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方言一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和方言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和方言文化

胡适适胡?往哪里去?对话→联系人口迁移,带来了中原语言。地处一隅,与政治文化中心联系松散,保留了古语成分。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楚国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冯小刚的电影《夜宴》有这首“越人歌”)几:多么;相当→几烦,几好,几靓,几难询问数目→几多,几高,几长招子庸《粤讴》的语言特色及其意义清代南海招子庸的《粤讴》是一本奇书。它的遣词造句很有特色:一是大量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和古书中的典故;喻体、双关的普遍使用,使之带上古典民歌的风格。二是善于将俗语和流行民间的佛教词语入歌,使讴歌语言通俗化。三是方言口语俯拾皆是,地方性特色鲜明。郑振铎所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粤讴》的词汇构成,开创了晚清以后粤港两地“三及第”语体的先河。招子庸(1786—1847),字铭山,别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县横沙乡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知潍县,有政声,寻坐事落职。工画兰竹,又以新意画蟹,风味为画家所未有。精晓音律,曾辑《粤讴》一卷,一时乐籍中人谱入声歌。”创造出全新的语体,吸引了当时广大的读者和听者唱者。他因此被后人称誉为“粤讴笔祖”。清末以来广州、香港等地流行的“三及第”语体,即由文言、白话(口语)和粤方言组合而成的小说、媒介语体,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粤讴》。《粤讴》→晚清社会的粤讴现象→小说和说书类的创作→香港的粤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广泛使用具体到《粤讴》中人称招子庸的代表作的《吊秋喜》,不但为当时人所传诵,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第邀。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魂销。(黄遵宪《岁暮怀人诗》)有人把它写进《新聊斋》故事编成粤剧传统剧目《夜吊秋喜》。2009年,《秋喜》的现代谍战片,秋喜在其中是一个疍家女的名字。引用化用《诗经》:⑴你估人难如鸟,定是鸟不如人?(《听春莺》)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经·小雅·绵蛮》)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礼记·大学》)⑵世间多少相思症,但有怀春不敢露形。(《辩痴》)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麇》)⑶无情眼,送不得君车。泪花如雨,懒倚门闾。(《无情眼》)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⑷今日秋水蒹葭,劳妹盼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正命》之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这段的引用化用在《粤讴》中很典型:满怀愁绪,对住蒹葭。人话秋风萧瑟堪人怕。我爱盈盈秋水浸住红霞。莫话因风憔悴,敢就比黄花。我想悲秋宋玉,都是成虚话。边一个对秋唔想去泛仙槎。唉!你妹喉带咽哑,采菊东篱下。你睇浔阳江上,泪滴琵琶。(《春花秋月》之三)《诗经》,曹丕《燕歌行》,《古诗十九首》,李清照《醉花阴》,宋玉《九辩》,《博物志》中汉代张骞八月乘槎直至天河事,陶渊明《归园田居》,白居易邀琵琶女弹奏事。喻体极多,双关的运用不少,这是《粤讴》词语构成的另一个特点。让讴歌带有古典民歌风格。⑴开口就话我系败柳残花,有乜正果归。