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北政法大学考研笔记_第1页
2012年西北政法大学考研笔记_第2页
2012年西北政法大学考研笔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绪论一、法学与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学是研究法、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所谓法学现象即与法律有关的现象,指以法或法律为核心和纽带的各种事物和关系。1、法和法律处于法律现象的核心地位2、法律现象既包括静态方面也包括动态方面3、法律现象既包括现实的,也包括历史的4、法律现象不局限于本国,也包含域外5、法律现象既包括制定器物,也包括思想观念(三)法学的属性1、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和一国的法律实践密切联系的,法制昌明则法学繁荣,法制凋敝则法学凋敝2、从学术目的上看,法学是以法律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3、从知识形态上看,法学具有面向其他学科的开放性4、从实践机制上看,法学必须是一种职业性的学问(四)法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立法的发达(社会上出现了立法发展到“复杂而广泛的程度”的时候,最早的是古罗马)社会上出现了职业的法学家阶层(五大法学家)有一整套法律概念、原则和规则的构成,以及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创造出现了传授法律知道和探讨法律理论的机构,即出现了法律学校学科的分化程度和满足法律学问独立的知识系统的建立。二、法学体系(一)、法学体系是指法学内部各个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学科系统。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如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国际法学、国内法学、法律史学、边缘法学。(二)、我国法学体系有下面四个方面的一般表现1、重视法学体系划分和法律体系构成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现行有效的各个法律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学体系不等于法律体系,法学体系范围大于法律体系;但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的构成势必对法学体系的划分产生重要影响2、兼顾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3、贯彻法学体系内的层次关系4、注重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三)、法学体系的划分1、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2、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3、法律史学与外国法学4、交叉法学,又称边缘学科,包括法医学、法律心理学、法律语言学等。三、法理学(一)什么是法理学狭义:专门研究实在法的学问(以奥斯丁、经验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广义: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实质上就是法律哲学或法哲学(二)法理学特征以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法律问题为宗旨的学术门类(具有问题性,主要在疑难性上,分别为事实上疑难、法律上疑难、道德上疑难,前两者为“假疑难”)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是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问题(为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有效的说理模式和论证程序)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哲学方法主要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三)法理学意义(研究和学习)从理论上建构解决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模式,帮助人们形成和深化对法律的认识,提供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符合法律思维要求的理论思路帮助学生克服的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形成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系统的职业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法律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法律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理论水平从深层次上看,法理学的意义与法律思维联系密切,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根本上都是为了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能力,法理学的意义在于理论思维方面,对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第一章法律本质一、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一)、什么是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法律本质是指法这一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定性,是法律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深藏于法律现象之后,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法律现象主要是指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指法律作为一种事物,可以借助于知觉而感知的,可以凭借直观的方式去体验的法的外部表现和外部联系。二者有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二)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的区别(1)法律本质体现的是法律的内在联系;而法律现象体现的是法律的外部关联(2)法律本质是各种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法律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外部的东西。是法律本质的具体表现。(3)法律本质更深刻;而法律现象比法律本质更具体、更丰富、更生动(4)法律本质只能借助抽象思维才能认识;而对于法律现象,则可以借助器官直接认知(5)法律本质相对稳定,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而法律现象是多变的(6)法律本质表现为法律的本质属性;而法律现象表现的是法律的非本质属性(三)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的联系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和相互依赖的,(1)法律本质存在于法律现象之中,法律本质是法律现象的根据,法律本质决定法律现象,只有全面和深入了解法律现象,才能更好的把握法律本质;(2)反过来,法律现象从不同层面表现法律本质,只有准确把握法律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现象。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学说关于法的本质,通说认为法律本质是多层次的,法律的初级本质是法的国家意志性,二级本质是法的阶级意志性,三级本质是物质制约性,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法律的终极制约性。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观主要包括“阶级意志”、“共同意志”和“国家意志”三组概念。(一)、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意志是指以国家名义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法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公共性、中立性;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但这并不等于被统治阶级对法律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被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不可能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只能反映他们的个别要求和利益。(三)、法律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的,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生产方式,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发挥着主要作用第二章法律特征一、法律特征、法律特征是由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法律在现象层面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点法律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是对社会进行规范性调整的产物,具有特殊的规范性。