,凌空而行,飘飘飞举。着色雅淡,姿态美好。再写仙女明星邀请诗人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相见。诗人仿佛驾着鸿雁与卫叔卿游览天界。“恍恍”二字把恍恍惚惚、半醒半梦的神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俯视”到结束,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此笔锋一转,点明主题,写苦难的现实社会,安禄山叛军攻破洛阳后的情景。用“俯视”二字把诗人从仙境中带回凡尘,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看到洛阳一带胡兵“茫茫”(多且乱),百姓遭殃,血涂野草,“豺狼”衣冠簪缨,得意非凡,气势显赫。李白离开长安后,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激烈,他想借游仙访道忘记世情,但又不能忘记。这首诗正是通过莲花山上遇仙的幻境,表现诗人对理想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又通过对叛军横行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祖国的热爱。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浪漫主义表现理想和愿望,现实主义表现苦难的现实。表现理想时若云若雾,似虚似实,境界雄奇,想落天外;表现现实生动形象,真实自然。诗歌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人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的神仙境界不是诗中要表现的主题,而看似轻描淡写的后面部分,正是诗人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仙界之美,神游之乐,正是为了衬托人间之惨,现实之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李白不能忘怀世事和屈原一脉相承,这首诗的笔法也与屈原的《离骚》壮游天国。临睨故乡有相同之处。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惜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此为借乐府古题抒发抑郁悲愤的心情。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暮成雪”,第二部分从“人生得意”——结束。诗的第一部分。首先用两组排比句起兴。一开始写时间易逝,用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作比,写时光的流逝,一去不返,并以黄河的永恒伟大衬出人的渺小。整句气势博大,感情奔放,悲秋用豪放来写,在古今诗人中是不多见的。接下来写人生易老,用“朝”“暮”极言时间之短,“青丝”变“雪”言变化之快,也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可见诗人悲愁之深。诗人用比兴的手法,一开头就把人人都能经历、目睹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加以概括,并浅显地道出抽象的人生哲理。诗的两句均用“君不见”呼告语出之,增强了感情力量。诗的第二部分。“人生”两句,表面看是消极、颓废,劝人及时行乐,然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诗人的苦闷和摆脱、挣扎。“天生”至“留其名”主要申述饮酒作乐的动机和原因。(一)借酒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自负和自豪,而更多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有所建树的悲愤。(二)借酒醉傲视王侯的功名富贵。既然诗人坚信自己会有所作为,何不为未来举杯痛饮,“千金散尽”也在所不惜。“千金散尽”表现轻财好施的游侠思想,也表现“富贵与我如浮云”的思想,还表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佯醉佯狂可以蔑视天子,王侯就更不在他的话下了。“千金散尽”是何等豪气!(三)借酒醉蔑视古代圣贤,这种思想李白也是一贯的。从“陈王”至结束,阐明饮酒的本意是借酒销愁。紧承“惟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思王。历史上酒徒之多不胜枚举,何以偏举“陈王”?这不仅陈思王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饮酒享有美名,而且更多的是曹植在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满怀才情,却郁郁不得志。天下不得意的人心都是相通的,李白写陈王正是寄寓了自己的不平。诗篇最后六句一气呵成,“主人何为言钱少”和以宝马珍裘换取美酒的豪情与前面的“千金散尽”相呼应,具体写出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并点出饮酒的本意是销愁,把酒和愁连在了一起。这愁不仅是个人的失意之愁,也是宇宙人生的万古之愁。结尾又与开篇相关合。诗的题材,感慨人生无常,有绝望、忧愁,甚至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还有挣扎、抗议,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而且把这种情感表现得非常强烈,诗人的狂放豪迈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把愁放在豪放中写,给人的感觉是豪迈、自信,其次是失意、哀愁。诗人把个人的哀愁至于整个宇宙之中,销的是万古之愁,显示了何等的魄力。诗的主题虽写愁,但表面却写一个“乐”字,句句是豪饮、高歌,把“愁”隐藏得很深,一直到最后才点出,使感情显得更激越而深沉,令人回肠荡气。诗运用大胆的夸张,“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加强了诗的气势和力量。语言以七言为主,又参差不齐,句式随着感情的起伏而变化,体现了李白诗奔放飘逸的特点。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为乐府旧题。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组诗应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的一开始就写诗人被谗见弃,离开都城长安,朋友为他设下美酒佳肴。