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两则_第1页
傅雷家书两则_第2页
傅雷家书两则_第3页
傅雷家书两则_第4页
傅雷家书两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TOC\o"1-5"\h\z⑴积累与掌握主要字词,了解傅雷傅聪父子俩在学术和音乐方面的成就概况;⑵通过演讲和书信语言的比较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⑶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揣摩其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4)学会用诚恳真诚的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交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⑴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自主阅读逻辑性较强的文章;⑵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习惯。⑶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品味和积累其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坚强”的含义。【教学难点】两封信的联系和文中有深意的句子含义的理解。【教学准备】1、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材料。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R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不过对傅雷和他的儿子傅聪来说,他们之间的书信更多的谈论是艺术。因为他们都是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播放朗读磁带(第一封信),初步感知文意。理解下列词语的形、音、义:舐()犊之情:重蹈覆辙:庸碌:廓()然无累:惊心动魄:凭吊:涕()泗()横流:衲()凿:谀()词:2、学生自由朗读领会,语气要亲切和蔼,悠长体贴。四、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讨论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的作用。延伸:书信体的要求是亲切和自然,在语气和措词方面和演讲稿有着明显的不同,演讲稿需要的是鼓动性和号召力,要求用激情感动别人。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讨论明确:⑴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⑵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反复朗读关键句:请男同学读“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句;女同学读“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句,启发学生注意,不同音色的朗读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男同学应该读出一种果决和坚定的口气,女同学应该读出一种内在的柔韧,在语气的变化中切身的感受傅雷给予孩子的一片热忱。讨论明确: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⑵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⑵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作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四、归纳与总结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五、课后思考第二封信又是在什么情形下写成的呢?你对这封信又有何感受呢?第二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入课文。启发:你觉得这段旋律表现的是人类在什么情形下的精神状态?如果结合这两封信,你觉得TOC\o"1-5"\h\z作为哪一封信的背景音乐最符合傅雷对儿子的期望?明确:应该更符合第一封信,这是一首表现人类的奋斗和抗争的音乐作品,充满和勇气和力量,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介绍一下这部交响曲又名“欢乐颂”)。引导:这一首旋律是如此的欢快,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第二封信吗?二、比较阅读1、两封家书分别针对儿子哪两种情况而写的?两封家书共同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明确: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第二封家,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时。共同表达的主题:希望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强。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⑴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⑵在成功时:(第二封信)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即“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两方面合起来,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催的坚强。2、两封家书表达出共同的主题,但在感情的表达上略有区别,请说说区别在哪里?说明:以上问题在讨论时,应该穿插重要语段或语句的阅读。如第一封信中的“我相信你渐会学会这一套,,,而要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如第二封信的第3节,并由以上语段或语句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它精彩的语句进行体味和推敲。明确:在第一封家信里,作者更多地是对孩子的宽慰和鼓励,在第二封家书里,不仅洋溢着父母对儿子演出成功后的幸福与骄傲,也洋溢着作者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他奔放的思绪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三、延伸阅读1、找一找:哪些语句值得你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语句你还无法理解,提出来一起讨论。例一: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提示: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c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例二:“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提示:赤子之心最纯洁,它剔除私心杂念,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许缺少知音,感到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例三:“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文中语句: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2、谈一■谈:学习了本文后的感悟或懂得的道理。3、比一■比:从学生的交谈中抓住“父子如朋友”的境界拓展,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以“父子如朋友”或“母女如姐妹”为话题,说一段亲身经历或一个听来的故事。4、补充阅读材料《滋润心灵的〈傅雷家书〉»,完成文后问题。滋润心灵的《傅雷家书》翻译家傅雷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次子傅敏,在教育行业成果卓著。那一日,报纸上有一条关于傅聪的消息:他谈音乐,谈音乐的修养。文章不长,短短的几行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商业社会中一位纯粹艺术家的高尚心灵。于是,我想到了《傅雷家书》。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坐在三联书店的阶梯上阅读这本书。《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已发行100多万册了。这在当代纯文学作中是少见的,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豉想: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教人怎样做人的书,也不仅因为书中有着浓浓的亲情,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1954年傅聪赴波兰深造,1月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儿子去北京准备出国。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这后来成了《傅雷家书》的开篇。1月18日和19日的接连两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自己以往“过失”深深自责的慈父:“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面对开始长大成人的儿子最初的离别,傅雷真情流露,他自责,同时也很欣慰,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终于可以开始和自己的儿子平等地谈谈人生,谈谈艺术了。在几十年的漫长通信中,傅雷所写的并不是普通的家书。他曾对儿子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读《傅雷家书》,是在读一个人,一个叫傅雷的严肃的父亲,人格上的父亲,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不敢有半分松懈。傅敏在回忆父亲对傅聪的教育时说:“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亲眼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与相授。傅雷年轻时在瑞士曾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闹得差点要自杀,在信中,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作为一个教训,设身处地告诫儿子以此为戒,切勿蹉蹈岁月。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埋头书斋,不问世间事。杨绛先生认为这是种误解。确实如此。《傅雷家书》带我们回到一个动荡年代,感受一个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傅雷。他告诫儿子:“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地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1955年1月26日,傅雷在信中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报!”读一部《傅雷家书》,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1、作者说“《傅雷家书》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那么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叫结合文意回答。2、《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已发行100多万册了。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用横线划出作者的观点。四、课文小结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位出色的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们都是先做人、后成:“家”,是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真诚交流,其温暖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和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