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_第1页
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_第2页
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_第3页
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_第4页
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黎城市发展与总体布局研究建筑学院城市规划1001袁琳20100220122韩静艳20100920206赵伟坚20100220124阚天宇20100720105巴黎城市发展与总体布局研究建筑学院城市规划1001引言

巴黎,这座遐迩闻名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她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魅力在世界城建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世界大都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引言巴黎,这座遐迩闻名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目录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三现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目录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1远古时代的巴黎1.2巴黎城市诞生1.3外族入侵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2.1早期城市扩张2.2巴洛克时期

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远古时代的巴黎

公元300年前,塞纳河上,一个叫西岱的江心小岛聚居着一个叫赛尔特的巴西西人部落,并开始向塞纳河的北岸拓展,形成更大范围的村落。

塞纳河——多民族聚居地周围的天然“城墙”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远古时代的巴黎塞纳河——多民(2)巴黎城市诞生

罗马人入侵地中海沿岸地区,并建立了称之为高卢的罗马行省。在塞纳河左岸地区建造了一座新城—吕戈戴斯。在西岱岛上,围绕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发展起来的格网状传统空间组织形式,是巴黎城市建设中最早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和规划设计的实例。

罗马人自恃强大,罗马城池吕岱斯——没有城墙的城市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图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图1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3)“高卢——罗马人”时期的巴黎城及外族入侵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奴隶起义,在遭受到一系列的苦难后,人们意识到城市防御的重要性,并立即着手修筑城墙。

公元360年,罗马总督把吕戈戴斯城正式命名为巴黎(PARIS),从此这座城市就被称作巴黎,并一直沿用至今。

罗马一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图第一道城墙——高卢罗马城墙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3)“高卢——罗马人”时期的巴黎城及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西岱岛网格状第一道城墙小结: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西岱岛小结: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早期城市扩张(公元5世纪一15世纪)

中世纪早期的法兰西王国的王朝都定都于巴黎。作为帝国的首都,巴黎已经成为西欧地区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相当混杂的居民,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迅速膨胀起来之后,卡佩王朝统治者宣布卡佩家族永远定都巴黎,。至此,巴黎成为法国政治中心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中世纪早期的法兰西王国的王朝都定

防御堡垒、修道院、教堂和设防桥梁

公元8世纪末,巴黎已发展成为西方基督教中心。9世纪,,来自北方的威金人从水路入侵高卢,此时国王权势渐弱、教会权力上升的时期,

教区成为巴黎城市发展的核心。12世纪,国王路易十二决定修建新的城市防御工程,在此期间,城市沿塞纳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

圣·维克多修道院防御堡垒、修道院、教堂和设防桥梁圣·维克多修

菲利普·奥古斯特时期的巴黎城区图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早期城市扩张(公元5世纪一15世纪)13世纪的菲利普·奥古斯特城墙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菲利普二世办了下令扩建和加固了巴黎的城墙。依地形蜿蜒起伏,除住宅外还有牧场、农田和菜园,以保证城市在被困情况下仍能维持食品供应。

菲利普·奥古斯特时期的巴黎城区图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3世

14世纪的查尔斯五世城墙

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新的城市发展很快便突破巴黎城墙的禁锢,沿交通干道延伸。为了应对来自英国的威胁,国王查尔斯五世于1356年下令修筑新城墙。不仅起防御作用,同时也界定了城市范围。巴黎城墙一景14世纪的查尔斯五世城墙巴黎城墙一景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路易十三时期的巴黎市城区图

17世纪路易十三城墙——黄色战壕

1634年国王路易十三下令修筑被称为“黄色战壕”的新城墙,大片土地、特别是农田被划归城市,经地块划分后用于城市建设。城墙在整体上呈多边形。新城墙的建设历时一个世纪,但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35年;此后,城市又在城墙外继续发展起来。1650年巴黎出现了一种为公众服务的四轮马车,加速了城市的扩张。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路易十三时期的巴黎市城区图17世纪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

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这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多条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这些纪念性建筑同主要干道、广场等联系起来,形成轴线。17世纪形成的巴黎轴线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

路易十四与巴黎城建设的空前发展路易十四作为一个专制君主,极度强化王权,好大喜功。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巴洛克风格轴线环线放射路易十四时期开敞的城市鉴于查尔斯五世城墙已丧失其应有功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将其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大街(即新林荫大道)。路易十四作为一个专制君主,极度强化王权,好大喜功。2中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路易十六时期巴黎市城区图18世纪寿命短暂的包税人城墙

