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_第1页
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_第2页
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_第3页
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_第4页
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赛电池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_战略布局SIP封装+储电芯(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徐涛,胡叶倩雯,汪浩)公司概况:立足消费电子,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历史沿革:国内锂电池制造领域先行者,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公司是国内锂电池制造核心厂商之一,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深圳德赛电池科技是控股型企业,早期围绕消费锂电池拓展业务,产品线持续丰富,积累了大批国内外优质客户;2015年起陆续切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业务领域,目前大力发展储能业务,战略布局储能电芯。我们认为公司历史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2009年以前:较早进入国产手机供应链,客户逐步拓展至国际一线厂商,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BMS/PACK的企业之一,2002年子公司惠州德赛电池和惠州蓝微成立。其中,惠州电池前身德赛能源科技成立于1999年,2001年已导入康佳、TCL科健等国产手机供应链。2004年,德赛集团与深圳万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深万山主营业务变更为电池的生产、开发与销售,“深万山A”于2005年更名为“德赛电池”。2007年起,公司先后进入三星SDI、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大客户供应链。2009年,公司前三大客户分别为ATL、三星SDI、索尼,并通过ATL进入A客户产业链,为公司在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黄金时期快速成长奠定基础。2010-2015年:随消费电子下游需求大增,公司产能大幅增长,营收进入高速成长期。公司积极把握消费锂电池行业发展机遇,产品主供北美大客户。2011年,受益于iPhone手机销量大增,公司产销量高速增长,实现年营收超22亿元,同比+71%。此后公司在A客户的份额持续增大,BMS/PACK产品陆续导入iPad、AppleWatch等产品。2015年,子公司蓝微新源成立,助力公司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业务拓展,延伸锂电业务链条,同年公司实现营收超84亿元,2010-2015年CAGR高达45%。2016-2020年:加速横向拓展中型锂电产品,优化新能源锂电业务。公司继续深耕消费类锂电池产品,持续导入国内手机厂商;并以小型锂电为基,大力发展中大型锂电业务,拓展产品线。2016年,公司笔电PACK业务成功量产。2017年,公司着力开拓锂电吸尘器市场,同年营收成功突破百亿,达125亿元。2020年,得益于对新能源锂电业务的持续优化,公司动力电池BMS业务经营情况持续改善;此外,公司储能业务、智能手机BMSSIP业务进展顺利,同年实现营收194亿元,2016-2020年CAGR达22%。2021年之后:向下延伸加速布局SIP业务,向上布局储能电芯业务。为把握电子产品制造微型化、系统模块化的产业机会,公司设立德赛矽镨专注开展SIP相关业务。为抓住储能行业发展机遇,把握“双碳”目标及能源发展战略带来的机会,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以原有储能BMS/PACK技术为基础,通过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分三期布局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进行储能电芯的研发制造,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我们预计2023年开始贡献营收。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94.71亿元,同比+0.38%,归母净利润7.94亿元,同比+18.53%。根据公司2021年年报,2022年公司将力争实现合并营收220亿元(剔除内部公司间的交易)。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4.78亿元,同比+23.34%,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14.32%。主营业务:BMS/PACK为基,从中小型拓展到大型锂电,新增SIP与电芯营收结构: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94.7亿元,智能手机类/智能穿戴类/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笔电和平板类/其他营收占比分别为47.5%/16.3%/15.0%/14.2%/7.1%。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BMS)和电池封装(PACK)。BMS是电池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对电压、电流、温度、SOC等参数的采集和计算,进而控制充放电过程,实现对电池的保护并提升性能,主要由电池管理芯片(BMIC)、模拟前端(AFE)、微控制器(MCU)等构成。PACK则是将BMS和电芯、结构件等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电池包。2021年,公司BMS/PACK营收分别为46.7/160.0亿元,占比分别为22.6%/77.4%;从下游应用上看,智能手机类/智能穿戴类/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类/其他营收分别为92.4/31.7/29.3/27.6/13.7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7.5%/16.3%/15.0%/14.2%/7.1%,毛利率分别为8.7%/7.6%/14.9%/4.5%/16.1%,综合毛利率为9.37%。中小型锂电池业务:2021年实现营收181亿元,营收占比达93%。(1)小型锂电: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类和智能穿戴类锂电池BMS/PACK,2021年营收分别为92.4/31.7亿元,同比-7.78%/+1.75%,毛利率8.7%/7.6%,合计营收占总营收63.8%。公司客户覆盖国内外一线智能手机厂商,包括A客户、三星、华为、OV、荣耀、小米等。SIP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在消费锂电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产品微型化、系统模块化趋势为契机,布局智能手机BMSSIP业务。2021年公司设立德赛矽镨专注开展SIP相关业务,在惠州仲恺投资约21亿元建设SIP封装项目。目前公司业务进展顺利,客户持续导入中,我们预计未来有望以BMSSIP为基础切入通讯模组、控制模组等SIP封装领域。(2)中型锂电:主要包括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类锂电池BMS/PACK,2021年营收分别为29.3/27.6亿元,同比+14.5%/-3.1%,毛利率14.9%/4.5%,合计营收占比29.2%。