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概论IntroductiontoArt第1章艺术本质第2章文化模式下的艺术第3章艺术源流第4章艺术创作第5章艺术作品第6章设计艺术第7章实用艺术第8章造型艺术第9章表情艺术第10章语言艺术第11章新形态艺术第12章综合艺术第13章艺术鉴赏第14章艺术批评第15章艺术教育第一章
艺术本质一、什么是艺术(一)摹仿说
摹仿说认为,艺术就是人类对于现实的摹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它是近代有关艺术起源与本质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说法。
该学说主张运用人类的游戏活动来解释艺术的起源和审美本质。
它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游戏冲动的本能,艺术的本质在于对游戏状态下身心自由的一种追求,其性质就是与纯粹快感相关联的,处于身心极度自由状态的活动。
真正为游戏说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后由德国诗人席勒提出,再经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加以继承和发展。4(三)移情说
移情说主要是针对艺术美而言,讨论艺术审美的内容与审美实质。
这种学说流行于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立普斯、谷鲁斯、英国的浮龙·李、法国的巴希等。
该学说认为,艺术美并非艺术所描写对象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因而艺术根源于主体的移情活动,其本质和核心就是移情现象。(四)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把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通过考察人类的生产活动来研究人类的艺术活动。第一,人的劳动产品的创造为艺术产品的创造准备了条件。第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使一部分劳动产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第三,劳动产品主要体现为科学的实用价值,艺术产品主要体现为审美价值。第四,一般的劳动产品也体现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是它体现审美意识与艺术品不同。第五,劳动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具体规格不同。第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活动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艺术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发展、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的本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二、艺术有什么用?
一般地说,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个方面。(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就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
艺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情状。生活情状是指社会生活的细节与状况。对于特定时代某个社会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掌握其一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但相对于较繁杂的日常生活细节来说,艺术作品能够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化的知识与信息,提供真实、丰富的生活材料。第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关系。生活情状是生活的表象,是生动的细节。除此之外,艺术还能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可以从艺术所提供的材料里,看出特定时期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三,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的灵魂和生命。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深刻地描写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灵魂和生命的意义。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体悟与理解,凝结了艺术家的情感判断和理性思考,因此,除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以外,还可以让我们从艺术形象中体悟生命的意义。(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功能是指,艺术欣赏者通过审美活动而获得某种有益的教育和启迪功效。
首先,艺术的教育功能建立在艺术的认识功能基础之上。
其次,从艺术作品来看,任何艺术不像照相机或录像机那样,只是客观中立地记录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艺术作品凝结了艺术家的独特体验。
利用艺术的教育功能,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等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以此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和塑造人们的心灵,使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全面的成长。这就是艺术教育,也称美育。(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类思想感情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人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能够打动欣赏者的情感,净化人的灵魂,能够让人从中获得有关自然世界、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获得生命的启迪,由此而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快乐。
可见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是以审美快感为表现形式,其内容往往就是审美带来的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三、艺术能为我带来什么?(一)促进人格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完善的人格就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机能能够和谐一致,彼此平衡协作,而在性情、气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健康状态。
人格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环境影响、文化教育中形成的。
人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不停地寻求自我发展,这种状态是健康完整的人格。(二)提升人生境界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宿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的基本需求。
越高级的需要,对于人来说越不感到迫切,生理需要比安全需要迫切,情感和归宿需要比尊重需要迫切,另外,越是高级的需要所要需的条件越高,生物能耗也越高。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讨论了艺术与审美问题,并把它放在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这也说明艺术具有从生理感官出发,跨界进入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特点,为我们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包括孔子、庄子等讲的最多的就是人生境界,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甚至认为哲学就是要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他的境界说影响很大。
冯友兰认为,人对宇宙和人生有不同程度的“觉解”,宇宙人生也就会对于人展开不同的境界,根据人的“觉解”程度,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几种境界就像马斯洛一样,也是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无待”、“自由”的境界,是艺术的境界。
马斯洛是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的,冯友兰则从宇宙对人敞开的程度而的,两者可谓殊途同归,都说明了艺术对于人的高级生命形成的意义。艺术概论IntroductiontoArt第二章
文化模式下的艺术第一节
艺术的文化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只能体现在具体的文化模式之中,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二是文化模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一、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以比较稳定的形式反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
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气候条件、人种基因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这个民族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宇宙、世界,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处理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二、文化模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文化模式中的艺术就是探讨艺术在各种文化模式中创造和接受的特殊性问题。