为了以国家和城市的名义向进入首都的商人征收赋税,巴黎的包税人提出修建新城墙的建议,与此同时,因为城外没有赋税,生活比城内便宜得多,所以吸引了大批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在此定居,郊区市镇得以迅速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推翻路易十六统治的同时,也打破了包税人城墙设置的重重障碍,城市继续向北和向东扩展。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路易十六时期巴黎市城区图18世纪寿命短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突破城墙巴洛克轴线小结: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突破城墙小结: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789-1900)1.法国大革命对巴黎城市的影响2.拿破仑时期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789-1900)1.法国大

1.法国大革命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和法国民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创了自由平等的精神,打破了臣民和帝王的从属关系,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共和国。

但从法国大革命对巴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层面来看,有革命狂热行动时对巴黎历史建筑与文物的毁坏,在大革命期间,由于战乱频仍,巴黎城市许多历史建筑遭到损坏。

1.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和2.拿破仑时期滑铁卢与19世纪的蒂埃尔城墙

在1841~1845年新建了巴黎的最后一道城墙——蒂埃尔城墙,除防御功能外,蒂埃尔城墙同样具有经济功能。由于城墙外拓,在包税人城墙和新城墙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从950米到3公里不等的“无赋税”区,相对低廉的生活消费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来此聚居,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但是这个地区的城市化是在没有规划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发展起来的。

从1830年起,工业革命在法国兴起,全国掀起修建铁路的高潮,当时修建的铁路网,所有线路的终始站都设在巴黎市区。新建的6个大型火车站成为巴黎市新的景观建筑。但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找工作,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差。

2.拿破仑时期滑铁卢与19世纪的蒂埃尔城墙从1830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

在拿破仑三世时期,乔治·奥斯曼主持巴黎市政建设的17年,拆除大量破旧的建筑,开通了多条城市干道,这一时期他对巴黎做了详细的总体改造规划,奠定了巴黎市区街道的基本结构和城市肌理。巴黎改造之前和改造规划图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巴黎改造之前和改造规划图改建的背景:1)经济发展很快2)人口增长迅速3)城市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5)出于经济、政治的目的进行改建需要解决的问题:(1)交通(2)卫生

(3)社会和谐改建的背景:1)经济发展很快需要解决的问题:(1)交通改建内容:

1交通:——道路网(循环系统):竖向设计&开辟新路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行路。“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其西端与爱丽舍田园大道联成巴黎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1850到1870年间巴黎市中心新建或改正的道路奥斯曼对规划改建的现代巴黎进行了一个分区化的过程,从核心向外螺旋式划分为20个区。改建内容:奥斯曼对规划改建的现代巴黎进行了一个分区化的过程,“十大字”主要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两条环路:内环——在塞纳河以北,大体沿原路易十三和查理五世时期的城墙遗址;以南为圣·日耳曼大街;外环——为拆除1785年城墙后建成的大街。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或街道的对景位置上。“十大字”主要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两条环路:内环——在塞纳

2美化巴黎城市面貌。

奥斯曼的都市计划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

重视绿化建设,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建设了滨河绿地和花园式林荫大道。2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城市“呼吸”系统——城市绿色空间

改造:梭蒙公园,卢森堡公园第二级:城市公园新建:肖蒙高地公园、蒙苏里公园

公共小花园:小巧简朴但数量众多,均匀地散布在各个街区填补街区中的边角剩余空间1、从上到下,分级:

第一级:城市周边的公园,位于巴黎西北的布洛涅森林和东部的凡桑森林。南北部各建一处公园。

开敞的、园林化的散步场所:哈内拉赫、香榭丽舍……

第三级:绿化庭院:女王庭院、圣马丁运河……

绿化广场和台地:王宫广场、马德雷纳……

林荫道城市“呼吸”系统——城市绿色空间1、从上到下,分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如建造了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自来水供应并且增加水压等。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如建造了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4、独立设施与街道设施墓地:城市外围规划一个大型公墓,通过一个铁路系统与所有医院相连接。采用新的城市行政结构,从管理层次上变革。同时,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至此,巴黎市区的城市形态基本定型,其特征如下:1.在高度或体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建筑物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性建筑统领全区2.各建筑物间的组合形式呈规则几何形且各组间多呈闭合状态。3.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地带内,均为绿化园林区(带)。4.城市的各交通枢纽均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的布局形式。各交通枢纽间均以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相连,且每条大街都通向一处纪念性的建筑物。4、独立设施与街道设施至此,巴黎市区的城市形态基本定型,其特

