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3篇〕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开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局部。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局部,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冲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刚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局部。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似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似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局部:"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似……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似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似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似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拟慢。〕
〔3〕第二幅画面。
表达: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答复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冲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冲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似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拟长,程度比拟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比照:如果把联想局部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局部。
女生读联想局部。
1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人人爱吃。请你发挥想象,合理地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群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二
设计思路:
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
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根底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
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
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
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表达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
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
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
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
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
〔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表达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表达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
①小组合作学习。
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那么表达了人文关心。〕
②全班交流。交流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
〔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答复,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那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答复: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
师:你把刚刚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
学生可能答复: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
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说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说明音乐在慢慢变强,“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说明音乐到了高潮。
〔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实现了乐、文的整合。〕
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
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
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
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
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似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是,“好似〞〕月光下的大海是皮鞋匠怎么到的?〔联想〕是他听到什么后联想到的呢?〔琴声〕,你能说说皮鞋匠听到琴声后是怎样联想的吗?〔从舒缓之声想到月光慢慢升起,从渐强之声想到月亮穿过微云,从高昂之声联想到海面波涛汹涌〕
这里,我们把联想的内容用“~~〞标出,琴声是引起联想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标出。
②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处联想,请找出来。
重点讲“事物〞:这一联想是皮鞋匠看到什么后产生的?〔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表情〕
③教师再播放《月光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美妙的音乐意境。
④小结。
同学们,皮鞋匠听到琴声,就联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甚至透过妹妹的表情也觉得妹妹好似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贝多芬弹得很成功、熟练、有创作才能、才华横溢〕。
三、研读前文,体会创作动力,理解“两境〞统一。
1、理清创作原因。
师: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8自然段,从课文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交流:交流一:
①原因一: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随便说说。〞〔不是随便说,妹妹是多么的渴望啊!“随便说说〞说明妹妹十分体谅哥哥,多么懂事的妹妹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B、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可能会产生同情。〕〔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5交流二:
②原因二: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阅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6、7自然段〕。
A、“多纯熟〞“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指导朗读。
B、贝多芬没有答复,其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交流三:
③原因三: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A、第2自然段:小镇的美妙夜景。
B、第8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从“清幽〞看出,屋里清秀、幽静。从“银纱〞看出,屋内景色很美、朦朦胧胧的,这种颜色极易让人产生梦想。“银纱〞指的是月光。
C、读。读出静、美。〔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全班读。〕
〔美妙的意境是朗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理顺人物心情变化。
①从2---7自然段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是变化着的:平静----同情----冲动。
②小结:是啊,宁静的夜晚,银纱似的月光。假设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更何况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呢!此时,他想象的闸门已被翻开,创作的灵感已被激发,于是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理解“两境〞统一。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物的心境在变化,那么人物心境的变化和乐曲的意境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浏览全文。在变化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后十分感动,正像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开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冲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
〔这里,学生通过总结,根本理解了课文的前后联系,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四、再播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1、回归整体。
配乐朗读全文,想象这个神奇的传说,同时体会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了完整而深刻的了解。〕
2、发散练习。
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联想到了《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不出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也请你尽情发挥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学以至用。让学生听、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板书:
听——看——弹
听——看——又弹
小学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三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体会音乐的奇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两课时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
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稳固。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
〔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
〔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响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
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
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
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
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慨句表达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那么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抚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表达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D.聪明、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冲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冲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表达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冲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慨句既表现了她的冲动,又侧面表达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明。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局部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冲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
6、课堂小结〔5分钟〕
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7、板书设计
贝多芬
盲姑娘
〔德国著名音乐家〕
〔家境贫寒、善良体贴、热爱音乐〕
弹奏
入神
再弹
记录
陶醉想听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
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
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与个人之间借款合同》
- 2024年榆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4年新疆财经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真题
- 2025【中外合作经营合同范本(机械制造、技术研发)】机械制造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光电项目售后合同范本
- 2024年杭州东方中学招聘真题
- 2024年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招聘勤务辅警真题
- 2014建租房合同范本
- 校园贷合同(2025年版)
- 理疗物品转让合同范本
- 拆除吸收塔、烟道,安装风机施工方案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3水电工程费用构成及概(估)算费用标准
-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护理
- 2025年新高考历史模拟预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建筑业内控管理制度合规检查
- 2024光伏发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施工项目影像资料管理办法
- 《语文综合实践:重温革命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 8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