“斗十千”谓酒之名贵,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陈王惜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直”同值。纵情豪饮的李白,要在平时,有美酒佳肴,又有朋友的一片盛情,一定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然而此次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杯子拿起又停住,筷子拿起又搁下,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里连续用了“停”、“投”、“拔”、“顾”四个动词,把诗人当时不可抑制的苦闷愤慨和心绪的茫然都写出来了。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通过几个动作,把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写出来,李白可能化用鲍照诗句。紧承着“四顾心茫然”,作者看到的是“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实这不是真写自然环境的险恶,实际是写现实的黑暗,人生道路的艰难,具有比兴的意味。这二句是正面写行路难。诗人正在茫然痛苦之际,突然想到了历史上两位人物:吕尚在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钓鱼,九十岁在溪边得遇文王;伊尹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日象征着皇帝。此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是说自己虽然象他们一样历经坎坷,但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皇帝的身边,干一番事业。诗人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这次被弃置,内心不平,他不甘心消沉、隐沦,希望还能被皇帝赏识、重用。表现得坚韧顽强。吕尚、伊尹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固然增加了李白对前程的信心,但回到眼前的现实,他又不禁再次感慨路途的险恶,行路的艰难,歧路很多,要走的路在哪里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三个字三个字一句,真切地表现诗人痛苦、焦虑和急切的心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又一次在茫然困苦中挣脱出来,壮怀高歌。“会”:当。“济”:渡。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理想。创造的境界非常阔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白认为,在兼济和独善之间,“兼济”是第一位的,所以积极用世是他的主流。在被弃置、人生道路坎坷之时,他不甘消沉隐退,诗一开始愤郁象烈火般喷涌而出,没有被痛苦压倒,并去克服痛苦。另外,他的愤郁,不是一个心灵脆弱者的悲哀,而是充满自信、自负、自傲者不能实现理想的内心痛苦。从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痛苦、愤懑、自信、倔强的立体的诗人的形象。整首诗的精神不是低沉的,而是昂扬慷慨的。整首诗感情激荡起伏,写出诗人痛苦的心灵和探索、追求、执着的复杂心路。诗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诗情更为激越,诗境更开阔,诗人的形象更鲜明饱满。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约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杜甫考进士不第,东游齐赵。诗一起始,就从大处着墨,紧紧抠住了一个“望”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泰山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怎么样。“夫”是语助词,没有意义,常用在古文句首,诗人却把它写入诗中,显得特别有致,音节舒徐缓慢,增强了感叹的情味,好象诗人饶有兴致地在细细地品味,揣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泰山在齐、鲁两地能看见,就在齐、鲁以外还能看见泰山的青色。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这就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还写出了山之高,山之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即大自然。“钟”:聚集。诗人感叹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显得大自然对泰山特别有情。“阴”指山的北面,即背日的一面;“阳”指山的南面,即朝日的一面。由于泰山高大,在同一时间里山南山北明暗有别,判若晨昏。“割”字用得很好,一个极普通的字,用在这里却很奇险,可以见出杜甫对字句的锤炼。“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决”释为裂。“眦”是眼眶。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天色薄暮,归鸟投林,诗人还在目不转睛地望,时间长了,好象眼眶都要裂开。山间云气对自己的激荡和自己专注凝神的情态,都显出了山的魅力和诗人对山的钟爱。最后,诗人已不能停留在望岳上了,他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绝顶”:最高峰。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使他要付诸行动,登高远望俯瞰一切。对泰山的激赏和自己的雄心气概全从这十字中写出。杜甫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见长,他的这首《望岳》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全诗句句望岳。