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次石油危机对各产业链影响回顾分析一、历次高油价行情回顾1973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共经历了几轮较为明显的上涨。2000年以前主要是三次石油危机带来油价的上涨,2000年之后需求和货币等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2000年之后国际原油价格中枢明显上移。本文对三次石油危机以及2008年这四轮油价显著上行进行复盘,探讨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主要指数以及产业格局在历次高油价期间的表现。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量油田被发现,石油业开始快速发展,期间各种矛盾也在不断积蓄,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分析来看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开始,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加瓦尔、罗马什金等大油田的发现以及石油钻探技术的进步,带来世界范围内石油供给的大幅增加。后来被称为石油“七姐妹”的石油巨头公司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壮大。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一直维持在1.4-1.8美元/桶,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油价上升到2.95美元/桶。1971年签订的德黑兰/的黎波里条约改善了油价,但是国际石油公司有权按照约定价格购买任意多的石油。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为了达到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谈判的政治目的,阿拉伯国家继续使用石油武器施压。一方面,从1973年9月到1974年1月,阿拉伯产油国原油产量从每天2230万桶,降低到1790万桶,下降了11.8%。另一方面1973年12月22日至23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在德黑兰一致决定将石油价格由每桶5.12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关键性事件之一”。因此,第一次石油危机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需求,主动缩减供给。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政局变动,即“伊斯兰革命”,亲美温和派国王巴列维被推下台。社会经济的动荡使得伊朗石油日产量从650万桶/天跌到不足100万桶/天,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石油价格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随后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伊拉克石油产量从370万桶/天骤降至20万桶/天,全球石油产量从580万桶/天降到100万桶/天以下,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为了缓解油价上涨的冲击,美英等国家开始提高石油开采能力,随后OPEC石油产量开始回升,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石油需求开始回落。1983年,OPEC决定降价15%,油价重新回落至30美元/桶以下。在这一轮的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有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市场心理预期的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意识到石油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开始制定石油储备计划。“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后,出于对波斯湾地区供油稳定性的担忧,各家开始加速石油储备。3、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本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由于海湾战争仅维持了8个月,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迅速增产超过300万桶/天,基本维持了海湾战争期间石油的供给。科威特在战后1年多的时间将石油产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因此,到1991年末,世界石油产量几乎与海湾战争前持平,国际油价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4、2003-2008: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年至2008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3年至2008年亚洲GDP年均增速均在5%以上,与此同时全球原油消费量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4年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增速达到3.84%,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根据BP数据统计,2007年全球原油供给缺口达到0.85亿吨。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5、小结回顾以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可以发现全球原油价格主要由供给需求的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当经济从衰退转向复苏时,投资意愿增加,带动原油需求增大;当经济由繁荣走向衰退时,经济仍保持在较高增速水平,由于对经济衰退的预期和市场存量的饱和,企业投资需求下降,提前反应在石油需求的下降。短期替代资源的而成本以及投机需求也会影响原油的需求。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由于世界原油产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世界原油的供给主要受OPEC国家主导。三次石油危机期间OPEC的减产均导致油价的大幅上涨。二、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1、对于整个市场(1)高石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在现代工业中,石油不仅是主要燃料也是主要原料,石油的供不应求和油价的大幅上涨,直接带来生产领域产品成本的提高。成本提高程度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最终产品,季调)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二次石油危机从伊斯兰革命到两伊战争,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出现两阶段下跌,从1979年5月到1980年8月工业生产总值从1.67万亿美元降到1.55万亿美元,降幅6.9%;随后小幅上涨,又从1981年5月的1.63万亿美元降低到1982年1月的1.56万亿美元,降幅达4.5%。