其中,公司智能家居类产品线丰富,包括扫地机、吸尘器、割草机等产品。公司客户覆盖A客户、华为、联想等笔电厂商,百得、博世、宝时得等一线电动工具厂商,以及石头科技等智能家居家电厂商。此外,公司试水非电池组装业务(EMS,电子制造服务),已为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相关产品提供整机组装业务,目前该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型锂电池业务:战略布局储能电芯业务,我们预计未来动力电池业务有望扭亏为盈。(1)储能电池:2021年公司总出货量41.7万台(套),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同比+205.8%。公司储能业务着力开发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UPS数据中心电源业务,目前主营BMS/PACK业务,客户包括华为(主要为代工、华为提供原材料)、古瑞瓦特、华宝新能源、沃太新能源等。公司积极把握储能行业发展趋势,设立湖南电池战略布局储能电芯项目,提升储能业务整体价值量,我们预计2023年起有望贡献营收。(2)动力电池:我们预计未来动力电池BMS有望扭亏转盈。在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电池厂商纷纷布局动力电池领域,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争夺客户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第三方BMS/PACK厂商盈利相对困难。公司持续优化动力电池相关业务,积极拓展客户(已导入大众体系),近年来亏损逐年收窄,我们预计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升。产能布局:BMS/PACK近年销量小幅下滑,规划20GWh储能电芯产能。公司产品主要为非标定制化产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及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公司BMS/PACK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电池领域,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的影响,公司近年销量小幅下滑,BMS/PACK销量分别由2019年的3.95/3.34亿只下滑至2021年的3.67/3.14亿只。储能业务方面,公司出货量大幅增长,2021年总出货量41.7万台套,较2020年的超20万套增长超100%。此外,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分三期布局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公司预计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120亿元。项目一期有望在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产运营,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22亿元。客户结构: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近66%,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超45%。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笔电、平板等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大批国内外优质客户,包括A客户、三星、联想、华为、OV、荣耀、小米等。电动工具方面,公司已切入百得、博世、牧时、格力博、宝时得等一线电动工具厂商的供应链;智能家居方面,公司客户包括扫地机器人企业石头科技等厂商,并为石头科技提供EMS业务。储能业务方面,公司客户包括华为、古瑞瓦特、华宝新能源、沃太新能源等,我们预计未来有望凭借自产电芯加速客户拓展。近年来,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2019年81.3%下降至2021年65.6%,取得明显改善。未来我们预计公司将继续以优化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为主线,积极开拓新客户,进一步降低客户集中度。未来展望:加速布局SIP,储能电芯业务打开公司成长空间。公司中小型锂电业务贡献主要营收,2021年营收占比超90%,在智能手机领域行业地位显著,是国内外一线手机厂商BMS/PACK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并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电子和电动工具领域,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此外,公司加速布局SIP业务,并开展EMS业务培养新的业绩增长点。大型锂电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把握“双碳”目标,战略布局储能电芯业务,我们认为将是未来推动业绩成长的第二曲线。具体来看:储能电池业务:将是未来公司最重要的第二成长曲线。公司原有储能BMS/PACK业务进展顺利,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05.8%。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布局,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分三期布局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我们预计一期有望在2023年一季度投产。我们看好公司在储能领域电芯/PACK一体化布局,为储能服务商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利于公司加速拓展客户,打开成长空间。我们预测2022年公司传统储能业务营收将达8.7亿元,2023年储能电芯业务有望贡献超8亿元营收,2025年储能业务营收规模有望超50亿元。智能穿戴类/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市场规模仍保持相对高速增长,是消费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成长的主动力。公司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电子领域(智能家居、AR/VR、无人机等)和电动工具领域,产品线持续拓展,并延伸开展EMS业务。我们看好公司产品线持续拓展和业务多元化发展,带动中小型锂电业务持续成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业务营收增速达30%,2025年营收占比提升至25%。智能手机类/笔电、平板类: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公司份额稳定,我们预计未来营收占比将下降。公司客户资源丰富,已导入国际一线手机厂商和笔电、平板厂商,我们认为未来市场规模及公司份额将维持稳定。此外,我们看好公司在SIP业务的战略布局,中短期BMSSIP业务加速导入智能手机厂商,长期有望拓展至通讯模组、控制模组等SIP封装业务。我们预测在公司消费锂电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下,智能手机类和笔电平板类营收占比将有所下降,预计2025年占比分别为43.4%/11.0%。动力电池业务:聚焦BMS产品。公司已导入大众系客户,我们预计未来份额有望逐步提升,在其他整车客户中加速拓展,盈利能力有望加速好转。