首二句写远望;次二句写近望;五六句写细望;七八句写登山极望,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望中的泰山。另外诗的最后二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的意义,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激励人们勇攀高峰,不断进取。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样,富含生活的哲理。这首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它将与泰山同在。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城长安。七月,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小,声望不高,未被囚禁。这首五言律诗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思家痛国的心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之景。“国”指国都长安。“破”指沦陷。长安原是热闹繁华的都城,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景象。春天又来到了长安,但不是鲜花、游人,而是杂草丛生。第一句写“无余物”,山河如故,但已换了主人。第二句写“无人”,用一个“深”字写出草木多而乱,多而长,人迹罕到,十分荒凉,有一种黍离之悲。这里两句都运用了反跌的手法,“国破”续之以“山河在”,痛感国家沦陷,但又暗含恢复的希望。“城春”续之“草木深”,出人意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春望所感。本来,花鸟是供人欣赏,使人愉悦的,但此时国家沦陷,家人隔绝,怎么高兴得起来呢?所以诗人看见春花却悲哀落泪,闻之鸟鸣,使他心惊。诗人在这里用了加一倍的写法,看到美好的景象,却触景生哀,是进一层的写法。“感时”句承第一联而来,表达对国家的忧伤。“恨别”是启后,表现对家人的思念。思家往往和忧国联系在一起,是寓情于景的写法(这二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分析,诗人把感情赋予花鸟身上,感时伤别,花亦溅泪,鸟亦惊心,也可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春望之情。“连三月”指整个春天。“烽火”句是“感时”的具体内容的补充,又是“花溅泪”的具体说明。“家书”句是“恨别”内容的具体补充,也是“鸟惊心”原因的具体说明。本来人与家人隔绝,就希望知道家人的消息,更何况是战乱的年代,思念与牵挂就更甚了,所以“抵万金”就把这种感情写得特别真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生理形态的变化,深一层写感时恨别之情。“短”:少,稀疏。“浑欲”:简直要。“胜”:禁受得住,承担得起。这句诗可能出自鲍照《行路难》:“白头零落不胜簪”。忧国伤时更加鲜明、深化。杜诗的价值正在于个人遭遇和国家的苦难联系在一起。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二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思家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千万人的共同愿望,易引起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诗歌触景生情,从“望”字着笔,环环相扣,使忧国忧民的感情不断推进深化。语言深沉凝练,用词准确精当,使短短的诗篇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公元767年),住在襄西的一座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邻家寡妇常常来打枣。后来杜甫搬了家,便把襄西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后便插了疏篱,不准打枣。这就是杜甫为这事写给吴郎的一封信。“又”可以看出在这之前已有一首诗给吴郎,以前,杜甫写过《简吴郎司法》的诗。“郎”是对年轻人的通称。这里,杜甫对吴郎不说“简”而用“呈”,表示一种客气、尊重,也便于吴郎接受自己的意见。“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任”是听任,放任,任凭。诗一开始便从自己过去对待老妇人扑枣的态度说起,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说明,为什么任凭她扑枣呢?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吃,又没有儿女的老妇人,她是令人同情的。对于这样一个老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扑枣吗?这里诗人既是现身说法,又好象是在劝导吴郎。“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不是因为老妇人穷困得生活不下去,哪里会到人家家里扑枣呢?只是因为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反而要对她亲切一点,和善一点,使她能够安心。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于这样一个老妇人的内心世界非常了解,而且十分体谅。“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即防”句的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老妇人见你一来就心有戒备,不敢去打枣,虽然这是多余的顾虑,但你一来就插上了稀疏的篱笆,就会使她以为真的要禁止她打枣。这里杜甫不是直统统地批评人,教训人,明明是吴郎不准妇人打枣,却偏偏把话说得十分婉转,以便吴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并容易接受杜甫的意见。确实是良苦用心。“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征求”:征敛赋税。老妇人诉说自己因为官府的征收已贫困到骨。