(1)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大多数人;(2)针对规范制定生效后发生的行为有效;(3)在其有效期限内,针对同样的情况反复适用。法律通过调整行为规范社会关系。法律调整的对象仅仅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涉及离开行为单纯的人的内心世界、思想、灵魂。法律调整的行为不是单个的人的行为,而是人们的交互行为。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众多社会行为规范之一、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是指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或在法律所规范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遵守的法律效力。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法律国家创制的,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法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的。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的。、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宗教的区别,后者主要只有义务)任何法律规范直接或间接都是关于社会成员权利义务的规范,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利益划分和协调的法律体现,是与其他社会规范区别的关键。1、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不仅为社会主体设定义务,也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权利紧密相连,正是通过这种设定,法才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2、法律具有既关注权利也关注义务的两面性。3、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其内容主要是对主体的义务性要求,这是它们与法律规范的重要区别之一。、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强制力是法律部实施的必要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意志的自然延伸,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支撑正确看待法律的国家强制力问题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是法律的一种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的唯一依靠,并不意味着在法律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直接借助于国家的威慑力。在法律的权威性来源、正当性根据、以及实施的有效性上,人们不应过分迷信国家强制力的运用运用国家强制力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而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本国家强制力虽为法律所必须,但本身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法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只有在有人做出违法行为时,国家强制力才显现出来;法律的权威性最终取决于法律的正当性或合理性,而不是依附于国家强制力法的强制力不等于赤裸裸的暴力,具有程序上的法定性。第三章法律作用一、法律作用与法律功能(一)法律作用是指法律付诸实施后,对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法律功能是指基于法的内在属性、内容及其因素和结构所决定的法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二)法律作用与法律功能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法律作用要阐明的是法被付诸实施后对于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外在效果;法律功能表达的是法所具有的内在属性2、法律作用关注的是法律实施以后的实然法律效果;法律功能主要是从应然性的角度来说明法所应当具有的属性3、法律作用是一个中性的描述,因为法律付诸实施后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负面的或者是中性的;法律功能主要强调是法所具有的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有益作用的属性4、法律作用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法律付诸实施后对个人和社会实际产生的影响;法律功能实际是从静态意义上分析这一事物应当具有的理想的,恒定的属性。(三)法律作用的分类:一般作用和具体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与法律的社会作用我国法学界从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还是社会关系将法范作用区分为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通常来说,法律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从这个角度阐述法的作用,就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同时,法律还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而服务的,这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解释法的作用的,也就是法的社会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考察的基点不同。规范作用是根据法是一种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这一基本事实;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作用的对象不同。规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方式不同。规范作用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社会作用则因不同的法而有所不同所处的层次不同。规范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手段;规范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实现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前提是法律的颁布;实现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前提是法律被实施、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内容指引作用的对象: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分为个别性指引与规范性指引和确定的指引与不确定的指引(2)评价作用评价作用是指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相互作用。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强制作用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法的社会作用的内容建立、维护和保守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推动社会合理变迁定分之争三、法律作用的局限性法律的存在不是超历史的,法律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法律的调整对人类社会并不总是必须的和必要的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式的一种,是重要方式,不是唯一方式,法律和社会调整规范和手段构成了一个社会调整系统,彼此协调地共同发挥对社会的调整作用法律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整并非时时事事都需要法律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制定法必然是抽象的、稳定的,但是现实生活总是千变万化的,这体现出国家法律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此外,法律还可能是模糊的或者有漏洞的,这必将形成法律调控的空白地带。法律实施在所需要的人员条件、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律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发挥。法律的运行离不开高素质的执法、司法人员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适用的事实前提难以确定。