蒂埃尔城墙——巴黎的最终边界

1859年,拿破仑三世意欲扩大巴黎的规模,将边缘地区并入巴黎版图,城市边界被延伸至蒂埃尔城墙脚下的开阔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古老的城墙陷入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此后不久,城墙墙基成为巴黎人休闲散步的场所。霍斯曼在巴黎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时,部分巴黎居民曾不得不迁移至蒂埃尔城墙内缘的所谓非建设性军事区内,至1926年非军事区内的居民数量达到42,300人。但真正的拆除工作至1932年告一段落。

蒂埃尔时期(1841一1845)巴黎城墙示意图蒂埃尔城墙——巴黎的最终边界蒂埃尔时期(184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近代时期的巴黎郊区景观复杂混乱13~20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郊区化的“小空间”最后消失的城墙成为巴黎的边界在城墙原址上出现若干林荫大道和一条环城公路小结:近代时期的巴黎郊区景观复杂混乱小结:三现代巴黎城市建设(公元1900至今)

1、1934年Prost规划2、1956年的PARP规划3、1960年的PADOG规划4、1965年SDAURP规划5、拉德芳斯新城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7、1994年SDRIF规划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三现代巴黎城市建设(公元1900至今)1、1934年Prost规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PROST规划旨在对巴黎地区向郊区膨胀的现象进行控制从区域高度对城市建成区进行调整和完善。规划提出放射路和环路相结合的道路结构形态。5条主要干道以巴黎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向法国腹地辐射,以联系首都和其他国内及欧洲重要城市。无序的郊区蔓延毁掉了大片森林、绿地,规划提出严格保护现有森林公园等绿地和重要历史景观地段,并在规划区内建设新的休闲游乐场所.以备将来建设公共设施的用地之需。为了抑制向郊区蔓延,规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1、1934年Prost规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PR2、1956年的PARP规划

战后10年人口和经济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不平衡分布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1956年.

对1934年的PROST规划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简称PARP规划)。

通过划定城市建设区范围来限制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的扩展,并同时致力于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提高郊区密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在城市聚集区外缘建设配备良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卫星城与中心区之间利用大片农业用地相互分隔,又通过公路和铁路交通相互联系

在郊区建设拥有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的相对独立的大型住宅区2、1956年的PARP规划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3、1960年的PADOG规划

1958年法国通过颁布法令开辟“优先城市化地区’促进了大型住宅区在巴黎郊区的建设.致使巴黎城市聚集区的蔓延发展没有减缓的趋势。为此,戴高乐政府制定了新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总体计划))(简称PADOG规划)。

PADOG规划认为未来巴黎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不是空间上的扩展而是对现有建成区的调整.建议利用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来向郊区转移,以疏散中心区压力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极核来重构城市郊区通过鼓励巴黎地区周边城市的适度发展或在巴黎地区以外新建卫星城镇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3、1960年的PADOG规划4、1965年SDAURP规划1965年制定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

1965年是巴黎地区城市规划的转折点。巴黎地区城市规划实现了从“以限制为主“到“以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的转变。4、1965年SDAURP规划基于人口规模从900万人增长到1400万人和建成面积从1200平方公里扩大到2300平方公里的预测.规划者制定了新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

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以遏制城市化蔓延的加剧

改变原单一中心城市格局,在巴黎近郊原有基础较好的地点建立了9个新的商贸、服务、交通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减轻原市中心负担,实现巴黎市内人员和货物的分流。主要交通线路的走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形态布局,将新的城市建设沿重要交通干线布局,形成城市发展轴线.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方向发展,形成带形城市;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新城,沿塞纳河两岸组成两条轴线.

保护和发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基于人口规模从900万人增长到1400万人和建两条切线发展轴形成以RER为轴线的新城格局两条切线发展轴巴黎新城集中在巴黎周边40km~50km范围内,一般选择原有城镇较为密集的地区率先发展。新城目标:1、重建郊区(集中人口和服务设施)2、减少老城市内的交通和就业压力3、建立真正的城镇(有完善的商店和服务设施)4、成为城市和地区规划的典范。新城内部——没有污染的纺织、食品、电子和印刷工业。靠近住宅区——用地10-40hm²的小工业区。城市边缘——大型工业企业。沿铁路的特定区位——仓库、市政设施、主要构筑物和垃圾处理厂等。母城与新城位置分布图巴黎新城集中在巴黎周边40km~50km范围内,一般选择原有新城以RER轨道交通干线站点为中心,由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开敞空间构成相对比较独立完善的新的城市中心。新城之间利用保护绿色空间(森林、水体)形成天然屏障,新城之间与巴黎交通联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公共交通由轨道交通(地区铁路、RER轨道交通干线)、常规公共汽车共同承担。