艺术总是在艺术家进行创作至最后形成作品才得以呈现,此时也才能为艺术品的接受者所感知和接受。
由文化模式决定的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程式,必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理解艺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解各文化模式中显现出来的把握事物的方式,看待宇宙、反映世界的思想意识,把握社会、人生的情感观念,表达审美趣味的美学选择。概括起来,着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艺术表象的选择
艺术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家对艺术表象的选择。4(二)表象模式的建立
艺术最后要行诸于人,并被人理解和接受,须依靠艺术表象的建构。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的方法和模式来完成这种艺术表象的建构。(三)艺术意蕴和文化精神的差异
艺术呈现出来的形象体现的是时空意识的差异,艺术观念之间的差异,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艺术是悟“道”的途径,西方的艺术是感受科学精神的方法,印度的艺术是体“梵”的法门。第二节
艺术的西方模式一、艺术表象的选择
西方艺术选择艺术表象是集合表象——典型。
这种表象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感官,立于自然存在之外,借助一定的感受力等一切主观能动因素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客观事物,对之进行收集、记录,最后选择、综合、升华,创造出一种美的形式。图2-1[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这种艺术表象的选择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艺术表象要基于客观对象又必须高于客观对象,是最能体现客观对象特征的形象。二、艺术表象的建构
于西方艺术家来讲,这种艺术表象的建构的完成,要求他们首先必须学会运用具有深度感和视觉秩序的艺术语言,表现在绘画上就是色彩、光线、线条、构图、质感等在观念空间(透视空间)中的重构组合。
在二维平面上来解决视觉世界的问题,需要借助科学知识与理性精神来完成。
这种艺术表象建构的美学理论依据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它强调客观真理的存在,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反映或客观再现。三、西方艺术的文化精神
这种艺术表象的选择与建立,反映的是一种西方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体来讲,就是西方的艺术要依靠知识来解决问题,要使得艺术家传达的对象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取得一致性,就要研究光学知识、透视规律、数的关系等。第三节
艺术的中国模式
中国艺术也是体道的途径之一,中国艺术所表现的道,更多的不是诉诸视觉表象,而是借助于心灵的选择能力,通过多重复合和可逆性的过程,对表象世界选择与重组。
对中国艺术家来说,要获得美,人格的升华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将宇宙和世界放在自然与人的契合点上,在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中寻求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形式,这使得自身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一、艺术表象的选择
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和获得的表象,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那种集合表象,而是一种浸透了画家主体意识的表象——概略表象。
概略表象具有提炼、概括的作用,服从于艺术家的内在情感逻辑。
这表现在中国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固有结构的把握,而非对客观对象外在形态变化的把握。
中国艺术家主要关注的是被表现的对象的内在结构,艺术家基本上把各种物象当作一个独立的、封闭的体式来把握。二、艺术表象的建构
概略表象往往背离视觉科学和客观逻辑,以更凝练的形态表现更多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概略表象摒弃对客观物象做细枝末节的描绘,孜孜以求“以若有若无为美”,认为只有超越客观物象的“似”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必须根据艺术家主体“意”的需要,对构成山群体的结构关系进行分布、处理和把握,以主次分明的结构来建构山之表象。
也正是因为关注的是物象特征结构与人的主体心胸的契合,中国艺术的抒情性、写意性才得以显现。实例见图2-2。图2-2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中国书法有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行书和草书很容易感知“线”的运动、气势、情味。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所象者,谓之书也。”(蔡邕《笔论》)这种线的艺术更能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个性。实例见图2-3。图2-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重视“虚”的一面成为中国艺术建构表象的重要手法,体现在绘画、书法中,就是重视“布白”;体现在音乐中就是重视“希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重视象外之“象”;体现在戏剧中就是虚拟式的程式化表演。三、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
中国艺术的这种特征表现了中国艺术家看待宇宙、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书法可以看作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
中国艺术的形象构成是借助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的心理逻辑来组织表象的,宇宙世界的万千事物,只要它获得了同一个精神世界的观照,它就有可能在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下,超越具体形态的屏障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形象间的关系网络不是外在的。
中国艺术表现出的导向内心世界的美学特性,使其形式具有非限定性意义。
中国艺术的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是冲破感官限定性的结果。
艺术接受者在摆脱了感官的束缚后,便具有多角度地接受同一形象内涵的可能。
非限定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把接受者引向“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诱导性功能,可以激发艺术接受者参与艺术审美的再创造。第四节
艺术的印度模式
印度文化,以其特殊的宗教情怀,奇绝的人生信念,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模式。
印度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多样性与象征性,其艺术也是多样性与象征性的统一。一、艺术表象的选择
印度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进行审美关照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将自我的情怀纳入宗教世界之中,实现自我融于宗教的过程。二、艺术表象的建构
象征表象往往背离视觉科学和客观逻辑,表现在形象性本身就是以夸张、变形的方法,繁琐细致的方式来表现对象,以独特的思维模式来建构对象。
尤其表现在对空间的处理上,并不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正常空间关系来处理,而是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具体加以变化。
象征表象表现在印度建筑艺术上,就是印度石窟壁画中繁复细致的辉煌。
象征表象表现在文学的叙事上,就是其叙事方式及其特殊性。三、印度艺术文化精神
印度文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象征性。
印度的艺术就是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象征和隐喻。
印度艺术就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图解某种抽象的理念,以有形的事物来表现超验的存在和无形的宇宙生命幻象。
印度的佛塔最初是珍藏佛骨的纪念性建筑形式,其基本功能是作为佛陀涅槃的象征。
印度舞蹈中最令人难忘和心醉神迷的就是手姿。
图2-4为印度舞蹈《湿婆形象》。图2-4印度舞蹈《湿婆形象》
手姿,在印度文化中,并不仅仅是指手本身,也是与人的整个生理和心理相连,与人的修行行为相连,与宇宙相连的一种符号,其呈现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人生的理念、一种人与宇宙相互沟通的方式。
手姿所负载的复杂意义在历史的流转中、在艺术的表演中、在日常的问候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传递着。艺术概论IntroductiontoArt第三章
艺术源流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一、历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模仿说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观点,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二)游戏说