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法律推理的事实前提往往是无法确立的,这就给法律的运作带来了困难,使得法律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整并不能总是涵盖整个社会生活,基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立法人员的局限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并不能预先包容全部的社会生活,法律的调整作用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第四章法律价值一、法律价值、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内在状况与人的法律需要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构建的关系范畴,是法律内在状况在实践中对人的法律需要潜在的和现实的满足过程。、法的价值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主体条件:主体需要与价值存在具有必然联系,主体需要是实现价值的必备前提之一。客体条件:即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和关系的客观事物社会实践:事物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展现自身。、法律的主要价值、秩序:最基本的追求,但不是崇高的追求。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因而秩序对于法律来说,无疑是基本的价值。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价值,同样也需要以秩序为基础。、自由:1.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2.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而这个限度和范围由法律来设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效率、正义:最崇高的价值,实体公正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程序正义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是指关于法律应该是什么的评价及内心确信;事实判断是指关于法律实际上而非想象中是什么的分析模式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是两种根本不同是认识活动,法律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法的价值判断具有非统一性,社会成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评判法律的优劣。而事实判断具有一致性与统一性法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具有伦理特征与主体意味,其目的是求善,;而事实判断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描述性判断。求目的在于求真。法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引起法律实践向理性自觉转化的关键环节。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又有密切的联系,是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相互统一的过程:事实判断作为对法律现象进行认知和内在规定性的揭示活动,是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对法律现象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价值判断,是人们更加全面、深刻揭示法律本来面目的动因。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可以看做是人们法律认识和法律实践的必要环节,它们贯穿于人们的整个法律实践过程,正是它们之间的统一才使人类法律认识和法律实践不断演进和发展。第五章法律要素一、法律要素法律要素就是指法律具体内容的逻辑构成因素,即法律文本表现法律内容的具体技术形式和思想工具。法律的要素有: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性规定等法律要素具有如下特征局部性:任何单一的法律要素本身都不是法律或者都不能全然代表法律,只是组成法律的一个基本单位多样性:法律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不可分割性:法律诸要素彼此联系,共同作用于法律整体。二、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具体规定人们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是法律的规范性内容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法律规则是法律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法律规则是由前提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前提条件,是指一个法律规则中关于该法律规则适用情况的部分,包括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适用。包含两个方面:.行为模式,是指一个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的部分,是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行为人在法律上所得到的评价或应承担的后果。、法律规则的分类从功能上分为构成性规则与调整性规则从调整方法上分为授权性规则(授权性)和义务性规则(命令性、禁止性)(重点)从强制性程度上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是否直接地被明确规定下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法律规则的优点(1)、明确性与可预测性:法律规则的三要素就规则的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做出规定,为人的行为提供了确定的标准和方向。(2)、直接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只要特定的的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就可以直接适用该规则。法律规则的局限性法律规则“漏洞”问题。法律规则有尽而生活情势无穷,法律规则“僵化”问题。刚性的法律规则会导致实质上的不合理(3)语言模糊性。语言问题三、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精神的体现是构成法律规则基础或本源的、对法律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准则,、法律原则的特点(相对于规则)法律原则的涵盖面广法律原则的稳定性强规则在全有或全无情况适用,原则具有伸缩性、灵活性规则意味着得出确定结果,原则不包含直接具体结论,但必须考虑规则之间不应当冲突,原则可以冲突(价值可以冲突)、法律原则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另U特征举例产生的基础公理性原则由法律原理构成,是由法律上之事实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法律平等、诚实信用、无罪推定、罪刑法定政策性原则一个国家或民族出于一定的政策考虑制定的原则,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针对性四项基本原则、计划生育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等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基本原则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所适用的、体现法的基本价值的原则宪法中的各种原则具体原则适用某一法律部门中特定情形的原则英美契约法中的要约原则和承诺原则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实体性原则涉及实体问题的原则民法、刑法等实体法中的原则程序性原则涉及程序法问题的原则“一事不再理”;辩护原则;非法证据排除;无罪推定、法律原则的意义(重要性)与作用(考过)能够维护法制统一能够指导法律实施能够弥补法律漏洞,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四、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指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即通过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权威性法律范畴法律概念的意义---三大功能:表达功能;认识功能;改进法律、提高法律科学化程度的功能第六章法律体系一.