极力谋取就业、住宅和人口之间的平衡,强调工业、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以便为居民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资讯、通信、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新城中心,以使得新城居民与巴黎老城同等待遇。

新城建设原则功能布局:相对集中或独立,主要功能布置在带状结构的轴线上。布局形态:沿快速公路和铁路,采取带状的布局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巴黎的自然条件和特点,较好的保护绿地和农业用地,并协调现有的居民点网络)。

新城以RER轨道交通干线站点为中心,由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区内主要改建了5个区,在其中接近市区边缘的两个区建了一些高层建筑。

1969年以后,又在市中心进行了一些改建尝试,如重新进行圣·马丹运河区和中央商场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等。

城市外围部分,除完成高速环行公路(1961~1972)外,70年代起,开始在香榭丽舍主轴延长线上建设新的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区内主要改建了5个区,5、拉德芳斯-----巴黎“曼哈顿”重建后的拉德芳斯拉德芳斯是巴黎都会区首要的中心商务区,位于巴黎城西的塞纳省,邻近塞纳河畔纳伊。座落在自罗浮宫中央广场延伸的历史轴线上,因此也成为巴黎市的延伸,更成为大巴黎拉德芳斯行政区域发展动力的象徵。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公共运输系统、完整的都市计划及高生活水准的前提使拉德芳斯得天独厚成为欧洲最完善的商务区,拉德芳斯是法国经济繁荣的象征。它拥有巴黎都会区中最多的摩天大厦,除此之外地标建筑新凯旋门即座落于此。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思想,是法国回应美国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建设。代表性建筑——大拱门5、拉德芳斯-----巴黎“曼哈顿”重建后的拉德芳斯巴黎城市机理的延续和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巴黎城市空间规划的特色体现在它独特的自然空间形态,及通过轴线的延伸和建立张拉力的方法延续城市的肌理。巴黎历史上都是自中心向外扩展,文物古迹大多集中于核心区,为高度控制严格的地区。位于老城区的艾菲尔铁塔是城市的制高点。高层建筑随着城市的扩张,在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形成了中间低四周渐高的城市轮廓线。拉德芳斯使巴黎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在紧邻巴黎城外形成一个风貌与地区截然不同的区域。巴黎城内多个里程碑的建筑之间及诸多广场中央的纪念性建筑间建立了张拉力线。城市交通枢纽多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布局。街道空间结合纪念性建筑物,形成别具一格的巴黎街景。大多数建筑为多层,布局严整,密度适宜,此外由于色彩上的统一与和谐使得新旧建筑在对齐、体型处理、屋顶退后等方面取得协调,城市的整体性得以显现巴黎城市机理的延续和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巴黎城市空间规划的特色巴黎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及时调整行政区划通过建立副中心和新城,实现区域平衡整体发展重视绿化和交通建设,促进区域健康发展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机构,制定法规和经济措施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巴黎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及整个国家的区域平衡巴黎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及时调整行政区划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

1977年3月,通过了巴黎市区的整顿和建设方针,根据老市区和市区边缘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规划控制:①在相当于18世纪时巴黎的老市区范围内,主要是保护历史面貌,发展步行交通。②在19世纪形成的范围内,主要加强它的居住区功能,保护19世纪形成的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面貌。③市区边缘,主要发挥它的居住区功能,加强区级中心,发展商业活动。

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

1977年3月,通

法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于对城市发展进行战略指导,确定城市未来重要建设项目及其选址,总体规划只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或大城市制定。

1977年制定的巴黎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重大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的选址、用地规模:(2)城市空间体系的确定,包括绿地、广场、街道系统:(3)需要更新的城市地区的位置、功能定位。法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于对城市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7、1994年SDRIF规划打破行政边界的隔阂,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1、重视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人员和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合理分配,使巴黎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非物质资源的优势;2、在巴黎盆地和巴黎地区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发挥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对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因素的关注体现在城市空间整合、自然空间保护、交通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倡区域在不同层面上的平衡发展。空间布局原则:多中心的巴黎地区区域空间调整的重点:新城建设和近郊空间重组加强区域整体性的重要手段:加强调不同层次城市极核在规模、功能和区位上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协作7、1994年SDRIF规划完善郊区极核的规模、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完善郊区极核的规模、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大巴黎计划是法国萨科齐总统上任不久后提出的巴黎城市建设新规划,该计划是在巴黎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建筑受限制,同时在兼顾巴黎古老建筑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所涉及区域原指巴黎大区,即包括凡尔赛、枫丹白露、戴高乐机场以及迪斯尼乐园等巴黎周边地区,居住人口达1500万,GDP约占法国GDP总量的30%。