“戎马”即战争,安史之乱后,国家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是战乱使她成了一个寡妇,也是战乱增加了国家财政开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如果战乱不改变,不仅老妇人,甚至更多的人,包括诗人自己和吴郎都生活不好。不是因为战乱,你我都在外作客吗?诗人希望吴郎能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同情这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这最后二句,已经从老妇人想到整个国家,并为国家、人民的苦难伤心流泪。这首诗是劝导吴郎,但又没有抽象的说教,措辞含蓄委婉,入情入理,从那些事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体贴。并且能从一件扑枣的小事推到整个社会,显示了杜诗的沉郁深广的特点。另外,这首七言律诗运用散文中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这在诗歌中不多见。这些诗句,不显呆板,反觉灵活,抑扬顿挫,耐人咀嚼,体现了杜甫善于驾驭文字的特点。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正是诗人在西南漂泊的后期。通过登高所见,寄寓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杨伦《杜诗镜铨》称赞此诗“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评此诗“精光万丈,力量万钧”,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为第一层,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四句为第二层,即景生情。首联每一诗句都写三件事,都和登高有关。夔州地处江边,自古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更何况诗人身在高处,更觉风之大。大风猎猎,天空高远,猿声哀哀,一开始就从所感所见所闻着笔,为全诗布下了凄清的环境。接着诗人从高处往下看,清清的江水环绕江中小洲,江边是雪白的沙地,在水清沙白的江上,群鸟不断地回旋飞翔,由此又组成了一幅精美的秋景图。颔联写壮阔的景。“无边”见出景象的宽阔。“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难以穷极。无边落叶照应前面的“风急”,“萧萧”是落叶的声音,写听觉的感受。长江奔流不息,滚滚而东,又是视觉的感受。这两句是诗人倾注心血创作的,有近景、远景,有听觉、视觉,并用两个叠词加强秋天的肃杀之气。而茫无边际的秋色和奔流不息的江水又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感。颈联承上启下,由写景转为言情。“秋”字既承上写所见秋景,又启下抒悲秋之情。“万里”言离家在外之遥远。“悲秋”,秋天的季节,木叶凋零,最易唤起人的悲感。宋玉谓:“悲哉,秋之为气也”,历来文人把秋和愁联系在一起,何况善感的诗人在清秋之际远客他乡。“常作客”对应“独登台”。“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指诗人的暮年。“独”又透露出孤苦与寂寞。每一句都是三层意思,两句六层意思,在外作客,又暮年多病,悲秋就比别人更悲了。尾联承接五、六两句。“艰难”一指困难,指自己生活漂泊困顿,二指自己“繁霜鬓”,为国家出力也办不到了。诗人一直到老,报国之心没有泯灭。“苦恨”,言恨之极。“潦倒”:衰颓。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增多,又因人老衰颓,病魔缠身(晚年生肺病),酒也不能喝了。想借酒浇愁都不可能,其悲到这样的地步。这首诗因景入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从秋天宽阔萧瑟的景象写到自己漂泊异乡,百年多病,并把个人身世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诗的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不仅字面对,而且意境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对,如首联“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诗句精心锤炼,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诗以壮景写悲情,情是悲凉的,但景是宽阔的,如百川东注,气势宏大,前人称颔联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诗歌通过琵琶女高超技艺和不幸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寄托了诗人对她的深厚同情和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感,抒发了被谗遭贬的悲愤心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琵琶女的形象。不仅写了她技艺的精湛,还写了她悲凉的身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已经暗写了她的难言之痛和不愿见人。接着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曲中传情,情借音乐而传达,音乐又由情感的加强而显得生动。然后琵琶女直诉心声,叙说了自己的半生遭遇,使之与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但诗歌并没有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它的深刻之处还在于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共鸣,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幸而伤怀。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同,遭遇也不一样,但诗人却能将这两者相提并论,把琵琶女引为同调和知己,这也正表现了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的无限同情和尊重,这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除却思想性,艺术上也是独具匠心的。