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第三次能力达标检测卷高二语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不息、天人合一。那么,天是什么?所谓天,在中国思想史上,它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既然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老子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问题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一开始就把认知思考的视角放在了天人关系上,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天,是推天道以尽人事,最终要落实到人事上,也就是荀子说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关注“天人合一”问题?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民以食为天”,了解自然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农业知识、中医知识、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和数学非常发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与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通过反观内求,就能够认识天,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摘编自王杰《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神秘性”的消失。B.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这一哲学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C.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后世的建筑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D.中国关注“天人合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以便农业生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中西方对待天人关系态度的差异开篇,既引出本文的话题,也吸引读者兴趣。B.文章第四段论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把东西方的哲学观点作了对比论证。C.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按照“提问—释疑”的形式展开,逻辑脉络较为清晰。D.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哲学、科学、生产等是贯通的,彼此不分离的。B.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C.中国古人对“天”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D.在探究“天”与“人”关系立场上,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后世的建筑”扩大了范围,依据文末“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可知,原文中专门指“太和殿、中和殿……日坛、月坛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D.“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以偏概全,第二自然段引用老子、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它(天)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第三、四自然段引用老子和荀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五、六自然段两处引用是为了论述“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错误,原文“推天道以尽人事”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尽人事,听天命”带有宿命论,选项曲解文意。C.“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其中“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属于唯心主义,所以“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偏概全。D.“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错误,根据“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不息、天人合一”可知,应是西方哲学主张“分”,中国哲学主张“生”。故选A。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天问”出自《楚辞》,以之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易于广大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和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摘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5日)材料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7月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次探测的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目标,开展对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察。一次发射同时要完成环绕、着陆、巡视3种探测目标,实属“少花钱,多办事”。一举多得的背后,是复杂的技术和较高的风险,国际上也鲜有先例。“火星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毋庸置疑,人类“第二家园”这一诱惑实在太大。不仅如此,研究火星地质、表面成分的长期演变过程,岩石和空气、水的相互作用等,有助于我们理解火星生命可能存在和消失的原因,进而分析和预测地球的未来。4000年来,火星也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遍布人类的探测器,火星探测的任务次数甚至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月球探测项目。然而,至今全球火星探测成功率大约为40%,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在于“恐怖7分钟”——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7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零。这需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实现,包括气动外形、降落伞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导航控制技术来保证。(摘自于紫月《天问一号:在探火路上来一次“后发先至”》,《科技日报》2020年5月22日)材料三:面对跨越式突破带来的各种难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简称北京中心)的任务型号团队勇闯难关、赢得挑战:采用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技术——压缩地火时空距离。为了突破因地火距离太远而产生的信号超长延迟的“瓶颈”,北京中心采用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技术,设计了全新的超远距离测站捕获模式。采用地火空间精密定轨与预报技术——全面掌握“天问一号”位置。型号团队设计了首次火星任务轨道动力学公用库和精密定轨原型软件,以仿真打靶的方法完成全过程定轨预报精度分析。采用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技术——精准遥控、科学开车。火星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它要前往的目的地、选择的路径以及路途中的各种动作,都需要地面工作人员提前告诉它。在这方面,操作团队就要扮演好“先知”的角色,通过对当前火星车所处环境的掌握、分析和规划,预测路径的安全性,否则石块、沙丘都可能对它造成“致命伤”。(摘自宋星光等《“天问一号”:中国首次火星之旅》,《解放军报》2020年7月10日)4.下列对“天问系列”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问”出自《楚辞》,“天问系列”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天问一号”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任务名。B.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是因为它易于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彰显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并且对火星表明重点地区进行精细的巡视勘察。D.今年“天问一号”一次发射要同时完成环绕、着陆、巡视3种探测目标,风险较高,需要复杂的技术作为支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星周围遍布人类的探测器,火星探测的任务次数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月球探测项目,说明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怀有高度的热情。B.火星探测难点在于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在7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零。C.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地火空间精密定轨与预报、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等技术合力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相关探测任务。D.火星车具有自主能力,如果地面工作人员提前告诉它要前往的目的地、选择的路径和途中的动作,它便能顺利完成探测任务。6.人类为什么要探测火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答案】4.B5.D6.(1)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2)火星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探测火星是出于人类“第二家园”的诱惑。(3)研究火星地质、表面成分的长期演变过程,岩石和空气,水等相互作用等,有助于理解火星生命可能存在或消失的原因,进而分析和预测地球的未来。【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因为它易于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彰显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天问’出自《楚辞》,以之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易于广大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可知“易于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是“天问”命名火星探测任务的原因之一,不是全部原因,也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它便能顺利完成探测任务”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三中“在这方面,操作团队就要扮演好‘先知’的角色,通过对当前火星车所处环境的掌握、分析和规划,预测路径的安全性,否则石块、沙丘都可能对它造成‘致命伤’”,可知材料三中虽然有“火星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火星表面环境极其复杂,探测器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受多种因素制约。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和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可概括为: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由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火星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毋庸置疑,人类‘第二家园’这一诱惑实在太大”,可概括为:火星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探测火星是出于人类“第二家园”的诱惑。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研究火星地质、表面成分的长期演变过程,岩石和空气、水的相互作用等,有助于我们理解火星生命可能存在和消失的原因,进而分析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可直接摘录为答案。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贝尔·兰金小姐【美】杜鲁门·卡波特一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地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两个镇上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鬼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鬼都很怕她——”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二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给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嗳,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三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兰金小姐就住在这里。