游戏说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曾在欧洲艺术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想象力和意志力的自由活动,它来源于游戏,并同游戏一样,能使人产生快感,所以他称诗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称音乐、美术为“感觉游戏的艺术”。(三)表现说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学家,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提出“直觉即表现”的命题。
(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Tylor,1832—1917)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狩猎是作为一种能控制狩猎活动的实践手段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保证狩猎成功,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女性形象也一起证明艺术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祈求手段。实例见图3-1和图3-2。图3-1法国拉斯科洞窟原始壁画《山羊和马》图3-2法国派契迈尔洞窟原始壁画《马与手印》(五)潜意识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梦和歇斯底里的大量例证的研究,以及对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的分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是被压抑的情欲的变相表现。4二、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评述
在艺术理论界还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
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格罗塞、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梅森、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卢卡契、鲁迅等,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类似的说法。
在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学者们看来,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归纳起来,“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学者们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二,劳动推动了人类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第三,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第四,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第五,原始艺术是为适应劳动需要并在劳动中产生的,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由原始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决定和制约。第六,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图3-3原始先民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三、艺术起源于人的生命本质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人本身的内在需求中去探寻艺术起源的奥秘,另一种是从人的外在行为中去探寻艺术起源的奥秘。
就其理论的核心部分来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潜意识说属于前者,摹仿说、劳动说则属于后者。
现代科学发现,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能量转换的生命系统,人的情感、欲求、需要、意志、憧憬等,是一种生命本质的表现;而人的外在行为,则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生命本质表现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于人本身。
因此,从人的主体性本质意义上说,艺术起源于人的生命本质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
艺术起源于人的生命本质表现,这既可从理论上得到说明,又可以在实践上得到印证。
由于只有人才能创造艺术,因此,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就应该从人本身中去寻找。
作为艺术起源的主要因素的人类的生命向力,它还只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精神冲动。这种力量必然要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转化为实践活动。
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艺术的发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艺术不但是人的生命的本质表现,而且还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的生命本质的表现是内在动机,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外在反映。
没有内在动机,人的实践活动就丧失了目的和指向;没有实践活动,人的内在动机就无法表现。
人的生命本质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不断地丰富生命本质的内涵,不断强化生命本质的向力。
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才使人类社会的艺术得以发生,并且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
艺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宗教、法律、道德等,对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总之,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艺术,它的发展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第二节
艺术发展历程一、原始艺术
所谓原始艺术,指的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正在形成中的艺术。
这个时期就是考古学所说的“石器时代”。
原始艺术则出现在“石器时代”的晚期,其幸存物主要是具有绘制或雕刻等造型因素的作品。
旧石器晚期有少量的工具呈现美的形式要素。
原始人并不懂得艺术形式上“单纯化”的道理,只是由于当时他们对客观外界的认识能力有限,把握对象的能力也有限,还不能表现比较复杂的对象。实例见图3-4和图3-5。图3-4女性雕像:威伦道夫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藏)图3-5木雕面具:古罗人
(大英博物馆藏)二、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艺术,下面分别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爱琴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文明加以论述。(一)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奔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带来的新月形冲积平原意味着定居的富足生活。
没有屏障的富庶之地和东西要冲,来过包括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等,他们留下不同的艺术——有着奇迹之称的空中花园,《圣经》里的伊甸园,诺亚方舟,洪水传说,巴别塔之地,后来亚历山大的大火结束了古代的文明,而不仅仅是波斯帝国豪华的皇宫。(二)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孕育出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巨大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宏伟的神庙,优雅庄重的花岗石雕像,花纹般美丽的文字,闪耀着黄金和宝石光芒的法老墓葬等。
在法老的国度,埃及语“雕塑家”的意思就是使人永生的人。
埃及的宗教观念相信永生,死亡只是到另一个国度的旅行。(三)印度文明
源起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在世俗和宗教、传统和变化的奇异融合中留下众多的艺术遗产:寓意奇特的生殖崇拜神像,壮观密集的宗教石窟,希腊风格的佛像,色彩斑斓的高大庙宇,还有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美典雅的伊斯兰建筑的瑰宝——泰姬马哈陵。
至今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也暗示了印度多民族、多人种、多宗教、多文化的混合特性。这种早慧的文明产生的哲学理念和宗教艺术强烈地影响到东方世界。(四)中华文明
公元前两千纪的时候,夏朝统一了肥沃平坦的中原,开始了朝代更迭,延续中华文明。
夏、商、周三代丰富华美、异彩纷呈的青铜器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冶炼铸造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植根于丰富矿产资源下高度发达的审美理念和钟鸣鼎食的生活理想。(五)爱琴文明
遥远的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生活着一个热爱海洋的民族,他们有迷宫一样采光良好、错综复杂的宫殿群和便于文明生活的各种设施,在强大舰队的保护下发展出一种热爱生活和自然,生机盎然的艺术,他们赋予日常生活一种亲切动人的美。(六)古希腊、罗马文明
在伯利克利和菲底亚斯的时代,希腊群贤辈出,雅典闪耀着强盛与智慧的光芒,出现哲学、科学、戏剧、文学、美术的繁荣。(七)欧洲中世纪文明
中世纪的艺术家也用人的形象表现神,但不是为了准确地再现和赞美人体自身所达到的理想美和形式美,而是为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图解教义,在象征和概念中表现对神的理解和天国的想象、向往。三、近代艺术
在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上承本民族古典传统艺术,同时吸收、融合西方艺术的精华,下启现代艺术。
