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四课观沧海第一单元·第四课观沧海课文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课文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并熟练背诵这首诗。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词语学习jié碣石:在河北省昌黎县北,有巨石矗立于山顶。一说碣石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后沉入大海。dàn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sǒngzhì竦峙:高高耸立。xiāosè萧瑟:风吹草木声。词语学习ji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歌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歌赏析诗歌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诗歌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整体感知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整体感知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整体感知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整体感知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整体感知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整体感知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整体感知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整体感知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思考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想象)思考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总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作特点:总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2、写一篇借景抒情的随笔。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单元·第四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单元·第四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导入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呢?我们曾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导入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学习目标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学习目标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古诗分类古体诗古诗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近体诗绝句(四句)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五言律诗律诗(八句)

七言律诗古诗分类古体诗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诗歌赏析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1、标题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歌赏析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诗歌赏析写“杨花”、“子规”是写景兼点时令暮春。“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子规”叫声凄凉哀婉,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这两个景物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诗歌赏析写“杨花”、“子规”是写景兼点时令暮春诗歌赏析此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见被贬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现出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同情与关心。3、闻道龙标过五溪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愁心: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为何托与明月?诗歌赏析此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整体感知1、本诗表现手法

。以景传情

3、从哪些诗句看出龙标之地荒凉?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2、诗歌第二句“过五溪”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作者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景突现出来。整体感知1、本诗表现手法。整体感知主题: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浪漫主义写法,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整体感知主题:写作特色:总结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感情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总结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2、预习下面两首古诗词。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第一单元·第四课次北固山下第一单元·第四课次北固山下课文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律诗的特征1、共有八句2、二、四、六句押韵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课文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作者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词语学习(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词语学习(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诗歌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淡淡的乡愁自然的理趣首联颔联尾联颈联所在所见所见所思诗歌赏析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淡淡的乡愁自然的理趣诗歌赏析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诗歌赏析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整体感知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整体感知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整体感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整体感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问题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之所以提到“客路”,一是与“行舟”构成对应,暗示了诗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是表明尽管眼前是青山与绿水,但仍然掩盖不住自己旅途忧郁的情怀,同时,这也为尾联设置了伏笔。问题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问题探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当时船行的图景吗?这是诗人在涨潮时、行舟中所见到的景象。那是一幅“潮水涨满、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顺风直下”的行船图景。问题探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问题探究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此时,诗人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按照北固山所处的位置,根据我国气候特征来看,这应该是腊月,即春节将要到了的时候。

因为诗人看到了“江春”,想到了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自己还在浪迹天涯,所以自然会想到鸿雁传书。问题探究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问题探究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导出尾联的作用吗?为什么?该联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往往蕴藏在旧的不好的事物之中。问题探究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导出尾联的作用吗?为什么问题探究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何以能够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用词贴切,对仗工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明,胡应鳞认为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唐,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问题探究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何以能够成为千古名问题探究6、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的道理。尽管,诗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诗中也传递出了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之情是淡淡的,没有给人沉重的感受。这主要是缘于诗人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诗中所描绘的色彩是明丽的——首联,所构建的画面是开阔的——颔联,所表达的哲理是积极的——颈联,因此,我们在感受到诗人那淡淡的思乡之情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问题探究6、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总结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搜集五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课文导入播放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课文导入播放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散曲这一体裁;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3、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目标1、了解散曲这一体裁;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元曲介绍“曲”分类剧曲散曲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小令,又叫“”,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叶儿天净沙秋思:题目:曲牌名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解题元曲介绍“曲”分类剧曲散曲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写作背景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写作背景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诗歌赏析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诗歌赏析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诗歌赏析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诗歌赏析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次诗歌赏析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诗歌赏析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诗歌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诗歌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着)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总体把握。1、归纳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2、结构图解:天净沙·秋思写景抒情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小桥-流水-人家(孤苦思乡)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夕阳-西下(特定时间、环境)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写景铺垫游子之悲孤寂愁苦羁旅之思动静秋思悲凉惆怅之情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总体把握。1、归纳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整体感知几根______缠绕着一棵棵______,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_____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_____,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_____,桥下小溪潺潺的_____

