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_第1页
伶官传序教案_第2页
伶官传序教案_第3页
伶官传序教案_第4页
伶官传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案(通用7篇)

伶官传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学问目标:a把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力量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力量

b、把握词类活用的相关学问。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争论式相结合。

学法:同学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日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日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赐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观赏品尝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很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迩怼⒐鸥叩热宋筇谱谒孕也⒌贾掳苷夜氖肥怠:秃芏嗍费ъ乙谎费粜薇嘧肥榈哪康氖俏饨ǖ弁跆峁┩持尉楹屠芳洹r虼耍思切鹗肥抵猓钩3r浴奥邸薄ⅰ靶颉钡男问椒⒈碜约旱募狻1酒闶恰读婀俅非暗男蚵邸?br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与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提倡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谈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乐观培育、提拔、奖掖后进,闻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很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相互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白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沉迷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同学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六,课文上的学问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缘由。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同学争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缘由,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的谈论,表达了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最终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终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白“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剧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终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争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状况在传内已作了具体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终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1九、.介绍《新五代史》,推举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由于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举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何其衰也

得之易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害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

伶官传序教案篇2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义。

【文言基础学问】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②词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一词多义

【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隐藏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微小的。《采草药》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

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假如没有。《荆轲刺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不是。《岳阳楼记》)

【告】

迁矢先王,而告以胜利。(上报,报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知,陈述《鸿门宴》)

自告奋勇(表示,表明)

【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富。《滕王阁序》)

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

读chéng

盛以锦囊(装。)

2.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缘由。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莫非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缘由,虽然说是上天打算的,莫非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缘由”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缘由,和他失天下的缘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受:授,接受。古汉语中“受”“授”同源。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从事:一般的官员。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保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自于:由于。

译作:莫非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简单呢?还是推究那导致胜利和失败的缘由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忽微:极微小的事,“忽”和“微”都是微小的计量单位。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莫非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经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慧英勇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莫非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绽开争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胜利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害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劝说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实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足,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谈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解题指导】(思索和练习)

一.见【内容主旨】

二.1.(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胜利。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殊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会褒贬扬抑的立场,体会到鲜亮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1.关于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提倡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闻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沉迷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意于表面的富强。

[1]

伶官传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学问目标:A把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力量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力量

B、把握词类活用的相关学问。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争论式相结合。

学法:同学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会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日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日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赐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观赏品尝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很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索本文体裁。

同学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同学关心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推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索。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同学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假如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接下来应当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假如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解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解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解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缘由,“衰”又是由于什么缘由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胜利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其次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胜利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采纳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同学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假如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遗忘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遗忘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假如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留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老师赐予补充订正。

八、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投影片二)

时间大事道理

盛衰之理盛(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926年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害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1]

伶官传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依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三)熟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缘由,虽然说是上天打算的,莫非不也是人为的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其次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其次个相当于“呢”。莫非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简单吗?还是推究那胜利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3.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微小的事。“忽”和“微”都是微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其次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经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慧英勇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莫非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谈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意于表面的富强。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缘由,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很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比鲜亮,论点特别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由于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具体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终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足,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叉,陈述句与反诘句交叉(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日应当如何评价?

分析: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假如依据的观点加以推论,好像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状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缘由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峻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肯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日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肯定的借鉴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作业。

预备性的提问: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留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最终灭梁。)

(二)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悟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

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成功和失败的状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白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争论。

结论是:重点说“衰”。

[1][2][3][4][5]下一页

[1]

伶官传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谈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谈论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同学: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同学或老师作出评判。

2.同学: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老师:假如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画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的政治抱负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爱好,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朗读课文:同学朗读,老师正音。

2.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别用法。(幻灯)

字:原——推究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本——考察

乃——你其——肯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胜利——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相互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老师留意答疑。

(二)

1.思索: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学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白。(同学说)

提示:参照课文解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索: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采纳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同学答)

参考答案:(老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同学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老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最终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索:从论证角度上考虑,实行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索: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同学:用现代汉语将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老师:留意订正错误。

6、老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根据“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谈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索: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同学: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意于表面的富强。(板书)

留意:引导同学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需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同学的乐观性。

首先让同学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把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写作意图。

让同学敏捷运用成语。3.

课堂延长

1.思索: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遗忘,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同学进行制造性思维。

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3.课后作业

1.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把握课文中特别的文言句式。

3.完成思索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最终报仇

(正)

虽曰天命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祸害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失败也由人(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1]

伶官传序教案篇6

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

★★★★观点鲜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其次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和衰状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第四段详细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缘由,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剧烈的句式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剧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剧烈的感情颜色。壮哉,在赞美中有轻视;衰也,在惋惜中有责备,都表达了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亮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和“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足,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尾处,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字词部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名词作动词,讲究

忧劳可以兴国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

而告以胜利胜利,形容词用作名词,胜利的消息

祸害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欧阳修诗词名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佳节,情侣相见,无论情还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不仅写行人越走越远,还写出了情思离愁越来越长,使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天的风吹着竹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思妇长夜不眠,听着这些声音,便产生了离愁别苦。拟人化的手法,触景生情之笔。

邮箱:

[1]

伶官传序教案篇7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学问目标:A把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力量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力量

B、把握词类活用的相关学问。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争论式相结合。

学法:同学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会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日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日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赐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观赏品尝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很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索本文体裁。

同学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同学关心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推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索。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同学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假如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接下来应当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假如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解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