结构上,全诗始于秋江送别,但所展示的不是离情别绪,而是从水面上传来的声音揭开序幕,引出琵琶女,最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落到自己被贬谪的感慨。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三个部分内容和场面不同,但过渡自然。这首诗是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代表作。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将无形的音乐用众多的比喻和巧妙的摹声加以表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在联想与想象中得到具体的感受。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侧重从听觉上写,先以“嘈嘈”、“切切”摹声,再以“如急雨”、“如私语”这些人们常见的、熟悉的现象使之形象化,再续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和富于变化。又如写音乐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唐诗鉴赏辞典》霍松林语)。“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都用同样的手法写音乐的效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描写音乐,并不只是写音乐的美妙动听,还为塑造人物服务,声声或如泣如诉,或高亢激越,表现了主人公的辛酸和悲愤。利用景物描写和听众的情绪反映,来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加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东船西坊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了弹奏的惊人效果。“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写出音乐的动人心曲,而诗人更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对深化主题起了作用。在用韵、节奏上,有强烈的音乐美。这是一首古体诗,诗篇随着情绪的转换,声调用韵也随之转换,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一首感叹身世之作。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这样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禹锡抱不平。刘禹锡的这首诗便是酬答白居易的,着重抒发自己二十三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对友人的怀念和感慨。诗歌的一开始,就紧扣白居易的诗来写。白居易诗的结尾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情刘禹锡遭遇的不幸,又称赞他的才气。刘禹锡接过白诗的话头,无限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在凄凉的巴山楚水之间,一呆就是二十三年,失去了美好的年华,感叹不已。诗是二句,看似轻描淡写,但二十三年的不幸,二十三年的痛苦,全浓缩其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是指向秀经过被司马氏集团杀害的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慨,写下了《思旧赋》,作者是借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王叔文、柳宗元等人都已经不在了,只能空吟“闻笛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是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贬谪二十三年的时间之长,回到洛阳已是物是人非,而且一切东西都令自己感到生疏,怅惘和悲愤之情埋得很深。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突然到此笔锋一转,精神开始振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二句其实是从白诗中翻新出来的,白诗谓“满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刘禹锡固然以“沉舟”、“病树”自喻,有些怅惘痛苦,但又表现得相当豁达乐观:沉舟侧畔是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争春,在他看来,世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似乎都是自然规律,反而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感伤。这两句诗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充满哲理,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意,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最后两句是顺着前两句写下来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示听了老朋友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既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无意消沉,又点明了题意。这首诗是酬答白居易的,既紧扣白诗的原意,又能跳出白诗的原意,诗意比白诗更高,更深刻。诗中用典贴切,既含蓄,又使诗意丰厚。寓哲理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从生生不息的自然景物中得到启发,振奋起来。诗虽短小,但诗情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豁达乐观之情难以掩抑。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相传是秦始皇南巡时开拓的。它贯穿南京市内,流入长江。当时淮河两岸是繁华热闹之地,是达官贵人的享乐场所。