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_第1页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_第2页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_第3页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复习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答题1、如何科学把握政策的内涵答:第一,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第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第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2、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答: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两大转变,客观要求公共政策重新定位。(1)公共性;(2)与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3)与国际惯例、世界贸易规则接轨。3、何理解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答:(1)总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总政策、基本路线等;(2)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一般可以将基本政策成为基本国策;(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4、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协调功能;(4)控制功能。5、循序渐进、“摸着石头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答:(1)注意摸索、大胆探索;(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6、制定公共政策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社会公正的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预测性原则;(5)信息完备原则。7、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答:(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2)政府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实施的活动;(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8、解析浴盆模型中政策失效率变化的基本状况答: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9、如何理解政策评估的“三E”标准答:(1)有效性;(2)效率;(3)公平性。10、简述政策与法律的差别答:(1),二者的制定和执行不同;(2)二者调适的社会关系范围不同;(3)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11、简述政策终止的几种方式答:政策终止的主要方式有:(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合并;(4)政策分解;(5)政策缩减;(6)政策法律化。12、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原则的主要表现答:(1)垄断性行业的公共政策,;(2)政府角色错位,造成“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律化”的局面。(3)一些地方政府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制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二、论述题1、分析党和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答:党和政府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不同情况,制定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制定各种现实可行的政策,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作为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2)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3)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政策制定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4)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确定政策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客观情况,如实地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这是我党、我国政府的普遍做法。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是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保证。(5)群众路线与协商对话的基本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90余年的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路线密切相关的是,强调政策制订过程中通过协商对话以达成共识。(6)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决策模式。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政策制定仍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2、从管理的手段来看,公共政策在国家公共管理中的作用(1)导向性作用。有两种表现: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它不仅反映在行为上,更反映在观念转变上。其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所确立的目标、方向来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从结果看存在较为复杂的状态,既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两种功能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交织。(2)制约性作用。表现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制约。首先是针对侵犯统治集团利益的言行,用公共政策来给予打击。其次公共政策制约作用对统治阶级内部也是适用的。再次从内容上讲,表现为诸如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军事政策、文化政策等各项公共政策不同的具体制约性作用。(3)管理性作用。从管理手段看,体现在调节、控制、协调等几个方面;从管理方式看,体现为直接和间接地两种形式;从管理意向看,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从管理结果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4)分配性作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思想观念的差别、风俗习惯的差别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分配好社会有限资源,应站在公正立场上,用公共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正确与否,首先看她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以效率为原则,同时兼顾公平。因此,研究公共政策利益分配功能,即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严肃的实践问题。3、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政策评估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推进中国政策评估的路径选择(1)面临的问题党和政府从一开始就遵循人民公仆的原则,注意决策的正确性与民主性,不断推进政策评估工作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评估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世界各国刚刚起步,它也是中国政策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国政策评估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有:①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②政策评估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方法体系。③政策评估组织不健全,尤其是民间的评估机构发育缓慢。④人才、经费缺乏;⑤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2)推进中国政策评估的路径选择针对中国政策评估工作缺陷,必须下功夫,从思想、组织、制度、手段诸方面推进政策评估工作,使其向纵深发展,日益成熟。①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要让社会,尤其是政策部门充分认识到政策评估的意义。通过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有关组织和人员重视评估工作,使社会支持评估工作并给予配合,以推动评估工作的开展。②政策评估制度化。就是将政策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列入有关政府部门或决策部门的实际工作,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活动。主要内容有:首先,建立评估工作制度;其次建立政策评估基金;最后,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③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评估组织的建立,有助于集中或造就大批评估专门人才,从事评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评估的科学水平。④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要使政策评估富有成效,就必须努力明确政策目标,这当然首先是政策规划阶段的任务。进行政策评估是必须回顾、审视当时的政策目标,了解某项政策的初衷,尽可明确政策目标。同时要精心选择评估对象,选择评估对象一般要遵循可行性和有效性两个原则。⑤建立政策信息系统。这项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加工和使用政策信息,为政策评估服务。要在政策过程的开始阶段就建立政策信息系统,对政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流和使用进行理论研究与总体设计,以便于改进评估系统,使评估活动更科学、有效。4、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1)什么是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中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调整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的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2)政策调整的程序。①获取反馈信息即掌握有监控机构在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中所获得的关于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信息;②依据反馈信息,对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确立需要补充什么、修正什么或完善哪些方面;③进行实际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并将新的方案用于实践,开始新一轮的监控过程。6、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试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例如,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敏感的政治性政策、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多种综合性政策、创造性较强的改革政策,执行难度较大。分析政策问题的特性有助于政策执行人员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2)政策本身的因素。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执行中困难重重,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一项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以下因素: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②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3)政策以外的因素。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除了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因素以外,还有政策以外的因素: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③执行机构的特性;④执行机构族之间的沟通与协调;⑤政策监督;⑥政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5、结合实际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对策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分权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非但未能克服,反而有加剧之势,成为影响有效的政策执行一种障碍性因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一一替换性执行。例如,中央要政企分开,一些政府主管部门摇身一变成为行政性公司,照旧行使政策直接管理企业的权力,或组建集团公司把已经下放给企业的自主权重新收回来,这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的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②“曲解政策,为我所用”一一选择性执行。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改革目的本为减少国家财政负担,解决住房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行“变通”,规定了一些原政策所没有的内容,结果使得这项政策明显向占有较大面积和较高质量住房的既得利益者倾斜,使得国家的几次房改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②“软拖硬抗,拒不顺从"一一象征性执行。例如,国家一再强调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先后通过了相关立法和行政法规,还开展诸如‘315”等活动。可仍然屡禁不止,原因是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对假冒伪劣不闻不问;有的地方政府认为打假影响本地经济和财政收入。结果一些地方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②搞“土政策”一一附加性执行。例如,我们搞市场经济,要建立统一“大市场”。但一些地方往往立足本地,搞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封锁信息、技术和资源,禁止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害中央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对策①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应明确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地方要在遵循宏观决策的前提下,发挥决策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考虑,中央明确规定给地方一定幅度的政策执行自由度,明确在哪些问题上可以有多大变通权,哪些问题上则不能有丝毫变通等。②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应该对现存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中央政策规定相一致。③摆正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