它们均处于一个过渡性的新旧交替期,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艺复兴意为西方古典文艺的再生和复活。
艺术繁荣,群星灿烂,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美好和意义,重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也是个性充分发展,并为社会和国家增添荣誉和财富的时代。四、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
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和价值是:其一,追求纯粹。其二,提倡原创。其三,形式至上。其四,以自我为中心。其五,整体单调。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现代艺术的后现代艺术。
就在科技强权席卷一切,精英化、纯粹化的现代艺术山穷水尽的时候,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反其道而行之,与当时的艺术潮流格格不入,竟使西方艺术峰回路转,另开局面。
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和价值是:其一,不求纯粹。其二,善待传统。其三,非个人化。其四,多重标准。第三节
艺术发展的规律性
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艺术一方面随着人类的演进而发展,即艺术的社会性,这是它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自身也有其独特的演化进程,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这是它的自律性。
人类的艺术正是随着这两大规律不断向前变化、发展。一、艺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艺术不是静止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建构了其存在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又形成了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不同的时代使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审美心理、艺术主题、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价值诉求。
当社会向前发展的时候,首先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即风格,也可以说是流行趋势会有变化。
这是由于社会生活内容和外观的变化,要出现相宜的表现形式,这也是最明显也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生活有了新的内容,导致感受不同,有了新的精神需求。
古希腊关注塑造健全的人,其哲学、科学发达,艺术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神人同形的高贵和单纯,以优美的人体雕塑和敬献给神的庙宇建筑为主题。二、决定艺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类是以社群方式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是人类首先要面对和互动的,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起导向性作用。
这些社会因素从外在力量的压制到内心力量的激发,制衡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发展。
社会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艺术的发展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文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生产关系的变更也制约着艺术的变革;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对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也是决定艺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主流认可提倡的伦理道德、活跃的哲学思潮、社会风尚、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等,也都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也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审美观念的高度发展。三、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艺术的发展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历史事实证明,社会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全面繁荣。
社会发展与艺术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艺术的发展或形成高峰由多种因素促成。第四节
艺术遗产的继承与革新
艺术发展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必然性。
艺术自发源后,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传统范畴、语言和价值体系。
艺术是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存在发展的。只有那些让传统焕发新的活力和永恒持久的魅力的遗产,艺术家才可能去继承它。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人类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无法割断的。
每一时代的艺术都是该时代人们生活及思想感情的形象写照,体现了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状况,也体现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
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代的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之上得以发展,中间不可能出现真空地带。
后一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要在前一时代的水准之上逐渐提高,其间也不可能出现跨越一个时代的跳跃。
任何试图否定前人、否定传统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时代特点的艺术成果,都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哺育和陶冶着同时代的人们,同时也成为思想文化积淀继续影响后代。
我们现在的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每一种艺术形式的题材、基本技巧和手段都有古老的传统,不是现代的发明,是前人为之努力过所留下的遗产。
即使是最晚出现的电影和电视,我们也应当看到是在科技手段下的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成果,我们称之为需要集体智慧的艺术形式。
我们皆由过去所塑成,每一个新的思想不会孤独地产生,都是从陈旧的思想脱胎而来。
在遭遇和传承、变革和突破的复杂情境中,艺术总是脱颖而出,创造新的奇迹和历史。二、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总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性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两种倾向。(一)全面了解,深入研究(二)有容乃大,宽容选择
图3-6为坎佩切州海纳岛出土的贵族陶俑(8世纪至9世纪)。(三)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图3-6贵族陶俑8世纪至9世纪
坎佩切州海纳岛出土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藏三、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革新
艺术自有其生命。能否重现活力和持续产生影响在于不断革新,这是艺术家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艺术存在的原因和基础。
革新包括表现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时代精神等。艺术概论IntroductiontoArt第四章
艺术创作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性质和特点一、艺术创作的性质
所谓艺术创作,指的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特殊的、复杂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要科学地认识艺术创作的性质,必须明确以下几点:其一,艺术创作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虽然离不开物质生产手段,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但它主要是人的心理、意识、情感方面的活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其二,艺术创作作为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一样,必然要受制于生产实践活动的普遍规律性,在其结束时所完成的精神产品(艺术作品),在其肇始时就以其最高级的感性映像的形式——表象——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因此,艺术创作活动是社会的、理性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其三,艺术创作这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是以创造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四,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并不限于艺术创作,它是普遍存在的,而艺术创作是人类最重要的、独立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人在对象世界的感性形式中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自我论证、自我肯定的活动。