法律部门(一)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成,如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规范性法律文件通常是若干法律规范的集合体,即将关于某一个或相近的几类社会关系的规定集中与有一个总名称、贯穿了共同原则的法律文本中,这些规定在这以文本中有着较严密的逻辑关系(二)法律部门并不等于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尽管有些法律部门的名称与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名称是一致的,如宪法,但是在宪法部门中,不仅包括宪法,还包括组织法、选举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有一些法律部门的名称,如经济法、行政法等,只是许多同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并没有经济法、行政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三)、划分部门法的标准和要求:(1)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2)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法律体系又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内容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法律体系的特征整体统一性;(2)现行有效性;(3)内在协调性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区别法律体系是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的各个法律部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体,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学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认识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法律体系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间内一般只有一个,宪法是起决定作用的法律部门。而法学体系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统治阶级的法学体系,也可以有其他阶级的法学体系,法理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主导部门法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比法学体系窄得多。法学体系包括法律史、比较法等边缘法学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联系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建立的基础。法律体系中的各法律部门成为法学各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形成了与法律体系相对应的法学学科体系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变化,法学体系也随之发展变化法学体系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法学体系通过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和加工,找出法律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并用法学理论对其指导,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法律体系与法系法系是西方法学家们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所进行的一种分类法系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历史传统,它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跨越历史和国度的法律体系指的是一国现行的各法律部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一国主权的现实法,二者是不同的概念第七章法律的效力与渊源一、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范围内,对什么人、什么事适用。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法律效力表明了法的存在及其约束力,属于应然的范畴;法律实效则表明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状况,属于实然的范畴法律如果没有效力,就意味着法律规则的实现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力与强制力,因而法律的效力是法律实效实现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的实效与体现,法律规范只有在事实上产生实效的时候,才能释放和表达它的约束力与强制力法律效力的来源逻辑的法律效力观-----是实证主义法学家的观点(法律效力来自于国家权力、强制力)伦理的法律效力观-----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事实的法律效力观-----是社会法学坚持的观点,取决于实效心理的法律效力观-----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观点,是社会法学的分支法律效力的位阶及原则法律效力的位阶是指由于制定主体、制定时间和适用范围不同,不同的法律的效力地位或效力高低呈现出不同,由此形成了法的效力等次2基本规则宪法之上原则差等有序规则----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B.同位阶的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国际法优先规则法律效力的适用范围法律的溯及力问题是指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该法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就不具有溯及力法律渊源-是指法律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认可或解释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渊源可以分为法律的正式渊源和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法律的正式渊源是指经由国家的立法程序被确认具有直接法律效力或约束力的法律渊源;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是指虽未经国家的立法程序被确认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影响的法律渊源。在我国,属于法律的正式的法律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国际条约等;法律的非正式渊源主要有判例、习惯、政策、道德规范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律汇编称法规汇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其颁布的年代顺序或内容的性质,进行系统地整理的编排、汇集成册的活动。不是立法活动法律编纂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重新审查某一法律部门的现行法规或法律的基础上,消除过时的或其内容相互冲突、相互重复的部分,增补适应新的情况的内容,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者法典的活动。是立法活动法律清理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授权,对已经实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整理,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法律的分类.根据法律制定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据法律调整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据法律的地位、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分为根本法与普通法根据法律调整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据法律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法与国际法公法与私法、社会法第八章法律程序一、法律程序(一)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活动所必须遵循或履行得法定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得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二)法律程序的特征法律程序具有明显的形式性。程序与实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律程序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当实体法规定的第一权利受到侵犯后,程序法可以恢复和补偿其权利法律程序具有明确的法定性。程序法也要具有国家意志性、强制性与普遍有效性。(三)法律程序的分类:一般而言有立法程序;司法程序;行政程序;监督程序和其他法律程序。(四)法律程序的作用法律程序的作用原则正当过程的原则中立性的原则合理化的原则法律程序的作用方式法律程序是“对恣意的限制”法律程序作为合理化的一种运行机制,可以引导人们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人们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法律效果。