第三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影响相对较小。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从1990年9月的2.07万亿美元降低到1991年2月的1.97万亿美元,降幅4.9%。(2)油价带动CPI上涨抑制投资消费一方面,价格输入效应使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CPI走高。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另一方面,从国际收支转移效应来看,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涨。CPI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1978至1980年美国CPI同比分别为7.60%,11.30和13.50,这一期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25%降低到1979年的15.19%,1980年的4.58%;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率由4.38%降到2.38%和-0.31%。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同样,1989至1990年CPI同比从4.80%增长至5.4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5.44%下降到2.44%,个人消费支出增速由2.92%降低到2.01%。同时从时间效果来看,个人消费支出与CPI的变动时间较为一致,即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CPI先出现下降,随后投资开始回升,在CPI出现上涨一段时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回落。2、产业价值链成本传导(1)原油价格是产业链价格主要驱动力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根据BP全球产油国数据,1965年以来OPEC原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在40%左右。以1973年为例,世界原油总产量28.76亿吨,其中OPEC国家年产量15.03亿吨,占比高达52%;美国年产油量5.14亿吨,占比18%;前苏联年产油4.29亿吨占比15%紧随其后,其他地区合计产油占比15%。因此在高度集中的原油市场,OPEC、美国、前苏联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减弱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的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出原油价格的变化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全球原油集中度极高,具有高度的垄断定价权力,随着下游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定价能力减弱使得价格传导的力度逐渐减弱,因此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2)油价变动对行业的影响定量分析我们选取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1月至1991年12月世界原油均价与各个一级行业每股市盈率的月度数据,取对数,差分调整之后,得到如下因果检验结果:在90%的置信水平上,原油价格是电信业、消费者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金融业工业和公用事业市盈率的格兰杰因。而与日用消费品和基础材料没有检验出因果关系。三、高油价期间市场表现1、全球经济和股指变化(1)宏观经济层面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的迅速抬升,对美国、日本等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原油均价由1973年的2.81美元/桶上涨到1974年的10.98美元/桶,将近翻了四倍。原油作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料,油价的上涨,很快传导到其他生产与消费领域。美国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4%。CPI当月同比从1973年初的3.6%,到1974年10月达到12.3%。日本CPI当月同比更是由1973年一月的6.70%上涨到1974年10月的24.80%。美日经济迅速回落,美国GDP不变价同比由1973年的5.60%降为-0.50%,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从1972、1973年10%以上的高增长滑落至1974、1975年的4.21%和5.23%。由于日本当时99.85%的石油依赖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占其进口总量的80%以上,日本经济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GDP不变价同比由1973年的8.03%降低9.26个百分点,1974年仅为-1.23%。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制造业产生了重创。此前日本制造业总产值年增长接近10%,1974和1975年连续下降达7.6%。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20%以上。第二次石油危机相比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涨幅更大,再次重创美国经济受,日本经济受到冲击相对较小。1978年世界原油均价由12.92美元/桶上涨到1979年的30.96美元/桶,到1980年达到36.87美元/桶,日本GDP不变价同比由1979年的5.48%到1980年降为2.82%。美国GDP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为-0.30%。两伊战争期间,日本GDP从1981年的4.21%降到1982年的3.31%,即使是最为严重的1982年,日本制造业总产值仍然增长3.29%;美国GDP从1981年的2.5%降低到-1.80%,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23%。相比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本次日本的CPI涨幅相对较小。美国CPI从1978年开始上涨,至1980年4月达到14.7%。日本CPI从1979年9月的3.2%开始至1980年9月达到8.7%,维持8%的水平大约一年时间之后开始逐渐恢复。此次日本通胀没有出现大幅上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经历了第一石油危机高通胀之后,日本吸取货币供应过剩的教训,将货币供应量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M2余额同比高达28.5%,M1同比增速达32%,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M2同比增速控制在7.5%左右,M1同比增速降甚至将为-4.10%。另一方面,日元在此期间的快速升值,也是日本此次避免恶性通胀的重要原因。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底美元兑日元汇率为280.00,到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10余额美元兑日元仅为176.05。