为观念形态的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即客观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而艺术则是社会生活的主观映像。
艺术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而是对现实生活分析、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体上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生产对象。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
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鉴赏、艺术教育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艺术创作),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的关系。二、艺术创作的特点(一)主体性
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艺术家)认知成果的一种思维和物态化审美创造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切艺术创作实践活动,都必须由创作主体来施行。其二,艺术创作的客体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或客观事物,而是创作主体的对象物,必然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从而与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互为对象的关系之中,打上创作主体的烙印。其三,艺术创作成果(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外化”,是创作主体素质、修养、智能、个性的综合体现,它积淀了艺术家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品德节操、学识才情、生活积累、智力悟性等。所以,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水平,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本质”,决定了艺术创作的优劣成败。(二)综合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艰苦复杂的综合性智力劳动,它不仅是创作主体艺术才能的表现,而且是艺术家多方面的素养、知识、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运用和集中反映。
庄子(见图4-1)说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艺术创作必须“厚积而薄发”。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有丰厚的积累,创作出的作品才丰厚。图4-1庄子(三)创新性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必须标新立异,具有创新性。
时代的发展要求艺术创作与时俱进,每个时代都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展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新的人物、主题和富有时代感的思想内容,用进步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创作。(四)技巧性
所谓艺术技巧,指的是能够将艺术认识的内容恰切、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使之非常容易为别人所接受的特定的技能、方法、方式、手法等。
它是艺术家丰富的生活阅历、深湛的艺术素养、独特的审美意识、正确的思想方法,以及他所受到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影响等高度集中的表现。图4-2茅盾(五)实践性
艺术创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提高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立足于平日的勤学苦练,“人一能之,吾十之;人十能之,吾百之”,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充实,在实践中提高,自然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来。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构成要素
艺术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它的有机构成包括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本体和创作受体四大要素,组合成一个行为系统,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在运行机制。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由主体、客体、本体和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将无法进行。它们之间前后承接、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一、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是高度个性化而又具有独特的审美创造能力的社会化的人,也就是直接从事艺术创造实践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脑力劳动者,即艺术家。
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艺术创作主体,是全部艺术实践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主要内涵。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
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
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创作主体是艺术创作目标的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创作主体的素质、修养、智能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最高潜在水平;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劳动最终决定艺术作品的质量。二、创作客体
所谓创作客体,指的是相对独立于艺术创作主体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外在事物,即不断发展、无限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三、创作本体
所谓创作本体,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即艺术作品。
它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艺术作品,是精神产品成为客观存在的具体方式,也是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
艺术创作本体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艺术创作源泉,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特点,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艺术的不同门类、体裁、体式,各门艺术创作的不同物质媒介、独特语言和创作规律、规范、要求、要领、方法、技巧等。
而最主要的,则是艺术作品本身,这是艺术创作本体的核心内容,上述诸方面都是为创作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服务的。
艺术创作活动的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创作本体。
它既是创作主体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创作受体接受、鉴赏、批评、教育过程的基础和起点。四、创作受体
所谓创作受体,指的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即读者、观众、听众,或称观赏者、品鉴者、受教育者、艺术审美者、评论者。
实践证明,只有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受体心曲相通,才能使艺术创作活动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任何艺术创作活动,都是由创作主体(艺术家)、创作客体(社会生活)、创作本体(艺术作品)和创作受体(鉴赏者)四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一、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指的是人们用直观的形象或是表象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把握生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以及用形象来体现生活的内在规律和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评价等。
其中,联想和想象最为活跃,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
所谓联想,指的是由某一现象或事物而想到另一现象或事物。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式,它是在感知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的是客观现象或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暂时联系的复合。
联想一般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其心理表现状态各不相同。