法律程序可以使纠纷的解决趋于理性由于法律程序所具有的法定性和权威性,能使行为主体为程序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法律程序的作用表现是权利制衡的重要机制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公正的可靠保障是法制社会价值理念的体现第九章法律与政治一、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两方面)(一)政治对法律的主导作用法律反映政治,并以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为内容,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往往受制于政治的发展变化(二)法律对政治的制约作用或影响规范政治行为促进政治发展解决政治问题划分政治权力二、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联系:密不可分,产生没有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亡)(1)国家对法律的作用(4点)1、国家是法律产生的前提2、国家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有力保障3、国家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4、国家的形式影响法律的形式(2)法律对国家的作用1、法律确立国家的合法性2、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本手段3、法律是国家机构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三、法律与政党政策的关系(法律几乎是从政策转化而来,党的政策是法的灵魂)具体而言:(一)思想内容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二)规范效力上的约束与被约束关系(三)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关系第十章法律与经济一、法律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关系(一)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1、法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导致相应调整它的法律的产生;相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调整它们的法律关系的变化2、法的性质和内容在总体上受制于其赖以建立的一定的生产关系3、法的作用与生命力取决于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二)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法律确认一定的生产关系2、法律引导一定的生产关系,法把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关系规范化、明确话。法律保障一定的生产关系。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首先,把法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说明一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与法律存在着共生共荣、消长并存的关系。(1)商品经济在本能上需要形式上的平等(2)商品交换实质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而交换商品所有权的前提是确认所有权的归属(3)商品交换及市场经济充满功利计算和理性交涉,特别需要复杂和可计算性的规则与程序,这些恰恰是法律能够提供的。(4)法律和市场由于相互需要而愈加发展与完善(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本身决定的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法律规定经济行为主体的资格和权利行使的范围、程度,确认和保障权利。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需要事契约关系获得程序性、可预测性和权威性保障的法律。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律的程序性、公正性和可预期性为市场竞争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市场经济是主体意志自由、地位平等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法律为捍卫这一基本人权做出了卓越贡献。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要求国内立法与公认的国际经济原则、规则相一致。第十一章法律与道德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简答)(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物质生活条件是他们二者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二者都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有共同的阶级本质和使命。同时他们又受上层建筑的影响,并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服务。2、二者相互渗透。法律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规范以法律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3、法律与道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维系一个社会的存在和运转。(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形成的条件和时间不同。道德的形成早于法律,法律是在国家出现后才出现的。道德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并不是所以行为都受法律的调整。而道德不仅调整人的行为,而且还涉及人们的思想和品格。法律和道德的内容特定不尽相同。法律主要调整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道德往往只涉及义务的内容。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其制定。修改和废止都有严格的程序。而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往往是不成文的,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5)法律和道德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道德主要依赖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已经人们的自觉维护。(三)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1).道德对法律的基础作用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相当大的重合,许多规范不仅是道德规范还是法律规范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它往往成为解读法律诸问题的素材仓库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判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法律的运作,法律权威和力量的发挥,乃至法治的实现都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持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它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2).道德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辅助法律用国立法,将社会大众所认同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律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理念法律是道德的承诺者,它弘杨,发展一定社会的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和变革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改造和提高人性的强大力量第十二章法律与文化传统(重要)一、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法律意识的结构法律心理指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结,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直觉反映;法律观念是介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思想体系一个过渡阶段,既有感性成分,也有理性因素。法律思想体系指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具有系统化、体系化的特征,是法律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反映。二、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传统下形成的,以法律制度,法律器物,法律观念为载物所表现出的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法律文化的特征法律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性和群体性具有历史延续性法律文化发展具有相互交融性三、法系法系是指-由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是一种划分方法,划分标准是法的历史传统。