日元的大幅升值,压低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有效缓解了国际油价上涨给国内市场带来的通胀压力,使得日本有效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再次发生。本次石油危机对美日经济影响相对较小。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认识到自己对石油的主宰权不在,1974年2月,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之间成立了国际能源组织“IEA”(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旨在协调各成员国的能源政策,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第三次石油危机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经过前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加强石油产业的发展,产油国数量开始大幅增加。1973年全世界产油国不足60个,到了1986年增加到近80个,其中非OPEC产油国由16个增加到30个,将近增加了一倍。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英国、挪威和墨西哥等国家积极进行油田的开发,在1980-1984年英国石油产量增加55.5%,挪威石油产量增加41.5%。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对石油的依赖,前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各种新能源、替代能源迅速发展依赖,到1984年底,全世界核电站达到322座,总装机容量达2.30亿千瓦;到1985年底,世界地热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90万千瓦,十年间增长了3.3倍。2003-2008年这一轮油价的上涨明显带来了中美日通胀的上行,其中中国尤为显著。2008年中国CPI同比从2003年的1.13%攀升至5.93%。同期美国CPI从2.3%上升至3.8%,日本CPI由-0.3%上涨至1.4%。从国内生产来看,中国在油价上行期间GDP仍然保持较高增速,美日在油价上行后期,GDP增速出现回落。2、各个板块表现根据油价的变化,我们将历次油价大幅波动划分为油价上涨区间和油价下跌区间,进一步分析不同区间各个板块的表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期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标普500指数下跌11.72%,电信行业指数跌幅最小为0.93%,基本材料行业跌8.02%,油气行业跌10.58%,其余行业跌幅均超过标普500。消费者服务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指数跌幅最大分别为18.72%和23.32%。在油价回落期间(1974年3月至1974年10月),标普500跌33.65%,电信行业指数跌幅仍然最低为24.08%,基本材料行业指数下跌28.88%,金融行业跌幅最大为44.56%,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为41.22%。整个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电信行业和基本材料行业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金融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最大。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期间(1978年7月至1980年12月)基本材料、工业等行业指数有所上涨,油价下跌期间金融行业、卫生保健行业和电信有较大幅度的上涨。金融行业的上涨主要在于80年代初期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为美国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带动金融行业出现大幅上涨。美国当时存款利率上限并未取消,由于治理高通胀的需要,市场化的利率大幅提高,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相比于70年代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持续贬值刺激非产油的发达国家增加从美国贷款来支付国际收支的逆差。整个这段时间,美国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盈利时期,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美国银行业价格指数上涨54%。另一方面,美国电信行业垄断格局打破,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刺激了消费的大幅增长,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9.75美元/桶回落至1983年3月的28.32美元/桶,电信行业指数上涨43%。1990年6月到1990年10月海湾战争带来世界原油均价由15.27美元/桶上涨到34.50/美元/桶,这一期间除了油气行业价格指数上涨2%。其余行业价格指数全部大幅下跌。卫生保健行业作为与石油相关性较低的传统抗跌板块,跌幅2.085相对最低,公用事业行业跌幅4.06%。其余行业跌幅均超过标普500的13.20%。弹性较大的日用消费品和金融行业跌幅最大。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4.5美元/桶的高点回落到18.07美元/桶,各个板块价格指数开始出现大幅回升。科技和金融行业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从整个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各个板块的表现来看,金融行业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最为敏感,伴随油价涨跌,出现大涨大落;卫生保健行业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和营利性,在油价上涨期间,跌幅相对较小,随着油价的上升,很快能有较大涨幅;公用事业和电信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上涨和下跌幅度都相对较小。2002年1月到2008年8月,世界原油均价由17.56美元/桶上涨到129.75/美元/桶,涨幅高达738.89%,主要原因除了前文所述的以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中东地缘政治不稳定,还有2003年后发达国家大多走出经济不景气阴影,由工业生产需求等产生的原油需求进一步推高价格;此外,2002年2月开始美元开始大幅贬值,截至2005年4月,相对欧元贬值近50%,相对日元和英镑贬值近20%,从而导致由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也大幅上涨。这一期间A股行业都有不同程度涨幅,期中与原油息息相关的能源板块涨幅最大,高达180%;其次是日常消费和电信服务,涨幅分别为124%与122%;美股行业表现涨跌分化较大,能源、材料、日常消费出现正增长,其中能源行业涨幅最大,达到164%。2008年8月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全球原油需求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布伦特原油价格从创纪录高位144.49美元/桶跌至36.61美元/桶低点,区间最大跌幅75%。