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

“大巴黎计划”旨在打破目前大巴黎城市化地区因行政划分过细造成的城市空间发展的分散与失衡.试图通过促进国家与地方以及大巴黎各市镇之间的联合,以更具统一性的发展目标促进城市化区域的和谐与整体发展,从而形成对内协调对外竞争的城市发展战略.

规划的主要内容:1.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2.利用城市近郊区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3.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新城。4.建设发展区域性交通运输系统。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大巴黎计划是法国萨科齐总统上任不久后提出的巴黎城1000个工程项目――大量分布在巴黎郊区

规划的主要内容:1.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2.利用城市近郊区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3.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新城。4.建设发展区域性交通运输系统。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1000个工程项目――大量分布在巴黎郊区带状公园、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多元化中心――新的北轴线。从左至右:现下卫星图、带状公园、新发展区、基础设施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减少高楼,给市民更宽阔的视野带状公园、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元化中心――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

北轴线―一个新的公共场所,也是未来城市一个枢纽的例子。地处北部花园和丹尼斯大街之间,新的带状公园长达7公里,包括新的公共场所、横向道路、一座基础设施(能源、可再生能源、垃圾、综合回收和物流中心)。全新的设施有助于未来巴黎西北部的资源合理利用、高速发展、市民集会。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北轴线―一个交通网络规划――加强郊区交通运输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克利希苏布瓦区:建造成为一个综合区德方斯街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区,并建造一个新的巴黎-里昂间高速火车站和西环路位于铁路系统之上的带状公园和公共设施。交通网络规划――加强郊区交通运输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利用主动脉式的铁路系统调整地区密集程度和促使不同种族人群共生。带状公园、新城乡道路、城市新技术(能量、垃圾、回收、综合物流)、新设备和加强的交通系统让巴黎都市的人们拥有一个资源合理的未来。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利用主动脉式的铁路系统调整地区密集程度和促使不同种族人群共生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北京和巴黎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城,二者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都面临着旧城更新与保护问题。巴黎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发展与保护得较好的城市之一。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北京和巴黎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背景北京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80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城址一直变换巴黎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1200多年的建都史塞纳河上的城岛发展起来的城址基本没变背景北京国家的首都巴黎国家的首都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规模北京定都之时有全面完整的规划城市道路正向规制有序的方格网体系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808平方公里,人口约1249.9万以中轴线和宣武门大街为界,分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巴黎基本上是种无序的自发增长城市道路杂乱的网状格局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95万以城岛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排列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规模北京定都之时有全面完整的规划巴黎基本上城市的选址城市的选址城市的总体布局北京与巴黎相同点旧城布局轴线构图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石岸的卢浮宫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若公园)。城市的总体布局北京与巴黎相同点旧城布局轴线构图城市新城和老城的关系两种模式新城围绕着旧城发展,成同心圆状向外扩大新区偏向旧城一侧或两侧发展北京和巴黎对于巴黎:“平行巴黎”动摇了同心辐射发展的传统观念,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北京:“梁陈方案”对形势更为严峻的北京来说,或许不无启迪作用。城市新城和老城的关系两种模式新城围绕着旧城发展,成同心圆状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北京北京的城镇体系模式是以市区为主体,分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市区一卫星城一中心镇一一般建制镇”级。