(《思想起》)⑵呢喃相对,细语花前。(《离筵》)⑶嗟怨薄命,对住梧桐,飘零一叶怨秋风。嫩绿新枝情万种,曾经疏雨分外唔同。(《嗟怨薄命》之四)⑷愁怀写不尽,好似未断荷丝。(《难忍泪》)“败柳残花”;“呢喃”。“梧桐”,比喻,谐音双关。秋风一叶飘零,“唔同”(不同)。六朝民歌的特点,“最常用的是‘芙蓉莲藕’和‘蚕丝布匹’两类,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藕为偶,丝为思,布为夫,匹为匹配。”(朱自清)清水灯心煲白果,果然青白,怕乜你心多。白纸共薄荷,包俾过我。薄情如纸,你话奈乜谁何。圆眼沙梨包几个,眼底共你离开,暂且放疏。丝线共花针,你话点穿得眼过。真正系错。总要同针合线,正结得丝萝。(《结丝萝》)句句不离谐音双关,言在此意在彼。《粤讴》的方言口语,口语化的遣词造句:⑴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解心事》)⑵心事恶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心事》之二)⑶呢阵半世叫我再拣过个知心,都唔系乜易。(《思想起》)⑷免使你恶得咁交关。(《义女情男》)⑸世间难揾一条心。(《拣心》)⑹个的真情撒散,重惨过大海捞针。(《拣心》)⑺月呀,你唔好落自,……(《春花秋月》)⑻我想春信尚有愆期,唔得咁就手。(《花本快活》)“你睇”、“恶解”、“呢阵”、“唔系”、“难揾”、“咁交关”、“重惨过”、“唔好”、“就手”等等。“唱起粤讴,鬼都来听。”唱词的题目:容乜易,唔好死,唔好发梦,生得咁俏,唔系乜靓,乜得咁瘦,愁到冇解……粤方言色彩的词语在唱词中:⑴得你一条心事,我死亦要追寻。(《拣心》)⑵又想话为奴争啖气,正舍得割断情根。(《鸳鸯》)⑶莫话粒声唔出,就掉转心肠。(《唔系乜靓》)⑷佢话分离冇几耐,就有书回转。(《离筵》)⑸有咁多风流,就要受咁多折磨。(《烟花地》)⑹点得鸟呀你替我讲句真言,言过个薄幸。《听春莺》⑺天呀!我想你呢会生人总总冇别离。(《诉恨》)⑻个阵你纵然把我亏负,我都誓愿唔声。(《薄命多情》)⑼索性共你分离,免得耐耐又试惨凄。(《留客》)⑽相逢有咁耐咯,恼过亦有咁多番。共你恼过正好番,个“情”字都带淡。(《义女情男》)⑾噤噤吓噤到我地心虚,……况且你会揾真心,人地亦都会揾。(《拣心》)⑿唔知边一个多情,边一个薄行。(《伤春》)⒀你唔带得奴,你便早日话过妹知。(《奴等你》)量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词“所以广东人民对它非常热爱,妇孺老幼,一时争为传唱;雅士文人,贩夫走卒亦乐闻喜听。当时的人少有不会唱一两支粤讴者。”(陈寂)我想别样花飞无乜挂带,单系你替人承受呢一段薄命冤家。佢话香国系咁繁华,真正冇价。点忿俾狂风吹散,咁就贱过泥沙。你睇月呀,系咁样团圆,都会变卦。……(《杨花》)乜你恼得咁快,一见我就心烦。相逢有咁耐咯,恼过亦有咁多番。共你恼过正好番,个“情”字都带淡。君呀,你时常敢样子恼法,我实在见为难,我减颈就得你多,又怕你情性弄惯。削性开喉,共你嗌过一变,免使你恶得咁交关。或者你过后思量,重听我劝谏。……(《义女情男》)佛教用语以通俗化、生活化的形式入歌:⑴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解心事》之一)⑵苦海芒芒,多半是命蹇。(《解心事》之一)⑶悟破色空,方正是乐境。(《解心事》之二)⑷总要前世修得到,或者早脱离灾。一定前世唔修,故此沦落得咁耐。(《无可奈》)通俗的佛教用语,正是当时市井百姓接受佛教的心态。溯源考流:“耐”的本意是一种剃去胡须的刑罚。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汉书·高帝纪》)侯禄嗣,七年,孝景四年,坐出界,耐为司寇。(《汉书·功臣表》)耏,罪不至髡也。耐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说文》)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受得住、禁得起:“耐劳”、“耐热”、“耐烦”不急躁、不厌烦:“耐心”时间长:“耐久几耐者谓时候多少,时候多要忍耐,故谓之耐;时候久曰好耐(孔仲南《广东俗语考》)现在的口语:⑴我等着你好耐啦。⑵读书唔好读咁耐,透一阵啦。㈡啖:吃⑴仓卒之世,谷食乏匮,人民饥饿,自相啖食。(王充《论衡·时》)⑵秦割齐以啖晋、楚。