(注意与法律体系、法学体系、立法体系相区别)世界五大法系:民法法系、普通法系、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西方两大法系及其主要差别民法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主要标志或与其有继受关系并因之而具有某些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各国家和各地区法律的总称。民法法系渊源于古罗马法。大陆法系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形成两个支流,即法国支系和德国支系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发展起来的、与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相对比的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总称。(注意其形成过程)两大法系的区别在法律推理技术和法律思想传统方面:民法法系一演绎型思维;普通法系一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从法律渊源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制定法的传统;英美法系---判例传统,判例法为其正式法律渊源从法典编纂传统来看:大陆法系---系统的法典形式;英美法系---不倾向法典化,其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和法规从法律结构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公法和私法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英美法系---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从法律适用和解释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只有适用法律的义务,没有创制法律的权力;英美法系---创制和发展法律,“法官法”从诉讼程序传统来看:大陆法系---职权主义,法官在诉讼中起积极主动的作用;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从职业教育传统来看:大陆法系---突出法学理论,“法学家法”;英美法系---注重处理案件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团体的自治性较强两大法系的发展趋向和优缺点(简答)1、发展趋向----日益在相互影响,走向融合的趋向,吸取对方合理的因素来改变自己,尽管有趋同,但两大法系还将长期存在。民法法系承认了判例,英美法系也加大了制定法成为法的比重2、优点:民法法系---简明扼要,法律通俗易懂,适用方便英美法系---开放性体系,易进行废、改、立,可及时把社会生活新变化渗透到法律中3、缺点:民法法系---是一个封闭体系,不容易进行废、改、立,很难把社会生活新变化和新情况渗透到法律中去英美法系---法律纷繁复杂,难以被人们所熟知,适用不方便第十三章法律制定一、立法广义立法泛指一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上的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立法的特征立法从性质上讲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立法从方式上讲具有程序性立法从内容上讲包括创立、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立法原则是指体现在各种理发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合宪性和法制统一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民主权和立法民主化的原则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变动性相结合的原则1、法的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公布,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得随意修改、中断和废止,以保持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法的连续性是指在制定新法时应与原有法律的立法精神、原则和内容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衔接关系,在新发制定或颁布以前,原有法律不应随意中止效力立法权的性质:1、从政治属性上看,立法权源于公众委托的政治国家的公权力2、从立法权的本质上看,立法权是一种为保障权利而设的公权力3、从与其他国家权利关系看,立法权是一种以追求民主为价值取向的国家权利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的划分的制度,即一个国家哪些机关或人员由权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限划分问题,立法体制主要包含立法权限、立法机构的设置两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一元两级多层次立法体制,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分为赋权立法(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立法程序1.立法程序是指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步骤和方式2、立法程序的意义:立法程序的价值在于对恣意的限制,程序是法治与人治的界碑立法程序并非可有可无的形式,本身具有可预测性、可接受性以及合法性的价值立法程序具有公开性,是阳光下的事业④立法程序具有交涉性,立法机关是一个议事机构,是各种利益间的协调.立法的阶段和步骤---三大阶段四个步骤:准备阶段;确定阶段(议案提出,审议,表决,公布);完善阶段第十四章法律实施一、司法(一)广义的司法包括审判、侦查、检查等国家权力的运作行为以及调整、仲裁等“准司法”活动,只要把书本上的法运用与实际生活均为司法;狭义的司法指审判、检察机关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二)司法与行政的区别1、司法的被动性;2、司法的中立性;3、司法的专属性;4、司法的独立性;5、司法的终极性(三)司法的原则(各原则可独自作为考题)(1)司法公正的原则(单独考题,解释含义,属性特征,实现方式,注意问题)1、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公正的解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并将法律平等、合理的适用于所有人。2、司法公正一般通过2种方式实现的:在司法活动中要公正、合理地适用法律,不能因人而异,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即司法的实体公正。实体公正一般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来体现的。司法活动要严格依法定程序适用法律。保证争议或纠纷的解决要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即司法的程序正义。可见,司法公正即要求司法活动的将误过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也要求司法活动的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2)司法独立原则(单独考题)1、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的行使司法权。2、司法独立原则具体内容包括:司法的排他性。司法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该权利司法的中立性。司法组织和司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只能服从于法律,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的公开性。司法只有公开,才能接受社会和民众的监督,司法独立才不至于变为独断专行。3、正确处理好党、人大和媒体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关系,以保障司法的独立。(3)司法民主原则、执法广义的执法指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及授权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实施和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及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实施和运用法律的活动执法的特征(和司法比较)执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执法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执法的主体具有可转授性执法方式具有单方面性执法的原则(考点)依法行政原则(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主体合法)行政合理性原则(名词解释)(对行政机关的特别要求,社会常理,公理,道德观相联系)行政效率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民众的知情权三、对司法与执法的监督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政治党派、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及其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对法律在社会中的实施情况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对司法和执法的监督的原因或意义法律监督可以保证法律的实现法律监督有利于维护法治的统一法律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利滥用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体系正式监督,又称法定监督,有效监督立法监督一一人大,权力机关;b.