市区内为分散集团式布局卫星城主要为远郊地区的核心城市中心镇是指对周围地区具有定的经济或行政管理辐射功能并进行重点规划建设的建制镇巴黎巴黎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为“老区一副中心一卫星城平衡城市”四个级别是根据距离旧城区的远近来划分的区域布局,实际上是起到分散人流、减轻旧城压力约作用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北京北京的城镇体系模式是以市区为主体,分成大城市的主要轴线北京北京目前的南北向主轴线(大红门一永定门一前门一天安门广场一故宫一景山一钟鼓楼一止中轴新区)与东西向长安街相交于天安门广场巴黎巴黎的东西向主轴(卢浮宫一丢勒皇花园一协和广场一香榭里舍大街一戴高乐广场一雄师大街一技·德方斯新区)则与波旁宫一协和桥一协和广场一马德兰教堂轴线相交于协和广场共同点:城市主要轴线皆有与之垂直相交的副轴,并以此确定城市中心广场的位置;广场的中心都布置了纪念碑;两个城市的主轴线上都布置了最重要的建筑群城市的主要轴线北京北京目前的南北向主轴线(大红门一永定门一城市中心轴的现代演变北京北京自从明清两代定型之后,除了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和尚在规划建设之中的北轴线外,在中轴线上并没有更多的拓展,北京的城市固有的特色和原来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巴黎巴黎的城市轴线是从无到有,处在不断丰富与积累。城市中心轴的现代演变北京北京自从明清两代定型之后,除了天安门北京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群(如故宫、景山)大都采用院落式布局,中轴本身并不能自由穿行,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巴黎巴黎轴线主要由道路组成,本身具有开放的特点,通透性很强。封闭空间造成的遮挡与交通不便显然是造成建筑识别率低的根本原因。北京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群(如故宫、景山)大都采用院落式布城市轮廓线及其保护比较轮廓线的特色北京和巴黎两座城市历史上均为水平方向发展于平缓的城市轮廓线之间点缀着若干制高点,以此确定轮廓线的节奏并形成市内主要的景观视廊。轮廓线的保护北京和巴黎历史上都是自中心向外扩展。文物古迹大部集中在核心区,因而此区高度控制最严格。高层建筑往往随着城市的扩张在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由此形成了中间低、四周渐次升高的所谓"锅底形"的城市廓线。城市轮廓线及其保护比较轮廓线的特色北京和巴黎两座城市历史上均轮廓线特色北京从建筑上看,北京自元代建都至清朝末年,由于主要采用木构,城内建筑多为一层的四合院民居。紫禁城内的建筑虽等级高,开间、面阔、高度都大于普通百姓民房,但多数仍为一层。北京地形平坦,制高点主要由建筑本身决定。所以北京的廓线布局非常规则。巴黎采用砖混结构,住宅大多为6层左右的公寓式楼房,和北京相比城市建筑要高出许多。由于采用了钢铁,作为城市制高点的建筑一一埃菲尔铁塔高300多米,远远超出高40多米的景山。巴黎的地形就要复杂得多。不仅有塞纳河贯穿全城,两岸也是地形起伏有很多小丘,城市制高点的几个建筑都是随地形布置,建在自然山顶上,没有什么规律。轮廓线特色北京从建筑上看,北京自元代建都至清朝末年,由于主要轮廓线保护北京北京的建筑高度控制相当于控规深度。以故宫和皇城为核心逐步向外提高。认识到高度控制对城市轮廓线的保护较晚(比巴黎晚了2个世纪)北京的建筑高度控制实际很多没控制住巴黎巴黎的建筑高度控制采用最大高度限制法。认识到高度控制对城市轮廓线的保护较早(历史可上溯到17和18世纪)巴黎的高层建筑大都位于新区轮廓线保护北京北京的建筑高度控制相当于控规深度。以故宫和皇城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总结文物建筑及其环境,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早期的巴黎基本上是自发形成,没有严格的规划。但由于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积累使城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厚;通过原有城市轴线的延伸和新轴线的开发使城市面貌越来越丰富。老的东西得到精心保护新的东西还在不断增加它们都被作为各个时代的标记保存下来。

和巴黎相反,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了一份非常丰厚的遗产,以后虽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总的来看,我们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更多地却是抹掉前人的痕迹。总结文物建筑及其环境,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一种不参考文献1雅克•达洛茨《法兰西百年历史文献记述•巴黎•1886~1996》2张京样:《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6》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世界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编写组编:《世界大城市规划与建设6》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4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5钟纪刚编著:《巴黎城市建设史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2(美〕芝福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6》北京:中日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6L"贝纳沃罗著:5世界城市史6,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1雅克•达洛茨《法兰西百年历史文献记述•巴黎•188THEENDTHANKS!THEENDTHANKS!巴黎城市发展与总体布局研究建筑学院城市规划1001袁琳20100220122韩静艳20100920206赵伟坚20100220124阚天宇20100720105巴黎城市发展与总体布局研究建筑学院城市规划1001引言

巴黎,这座遐迩闻名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她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魅力在世界城建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世界大都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引言巴黎,这座遐迩闻名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目录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三现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目录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1远古时代的巴黎1.2巴黎城市诞生1.3外族入侵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2.1早期城市扩张2.2巴洛克时期