(《史记·穰侯传》)⑶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世说新语·德行》)⑷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颜氏家训·风操》)⑸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李白《侠客行》)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食荔枝》)粤语中虚化为动量词,《粤讴》:⑴今日无力春风,唔共你争得啖气。(《吊秋喜》)⑵又想话为奴争啖气,正舍得割断情根。(《鸳鸯》)今天的口语:“惜一啖”,“吃一啖”,“食多几啖啦。”纯粹的表示口的动作的动量词。㈣话,粤语把“说”说成“话”。在普通话里动词的用法只保留在熟语中如:话别,话家常。⑴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中》)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论,说,讲)⑶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⑷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话”在《粤讴》成了街谈巷语的字眼:“佢话”、“你话”、“又想话”、“开口就话”:⑴人话路头花柳,最惹得人怜恨。(《无情语》)⑵听见你话死,实在见思疑。(《吊秋喜》)㈤共,中古诗书中常用的介词,表示“与”、“跟”:⑴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徐凝《武夷山仙城》)⑵无泉不共紫河通。(陆龟蒙《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粤讴》唱词中的“共”,仍表示“跟”的意思:⑴点得我早日还完花债,共你从良。(《花本一样》)⑵日夜共汝痴埋,重惨过利刀。(《真正恶做》)⑶两头唔到岸,好似水共油捞。(《真正恶做》)⑷早知到唔共汝住得埋,不若唔相与重好。(《真正恶做》)⑸索性共你分离,免得耐耐又试惨凄。(《留客》)⑹一条心事,要共几个人分。(《桄榔树》)㈦几,表示感叹,等于“多么”,在《粤讴》中常用来修饰形容词:⑴睇见眼前个的折堕吤,你话几咁心寒。(《花花世界》)⑵当时得令高声价,千红万紫几咁繁华。(《嗟怨薄命》之三)⑶问你广寒宫有几阔咯,点葬得咁多冇主花魂。(《花有泪》)几耐,在《粤讴》中问时间,“多久”:佢话分离冇几耐,就有书回转。(《离筵》)⑺似水流年,又唔知流得几耐。(《船头浪》)递盏传杯心事重,问你面上桃花有几耐红。(《容乜易》之三)几时,在《粤讴》中也用来问时间,“什么时候”:⑽总系两头牵扯,唔知几时正得埋堆。(《相思缆》)几多,在《粤讴》中问数量,“多少”:⑾逐浪随波,唔知丧尽几多。(《灯蛾》)⑿你有几多愁恨记在心怀。(《杨花》)

“几”表示感叹,起源很早。著名的《越人歌》:⑴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说苑·善说篇》)这种用法其后延续下来,表示“多么”,如杜甫诗句;表示“什么时候”,如下面⑶例:⑵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⑶天几曾错害了一个,只是时辰未到。(《喻世明言》20)“几时”萌芽于中古,询问时间:何时。⑷僧云:“几时成佛?”((《祖堂集》))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几多”起于六朝,发展为询问数量的疑问词,“多少”:⑹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信《夜听捣衣诗》)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粤讴》“几”在承古的用法中很有代表性;现在粤方言里,“几”用得仍很频繁,用来询问数目,或表达感叹。几:多么→几烦,几好,几靓,几难……询问数目→几多,几高,几长……《粤讴》有许多有特色的方言词,都与不同时代的古语词有种种联系。“我知道都诈作唔知,还去试你。”(《心把定》)诈:欺骗,假装。《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后汉书·杜根传》“根遂诈死。”“个的贪花,都是在门外企。”(《心把定》)企:踮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