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教法_第1页
文化生活教材教法_第2页
文化生活教材教法_第3页
文化生活教材教法_第4页
文化生活教材教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

教材教法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系列胡志桥1整理ppt对话与分享:《文化生活》内容结构及分析(教什么)教学及评价的基本建议(怎么教)2整理ppt几点说明树立勇于探究的精神。正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探究性一样,我们需要用探究的眼光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而不是学习已经定型的东西,这是课改试验的基本要求。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需如此。倡导善于反思的教法。培训不是简单定位于“你们应该这样教”,而是基于“我们过去是这样教的,回头看,文化课我应该这样教”。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3整理ppt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及分析4整理ppt全文的知识架构及内在逻辑5整理ppt第二单元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办怎么看为什么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本单元重点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集中讲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整本教材的逻辑归宿和落脚点。重点分析如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单元主要内容隐性逻辑6整理ppt基本结论: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理论观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相比政治、经济、哲学,更加凸显对文化的“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的学科特色。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具有内在的隐性逻辑。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排列顺序。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教材是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无论是掌握文化的概念,还是文化的运行机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落脚点都在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7整理ppt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8整理ppt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识结构9整理ppt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0整理ppt第一框

体味文化讲述“文化万花筒”。该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感性认识: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同的区域和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重在“体验、观察”。讲述“文化是什么”。这是该框的重点。要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突出“精神活动的产品”,还要区别文化、文明等概念。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文化的力量”,即讲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价值。第三目11整理ppt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讲述“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要看到经济是物质基础,也要看到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和反作用,还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讲述“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目12整理ppt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意义。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3整理ppt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影响面面观”。讲述文化对人们对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讲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具有渗透性。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第三目14整理ppt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讲述“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讲述“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第一目第二目讲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的,优秀文化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目15整理ppt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设计意图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1.2条的建议设计的。目的在于沟通生活主题和知识逻辑,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认同。从行动上看,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而努力。16整理ppt聚焦文化竞争力实施建议应该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感受文化的国际竞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近年的重要话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和本民族文化的脆弱抵抗,文化的认同乃至身份的认同(whoamI)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武器。探究活动要起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整理和应用。建议1课时。综合探究17整理ppt聚焦文化竞争力评价建议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现实搜集的资料、加工整理的信息、设计的方案成果等,还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态度、行为、方法等。评价的环节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要重视过程,特别是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态度、方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意识等。要改变平时的教学中轻视综合探究的现状,真正把综合探究活动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既评价学生、又评价教师、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第三阶段发展性评价活动结合起来,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激励功能。综合探究18整理ppt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9整理ppt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继承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所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影响和作用基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又重要影响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知识结构20整理ppt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课标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21整理ppt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讲述“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来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讲述“透视文化多样性”。揭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明确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形成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性认识。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正确的态度。第三目22整理ppt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讲述“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贸易活动、教育和人类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讲述“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传媒技术作为物质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三目23整理ppt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课标2.8:理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24整理ppt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讲述“传统文化面面观”。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又能与时俱进。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三目25整理ppt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讲述“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讲述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讲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思想运动、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殊作用。第三目26整理ppt第五课文化创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5:汇集事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课标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27整理ppt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讲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讲述“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意义。第三目28整理ppt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讲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讲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者错误倾向。第三目29整理ppt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2.8条的建议设计的。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为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最有效的实现方式,而且是个人实现全民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与第四课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和起来作为一课时。设计与实施30整理ppt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1整理ppt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成就与魅力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结构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2整理ppt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课标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示。33整理ppt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讲述“古代辉煌的历程”。通过世界上不同古代文明的历史对比,以及对自身文化发展线索的历史梳理,说明灿烂的中华文化从未中断,源远流长。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也必将再创辉煌。第三目34整理ppt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述“独树一帜、独立风骚”。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定的文化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一目第二目讲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各文化既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第三目35整理ppt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36整理ppt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述“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实质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讲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爱国主义是核心。第三目37整理ppt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讲述“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侧重介绍近代以来,在追求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讲述“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第一目第二目讲述“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目38整理ppt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设计意图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3.9、3.10、3.11条的建议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懂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多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使命。39整理ppt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操作与评价要提醒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的背景,提高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澄清一些疑惑。比如要坚持“主心骨”、要“以我为主”、要警惕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要反对文化歧视和文化霸权主义、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等。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回避热点和矛盾,鼓励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做好价值引导。建议1课时。综合探究40整理ppt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41整理ppt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文化建设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什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结构大众文化发展的态势人民大众文化的内涵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标基本要求关键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思想道德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高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思想道德境界42整理ppt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3整理ppt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讲述“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讲述“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应该是什么标准的?第三目44整理ppt第二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讲述“阳光下的阴影”。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增加了消费和选择的难度。讲述“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把握腐朽和落后文化的判断标准。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第三目45整理ppt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6整理ppt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讲述“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文化求索的历程。讲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与倡导多元化不矛盾。第一目第二目讲述“永不退色的旗帜”。在今天,发展先进文化最根本的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第三目47整理ppt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讲述“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讲述“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目第二目讲述“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立足于群众的伟大实践。第三目48整理ppt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49整理ppt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讲述“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讲述“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一目第二目讲述“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第三目50整理ppt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讲述“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现实。讲述“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知识修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第一目第二目讲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第三目51整理ppt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设计与实施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4.12、4.13、4.14条的建议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加强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应该直面当今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在比较鉴别中把握方向,确认标准。