这首夜泊秦淮的小诗,寄托了历史兴亡之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月下的秦淮河的水和两岸的河滩都被烟雾笼罩着。第一句写景色的迷茫,两个“笼”把淡月、轻烟、寒水和沙滩联系在一起,构出一幅烟水朦胧、月色凄寒的画面,给全诗笼罩凄迷怅惘的气氛。第二句主要是叙事,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按照一般的写法,应是“夜泊秦淮”,才能看见月下秦淮河的景象,而这里用了倒装句,为突出第一句,为全诗创造凄清迷离的景色,所以后面才补充出“夜泊秦淮”。“近酒家”又为后面的诗意开路,酒家多妓女,近酒家才能听到酒楼上妓女的卖唱声,而且能听清唱的是《后庭花》。这里只用“近”酒家而不用“上”酒家,可以看出诗人虽泊船秦淮,却无心上酒楼寻欢作乐。诗人是一个风流才子,曾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遣怀》),而此时却百无聊赖地呆在船上,面对轻烟淡月,观望秦淮景色,正反映诗人忧郁苍凉的心情和对沉迷酒色、醉生梦死生活的厌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指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乐曲,是南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陈后主)与狎客共同制作。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后亡国。《后庭花》曲子淫迷哀艳,是亡国之音。这两句是写歌女不知南朝亡国的遗恨,还在唱着《后庭花》的亡国乐曲。表面上是在指责歌女,实质上是在指责达官贵人醉生梦死,他们对亡国之音不反感,反而津津有味地欣赏。“不知”是为“商女”开脱,唱者无心,听者有意,乐曲是达官贵人们点的。再者,商女不知亡国之恨情有可原,而朝廷委以重任的达官贵人,陶醉在亡国之音中,是理不可恕的,如果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唐朝会重蹈历史的覆辙的。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善于捕捉不为一般人注意的、看起来平常而实际上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从一曲歌联想到政治上的败坏,非常委婉又沉痛地揭示了这种联系。慨叹、悲愤、斥责、警告都包括在二十八字中。诗歌情景交融,一边是淡烟笼罩,月色朦胧,冷眼看醉生梦死的生活,一边是歌楼酒绿灯红,沉浸在《后庭花》的歌声里。诗人的沉痛之情、愤怒之心于景色中透露。语言准确精当,又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表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充满孤独悔恨的情感,情调低沉、哀婉、凄清。词的上片表现难以排遣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春花秋月”是美好生活的写照,它也象征着词人已经过去的帝王生活。词人不忍心去看它,也害怕去看它,所以续以“何时了”,什么时候能了却,能结束?看到它,就会触发自己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之情。其实,表面上说希望它结束,实际上是从心底里想念它,眷恋它,思念而不能得,徒增悲感,情何以堪?这是反证的写法,进一层的写法。看到“春花秋月”,又使他想起自己做小皇帝时的一幕幕“往事”。诗人正在慨叹何时才能终结春花秋月,偏偏小楼昨夜又是阵阵春风吹拂,带来春天的消息。想摆脱,却无法摆脱,反而来触发他,勾引他,因此不忍心在明月之夜去回首故国的种种往事。“不堪”,是不能忍受,也经受不住,可见诗人痛苦的深重。下片主要写物是人非的感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用对照的手法抒发感慨。“雕栏玉砌”是雕花栏杆和白玉似的白阶,是宫廷的代表事物,它是故国的象征,又是往事的具体写照。“朱颜改”,表面写容颜憔悴,人的衰老,实际上写人事已非,写境遇的巨大变化。“应犹在”和“朱颜改”写出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无限感慨。结尾,以夸张的手法,用“一江春水”比喻“愁”的多,用春水东流比喻“愁”的无尽。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作比,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形象性,使“愁”这种不可捉摸的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另外,“一江”是指长江,南唐故国就在长江边。李煜此时身为囚徒远离长江,却以长江的春水比愁,更充满着浓郁的故国之思。宋代的《默记》卷上记载:“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据说李煜因这首用血写成的词而被毒死,可见对故国情感的深切和亡国之痛的深重矣!《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二)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词的小序可以得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外放密州任知州。中秋之夜,饮酒大醉,写下此篇,所以“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诗人满怀奇思,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问“明月几时有”,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屈原有《天问》诗,李白有《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这二句词意可能受到《天问》和《把酒问月》诗的启发,但又有所发展。天上的明月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起的?天上也跟人间一样有纪年的话,天上该是哪年、哪月、哪日呢?并以“把酒问青天”关合前后两个问题。苏轼想象自己是从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我欲乘风归去”,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害怕上天的寂寞寒冷。