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_第1页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_第2页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_第3页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_第4页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观念

回归教材 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

1.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比较

(1)原子: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化学变化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回归教材化学变化保持物质化学性质(3)离子:带______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电荷电荷数游离态化合态

(4)元素:具有相同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所含有的元素。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

构成的。(2)元素:具有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

原子离子相同核电荷数(3)离子:带______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a.游离态:元素以

形式存在的状态。

b.化合态:元素以

形式存在的状态(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单质化合物(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5)元素拓展:同素异形体(1)

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

变化。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物理化学拓展:同素异形体(1)3.物质的分类(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物质的分类(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包含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________关系。(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包含按不同层次对物质[特别提醒]记住物质分类中的一些特例(1)纯净物和混合物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

和O3,金刚石和石墨。②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如CuSO4·5H2O、KAl(SO4)2·12H2O等物质。③同位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

与D2、H2O与D2O。[特别提醒]记住物质分类中的一些特例(1)纯净物和混合物①只(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Cu2O。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④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

为酸性氧化物,Al2O3

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⑤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3)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①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②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⑤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性质与变化的关系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特别提醒](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3)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们并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2.化学反应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八 化熔化、气化、 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 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3.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特别提醒](1)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渗析均为物理变化。

(2)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和液化等均为化学变化。[特别提醒](1)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三、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分散质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________,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三、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分散质 (1)概念:一种(或多种)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2.胶体胶体溶液电解质加热(1)胶体的性质与应用2.胶体胶体溶液电解质加热(1)胶体的性质与应用(2)Fe(OH)3

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具体操作:

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饱和FeCl3

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

胶体。(2)Fe(OH)3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原理:________(3)胶体分离与提纯的方法①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透过,用过滤的方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②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

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将所得溶液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3)胶体分离与提纯的方法①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胶体微粒[特别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3)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4)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是电中性的。[特别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基础测评1、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电解质: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B.酸性氧化物:CO2、SO2、NO2、SiO2C.混合物:铝热剂、干冰、水玻璃、盐酸

D.弱酸:氢碘酸、醋酸、碳酸、次氯酸答案:A基础测评1、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一氧化碳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碳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答案:B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透过滤纸④不能透过滤纸 ⑤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D.①③④⑥答案:C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4、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A.向饱和FeCl3溶液中逐滴滴加沸水,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B.向饱和FeCl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氨水,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即得到Fe(OH)3胶体D.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然后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答案:C4、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答5、关于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时纯净物,而胶体、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在河海的交汇处易形成沙洲(如珠江三角洲);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⑨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得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⑩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正确的组合是()A.③④⑤⑥⑧ B.③④⑥⑦⑧⑨ C.③④⑥⑦⑨ D.③④⑥⑦⑨⑩答案:C5、关于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答案:C解析:①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②错误,溶液、胶体、浊液都是分散系,是混合物;③正确,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粒子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④河水中含有泥土颗粒,形成胶体,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形成沉淀;⑤浊液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故错误;⑥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⑦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静置不会沉淀,故正确;⑧由水和其他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水是溶剂,所以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只作溶质,故错误;⑨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得硅酸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正确;⑩溶液属于稳定体系,胶体是较稳定体系,浊液不稳定,则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溶液最稳定,故错误。解析:①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考点一考向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组成的判断

[典例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高频考点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典例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应首先排除B项,该“碱剂”的水溶液应呈碱性,则可能是草木灰,因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

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答案: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方法技巧]纯净物、混合物的判断方法

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空气、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爆鸣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考向2物质的分类

[典例2]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

电解质: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B.

酸性氧化物:CO2、SO2、NO2、SiO2C.

混合物:铝热剂、干冰、水玻璃、盐酸D.