中长期角度,我们预计公司动力电池BMS业务营收有望达近10亿元。股权结构:惠州国资委为实控人,持股超20%,子公司分工明确惠州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持股超20%。截至2022年中报,公司实际控股人为惠州市国资委,通过惠州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约20.6%的股权,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1.96%的股权。管理人员方面,公司高管深耕行业多年、经验丰富,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集团内部,曾在德赛集团或子公司担任要职,熟悉公司业务模式。公司董事长刘其先生2007年加入德赛集团,至今已在集团任职超15年,目前同时担任德赛集团董事副总裁。公司部分高管已在德赛集团及下属各公司工作接近20年,行业经验丰富。控股型公司,子公司分工明确。深圳德赛电池科技是控股型企业,共设有11家子公司开展各项业务。其中,惠州电池及其子公司主营电池PACK业务,2021年惠州电池营收为151.2亿元,净利润为4.5亿元;惠州蓝微及其子公司主营BMS业务,2021年惠州蓝微营收达56.25亿元,净利润为3.3亿元。2021年,公司完成了对惠州蓝微的分立,设立德赛矽镨专注开展SIP相关业务(全资子公司,持股100%)。2022年,公司设立湖南电池专注开展储能电芯业务(控股子公司,持股70%)。近年来公司积极采取股权激励措施,凝聚团队力量。2018年,公司首次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总计197.4.万份,占总股本的0.96%,激励对象不超过87人,覆盖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人员、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8月,公司发布公告称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达成,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的限制性股票数量90万股。我们认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可长期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调动员工积极性,助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财务分析:受益智能手机发展公司实现十年业绩高速增长,储能业务打开未来成长空间收入端:历史上受益于智能手机发展,公司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目前正拓展中型、大型锂电业务。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94.71亿元,同比+0.38%,归母净利润7.94亿元,同比+18.53%。2010-2021年间营收CAGR近28%,期间归母净利润CAGR近25%。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4.78亿元,同比+23.34%,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14.32%。分阶段看:(1)2009年之前:导入国际一线客户,为公司营收高速成长奠定基础。公司先后导入ATL、三星SDI、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大客户,并通过ATL进入A客户产业链,为公司在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黄金时期快速成长奠定基础。此阶段公司业绩增长较为缓慢,2009年营收仍不足10亿元。(2)2010-2015年:iPhone销量大增,公司业绩进入高速成长期,战略放弃电芯业务聚焦主业。公司作为iPhoneBMS/PACK的主力供应商,受益iPhone4/4s/5销量大增,2010年起营收高速成长。此后公司在A客户的份额持续增大,陆续导入iPad、AppleWatch等。2011年起,注册资本1000/6000万元的德赛锂电和德赛聚能由于连续多年亏损总计上千万元拉低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公司开始对其进行清算。至此公司剥离了全部电芯业务,聚焦BMS/PACK业务。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超84亿元,2010-2015年CAGR达45%。(3)2016年:受大客户拖累公司营收增长放缓。2016年上半年A客户终端市场份额的下滑,导致公司营收增速大幅放缓,实现营收87亿元,同比仅+3.44%。(4)2017-2018年:受益公司国产手机客户销量高速增长,公司营收增速恢复。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国产厂商华为、OV、小米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业务横向拓展成果显著,笔电、电动工具等中型锂电产品营收增长迅速,带动2017/2018年营收增速分别达43%/38%。(5)2019-2021年:营收增速再次放缓,积极拓展SIP、中大型锂电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受疫情、消费电子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营收增速下滑,2018-2021年CAGR仅4%。目前公司着力发展中型锂电业务,2021年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笔电和平板类营收占比分别达15%/14%。此外,公司持续推进BMSSIP、储能电芯业务。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消费电子市场景气度有望企稳回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集中;受益于双碳政策,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成长,带动储能锂电池需求放量。我们认为,公司小型锂电业务营收将维持稳定,中型锂电业务营收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公司储能电芯、SIP业务进展顺利,未来有望成为营收增长新动力。毛利率: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毛利率由2012年16.64%下降到2021年的9.37%,我们看好未来产品结构优化公司带动毛利率逐步回升。纵向来看,2010-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大幅增长,公司营收同期高速增长,但锂电池BMS/PACK市场有众多厂商纷纷进入,竞争加剧,公司毛利率从2010年20.51%下降到2015年的8.92%。2016年起,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叠加公司大型锂电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毛利率持续承压,维持在8%-10%。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9.37%,同比+0.7pcts。横向来看,公司毛利率处于同业公司中较低水平,低于欣旺达和珠海冠宇。欣旺达和珠海冠宇均布局消费电子锂电池电芯产品,价值量更高,而公司业务目前更多聚焦BMS/PACK,电芯业务布局较晚,因此毛利率较低。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公司将积极把握“双碳”目标及能源发展战略带来的机会,大力发展储能BMS/PACK/电芯业务;中小型锂电业务产品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深耕价值量更高的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产品,有望带动毛利率逐步回升。