行政监督一一上下级的,专门监察部门c.审判监督;d.检察监督——检察院是专门的检察机关非正式监督,又称社会监督,无效监督a.共产党b.民主党派c.人民政协监督d.媒体、新闻e.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监督的机制法律监督的主体,是指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人或机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是指法律监督的直接指向,我国监督的客体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监督的方式。可以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四、守法(一)守法是指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普遍遵从,不允许由任何例外(二)守法的理由(1)法律具有强制力(如何认识),畏惧法律的惩罚(2)把守法作为道德义务(3)法律具有神秘性而导致的崇拜(4)相互间利益的需要和习惯五、违法(一)违法(在法律上通常是指一定组织或个人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行为(二)违法的构成要件(违法行为;侵害;主观上故意或过失的过错;法定责任能力的人或组织)(三)违法的种类:(1)违宪违法(违宪责任,违宪制裁)(2)民事违法(民事责任,民事制裁)(3)行政违法(行政责任,行政制裁)(4)刑事违法(刑事责任,刑事制裁)六、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二)法律责任的特征(1)法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的后果(2)法律责任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3)法律责任由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其他机关予以追究(4)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三)为什么要让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1)道义责任论(2)社会责任论(3)规范责任论七、法律制裁(一)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可以分为违宪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二)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过,辨析,考点)1、联系:法律责任是前提和基础,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2、区别:二者不等同,由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由法律制裁,可使其违法行为依法减免或从重、加重制裁;在法律制裁的情况下,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会有所不同第十五章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规范在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律关系是因法律调整,并根据法律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三)法律关系的种类(一)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二)按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一一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三)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和权利义务是否一致为根据——单向(单务)法律关系和双向(双边)法律关系和多向(多边)法律关系。(四)按照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不同法律关系可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二、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的享受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二)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认可的人或组织能够参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2、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根据自己意志以自己行为独立参加法律关系,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三、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是指由法律规定,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并不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行为是指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二)法律事实具有如下特点1、客观性2、法定性3、历史性和相对性四、法律权利和义务(名词解释或辨析)(一)法律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或自由,或者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法律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的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手段(二)法律权利的特点1、本质上权利是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或至少可以从法律规范的精神中推定出来的2、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权利具有自主性或能动性3、权利具有工具性。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手段4、权利不是一种无限的、绝对的能力或资格,有明确的界限5、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三)法律义务的特征1、法律义务是实证的,即法律义务具有法律性质和效能,由法律明文规定2、义务有明确的界限,一方面以社会承受能力为界限,一方面权利和义务互为界限3、与权利的能动性不同,法律义务是受动的,义务的承担人不能自行放弃义务,拒绝履行法定义务4、义务和权利一样,归根到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四)权利和义务的联系1、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定性,都是由法律规范规定的2、权利和义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主观性;同时最终取决于社会物质条件,具有客观性3、权利和义务都具有确定的界限4、权利和义务从哲学上归根到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五)权利和义务的区别权利与义务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权利和义务的功能不同权利与义务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方式和目的不同权利和义务的能动性不同(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历史发展上的离合关系2、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即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也是一对相互一寸的事物的两面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4、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则保证价值目标的实现5、运行上的制约关系6、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以权利为本位,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实现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第十六章法律职业与技术法律职业广义的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检察官与法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伦理的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狭义的法律职业是指律师,检察官,法官法律职业的特征法律职业具有法律专业性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自治性和精英性具有共同的职业伦理性和职业精神追求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是法律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社会现行价值与传统价值的维护二、法律推理所谓法律推理,指法律人从一定的前提推导出法律决定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法律推理的种类1、形式推理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也叫三段论的推理方式,是从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的判断(大、小前提)出发,推论出另一个性质的判断(结论)。