所谓想象,指的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想象一般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在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中,艺术家的情感起着特殊的作用。情感是艺术创作中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图4-3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二、艺术创作中的抽象思维
所谓抽象思维,又称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抽象思维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
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要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揭示事物的实质,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艺术活动以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整个创作过程,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渗透。
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但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应该具备严谨深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三、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
晚清著名词人王国维(见图4-4)在他所写的《人间词话》中,罗列了宋代词家的名句,通过描写苦苦寻觅日夜思念的情人,总结出自学的三种境界,生动而恰当地说明了灵感产生的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苦苦寻觅,甚至望尽天涯路,却杳无踪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吃很多的苦,寻觅无望,苦苦等待,以至人都消瘦了许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然一回头,猛然发现,原来那人就站在灯光并不明亮的地方。这就是灵感思维这一思维形式的心理发展过程。图4-4王国维
俄罗斯画家苏里柯夫创作的《女贵胄莫洛卓娃》(见图4-5),是雪地上的乌鸦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借用乌鸦之黑与雪地之白形成的强烈对比,以及乌鸦在雪地上的造型特点,使这幅人物肖像画别出心裁,形象鲜明。图4-5苏里柯夫的《女贵胄莫洛卓娃》第四节
艺术创作过程
要科学地认识艺术创作的过程,有必要先了解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见图4-6)的一段关于艺术创作的切身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图4-6范曾的《郑板桥像》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竹乎哉!”(《郑板桥集·题画竹》)郑板桥在这里提到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正好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一、艺术体验阶段
艺术体验阶段,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进行初步观察后所形成的感性表象,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初的审美感受。
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家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取得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会注意对生活的体察。
艺术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另一种是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就是艺术家自己亲身体验生活,间接经验就是从别人的体验那里再次获得体验,也即体验的体验。
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互相促进,直接体验越深刻,就越能准确深刻地把握间接体验,间接体验越丰富,直接体验越深切。
郭沫若写杜甫(见图4-7)“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说明杜甫是在深切体验民间痛苦之后才写出诸如“三吏”、“三别”这样情动天地的诗篇的。图4-7杜甫二、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构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艺术体验,下接意象物化。既是由生活表象向艺术意象第一次审美认识的飞跃的结果,又是由审美意象向审美形象第二次审美认识飞跃的前因。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艺术构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想象和情感是关键性的两个心理因素。
艺术构思的旨意是要创造出一个审美意象,其思维过程只能以表象为手段。
艺术意象是否成功,想象力的强弱是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表象的大量储存以外,艺术家还要有对表象进行改造、分解、组合的能力。情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情感为想象制定了轨迹,为它向意象这个目的靠近制定了方向。想象在情感的指引下,日渐清晰、具体。
如果没有情感的渗入,想象是枯燥、机械的,它的结果是没有艺术力量的形象。三、艺术传达阶段
艺术传达又称艺术表现或艺术表达,标志着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
在艺术传达阶段,艺术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遵循相应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将自己头脑中孕育的审美意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形成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内在本质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艺术传达才获得其物质基础,成为人们所能感知的客体对象,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独有的功能和作用。
艺术传达以艺术构思为前提,是艺术构思的延伸;而艺术构思也要受到艺术传达方式的制约。艺术传达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求艺术家掌握一定物质媒介的性能和规律。艺术家从事艺术传达,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第五节
艺术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一、艺术创作方法
艺术创作方法又称艺术方法,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如何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法,即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它反映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规定着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和对现实的艺术概括的方法。
在艺术创作中,由于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不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不同,创作的实践经验不同,以及艺术素养也不同,在采用什么艺术方法塑造艺术形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遵循的创作原则上都有不同,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
艺术创作方法贯穿于艺术家创作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整篇作品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孕育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追求等方面。
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既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一定的社会与文艺思潮的催化和推动。
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创作方法很多,但比较稳定、影响深远的两大主流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固有的样子,遵循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在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殊的内涵,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这就是:首先,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几个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其一,要求艺术家家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其二,要求艺术家自觉地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劳动人民。其三,要求艺术家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样子,通过对生活现象理想化的描写,来表现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情感的艺术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分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对立的流派。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其一,浪漫主义艺术家偏重于抒发自己强烈奔放的主观感情,着重描写自己对事物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作品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其二,浪漫主义艺术家一般富于幻想性,充满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其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艺术家多采用大胆的幻想和夸张、变形等手法。二、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其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也是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情况下共同呈现出来的总体艺术特色。
