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电教片2009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电教片2009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电教片2009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电教片2009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电教片200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学习提纲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与实践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类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我国古代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万物之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朱熹等)和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王守仁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马哲是关于自然、和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或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马哲产生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1、马哲产生的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2、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4、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5、思考并论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哲之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实现途径和条件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1、联系和发展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3、唯物辩证法的内容:1)原因和结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3)本质与现象,4)可能与现实,5)形式与内容4、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论述题:P37) 2、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与过程;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实践和认识1、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3、科学实验3、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理性→实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P59-60)6、认识与真理(P6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认识的辩证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五阶段。1987年的党十三大上提出,中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政治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5、观念结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理论(上层建筑)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思想1、精髓:实事求是2、产生的时代背景:革命与战争(1927至1949是主要历史阶段)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4、“毛泽东思想”这个词由王稼祥提出5、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历史回顾:1840、1911、1919、1921、1927、1935、1945、1949、1956、1966、1976理论体系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1、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2、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3、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4、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4、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1、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2、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3、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4、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5、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四、关于政策和策略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2、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3、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4、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5、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毛泽东思想第二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P95)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7、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P99)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秋收起义。第一次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4、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5、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共和国主席。6、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党内领导地位。7、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8、1946年的《五四指示》文件规定: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9、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1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第四章统一战线理论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首次国共合作,主要革命对象是军阀(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革命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5、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我国外交的五项原则)6、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概括了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第五章党的建设1、党的思想建设:1)根本任务: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2)基本内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延安整风(P126)]2、党的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3、党的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简介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

1929年,同张云逸等人发动百色起义。1931年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3月至6月,邓小平同毛泽潭、谢唯俊、古柏四人被“左倾”分子错误批判;1934年至1949年,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5年的遵义会议恢复党内职务)1952年7月,邓小平调到中央,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1969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1973年,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6年,“四人帮”诬陷邓小平,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邓小平理论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4、主要形成时间:1978年到1992年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理论体系1、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4、发展动力:改革开放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6、政治保证与战略步骤7、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8、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义”2、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4、“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1992南方谈话中提出。相关知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探1、走自己的路。时间:1956年4月至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重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结果:大多数政策未付诸实施,有的政策在实践中没坚持2、大跃进:1958—1960(左的路线)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主要表现: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浮夸风:从湖北“刮”起,从地方到中央!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超英赶美”、人多力量大!3、人民公社: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4、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提出过程:1)雏形: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明确提出: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时。3、劳动者(人)

生产力

生产资料(工具、机器)

劳动对象(产品,材料)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88)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1、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1992年)——健康发展才是硬道理!2、思考:1)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2)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提出过程:1981年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2、基本路线:“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3、基本纲领:(1)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十三大报告提出)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改革开放1、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2、改革的突破口:(1)首先在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突破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2)兴办经济特区3、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机制特点: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市场机制特点: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4、全方位开放的中国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3)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4)步骤:兴办特区、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一、围绕“雇工问题”的争论“傻子瓜子”与“陈志雄承包鱼塘”二、深圳特区的“租界风波”“蛇口工业区”初建风波三、海南“洋浦风波”“土地大面积承包给外商”——70年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政治:

1、国体:人民主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政治协商制度: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4、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其它理论1、“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广大人民群众3、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4、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基本国策1、计划生育(82)2、环境保护(83)3、对外开放(84)4、一国两制(85)5、保护耕地(92)6、市场经济(92)7、男女平等(95)8、科教兴国(96)9、节约资源(07)三个代表重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时间:十六届三中全会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生产和对外开放相关链接:中共一大至十七大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代表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等12人。7月31日转至绍兴南湖。选举陈独秀任书记。中共二大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代表李震瀛、施存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中共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40多人出席。主要解决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问题,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三大法宝之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中共四大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中共五大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等82人出席。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相关链接:[八七会议]中共六大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李维汉、任弼时留守,负责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为留守中央秘书长。)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中共七大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代表共755名。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八大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代表1026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共九大中共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代表1512人。毛泽东致开幕词,林彪作政治报告。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林彪为副主席。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中共十大中共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代表1249人。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修改的党章,选举了由195名委员和12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副主席。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中共十一大中共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代表1510人,华国锋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但没有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中共十二大中共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