月宫是广寒清虚之府,李商隐也曾想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苏轼也可能由此得到启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愿到天上去。“弄”:逗弄,这里指月下起舞,写出了诗人的狂态。“清影”:月下的人影,李白《月下独酌》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人间可以醉饮狂舞,有更多的欢乐,更多的自由,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美好、可爱,诗人还是更留恋、更热爱人间。词的上片,诗人仰头对月,驰骋遐想,把酒抒怀,表现了想象的奔放。苏轼一生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之中,他以崇尚儒学为主,但在逆境时,佛老思想又成为他的主要处世哲学。苏轼因为党争请求外任,所以他一方面想积极用世,另一方面又害怕宦海风波,词中的“乘风归去”的遐想,“高处不胜寒”的犹豫,“何似在人间”的快乐,正是他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困苦矛盾的曲折表现。词的下片抒发对月怀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的主语应是月亮。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月亮快要落下去了,它低低地、斜斜地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深夜难以入眠的人。诗人有很多的痛苦,难以入眠,就不禁向月亮提出了责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合有离,有得有失,不如意事常八九,难免有缺憾。月亮是今古长存,应该不象人有什么缺憾,照说应该每晚都圆,但为什么偏偏在人分别的时候圆,在人团聚的时候反而缺?表面上是在指责月亮,实际上正是表现自己有所缺,有所思念,更衬托出对子由情感的深厚。可责怪月亮不通人情又有什么用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只能自宽自解,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在明月之夜,月圆之时,正好人团聚,这样的巧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呢?因此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至此,烦恼消失,意境变得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朝刘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从此句化出,但词义更健康向上。“但愿”,只希望。“长久”:健康,长寿。“婵娟”:颜色美好的样子,此指月亮。只希望兄弟永远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但共戴一天,共赏一轮美好的明月。词的下片由观赏月色,引起人生离合的感慨,归结为怀念弟弟,自慰慰人,表现为感情的收敛。由对月责问,到以理遣情,认为天上人间都有它们各自的缺憾,这是自古如此,也是不以人的情感为转移的,所以变得理智,达观,把刚刚流露出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落到美好的祝愿上,使感情和理性达到和谐的统一。最后二句已超出了对一人一己的祝愿,也是对世间所有离别之人的深深祝愿,词的意蕴丰富了。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词含义曲折,自然恰当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词是中秋抒怀,以月贯串全篇,但不是为了赋月,而是通过月亮,表现自己的精神、情感,使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内心的矛盾困苦,他对佛老思想的吸收,又依然坚持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他的处世的旷达态度和情感的转化,都一一具体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此词构思奇拔。既有寄托,又不生硬,无刻意之痕迹,从“把酒问青天”到“我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确是空灵蕴藉。词还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把人情和哲理高度地统一在一起,无怪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词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这一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团练副使。从湖北黄冈到河南临汝赴任的途中,来到九江,和朋友同游庐山。“西林”:庐山寺名,宋时改为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诗就题在西林寺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意为从正面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地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岭。“侧成峰”是说从侧面看、竖起来看,庐山就成了高耸峭拔的山峰了。“侧”后省略了“看”字。下句的“远近高低”后面都省略了“看”字,意为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形状各不相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句,有的本子是“远近高低无一同”,也有“远近看山总不同”,“到处看山了不同”,可能是苏轼后来改成“远近高低各不同”,更有诗味。姚宽《西溪丛语》评此诗首句谓:“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之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如果不是诗人泛游了全山,是不能在胸中构成这样一种总体形象的。