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_第1页
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_第2页
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_第3页
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_第4页
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11610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课程学时数:34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强调在“跨越性”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看待文学现象,思考文学问题。在系统地介绍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研究对象与方法、学科性质与特点、发展历史和当前学术信息等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比较自觉的比较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学现象比较分析的能力和阐释思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外文学交流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规律,为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打下较坚实的基础。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比较文学的研究不是简单的“X+Y”的比较模式,它要求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更要对各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文学研究和欣赏批评的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具有开放性或争议性的内容适当开展课堂讨论。3、先修课程在本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以及外国文学等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越性的比较文学研究是恰当而合适的。二、课堂教学时数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绪论42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63第二章变异研究84第三章平行研究85第四章总体文学研究66复习考查2三、教学内容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产生以及基本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使学生明确比较文学和文学的比较之间的本质差异。教学重点和难点:比较文学的定义;学科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比较文学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教学内容: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流变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三、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思考题:1、你是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的?2、如何看待比较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危机?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6学时)教学目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领域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影响研究的基本前提和研究路径,结合时代背景来考察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研究的实证性前提;影响研究的三要素;影响类型及研究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流传学一、流传学定义、渊源和发展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三、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第二节渊源学一、渊源学的定义和特征二、渊源学和流传学的区别三、渊源学的研究方式第三节媒介学一、媒介学的学科归属

二、媒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三、媒介学应有的品格四、媒介学的价值取向思考题:1、结合实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型。2、流传学和渊源学研究的异同点。第二章变异研究(8学时)教学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引导学生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过滤及文学误读;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一、文学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含三、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四、“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五、文学误读第二节译介学一、译介学的兴起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三、译介学的“文化转向”第三节形象学一、形象学的定义及特点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第四节接受学一、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二、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三、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四、接受学对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第五节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一、文学他国化的定义和特点二、文学他国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四、文学他国化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上的意义思考题:1、为什么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2、如何理解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3、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第三章平行研究(8学时)教学目的: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从而加深对文学文本或作家创作、文学思潮等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X+Y”模式的简单比附;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类型学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二节主题学一、主题学的发展二、主题学研究范畴三、题材研究第三节文体学一、比较文学文体学的定义与学科发展二、文体的划分及缺类现象研究三、文体的平行研究四、文体的影响研究第四节跨学科研究一、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三、跨学科对话的途经四、跨文明视野中的跨学科研究思考题:1、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2、如何开展主题学研究?3、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第四章总体文学研究(6学时)教学目的:本章教学立足于宏观视角,侧重于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力求使学生了解总体文学的概念沿革、现实意义,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总体文学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范畴。教学内容:第一节从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一、总体文学的概念二、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的局限三、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第二节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研究一、异质性的界定和研究异质性的重要意义二、跨文明研究中的异质性对比与文化寻根三、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第三节跨文明阐发研究一、跨文明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式三、跨文明阐发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跨文明对话研究一、跨文明对话研究的定义与特征二、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式第五节比较诗学一、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含义二、比较诗学与诗学的关系三、比较诗学发展概况四、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第六节文学人类学一、文学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与总体文学之关系二、文学人类学的历史源流三、“原型批评”对书面文学的总体研究四、“三重证据法”对书面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五、口头理论对口头文本的立体研究思考题:如何理解和认识“总体文学”?阐发研究的内涵、学术功能以及研究当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跨文明语境下怎样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复习考查(2学时)四、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查课。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一)教材: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这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参考书目:1、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刘圣效《比较文学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5、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6、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辽宁出版社,1987.9、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