弱酸:氢碘酸、醋酸、碳酸、次氯酸考向2物质的分类 [典例2]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

解析: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包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等,故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均为电解质,故A正确;B.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而NO2和碱反应时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NO,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构成的是混合物,而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故为纯净物,故C错误;D.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酸为弱酸,而HI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为强酸,故D错误。答案:A 解析: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拓展演练】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

②HF、HI都属于弱电解质③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④明矾、冰醋酸、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⑤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④⑤B.②④ C.①②D.③⑤【拓展演练】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①胶体是混合物,而硅酸是纯净物,故不是胶体,而氯化铁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错误;②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少部分盐以及水,HI为强酸,故不是弱电解质,故错误;③Al2O3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性氧化物,故错误;④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构成的是混合物,而明矾、冰醋酸、四氧化三铁均由一种物质构成,故为纯净物,故正确;⑤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的物质,而葡萄糖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小于一万,故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正确。答案:A 解析:①胶体是混合物,而硅酸是纯净物,故不是胶体,而氯化铁2.南北朝时期炼丹家陶弘景在《陶隐居集》中记载了某种物质的鉴定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芒硝大同小异,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云是真硝石也。”这种物质是()

A.KNO3B.CuSO4·5H2OC.KMnO4D.Na2SO4·10H2O答案:A2.南北朝时期炼丹家陶弘景在《陶隐居集》中记载了某种物质的鉴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典例3](2018年河北廊坊统考)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A.全部C.只有①②③⑤B.只有②④⑤⑥D.只有③④⑤⑥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典例3](2018年河北廊坊统考)解析: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①可以实现;氢硫酸可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H2S+CuSO4==CuS↓+H2SO4,②可以实现;稀硫酸与醋酸钠溶液发生反应H2SO4+2CH3COONa===2CH3COOH+Na2SO4,没有水、沉淀和气体生成,③可以实现;氢硫酸和亚硫酸发生反应H2SO3+2H2S===3S↓+3H2O,④可以实现;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加,⑤可以实现;水和过氧化钠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⑥可以实现。答案:A解析: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①可以实现;氢硫酸可与[方法技巧]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方法技巧]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拓展演练】3.(2018届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某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②煤的气化与液化都是物理变化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⑤石墨和C60

是同素异形体⑥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③⑤⑥C.③⑤B.①②D.①③④【拓展演练】辨析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①通过化学变

解析:①同位素之间的转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②煤的气化与液化都是化学变化,错误;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正确;④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等,错误;⑤石墨和C60

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正确;⑥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油脂等均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答案:C 解析:①同位素之间的转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②煤的答案:C4.已知硅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图中转化关系。其中A是制造芯片和光电池的主要原料;B是含硅化合物中的一种气体;某些C可作干燥剂或催化剂的载体;D是一种黏合剂,能将磨砂玻璃粘在一起,E是一种酸性比H2CO3还弱的酸。4.已知硅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图中转化关系。其中A是制造芯片和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C、E的化学式:A___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____。(2)①~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离子反应的是__________试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答案:(1)Si;SiO2;H2SiO3(2)①③④;①;④⑤⑥ 解析:答案:(1)Si;SiO2;H列叙述错误的是(考点三分散系、胶体考向1分散系类型的判断与比较[典例4](2018年山东淄博检测)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

A.FeCl3

溶液与Fe(OH)3

胶体的外观都是澄清、透明、均匀的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C.光束通过淀粉溶液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则无此现象

D.溶液最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很不稳定,放置后很快生成沉淀..列叙述错误的是(考点三分散系、胶体)。 A.FeCl3

解析:A项,FeCl3

溶液与Fe(OH)3

胶体均为澄清、透明、均匀的分散系,正确;B项,半透膜允许溶液中溶质粒子通过,不允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通过,正确;C项,蔗糖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淀粉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D项,溶液最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时间稳定存在,错误。答案:D 解析:A项,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均为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1~100nm大于100nm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 或沉淀[方法技巧]“三”大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 大分子或巨大分子或分散考向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典例5](2018年广东检测)近年来,高铁酸钾(K2FeO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但在198℃以下是稳定的。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过程有()。①胶体的吸附②盐类水解③焰色反应④氧化还原反应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考向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典例5](2018年广东检测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考点透析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拓展演练】5.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显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般情况下,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