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摘编自《世界开始的地方》【美】杜鲁门·卡波特/著,伏波/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跨度大却脉络明晰,塑造了贝尔小姐鲜明突出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B.两个“小混混”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帮陌生人购买山茶花树,汇报事件结果,评价贝尔小姐,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C.小说对贝尔小姐居住环境的描写颇具特色且具有对比意味,作者用寒冷衰败的环境暗示贝尔小姐的现实境遇,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物命运。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贝尔小姐在生活与情感的重压下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的惨状,但她依然不屈服,对生活充满希望。8.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掉山茶花树以改善她的生存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A8.①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是因为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虽然后来这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贝尔小姐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③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9.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错,应该以“山茶花树”为线索;“为读者呈现了她较为完整的一生”错,根据文章记叙,“我”八岁第一次见到贝尔小姐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可思议地老”,小说后半部分回忆贝尔小姐年轻时也只是简单交代其经历。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从“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可知,山茶花树珍贵、美丽,贝尔小姐不愿意高价卖出山茶花,这体现了贝尔小姐对美的执著追求。从“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可知,山茶花见证了当年他们甜美的爱情,贝尔小姐依然保留当年的美好记忆,而这些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让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从“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可知,贝尔小姐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凌寒而开的山茶花正象征着她不屈的精神品质。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不愿卖掉山茶花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使用第一人称主要是以“我”的口吻表达出来的,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一种写法,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也更加动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吸引读者读者阅读兴趣。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她”讲述故事,第三人称为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这些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小说叙事的口吻从开篇的第一人称继而变换为第三人称再到最后再次变换为第一人称,但是开篇的第一人称与小说末尾的第一人称其指代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以“我”观察感知事情来叙述,贝尔小姐即使贫穷也不卖山茶树;以她自己的“我”凸显其对生活的热爱;以第三人称叙述表现她的坚韧、顽强,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③穿窬(yù):穿墙(偷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答案】10.B11.C12.C13.①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②君子少贪欲,就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能以正直之道行事。普通人欲望少,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庭(使家庭丰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宣王不能用”,“不能用”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把……放在前面;“餍”,满足;“亲”,父母;“义”,讲求仁义,名词作动词;“后”,轻慢、瞧不起。②“役”,牵扯制约;“不役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谨”,约束;“丰”,使动用法,使……丰裕。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驺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驺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14.对上面两首词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苏词上阕“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情语,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B.贺词上片“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自比,表现自己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寂的凄凉之境。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D.苏词中采用白描手法,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贺词艺术构思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15.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答案】14.C15.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温馨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及鉴赏意境的能力。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贺词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六、混合默写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了“君子”和“小人”在义利观上的不同。(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陈王昔时宴平乐⑥.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喻、已、宴、恣、谑。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______。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______,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______,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______。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B.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C.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凤毛麟角权利无可非议目标B.寥寥无几权力无可非议目的C.凤毛麟角权力无可厚非目标D.寥寥无几权利无可厚非目的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B.再加上在新装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答案】17.A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A.表示解释说明的B.表示语意的转换;C.表示强调重点;D.表示声音延长。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物少,应用“寥寥无几”。第二组,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第三组,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毫无必要多加责备,乱发议论,表示做得太合乎情理。前一个说明有缺点,后一个说明完全做得对。此处是说学生选课虽然“功利化”,但在学校规则之内,应用“无可厚非”。第四组,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AB;“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排除D。故选C。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162天。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960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答案】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科技最先进、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分析可知,本则新闻由四句话组成,其中第一句交代了主体事件,其中包括时间和地点,因此是新闻压缩时要保留的部分。即时间(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地点(北京)、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新闻的关键要素;然后接下来的三句话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介绍﹐即“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三个“最”则是关键信息,需要提取出来,最后整合成不超过65个字的一句话即可。21.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示例: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反驳:①②【答案】(示例)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示例语句中根据“老张跟别人吵架了”就判断“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说法绝对,不合逻辑的。反驳示例一中运用否定陈述句,针对示例语句不合逻辑的判断进行反驳。反驳示例二中运用反问句对示例语句进行反驳。“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中根据“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就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太武断,因为一流大学的标准有很多。因此第一句反驳应运用否定陈述句反驳例句中的逻辑漏洞,可写为“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第一句反驳应运用反问句进行反驳,可写为“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八、写作(60分)2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我抗争,经过痛苦的思想抗争,最终战胜自己,走向精神的复活;《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与命运抗争,历经艰辛,不甘沦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遭遇各种鲨鱼的五次攻击,舍命相搏,精疲力竭,最终拖着一副鱼骨回到港口;《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人民与失眠症抗争,用高度警醒和坚强毅力,为所有物品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理化学下册中期复习-基本概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过关训练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燃烧和灭火课时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学课件
- 新员工到岗培训流程文档
- 药业员工年终总结
- 挖机转让合同模板
- 延期协议合同范本
- 手术室护士职称竞聘
- 2024年度健身房保洁服务合同范本3篇
- 护理中的法律问题
- 《美丽的小兴安岭》学情分析方案
- 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课件讲义
- 低压电工作业(复审)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通信工程投标专家继续教育题库(附答案)
- 直播带货-直播控场-带货直播间如何控场
- 【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3000字】
- C++程序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咸阳师范学院
- 口腔颌面外科学 功能性外科
- 加油站全年12月消防灭火疏散应急演练
-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道法新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感悟总结
- 2023年2月广州金碧雅苑维修部应知应会考试附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