费用端:公司期间费用率控制良好,近3年维持在3.5%-4.5%之间。近年来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保持稳定,2019-2021年分别为3.61%/3.65%/4.31%。三项费用率来看,2019-2021年分别为2.01%/1.84%/2.22%,与行业内公司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体现出公司较强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具体来看,公司管理费用率近5年均维持在1.5%以下,远低于行业内其他公司;公司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较低,均在1%以下。研发费用率2019-2021年分别为1.61%/1.81%/2.09%,研发费用分别为2.96/3.51/4.07亿元,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公司共有研发人员935人,同比+7.47%,研发人员数量占总员工数量比例为8.85%。展望未来,公司积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计划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建设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以及在惠州仲恺投资约21亿元建设SIP封装项目,我们预计公司在新的战略规划与业务布局下,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净利率:近年来公司净利率维持在3-4%之间,2021年公为4.08%,同比+0.26pct。尽管公司毛利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但由于期间费用率控制良好且稳定,公司净利润率与欣旺达接近,低于珠海冠宇。2017-2021年,公司净利润率连续小幅提升,从2017年的2.91%提升至2021年的4.08%。我们认为,在公司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未来净利率有望随毛利率提回升而逐步提升。中小型锂电业务: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设立子公司加速SIP业务布局核心观点:市场方面,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笔电、平板消费增长放缓,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仍保持较高增速,我们预测2025年全球消费锂电市场规模有望超2500亿元。公司是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小型锂电产品下游覆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中型锂电产品覆盖笔电、平板、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等应用场景。客户方面,公司早期即导入北美A客户,并持续在A客户产品线中拓展笔电、平板、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此后公司持续导入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包括华为、OV、荣耀、小米等,目前已覆盖国内外主流安卓端厂商;电动工具已导入百得、博世、宝时得等一线厂商。此外,公司积极发展SIP、EMS新业务,SIP方面设立德赛矽镨并投资21亿元专注开展项目,EMS为公司新试水业务,目前已导入石头科技,我们预计未来将加速拓展客户。我们认为,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与优质客户基础,战略上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电子领域,并发展新业务,培养新的营收增长点,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中小型锂电业务营收为211.6/237.0/253.0亿元,2021-2024年CAGR为10.2%。行业趋势:双电芯、异形电芯、SIP为产品升级方向目前主流的锂电池封装形式主要有三种:圆柱、方形和软包。(1)圆柱锂电池:主要以钢壳圆柱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其特点是电池容量高、输出电压高、具有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工作温度范围宽、对环境友好等,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灯具、草坪灯具、后备能源、电动工具、玩具模型等。圆柱锂电池生产工艺成熟,PACK成本较低。(2)方形锂电池:指的是外表为铝壳或钢壳、形状为方形的电池。相较于圆柱锂电池,方形锂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单体容量和体积更大、定制化程度更高,因此更适用于做动力电池。近年来随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形电池需求大幅上升。(3)软包电池:采用铝塑膜作为外壳,其具有高能量密度、质量轻、内阻小、设计灵活等特点,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份额占比超90%。在新能源汽车对电池的续航、轻量化要求逐步升高的趋势下,大型动力电池制造商也开始研发测试软包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PACK是将BMS(电源管理系统)、电芯(或由电芯组成的电池组)、结构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电池包。电芯是PACK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包的充放电单元,消费锂电池中通常包含1-2只电芯;电芯不能独立工作,需要搭配BMS才可以成为能使用的电池。BMS相当于电池包的大脑,对发挥电池整体性能至关重要。BMS通过对电压、电流、温度、SOC(StateofCharge)等参数的采集和计算,实现对锂电池的充放电管理。智能手机中双电芯和异形电芯方案使用率提升,高效利用内部空间提升电池容量;笔记本电脑中软包电池逐步替代18650电池。随着5G、高刷新率的逐渐普及、高耗能软件增加推动用户对智能手机电池续航需求的提升。近年来,随智能手机屏幕逐渐增大以及对轻薄型的追求,工业设计上体积已接近上限。目前智能手机终端厂商主要采用双电芯和异形电芯方案充分利用机身内部空间,在整体体积不变的前提下提升电池容量。例如A客户iPhoneXSMax使用了双电芯结构,iPhone11Pro/iPhone13Pro系列使用了异形(L型)电芯结构。从电池容量上看,iPhone11ProMax(3969mAh)和iPhone13ProMax(4352mAh)相较于采用普通电池形态的iPhone12ProMax(3687mAh)分别提升了8%/18%。此外,折叠屏手机的普及和放量也带动单机电芯数量提升,例如三星GalaxyFold使用两块电池,分布于折叠屏的两侧以保证多屏续航需求。我们认为,异形电芯和双电芯方案技术要求更高将带动移动终端BMS/PACK价值量提升,其中双电芯还将带动BMS使用数量提升。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多采用异形电芯方案,例如在圆形智能手表中使用圆形电池,相对方形电池可以利用更多手表内部空间,提升电池容量;智能手环则采用超窄电池。