同期,受油价暴跌影响,A股能源与材料板块下跌幅度最大,分别为45%与43%;受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作为漩涡中心的美国在哀鸿遍野的背景下,金融与地产跌幅居前,分别高达42%与43%,作为房地产上游的材料也受到波及,跌幅高居第一,高达45%。原油价格暴跌由于OPEC三次减产保价而止于2008年底。四、高油价对产业格局的影响石油作为很多工业品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油价的高涨也会对下游的化工、汽车、农业以及替代能源等带来影响。我们将从四个大的方面对高油价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进行梳理,首先以典型的日本为例梳理了高油价带来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然后沿着产业链依次梳理了对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高油价对世界能源格局和替代能源的影响。1、高油价促进日本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5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GDP以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原油价格显著上行,使得钢铁、化工等燃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重化工业部门,成本抬升,竞争力下降,工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石油和煤制品工业生产指数由1979年的99.8,持续回落至1987年的73.7。面对油价的高涨,日本一方面加强传统行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1989年、2005年以及2007年前后日本在纺织业、家具、机械、化工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政策层面,1971年,日本发布《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明确提出将推动计算机等产业向高级化发展;1978年,日本发布《特定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加强对微电子、电子计算机等产业的政策扶持,并对尖端技术的研发提供政策性补贴,对指定的高科技产业实施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1980年《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确立了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集约型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1970-198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顺利实现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彩色电视机从1965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出口额达到0.6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录像机出口额1985年超过了1.6万亿日元。对钢铁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硅的需求与日俱增。以钢铁为代表的“厚重长大”产业陷入成长低迷,半导体等“轻薄短小”产业高速成长。传统板块占GDP的比重持续回落,第二产业占比从1955年的39.3%到1970年达到48.6%,随着转型,到1990年,第二产业的占比回落至40%以下,尤其采矿等传统板块以及防治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板块。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一方面,钢铁、有色等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9.5%和3.1%降至1990年的5.8%和2.05;另一方面通用机械、电气机械等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1975年的9.9%和9.2%,持续提升至1990年的13.1%和16.0%。2、高油价对化工产业格局的影响石化行业是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原料加工合成,最后得到各种化工产品或制品从而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或消费的漫长产业链。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原油及其衍生品等原料投入占比较大的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品)等价格会涨幅较大,而替代作用较强的产品(如PVC、甲醇、氮肥等煤炭工艺生产对石油、天然气路线的替代)。从产业链上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一般较少并且规模较大,产品价格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就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炼油行业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总体来看,2000年以来随着油价的上涨,石油开采行业的盈利呈上升趋势。根据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含)时,按原油价格每桶40美元、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40美元低于80美元(含)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含)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因此,油价的触发节点是影响炼油行业利润的重要因素。当油价高于80美元/桶之后,成品油零售价格将在正常水平上受到额外扣减,油价越高扣减比率越大。因此当油价低于80美元,高油价一般可以传导至成品油;当价格过高,成品油价格机制将直接压缩产品收入和炼油毛利。化工产品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减弱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的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出原油价格的变化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此外,石油价格的变动会带来与其他可替代化工原材料(天然气、煤炭等)价格的相对比较,影响到三条工艺路线之间的盈利能力相对变化,进而为替代工艺带来发展机会。3、高油价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尽管汽车产业中存在不同的创新生产和消费方式,油价对于汽车产业的基本影响渠道从未减弱。也就是油价冲击下对于车型的需求的突然转变是汽车市场供求关系最大的的扰乱因素。(1)总量上:高油价抑制汽车需求短期直接作用:油价上升,汽车燃油价格上涨,使得用车成本增加。