一古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远古时代的巴黎

公元300年前,塞纳河上,一个叫西岱的江心小岛聚居着一个叫赛尔特的巴西西人部落,并开始向塞纳河的北岸拓展,形成更大范围的村落。

塞纳河——多民族聚居地周围的天然“城墙”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1)远古时代的巴黎塞纳河——多民(2)巴黎城市诞生

罗马人入侵地中海沿岸地区,并建立了称之为高卢的罗马行省。在塞纳河左岸地区建造了一座新城—吕戈戴斯。在西岱岛上,围绕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发展起来的格网状传统空间组织形式,是巴黎城市建设中最早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和规划设计的实例。

罗马人自恃强大,罗马城池吕岱斯——没有城墙的城市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图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

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罗马-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图1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3)“高卢——罗马人”时期的巴黎城及外族入侵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奴隶起义,在遭受到一系列的苦难后,人们意识到城市防御的重要性,并立即着手修筑城墙。

公元360年,罗马总督把吕戈戴斯城正式命名为巴黎(PARIS),从此这座城市就被称作巴黎,并一直沿用至今。

罗马一高卢时期巴黎地理状况鸟瞰图第一道城墙——高卢罗马城墙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3)“高卢——罗马人”时期的巴黎城及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西岱岛网格状第一道城墙小结:1早期胚胎时期的巴黎西岱岛小结: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早期城市扩张(公元5世纪一15世纪)

中世纪早期的法兰西王国的王朝都定都于巴黎。作为帝国的首都,巴黎已经成为西欧地区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相当混杂的居民,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迅速膨胀起来之后,卡佩王朝统治者宣布卡佩家族永远定都巴黎,。至此,巴黎成为法国政治中心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中世纪早期的法兰西王国的王朝都定

防御堡垒、修道院、教堂和设防桥梁

公元8世纪末,巴黎已发展成为西方基督教中心。9世纪,,来自北方的威金人从水路入侵高卢,此时国王权势渐弱、教会权力上升的时期,

教区成为巴黎城市发展的核心。12世纪,国王路易十二决定修建新的城市防御工程,在此期间,城市沿塞纳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

圣·维克多修道院防御堡垒、修道院、教堂和设防桥梁圣·维克多修

菲利普·奥古斯特时期的巴黎城区图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早期城市扩张(公元5世纪一15世纪)13世纪的菲利普·奥古斯特城墙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菲利普二世办了下令扩建和加固了巴黎的城墙。依地形蜿蜒起伏,除住宅外还有牧场、农田和菜园,以保证城市在被困情况下仍能维持食品供应。

菲利普·奥古斯特时期的巴黎城区图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3世

14世纪的查尔斯五世城墙

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新的城市发展很快便突破巴黎城墙的禁锢,沿交通干道延伸。为了应对来自英国的威胁,国王查尔斯五世于1356年下令修筑新城墙。不仅起防御作用,同时也界定了城市范围。巴黎城墙一景14世纪的查尔斯五世城墙巴黎城墙一景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路易十三时期的巴黎市城区图

17世纪路易十三城墙——黄色战壕

1634年国王路易十三下令修筑被称为“黄色战壕”的新城墙,大片土地、特别是农田被划归城市,经地块划分后用于城市建设。城墙在整体上呈多边形。新城墙的建设历时一个世纪,但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35年;此后,城市又在城墙外继续发展起来。1650年巴黎出现了一种为公众服务的四轮马车,加速了城市的扩张。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路易十三时期的巴黎市城区图17世纪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

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这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多条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这些纪念性建筑同主要干道、广场等联系起来,形成轴线。17世纪形成的巴黎轴线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

路易十四与巴黎城建设的空前发展路易十四作为一个专制君主,极度强化王权,好大喜功。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巴洛克风格轴线环线放射路易十四时期开敞的城市鉴于查尔斯五世城墙已丧失其应有功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将其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大街(即新林荫大道)。路易十四作为一个专制君主,极度强化王权,好大喜功。2中

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1)巴洛克时期(公元16世纪一18世纪)路易十六时期巴黎市城区图18世纪寿命短暂的包税人城墙

为了以国家和城市的名义向进入首都的商人征收赋税,巴黎的包税人提出修建新城墙的建议,与此同时,因为城外没有赋税,生活比城内便宜得多,所以吸引了大批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在此定居,郊区市镇得以迅速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推翻路易十六统治的同时,也打破了包税人城墙设置的重重障碍,城市继续向北和向东扩展。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路易十六时期巴黎市城区图18世纪寿命短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突破城墙巴洛克轴线小结:2中世纪时期的巴黎突破城墙小结: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789-1900)1.法国大革命对巴黎城市的影响2.拿破仑时期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二近代巴黎城市布局发展研究(1789-1900)1.法国大