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作布朗运动D.—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光亮的

“通路”,前者则没有【拓展演练】5.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溶液显电中性,胶体的胶粒由于吸附作用而带有电荷,但胶体整体是不带电的.A项错误;通电时,溶液中溶质产生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B项错误;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及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都无规律.即作布朗运动,C项错误;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会,故当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光亮的“通路”,前者则没有,D项正确。答案:D 解析:溶液显电中性,胶体的胶粒由于吸附作用而带有电荷,但胶6.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米之间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三种分散系的颜色都相同,且均能与盐酸反

应,具有吸附性D.三种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6.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

解析: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和Fe(OH)3浊液呈红褐色,只有Fe(OH)3胶体有吸附性,FeC13溶液与盐酸不反应,C项错误。答案:C 解析: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和Fe(O(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观念

回归教材 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

1.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比较

(1)原子: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化学变化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回归教材化学变化保持物质化学性质(3)离子:带______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电荷电荷数游离态化合态

(4)元素:具有相同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所含有的元素。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

构成的。(2)元素:具有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

原子离子相同核电荷数(3)离子:带______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a.游离态:元素以

形式存在的状态。

b.化合态:元素以

形式存在的状态(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单质化合物(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5)元素拓展:同素异形体(1)

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

变化。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物理化学拓展:同素异形体(1)3.物质的分类(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物质的分类(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包含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________关系。(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包含按不同层次对物质[特别提醒]记住物质分类中的一些特例(1)纯净物和混合物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

和O3,金刚石和石墨。②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如CuSO4·5H2O、KAl(SO4)2·12H2O等物质。③同位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

与D2、H2O与D2O。[特别提醒]记住物质分类中的一些特例(1)纯净物和混合物①只(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Cu2O。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④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

为酸性氧化物,Al2O3

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⑤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3)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①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②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⑤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性质与变化的关系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特别提醒](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3)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们并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2.化学反应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八 化熔化、气化、 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 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3.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特别提醒](1)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渗析均为物理变化。

(2)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和液化等均为化学变化。[特别提醒](1)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三、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分散质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________,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三、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分散质 (1)概念:一种(或多种)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2.胶体胶体溶液电解质加热(1)胶体的性质与应用2.胶体胶体溶液电解质加热(1)胶体的性质与应用(2)Fe(OH)3

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具体操作:

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饱和FeCl3

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

胶体。(2)Fe(OH)3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原理:________(3)胶体分离与提纯的方法①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透过,用过滤的方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②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

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将所得溶液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3)胶体分离与提纯的方法①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胶体微粒[特别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3)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4)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是电中性的。[特别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基础测评1、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电解质: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B.酸性氧化物:CO2、SO2、NO2、SiO2C.混合物:铝热剂、干冰、水玻璃、盐酸

D.弱酸:氢碘酸、醋酸、碳酸、次氯酸答案:A基础测评1、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一氧化碳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碳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答案:B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透过滤纸④不能透过滤纸 ⑤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D.①③④⑥答案:C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4、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A.向饱和FeCl3溶液中逐滴滴加沸水,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B.向饱和FeCl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氨水,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即得到Fe(OH)3胶体D.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然后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答案:C4、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正确的是()答5、关于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时纯净物,而胶体、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在河海的交汇处易形成沙洲(如珠江三角洲);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⑨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得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⑩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正确的组合是()A.③④⑤⑥⑧ B.③④⑥⑦⑧⑨ C.③④⑥⑦⑨ D.③④⑥⑦⑨⑩答案:C5、关于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答案:C解析:①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②错误,溶液、胶体、浊液都是分散系,是混合物;③正确,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粒子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④河水中含有泥土颗粒,形成胶体,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形成沉淀;⑤浊液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故错误;⑥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⑦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静置不会沉淀,故正确;⑧由水和其他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水是溶剂,所以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只作溶质,故错误;⑨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得硅酸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正确;⑩溶液属于稳定体系,胶体是较稳定体系,浊液不稳定,则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溶液最稳定,故错误。解析:①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考点一考向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组成的判断