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消费者购买力没有提高,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消费者或寻找替代需求,或减少需求,导致汽车产销量的下降。中长期间接作用:原油价格在间接层面对汽车行业也会产生影响。油价上涨推动石油化工相关产业价格上升,产业链下游相关行业盈利受限,拖累宏观经济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带来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均下降。汽车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国际上汽车行业的一般规律,汽车行业的需求增速是消费者收入增速的1.8~2.5倍。油价的上涨冲击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汽车产量由3992万辆下降到3300万辆,降幅17.3%;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随着油价上涨世界汽车产量由4230万辆降低到3852万辆,降幅8.9%;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90年下半年世界汽车产量由4970万辆降低到4698万辆,降幅达5.47%。(1)结构上:高油价带来小型车的风靡典型的是70年代,日本小型车的崛起。日本国内来看,70到90年代,是日本国内汽车市场的黄金期,国内销量连年稳步提升,到1990年达到778万辆。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小型乘用车进一步占领市场。1973年左右日本小型车市场销量占比约85%以上。国际方面,1978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数量为152万辆,1979年达到164万辆,1980年进一步上升到192万辆,在美国进口汽车中的比重达到80%,日本汽车占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高达20%。其中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在美国刮起了销售旋风,上百万辆各种型号的丰田汽车被疯狂的美国消费者抢购一空,日产、本田、五十铃急忙跟进。数据显示,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1300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3)趋势上:高油价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世界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特别是石油资源短缺,汽车又是油耗大户,且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约在35-40%),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日本是最早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1965年开始,日本启动电动车的研制,并正式将其列入其国家项目。1971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仅燃料电池方面的开发投入就达200多亿日元。1993年起,日本启动了ECO-Station项目,计划建立2000个替代能源汽车燃料供应站,其中包括1000个纯电动车快速充电站,日本政府计划为此投入大约140亿日元。近些年日本政府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1年1月,日本前首相菅义伟在施政方针演说中表示:“到2035年为止,日本国内新车销售将实现100%的电动汽车。”
日本新能源
汽车的发展为新能源车在全球的加速渗透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推进节能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1993年,克林顿提出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确立了燃油经济性、降低污染排放、和汽车材料回收等三大目标。之后,小布什政府提出“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要求攻破燃料电池车难关。2005年政府要求发展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且规定在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可得到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奥巴马上台之后继续加强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根据hybridCARs的数据,自2012年起,美国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波动较小,呈下行趋势,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呈上行趋势,渗透率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019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碳排放新标准,到2025年碳排放要比2021年减少15%,2030年比2021年减少37.5%。2021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Fitfor55”的一揽子气候计划,承诺在2030年底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并且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汽车和货车碳排放标准——到2035年汽车和货车碳排放量较2021年下降100%,仅销售零排放汽车和货车,实现“零碳运输”。同时欧洲各国实施了一系列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2019年开始欧洲HYPERLINK"/S/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云南省曲靖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开学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咖啡馆地坪漆施工协议
- 矿山行业电气防爆安全手册
- 制造业数据安全规定
- 雨水排放管网施工合同
- 重庆医疗救治招投标报名表
- 预算编制与执行宝典
- 临时用车牌照租赁合同样本
- 铁路轨道调整合同
- 孙子兵法-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MSA执行标准与实施过程
- 艺术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制度
- 法律与科技:社交媒体中律师职业伦理之建构
- 2022毛概学习行为表现
- 《汽车文化》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农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1
-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
- 超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QC成果
- 织物的撕破强力的测试指标及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