笔记本电脑方面,随用户对轻薄、便携的需求日益增强,中高端笔记本电脑已逐步从18650电池转向软包电池降低厚度和重量,我们预计未来软包电池在笔记本电脑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价值量方面,根据产业调研,我们估算苹果手机锂电PACK价值量约60-70元,安卓端手机锂电PACK价值量约30-40元,笔记本电脑锂电PACK价值量约100-200元。SIP封装成为行业发展主流,BMSSIP逐渐普及,未来看行业微创新。SIP(SystemInPackage,系统级封装)是一种功能电子系统(或子系统),包括两个以上异构半导体芯片(通常来自不同的技术节点,针对各自的功能进行优化),通常搭载无源元器件。SIP可包含逻辑芯片、存储器、集成无源器件(IPD)、射频滤波器、传感器、散热片、天线、连接器和电源芯片,SIP工艺具有尺寸小、散热快、高可靠性等优点,在智能手机、TWS耳机、智能手表中的触控模组、WiFi模组、AiP模组等封装中率先得到广泛应用。目前BMSSIP工艺在可穿戴设备上渗透率较高,智能手机方面,多家一线厂商如苹果、小米等已经在手机锂电池BMS上使用SIP封装,通过减小BMSPCB板的面积节省机身内部空间,其他国内安卓厂商正在逐渐跟进,我们预计智能手机端BMSSIP工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我们认为,消费锂电BMS/PACK技术较为成熟,在未来智能手机形态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BMS/PACK将在微创新驱动下持续更新迭代,整体价值量将保持稳定。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锂电市场规模有望超2500亿元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软:2022年以来智能手机、笔电、平板出货量均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有望触底回升但整体增速有限。根据IDC数据,2017-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下滑,2021年受益于消费电子整体回暖和2020年低基数,出货量小幅反弹至13.5亿部。2022年,受新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以及宏观经济状况的多重影响,IDC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再次下滑约3.5%,达13.1亿部。其他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根据IDC和JWInsights预测,2022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为2.5/1.6亿台,同比-5.3%/-6.0%。我们认为,未来随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传统消费电子出货量有望稳步回升,但预计整体增幅有限,行业发展进入存量阶段。近年来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高速增长:未来有望在AR/VR、无人机带动下保持较高增速;电动工具增速可观。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表现相反,新兴消费电子产品今年来出货量快速增长。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5.33亿只,同比增长20%,2017-2021年CAGR达41%;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达8.95亿台,同比+12%,2017-2021年CAGR达20%,IDC预计2025年将超过14亿台。无人机方面,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援引Frost&Sullivan数据,预计2021年中国消费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365亿元,是2016年的2.35倍,预计未来仍有成长空间。我们认为,未来新兴消费电子中AR/VR设备、无人机等细分产品快速放量有望承接近年来智能手表、手环、蓝牙耳机等产品高速成长的态势,带动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此外,全球电动工具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根据EVTank和伊维经济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达5.8亿台,同比+18%。我们预计随电动工具小型化、便捷化发展趋势,锂电类无绳电动工具渗透率持续增长,带动锂电池需求提升。软包电池在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中渗透率高,未来有望在新兴消费电子产品中持续提升。用户对消费电子产品便捷、轻量的需求带动了软包电池的广泛应用。根据TechnoSystemResearch数据,手机、笔记本电脑的软包电池渗透率从2015年的53.7%/35.8%提升至2021年的89.7%/95.3%,我们认为未来仍有上升空间,预计2025年笔记本软包渗透率有望升至99%,手机有望提升至93%。由于平板电脑在设计上对轻薄有较高要求,因此自推出以来就以软包电池为主;根据TechnoSystemResearch数据,2019年平板电脑软包电池渗透率高达98%。目前新兴消费电子产品中可穿戴设备软包电池渗透率较高,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等锂离子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但软包电池渗透率相对较低,我们认为得益于软包电池便携、轻量的特性,其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锂电需求量将达125GWh,锂电池包市场规模将达2514亿元,市场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新兴消费电子产品。我们将消费锂电市场主要划分为笔电、平板、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类。我们预测,2022年全球消费锂电需求量为95GWh,2025年将达到125GWh,期间CAGR达9.5%;2022年全球消费锂电市场规模为1860亿元,2025年将达到2514亿元,期间CAGR达10.6%。2022年,预计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电动工具锂电需求量占比分别为22%/15%/6%/4%/18%/22%。具体来看,由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手机、笔电平板类产品预期增速放缓,新兴消费电子如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速,未来消费锂电市场增量预计将主要由新兴消费电子产品贡献。竞争格局:消费锂电行业集中度高,厂商分工明确,格局稳定锂电池制造行业集中度高,2020年手机/笔电及平板锂电池(电芯)出货量CR5分别为75%/85%。整体来看,消费类锂电池制造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根据TechnologySystemsResearch的数据,2020年全球手机锂电池出货量份额前五的制造商分别为ATL、三星SDI、LG化学、比亚迪、珠海冠宇,占比分别为38%/11%/10%/9%/7%,CR5为75%;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电池出货量份额前五的制造商分别为ATL、珠海冠宇、LG化学、三星SDI、比亚迪,占比分别为34%/24%/15%/7%/5%,CR5为85%。ATL是消费电子锂电池制造领域的绝对龙头,与公司长期深度合作十余年,公司主要通过ATL向A客户进行供货。