[典例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高频考点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典例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应首先排除B项,该“碱剂”的水溶液应呈碱性,则可能是草木灰,因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

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答案: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方法技巧]纯净物、混合物的判断方法

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空气、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爆鸣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考向2物质的分类

[典例2]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

电解质: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B.

酸性氧化物:CO2、SO2、NO2、SiO2C.

混合物:铝热剂、干冰、水玻璃、盐酸D.

弱酸:氢碘酸、醋酸、碳酸、次氯酸考向2物质的分类 [典例2]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物

解析: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包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等,故胆矾、一水合氨、硫酸钡、CaO均为电解质,故A正确;B.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而NO2和碱反应时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NO,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构成的是混合物,而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故为纯净物,故C错误;D.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酸为弱酸,而HI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为强酸,故D错误。答案:A 解析: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拓展演练】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

②HF、HI都属于弱电解质③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④明矾、冰醋酸、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⑤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④⑤B.②④ C.①②D.③⑤【拓展演练】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①胶体是混合物,而硅酸是纯净物,故不是胶体,而氯化铁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错误;②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少部分盐以及水,HI为强酸,故不是弱电解质,故错误;③Al2O3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性氧化物,故错误;④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构成的是混合物,而明矾、冰醋酸、四氧化三铁均由一种物质构成,故为纯净物,故正确;⑤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的物质,而葡萄糖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小于一万,故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正确。答案:A 解析:①胶体是混合物,而硅酸是纯净物,故不是胶体,而氯化铁2.南北朝时期炼丹家陶弘景在《陶隐居集》中记载了某种物质的鉴定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芒硝大同小异,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云是真硝石也。”这种物质是()

A.KNO3B.CuSO4·5H2OC.KMnO4D.Na2SO4·10H2O答案:A2.南北朝时期炼丹家陶弘景在《陶隐居集》中记载了某种物质的鉴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典例3](2018年河北廊坊统考)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A.全部C.只有①②③⑤B.只有②④⑤⑥D.只有③④⑤⑥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典例3](2018年河北廊坊统考)解析: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①可以实现;氢硫酸可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H2S+CuSO4==CuS↓+H2SO4,②可以实现;稀硫酸与醋酸钠溶液发生反应H2SO4+2CH3COONa===2CH3COOH+Na2SO4,没有水、沉淀和气体生成,③可以实现;氢硫酸和亚硫酸发生反应H2SO3+2H2S===3S↓+3H2O,④可以实现;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加,⑤可以实现;水和过氧化钠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⑥可以实现。答案:A解析: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①可以实现;氢硫酸可与[方法技巧]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方法技巧]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拓展演练】3.(2018届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某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②煤的气化与液化都是物理变化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⑤石墨和C60

是同素异形体⑥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③⑤⑥C.③⑤B.①②D.①③④【拓展演练】辨析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①通过化学变

解析:①同位素之间的转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②煤的气化与液化都是化学变化,错误;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正确;④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等,错误;⑤石墨和C60

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正确;⑥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油脂等均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答案:C 解析:①同位素之间的转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②煤的答案:C4.已知硅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图中转化关系。其中A是制造芯片和光电池的主要原料;B是含硅化合物中的一种气体;某些C可作干燥剂或催化剂的载体;D是一种黏合剂,能将磨砂玻璃粘在一起,E是一种酸性比H2CO3还弱的酸。4.已知硅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图中转化关系。其中A是制造芯片和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C、E的化学式:A__________、C__________、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