它是艺术家具有恒长性和代表性的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一般说来,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艺术风格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标志,它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来看,艺术家的性格、气质、禀赋、生活、理想等,直接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指艺术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民族等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大致相同时代、社会、民族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容易具有相近性或相似性。
因为他们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矛盾、民族文化、时代主题中,容易在艺术思想、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上相类似。
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必须看到,艺术家的风格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艺术家生活阅历的拓展,体验的丰富和加深,艺术经验的积累,思想修养的提高,艺术家的风格有可能发生变化。
如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的艺术创作就分为“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其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的作品(见图4-9)。图4-9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三、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见解、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一般来讲,某个艺术流派形成并被人们认可,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图4-10为“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1686—1759)创作的《凌霄图》。图4-10汪士慎的《凌霄图》
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成立组织,发表共同的艺术主张,有自己的刊物,如西方现代派中的超现实主义,是由其领袖人物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创办自己的杂志《文学》,并且在其杂志上发表宣言。
这一流派从文学开始,继而席卷许多艺术门类。第二种情况,只是彼此的艺术见解、风格、倾向、爱好等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组织,如西方现代戏剧中的“荒诞派”、绘画上的“野兽派”等。第三种情况,是在某一著名艺术家周围,有一群艺术家追随他,如中国京剧中的“梅派”、现代中国绘画的“齐派”等。第四种情况,是同时或先后成名的一些艺术家,由于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如19世纪中叶东、北欧的民族乐派等。
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我们党历来提倡不同艺术流派的自由竞争、互相竞赛、百花齐放、自由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艺术概论IntroductiontoArt第五章
艺术作品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就艺术作品构成的内容而言,它包括题材、主题、意蕴、情节、艺术形象、环境等诸多方面。
就艺术家对其筛选方式而言,它既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有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现,也就是那句老话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异(高)于生活。”一、题材——艺术作品的原材料
题材,是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处于首要位置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具体的,表现作品内容的素材。
素材是艺术家为艺术创作而搜集的材料。
素材一般是未经过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要成为艺术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将素材进行加工、筛选、处理。
另一方面,题材包含的是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常说的爱情题材、战争题材、科幻题材、讽刺题材、历史题材等。二、主题——艺术作品的灵魂
主题,是艺术作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或精神内涵,也称主题思想。图5-1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三、意蕴——艺术作品的内涵
意蕴,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创作中,是极受重视和极力倡导的。
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常常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我们必须细细体味,慢慢感受,精心咀嚼,才能有所感悟。四、情节——艺术作品的况味
情节,不单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现实生活、大自然中都有自身的情节。其实情节也就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它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中的情节只是经过加工、提炼、选取的,因而称为“艺术情节”。五、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代言人
艺术形象,即艺术家为作品所创造的“可视的形象”,它是为内容服务的。
书法、绘画、雕塑、戏剧、影视中的形象是可视的,称为视觉形象。
音乐中的形象主要依赖于听觉,因而称为听觉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依靠语言文字的描写,所以称为文学形象。
还有一些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其塑造形象是采用多形式的,所以称为综合形象。
所谓视觉形象,即指人的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形象,其共同特点是具有空间性和观赏性。
视觉形象是以视觉艺术为媒体的艺术形式中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载体。图5-2米勒创作的《播种者》
听觉形象是指由听觉感受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具有时间性、空灵性和抽象性。音乐是塑造听觉形象的艺术门类。
文学形象,是指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报告文学等依靠文字语言来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特征。
文学形象不仅能表现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动态形象、静态形象,还能表现触觉、嗅觉、味觉等,因而,文学形象比其他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具自由性、时空性。
综合形象,是指融合了各门类艺术手法的艺术形象,既有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
戏剧、影视、电脑多媒体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属于综合形象。它是各门类艺术形象的统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和未来,综合形象是最为广泛应用的。
由于它可以容纳各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不受到某一门类艺术表现手法的限制,因而可以全方位、充分地表现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各门类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作品的内容是通过这个核心表现出来的。
真正优秀的艺术形象,是具代表性、概括性、情感性、思想性、感染力于一体的,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随时代的大浪而被淘汰。
相反几经大浪淘沙,沉淀下来如金子一般熠熠生辉。六、环境——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环境,指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为了突出内容所营造的环境。