韩国厂商三星SDI、LG化学紧随其后,在整体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内厂商方面,电芯和PACK制造商珠海冠宇和比亚迪也在手机、笔电及平板领域进入前五。目前部分电芯、PACK厂商如珠海冠宇、欣旺达等进行产业链垂直布局,发展电芯/PACK一体化,为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锂电池制造各环节厂商分工明确,合作大客户构建竞争壁垒,行业格局整体稳定。消费电子各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智能手机方面,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vivo,出货量占比分别为20%/17%/14%/10%/10%,CR5超70%。笔记本电脑方面,根据StrategyAnalytics数据,2021年全球前五大笔电厂商分别为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宏碁,出货量占比分别为24%/22%/17%/9%/7%,CR5近70%。在消费电池PACK领域,导入一线终端厂商并成为主供应商是PACK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公司早期即通过领先的BMS/PACK封装技术与高品质的服务导入A客户,并随后导入国产安卓手机厂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在手机锂电池PACK市场地位显著;其他国内PACK厂商如欣旺达同样与主流手机厂商深度绑定,市场份额较为稳固。从智能手机厂商角度来看,一线厂商如苹果、三星、华为等具有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在锂电池方面通常会指定各环节材料和制造的供应商,以避免形成对单一厂商的依赖,并能够提高话语权、提升议价能力。我们认为,头部智能手机、笔电厂商将继续发挥品牌、供应链整合和渠道的优势,未来行业集中度将维持高位;PACK环节竞争充分、产能充足,新进入者较难抢占份额,原有PACK厂商将继续凭借规模效应和在头部智能终端厂商中的稳定份额来巩固行业地位,确保竞争优势,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将保持稳定。聚焦公司:深耕消费锂电BMS/PACK,加速布局SIP封装业务发展:公司深耕中小型锂电BMS/PACK业务十余年,行业地位稳固,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BMS/PACK的企业之一,2002年子公司惠州德赛电池和惠州蓝微成立。2001年,公司已导入康佳、TCL科健等国产手机供应链。2007年起,公司先后进入三星SDI、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大客户供应链,于2009年通过ATL进入A客户产业链供应手机电池BMS,2011年起供应手机电池PACK,2015年加速导入国产手机厂商华为、OV、荣耀、小米等并占据主要份额,目前已覆盖几乎全部国产安卓手机厂商。此外,公司注重产品结构多元化,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等产品,客户资源丰富且优质。在新业务布局上,公司加速布局SIP封装并开展整机组装服务(EMS),目前进展顺利。产品布局:中小型锂电BMS/PACK业务成熟,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的业务模式为从电芯厂商采购电芯,从子公司采购BMS完成PACK封装。近年来消费电子行业增速放缓,公司着力拓展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的中型锂电业务。小型锂电业务:通常包括1-2只电芯,PACK体积较小,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1)智能手机类:公司智能手机类BMS/PACK业务起步最早,拥有较深的行业理解。公司早期BMS/PACK产品主要供应A客户,2015年起在国产手机厂商份额持续增加。目前BMSSIP业务发展顺利,小米是主要客户,我们认为未来有望切入A客户。(2)智能穿戴类:公司主要为智能手表、TWS耳机提供锂电BMS/PACK产品,此外公司积极拓展VR/AR相关业务,目前进展顺利,2021年公司AR/VR业务营收约4亿元。中型锂电业务:产品形态通常为电池组,由多只电芯串并联组成,PACK体积相对较大,主要应用于笔电、平板和电动工具、智能家居领域。(3)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类:公司在顺利导入A客户智能手机产品后,快速导入其平板电脑产品。公司笔记本电脑PACK封装业务起步较晚,2016年项目开始量产,目前已导入苹果、华为、联想等一线厂商。(4)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公司可提供割草机、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水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锂电BMS/PACK产品。近年来产品线发展迅速,2022年上半年占总营收超20%,我们预测2022年板块营收增速有望达30%。新业务布局:设立德赛矽镨专注开展SIP相关业务,试水EMS业务。(1)SIP封装:2019年起,公司以智能移动产品制造微型化、系统模块化发展为契机,开始布局BMSSIP业务,目前主要客户为小米和其他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我们预计未来有望切入A客户。2021年,公司完成了对惠州蓝微的分立,设立德赛矽镨专注开展SIP相关业务,公司计划在惠州仲恺投资约21亿元建设SIP封装产业研发、生产、销售项目。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公司在做好智能手机BMSSIP封装业务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将SIP业务向外延伸,未来2-3年将重点开拓锂电池以外的SIP通讯模组、控制模组等产品,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到晶圆SIP封装业务上。(2)EMS业务:公司利用在消费电子产品锂电池封装集成领域的领先优势,自2020年起尝试开展非电池组装业务(EMS,电子制造服务)。客户方面,公司已为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相关产品提供整机组装业务。目前该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营收占比较低。客户结构:覆盖国内外一线智能终端厂商和国际知名电动工具厂商,SIP封装、EMS业务客户持续拓展中。公司小型锂电客户主要为智能终端厂商,国际大客户包括A客户、三星等,国内客户覆盖头部安卓厂商,包括华为、OV、荣耀、小米等。公司主要为该类用户提供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类锂电BMS/PACK产品,公司BMSSIP业务持续在上述客户中拓展。中型锂电方面,公司笔电、平板客户包括A客户、华为、联想等,智能家居与电动工具主要客户包括石头科技、宝时得、格力博、博世、百得、牧田。石头科技已成为公司EMS业务主要客户,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将持续在智能家居与电动工具客户中拓展EMS业务。技术优势:公司注重技术积累与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1)生产方面:建设高性能自动化生产线,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锂电池PACK自动化的改进在于三个环节,一是传输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和快速传输;二是执行系统,实现模块化设计和精益设计;三是控制系统,协调传输和加工,反馈过程数据,改善驱动制造。