,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________,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______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____

,向远方踽踽而行。枯藤秃树秋风寒鸦小桥流水农家小屋古道瘦马根据课文填一填。整体感知几根______缠绕着一棵棵______,那凋零了整体感知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诗的意境整体感知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总结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总结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第一单元·第四课观沧海第一单元·第四课观沧海课文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课文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并熟练背诵这首诗。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词语学习jié碣石:在河北省昌黎县北,有巨石矗立于山顶。一说碣石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后沉入大海。dàn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sǒngzhì竦峙:高高耸立。xiāosè萧瑟:风吹草木声。词语学习ji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歌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歌赏析诗歌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诗歌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整体感知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整体感知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整体感知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整体感知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整体感知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整体感知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整体感知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整体感知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思考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想象)思考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总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作特点:总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2、写一篇借景抒情的随笔。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单元·第四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单元·第四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导入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呢?我们曾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导入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学习目标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学习目标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古诗分类古体诗古诗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近体诗绝句(四句)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五言律诗律诗(八句)

七言律诗古诗分类古体诗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诗歌赏析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1、标题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歌赏析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诗歌赏析写“杨花”、“子规”是写景兼点时令暮春。“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子规”叫声凄凉哀婉,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这两个景物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诗歌赏析写“杨花”、“子规”是写景兼点时令暮春诗歌赏析此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见被贬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现出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同情与关心。3、闻道龙标过五溪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愁心: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为何托与明月?诗歌赏析此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整体感知1、本诗表现手法

。以景传情

3、从哪些诗句看出龙标之地荒凉?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2、诗歌第二句“过五溪”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作者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景突现出来。整体感知1、本诗表现手法。整体感知主题: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浪漫主义写法,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整体感知主题:写作特色:总结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感情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总结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2、预习下面两首古诗词。课后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第一单元·第四课次北固山下第一单元·第四课次北固山下课文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律诗的特征1、共有八句2、二、四、六句押韵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课文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作者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词语学习(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词语学习(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诗歌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淡淡的乡愁自然的理趣首联颔联尾联颈联所在所见所见所思诗歌赏析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淡淡的乡愁自然的理趣诗歌赏析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诗歌赏析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整体感知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整体感知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整体感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整体感知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问题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之所以提到“客路”,一是与“行舟”构成对应,暗示了诗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是表明尽管眼前是青山与绿水,但仍然掩盖不住自己旅途忧郁的情怀,同时,这也为尾联设置了伏笔。问题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问题探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当时船行的图景吗?这是诗人在涨潮时、行舟中所见到的景象。那是一幅“潮水涨满、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顺风直下”的行船图景。问题探究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问题探究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此时,诗人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按照北固山所处的位置,根据我国气候特征来看,这应该是腊月,即春节将要到了的时候。

因为诗人看到了“江春”,想到了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而自己还在浪迹天涯,所以自然会想到鸿雁传书。问题探究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问题探究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导出尾联的作用吗?为什么?该联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往往蕴藏在旧的不好的事物之中。问题探究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导出尾联的作用吗?为什么问题探究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何以能够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用词贴切,对仗工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明,胡应鳞认为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唐,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问题探究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何以能够成为千古名问题探究6、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的道理。尽管,诗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诗中也传递出了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之情是淡淡的,没有给人沉重的感受。这主要是缘于诗人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诗中所描绘的色彩是明丽的——首联,所构建的画面是开阔的——颔联,所表达的哲理是积极的——颈联,因此,我们在感受到诗人那淡淡的思乡之情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问题探究6、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总结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搜集五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课文导入播放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课文导入播放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散曲这一体裁;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3、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目标1、了解散曲这一体裁;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