可开展访谈、调查或者辩论,课内建议1课时。52整理ppt第二部分以创新的精神研究常态教学的策略及方法53整理ppt关注常态教学。理性看待问题。问题不是产生在书斋里,也不是产生在专家的预料中;问题有偶然和必然,也有共性和个性;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是新课程本身的,也是老问题在新背景下的延续。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注重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坚持群众路线。相信在老师和学生身上都深藏智慧。基本的价值理念54整理ppt一、重视对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重视目标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学业成绩的评价。“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程模块的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重视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55整理ppt课标要求目标项一级标准二级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知识目标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识记文化的含义;初步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发现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从各种文化现象中提炼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赏析多样文化,初步体验文化多样性的的价值;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在对不同文化的观察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捍卫中华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56整理ppt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比如,在讲“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现象与文化思潮,让学生体验、讨论、比较、鉴别。(“超级女声”现象)大胆整合教材知识,而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字面表述和线形排列。但要忠于课标和教材的基本结构。57整理ppt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教材的内容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重视双基教学。过去一年,我们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容量与教学课时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58整理ppt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用新课标来指导教学。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构成学科知识完整性的要求把握教材。新教材淡化了学科体系,以学习模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学科知识仍然是有体系的,学科的细化与交叉融合是知识演进的客观轨迹。(以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例)恰当地处理好教材中的辅助文(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对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应该灵活处理。它是正文内容,是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部分。59整理ppt三、微观的教学策略:常态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与旧教材相比,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教师是教育是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准确定位。学习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是主体间信息的交流、共享与自我构建。从文化课新教材来看,有三个基本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二个是“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赏析、感悟、体验、熏陶”的文化学科特色。

60整理ppt

探究活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双基教学不是否定自主探究,它们在实践中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途径。61整理ppt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矛盾,强调“有效学习”。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强调有效性,热闹不一定是一节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叶澜),就政治课而言,老师讲不一定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让许多学生都上来讲,组织学生的参与课堂要做到“收放有度”。也不要简单排斥接受性学习。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要老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以老师讲为好。我们可以为了一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和设计,并让学生有精彩鲜活的表演,学生感受和享受了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涩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尽管学生印象很深。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但时间是有限的,别忘了,我们面对的常态教学。62整理ppt要重视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发生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因此,要追求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成的过程”这样一种境界,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愉悦,而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一点对文化课尤为重要。

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基于文化课的特点,要善于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寻求资源和启发。63整理ppt重视价值引导。主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知识上的价值中立(value-free),也不意味着判断中立(judgement-free)。这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性或者说德育性决定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建构”,更重视“价值引导”。长期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科学技术中心论),使人们确定不疑地相信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的存在。其实,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知识,都是渗透有价值的,反映着价值和追求价值的。教育在文化的选择、传递和创造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对中学教学而言,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很多知识可能是“结论预设”的。64整理ppt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倡导综合、开放的题型(关注上海高考综合题和今年的江苏题)65整理ppt对学生而言,构建知识、传承文化是依托和载体,着眼点应该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品格、塑造知、意、情全面发展,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对教师而言,要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教育教学行为

,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发展。结语:转识成智——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

(Transformingknowledgeintowisdom)66整理ppt67整理ppt整理ppt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2/12/262022/12/26Monday,December26,2022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2/12/262022/12/262022/12/2612/26/20226:42:48PM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2/12/262022/12/262022/12/26Dec-2226-Dec-22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2/12/262022/12/262022/12/26Monday,December26,2022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2/12/262022/12/262022/12/262022/12/2612/26/2022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6十二月20222022/12/262022/12/262022/12/26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十二月222022/12/262022/12/262022/12/2612/26/2022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2/12/262022/12/2626December2022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2/12/262022/12/262022/12/262022/12/26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2/12/262022/12/26Mond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