公司注重生产效率,2011年开始探索锂电池PACK自动化制造,截至2020年已有超过200条PACK自动化产线。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强化了自动化设备开发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品质风险和成本。2021年,公司直接人工成本仅占总营业成本2.32%。(2)产品方面:公司BMS/PACK技术领先,研发实力强。公司在智能手机、电动工具、智能家居等中小型锂电BMS/PACK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在研项目包括无人机电池BMS、中功率无线充和多个SIP相关项目,将为产品发展和客户拓展提供动力。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中小型锂电业务营收为212.4/235.2/253.0亿元。公司是国内消费锂电BMS/PACK核心供应商,客户资源优质。我们认为公司将凭借技术能力和规模优势继续在原有手机、笔电等客户中巩固份额,我们看好公司SIP业务布局和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业务的成长性。具体来看,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智能手机类业务营收为102.4/112.7/117.6亿元,智能穿戴类业务营收为33.3/34.9/36.7亿元,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业务营收为38.1/44.9/53.0亿元,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类业务营收为28.2/28.7/2/29.3亿元。整体来看,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中小型锂电业务营收为212.4/235.2/253.0亿元,2021-2024年CAGR为9.2%。大型锂电业务:把握储能行业发展机遇,储能电芯/PACK一体化布局核心观点:市场方面,储能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电池领域玩家纷纷入局。储能方面,在“双碳”背景与政策扶持下,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高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240GWh。新能源汽车方面,根据乘联会和BNEF,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全球新能源整车市场销量将达600/1000万台,同比分别+70.4%/48.1%。公司在储能上重点拓展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UPS数据中心电源业务,客户包括华为、古瑞瓦特、华宝新能源、沃太新能源等储能服务商。此外,公司在原有储能BMS/PACK业务基础上战略布局储能电芯,目前已规划三期共20GWh电芯产能,我们预计一期4GWh项目将于2023年一季度投产。动力电池方面,公司聚焦BMS业务,目前已导入大众体系,2021年该业务扭亏为盈,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将持续拓展整车客户。我们看好公司在储能电池的电芯/PACK一体化布局,预计2023年储能电芯开始贡献营收,加速客户拓展,预测2022-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8.7/21.1/39.6亿元;公司动力电池BMS业务有望在大众系客户中提升份额,带动营收持续增长,我们预测2022-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营收分别为1.1/1.65/2.48亿元。储能电池行业:“双碳”目标加速能源结构转变,储能市场规模高速成长储能技术可划分为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三类,其中抽水储能和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最大。根据CNESA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占比前二的技术为抽水储能(86.2%)和新型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11.1%),从分类上看分别属于电储能中的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抽水储能是电网低谷时利用过剩电力将水从下池水库抽到上池水库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的形式。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铅碳电池等。目前,电化学储能由于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技术逐渐成熟,成为发展最快的储能技术路线,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分为上游零部件提供商、中游集成商与安装商、下游终端客户三部分。上游零部件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和其他电气设备。具体来看:(1)电池组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使用材料不同,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成本等方面各有差异,所适用的领域也各不相同。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功率密度大、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成为目前主流技术路线。(2)BMS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3)EMS负责系统整体的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4)PCS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中游环节核心为系统集成+EPC。系统集成商根据发电厂工商业、家庭等不同场景设计不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商(EPC)对具体储能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承包落地。下游主要分为发电端、电网端、户用/商用端、通信四大场景。储能产业链多数企业参与其中1-2个细分领域,少数企业从电池到系统集成甚至EPC环节全部参与。公司着力开发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UPS数据中心电源业务,即聚焦负荷侧。户用/商用侧:国内户用较少,商用侧已具备一定经济性。(1)户用侧:核心为电池+储能逆变器的光储系统。户用储能与户用光伏搭配成户用光储系统,光储系统主要包括电芯、储能逆变器(双向变流器)、组件系统等多个部分。户用储能主流技术路线为磷酸铁锂,具有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特点,相较于三元锂电池更符合储能电池的设计需求,是储能电池的主流发展路线。全球户储正在蓬勃发展,主要原因为用电成本高,且持续上涨;电网协调能力弱,供电可靠性不足;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等。而国内民用电价格较低,且住宅多为楼房高层,因此国内户用光伏加储能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2)商用侧:我们预计在未来峰谷价差加大的预期下,产品经济性将进一步增强。