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环境。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艺术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必须和人物的表现、心情、身份、时代等因素相适应。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是由一定的内容与形式结合形成的艺术整体。
广义的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而艺术形式是与艺术内容并举的,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
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语体、语言、表现手法等。
一、艺术作品的结构
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组织和构造,它以其独具特色的组织方式和构造方式,将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二、艺术作品的体裁
体裁,简而言之,是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每一种体裁中都可以看到内容的某种共同性(生活联系和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方向性、生活现象取舍及其艺术体现、思想和审美评价、感染作用特点的某种共同性。
每一种体裁都有一整套相对稳定的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就是这体裁的独特辨认标志。
体裁的门类众多,如语言艺术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文学)、民间文学、网络文学;表情艺术的体裁有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的体裁有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综合艺术的体裁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动漫等。三、艺术作品的语体
语体,简单地说,即语言的形式。
对语言材料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安排,从而使语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分化,形成不同的语言运用的特征体系和方式,这就是语体。
如何运用语体,达到最佳艺术效果,是艺术家们追寻的目标。
要运用好语体,还要涉及语体色彩的问题。
就日常生活来说,一般情况下,根据交际方式和功能,人们把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见图5-3),作为地方剧种,选择的语体更多的是通俗的口头语,语体色彩更加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方言的亲切感。图5-3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剧照四、艺术作品的语言
艺术作品的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艺术作品的语言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艺术作品的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鉴赏的对象。
艺术语言一般分为写实的、夸张的、象征的和曲折隐喻的几种。
艺术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精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民族化。五、艺术作品的表现方法
艺术作品的表现方法指的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实现艺术创作目的时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两大要素,它们是两大复杂的体系,然而又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当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再现与表现的相互作用。一、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相互作用,互为统一的整体。
一般说来,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随着艺术作品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作品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作品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作品对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图5-4罗丹创作的《思想者》二、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因素相结合,主要是指感性内容和理性形式相结合、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相结合。图5-5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三、再现与表现的相互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一样,是相互融合,互为作用的。
简单地说是: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四、内容与形式的贴切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内容决定、选择形式,形式限制、修饰内容。第四节
艺术作品构成的其他方面一、典型
所谓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独特而突出的艺术形象,或称艺术典型。
在各门类艺术作品中,典型事件与典型形象是不可分的,通常典型形象是蕴藏在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事件又要依托典型形象来表现。
典型形象、典型事件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典型意义的具体体现。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典型形象、典型事件作为支撑,其内容可能会是空洞的,平淡无味的。二、意境
意境指艺术作品中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所产生的审美境界。
典型与意境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是不可分割的。
一般而言,典型通常偏重写实和再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
意境则以抒情和表现为主,以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为主。
在艺术作品中,它们都是看得见,但摸不着的,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意境主要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表露,它是通过典型来表现的。三、灵感
所谓灵感,是“对事物或问题的突发性的顿悟和理解。
常指艺术家在创作中受某物启发,突然豁然开朗,创作力陡增,构思畅达的创作心境。它具有突发性、直觉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四、构思
完整地认识“构思”一词,有助于把握构思以及帮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理解创作者的构思。
构,在这里不仅指结构,而且指整体。思,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的心理活动。
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艺术作品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
作者作为个体生命独自对艺术作品进行整体性思考,必须依凭观察、体验甚至一定的计划为基础性条件。构思的目的和成果最明显的是提炼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与其他创作方式一样,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客观性。这是构思的前提所在,也就是收集材料,不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还是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画艺术产业投资合同3篇
- 2024版简单钢结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标的和工程量清单2篇
- 2024版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合同
- 2025年度国际环保技术引进与实施合同3篇
- 2024影视制作基地建设与运营合同
-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大数据处理与Mapeduce编程模型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工业自动化设备安装施工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担保车辆购置贷款合同样本3篇
- 2024暑假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合同
- 2024年广东揭阳市揭西县集中招聘事业单位人员85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猪肉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财务尽职调查资料清单-立信
- 2024至2030年中国柔性电路板(FPC)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IGCSE考试练习册附答案
- 小学三年级下一字多义(答案)
- Unit 6 同步练习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九三学社申请入社人员简历表
- 非诺贝特酸胆碱缓释胶囊-临床用药解读
-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维护与保养
- 土特产行业现状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