在成文法国家,法律适用通常被认为属于演绎推理的运用。法律规范是大前提,法庭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小前提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结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一般而言是指由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的推理方法,主要包括3种推理方法:简单枚举法、统计概率法与求因果联系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市相似的,从而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个属性上也是相似的。设证推理2、辩证推理:是指作为推理的前提为2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时,适用法律者借助辩证思维从中选出最佳命题以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三、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对法律规则、文字、立法本意、法律精神所做的的必要的说明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语言大多来自日常用语,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以及开放结构使其在赋予法规范“意义”时,常常出现疑义或歧义。法律是概括、抽象的,法律解释是“具有化”法规范的必要方法律解释还是正确把握法的确定性与法的时变性之间关系的客观要求法律解释的方法1.文义解释,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立法者的目的解释,又称为主观目的解释,是指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揭示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或者说将对某个法律规定的解释建立在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的基础之上。历史解释,指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比较解释,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体系解释,也叫做逻辑解释或系统解释。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它法条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客观目的解释:这种学说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不是在于探求历史上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法律从被颁布之日起,就有它自身的目的。法律解释的目标就是探求这一个内在于法律的目标。用来决定法律目标的时间点是裁判时。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系问题立法解释(一般讲广义)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其他依法有权作出解释的规范性文件所进行的解释。行政解释: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查工作之外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进行的解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查工作之外的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具体运用所进行的解释下级不能解释上级,上级可以解释下级司法解释:仅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针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法律具体适用问题所进行的解释第十七章法律的产生与演进一、法律的产生(一)、法律产生的原因(一)私有制的出现是法律产生的经济根源(二)阶级的分化是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三)国家这种公共权力组织的出现是法律产生的政治根源(二)法律产生的过程与标志法律概念的产生权利义务的分离诉讼和司法组织的出现(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形式规律)从个别调整到一般调整,即对个别人、个别事的调整发展为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从法律、道德、宗教混为一体到逐渐分离法律与国家同时产生(四)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区别两者所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习惯反映的是全体氏族的利益;而法律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两者的形成方式不同,原始习惯是自发产生,法律是自觉的过程两者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不同。原始习惯只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氏族内部适用,是一种属人的行为规范;法律则是在一个国家的领域内实施的,是一种属地的行为规范,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两者的作用不同二、法律的演进与类型理论(原因,表现,类型)梅因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社会中的法经历了:判决(法律的萌芽)、习惯法(真正的法律)、法典(法的自发阶段的终结)的发展过程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社会分工》,“压迫法”到“恢复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昂格尔:社会发展应分为部落社会、贵族社会、自由社会三个阶段美国法学家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压制型法、自主型法、回应型法。美国法学家庞德:法律具有五种形态,即原始发阶段、严格发阶段、横平法和自然法阶段、成熟的法律阶段、法律的社会化阶段三、法律的历史类型(一)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指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的法,依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所做的分类;凡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相同阶级意志的法,便属于同一历史类型。法律发展史上存在过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二)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原因,条件,借鉴,继承)1、法律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决定的2、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必须借助于社会革命或改革3、法律的历史类型更替的过程中,也是法律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三)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点:(1)确认和维护地主阶级(包括封建制国家、大小地主、领主、庄园主等)对土地的占有关系,以及农民或农奴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2)维护专制王权(3)确认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4)刑法严酷,野蛮擅断(5)是一种武力的法,公开承认武力解决纠纷、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的产生封建社会中后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商法(尤其是海商法)的兴起;罗马法的复兴;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法的产生(5种)夺取政权一一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一一产生法律资本主义法与以往社会的法的继承关系资本主义法律的发展(简单了解)资本主义法律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