以数据中心储能为例,在提供海量数据服务的同时,必须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电化学储能可以起到备用电源、提高电能质量、调峰填谷节省电费开支等作用。具体来看,储能型数据中心更容易判断电池状态,有助于及时剔除不良电池,节省做负载测试的费用;储能系统可以解决供电不平衡问题,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与储能系统相结合,能够起到负荷调节、存储电量、配合新能源接入、提高电能质量等作用;数据中心利用储能系统相较于传统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会轻易断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削峰填谷模式在夜间低谷电价时充电,白天高峰电价时供电,有效减少数据中心电费开支。通信运营商:5G基站催生储能需求,储能在基站作用为后备电源+用电高峰期供电。通信基站必须设置后备电源,通常以电池柜装配在基站机房中,在基站断电的情况下提供应急电力,为基站的正常工作和通讯畅通提供保障。与4G基站相比,5G基站能耗翻倍增长,且呈现小型化、轻型化趋势,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储能系统,对电源系统也提出扩容升级要求,磷酸铁锂电池逐渐替代铅酸电池。5G基站高能耗带来高额电费,储能锂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循环特性,通过削峰填谷模式降低电费,降低运营成本。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240GWh。根据伊维经济研究院援引EVTank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66.3GWh,同比大幅增长133%,便携式储能、家庭储能、基站储能和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都取得明显增长;EVTank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243.7GWh,2021-2025年CAGR达38%,2030年出货量有望攀升至900GWh。竞争格局:全球储能电池市场集中度高,CR3近70%,系统集成商CR3仅43%,未来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方面,储能行业主要玩家为Fluence、Tesla、LG新能源、三星SDI等公司。国内方面,主要玩家可分为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PCS公司(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科陆等)以及系统公司(派能科技、中天科技、比亚迪、华为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引SNE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储能电池市场份额前三分别为三星SDI、LG新能源、宁德时代,CR3近70%,市场集中度高。根据IHSMarkit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市场份额前三分别为Fluence、NextEraEnergyResources、Tesla,CR3达43%,CR10为71%,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国内厂商阳光电源排名第九,占据3%市场份额。从行业趋势上看,电池企业的业务正在向下游拓展,开展集成的工作。宁德时代、三星SDI、LG新能源等大型电池OEM厂商都推出了即插即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对EPC公司或集成商来说更容易使用,再次抢占了过去只属于储能集成商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未来在技术和成本双因素驱动下,储能电池、系统集成领域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聚焦公司:储能PACK业务快速增长,加速电芯PACK一体化布局历史发展:向电芯制造领域进军,储能业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早在2015年即开始通过子公司蓝微新源布局储能业务。2019年公司全力拓展基站储能业务,并实现产品交付。2020年,公司紧跟市场步伐,战略上重点拓展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UPS数据中心电源业务,同年储能业务出货量超20万台(套)。2021年,公司储能业务出货量达41.7万台(套),实现营业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205.79%。为把握“双碳”目标及能源发展战略带来的机会,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计在长沙望城投资75亿元分三期布局20GWh产能的储能电芯项目,设立湖南电池进行储能电芯的研发制造,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公司预计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120亿元,一期有望在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产运营,全部达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22亿元。主营业务:目前仍以BMS/PACK为主,客户优质,未来有望形成电芯PACK一体化。目前公司储能业务主要为储能电池BMS/PACK业务,下游应用聚焦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和UPS数据中心电源,客户包括华为、古瑞瓦特、华宝新能源等储能服务商。其中华为是主要客户,我们估算华为约占公司75%的出货量,公司主要为其提供代工服务,未来有机会进一步加强在储能领域合作。电芯制造工艺复杂、要求严格,进入壁垒相对高。公司储能电芯产品定位磷酸铁锂方形电池,容量在50Ah-150Ah之间,主要满足用户侧储能领域的市场需求。预计项目二期和三期,公司将着手布局大型储能电池型号。公司储能BMS/PACK业务有较好的客户基础,电芯产品有望率先导入现有客户。我们认为,公司一期产能也将优先满足原有客户的需求,未来随产能逐渐释放,公司将加速在储能领域的客户拓展。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3年储能电芯业务开始贡献营收,2022-2024年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8.7/21.1/39.6亿元。公司目前以储能锂电池BMS/PACK业务为主,战略布局储能电芯业务,我们预计一期项目将于2023年一季度投产。我们预测2023年公司储能电芯业务有望贡献约8亿元营收,同时传统BMS/PACK业务有望保持高速成长,预计2022-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8.7/21.1/39.6亿元,2021年-2024年CAGR达224.8%。动力电池行业:行业集中度高,BMS竞争激烈BMS系统为新能源汽车电池保驾护航,在行车安全中起到关键作用。电机系统、电池系统、电控系统统称为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BMS是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包括电芯、高压配电单元、BMS和线束,是新能汽车的动力来源。BMS的作用是检测收集并初步计算电池实时状态参数,根据检测值与允许值的比较关系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此外,BMS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