从这个印象出发,诗人不胜感慨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不能准确地把握庐山的真实形象,是因为处身庐山之中。遍游庐山,景随步移,只能了解庐山的局部的“真面目”,所见的一峰、一石、一木和别的山差别不大,要想看到庐山的全景,把握总体形象,只有远眺、鸟瞰才能显现出来。所谓山外看青山,进山看草木。这二句诗,既让我们看到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赏之不足的留恋,又可体会到蕴涵其中的哲理。这首七绝写庐山的山势和游山的感受。诗人没有刻意地描山摹水,而是从观山提出了一个含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它告诉我们:所有的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呈现不同的山势,宇宙间的各种事物,从不同的着眼点去看,都会结果各异。要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要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诗的后两句常被后人引用,引申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方法陷入主观片面时,或一个人的眼光、思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时,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片面的。本来,从不同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是极其寻常的生活现象,但作者却能从这里引发出一种哲理的意义,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能从景物的观察中感悟到人生的经验和生活的哲理,并能在景物描写中把这一深邃隽永的哲理形象地总结出来,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并得到深刻的启示。宋代和尚惠洪《冷斋夜话》中认为此诗为“偈”,是佛教中的哲理诗,是有道理的。中国艺术对大自然从来不刻意描摹,追求其真,而只作为社会理想的寄托,哲理思索的借体,自然景物不过是一种启示,一种象征。这首诗正是借景写理,蕴藉含蓄,既能使读者领略到其中的哲理,又能在领略哲理的同时欣赏到诗的艺术美。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黄几复,名介,江西人,是黄庭坚的同乡,又是好朋友。这首诗作于元丰八年。“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写诗的时候,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任职,黄几复在广州四会县任职。德平也称北海,四会近南海。两人一南一北,所以说“我居北海君南海”。这里说的是当时的现实,但诗人套用了一句成语,《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楚王派屈完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意为两地相隔遥远。此处借用字面,却别有意趣。因为两人南北相距遥远,托鸿雁传递书信,但鸿雁却辞谢不能传书。因为传说雁飞不过衡阳,四会在衡阳以南很远的地方,是雁飞不到的地方,所以要“谢不能”。“谢”应作“辞谢”解,而不解释为“道歉”。天长地阔,已知音讯难通,诗人又说善于飞行能够传递书信的大雁也辞谢不能,就更能使人想见四会地方的偏僻了,而这样写,又富有意趣,可见诗人想象力的丰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在春风中,在桃花、李花盛开的季节里,两人聚在一起看花饮酒,多么的美好快乐。这里“一杯酒”不能落得太死,只说明欢会时间的短暂,也为了与下句对仗。分别以后,漂泊江湖,夜听雨声,独对孤灯,更引起对朋友的思念。十年来,多少寒雨之夜都是这样度过的。写这首诗,距他们同科及第整十年,当时正是春风得意,现在历尽磨难,思念的感情和无数的甘辛尽在其中。这二句是名句,一句写当年,是回忆,一句写如今,是现实,欢聚和别离之情得到鲜明的对比,而且用习见的词语写出新意。虽写物,但人的心境、精神状态都透露出来了。“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黄庭坚因为思念朋友,想象黄几复的生活。《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家徒四壁”。“持”是撑持。支撑这个家的仅有四面墙壁,言黄几复家道清寒。“蕲”通“祈”,“求”的意思。“肱”,上臂。“三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有二层意思,一是说黄几复很有才能,不必三折肱就能治病。二是不求为了治病成良医,就去三次折断自己的手臂,委屈自己,投人所好,写他的傲岸气概。也因为黄几复不肯迎合风尚,不肯投人所好,所以清贫。“持家”句二平五仄,“治国”句也顺中带拗。这种兀傲的句法,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刚正的性格,也表现出黄庭坚作诗喜用硬语的特色。“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诗人想象黄几复生活清贫单调,整日闭门读书,应是白发满头了。在这个荒僻的地方,隔着溪水,听到的是猿猴在瘴气缭绕的藤枝上哀啼。一边是声声凄厉的猿啼,环境凄苦,一边是闭门读书,满头白发还读书不辍,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不知老之将至,实是令人敬佩。“猿哭”两字来源于杜甫的“殊方落日玄猿哭”(《九日》),不用“啼”,而用“哭”,更凄凉、揪心。这首诗非常精练,内涵丰富,既表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又表现了对远处荒僻之地的朋友的同情和关心,还颂扬了黄几复的人格。诗歌还体现了黄庭坚作诗的特点,喜用古人的语辞并赋予新意,喜用典故,诗风瘦硬峭拔。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磁制的凉枕。“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句,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故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