1.法国大革命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和法国民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创了自由平等的精神,打破了臣民和帝王的从属关系,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共和国。

但从法国大革命对巴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层面来看,有革命狂热行动时对巴黎历史建筑与文物的毁坏,在大革命期间,由于战乱频仍,巴黎城市许多历史建筑遭到损坏。

1.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和2.拿破仑时期滑铁卢与19世纪的蒂埃尔城墙

在1841~1845年新建了巴黎的最后一道城墙——蒂埃尔城墙,除防御功能外,蒂埃尔城墙同样具有经济功能。由于城墙外拓,在包税人城墙和新城墙之间形成一个宽度从950米到3公里不等的“无赋税”区,相对低廉的生活消费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来此聚居,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但是这个地区的城市化是在没有规划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发展起来的。

从1830年起,工业革命在法国兴起,全国掀起修建铁路的高潮,当时修建的铁路网,所有线路的终始站都设在巴黎市区。新建的6个大型火车站成为巴黎市新的景观建筑。但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找工作,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差。

2.拿破仑时期滑铁卢与19世纪的蒂埃尔城墙从1830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

在拿破仑三世时期,乔治·奥斯曼主持巴黎市政建设的17年,拆除大量破旧的建筑,开通了多条城市干道,这一时期他对巴黎做了详细的总体改造规划,奠定了巴黎市区街道的基本结构和城市肌理。巴黎改造之前和改造规划图3.奥斯曼的城市改建巴黎改造之前和改造规划图改建的背景:1)经济发展很快2)人口增长迅速3)城市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5)出于经济、政治的目的进行改建需要解决的问题:(1)交通(2)卫生

(3)社会和谐改建的背景:1)经济发展很快需要解决的问题:(1)交通改建内容:

1交通:——道路网(循环系统):竖向设计&开辟新路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行路。“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其西端与爱丽舍田园大道联成巴黎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1850到1870年间巴黎市中心新建或改正的道路奥斯曼对规划改建的现代巴黎进行了一个分区化的过程,从核心向外螺旋式划分为20个区。改建内容:奥斯曼对规划改建的现代巴黎进行了一个分区化的过程,“十大字”主要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两条环路:内环——在塞纳河以北,大体沿原路易十三和查理五世时期的城墙遗址;以南为圣·日耳曼大街;外环——为拆除1785年城墙后建成的大街。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或街道的对景位置上。“十大字”主要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两条环路:内环——在塞纳

2美化巴黎城市面貌。

奥斯曼的都市计划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

重视绿化建设,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建设了滨河绿地和花园式林荫大道。2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城市“呼吸”系统——城市绿色空间

改造:梭蒙公园,卢森堡公园第二级:城市公园新建:肖蒙高地公园、蒙苏里公园

公共小花园:小巧简朴但数量众多,均匀地散布在各个街区填补街区中的边角剩余空间1、从上到下,分级:

第一级:城市周边的公园,位于巴黎西北的布洛涅森林和东部的凡桑森林。南北部各建一处公园。

开敞的、园林化的散步场所:哈内拉赫、香榭丽舍……

第三级:绿化庭院:女王庭院、圣马丁运河……

绿化广场和台地:王宫广场、马德雷纳……

林荫道城市“呼吸”系统——城市绿色空间1、从上到下,分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如建造了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自来水供应并且增加水压等。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如建造了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4、独立设施与街道设施墓地:城市外围规划一个大型公墓,通过一个铁路系统与所有医院相连接。采用新的城市行政结构,从管理层次上变革。同时,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至此,巴黎市区的城市形态基本定型,其特征如下:1.在高度或体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建筑物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性建筑统领全区2.各建筑物间的组合形式呈规则几何形且各组间多呈闭合状态。3.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地带内,均为绿化园林区(带)。4.城市的各交通枢纽均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的布局形式。各交通枢纽间均以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相连,且每条大街都通向一处纪念性的建筑物。4、独立设施与街道设施至此,巴黎市区的城市形态基本定型,其特

蒂埃尔城墙——巴黎的最终边界

1859年,拿破仑三世意欲扩大巴黎的规模,将边缘地区并入巴黎版图,城市边界被延伸至蒂埃尔城墙脚下的开阔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古老的城墙陷入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此后不久,城墙墙基成为巴黎人休闲散步的场所。霍斯曼在巴黎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时,部分巴黎居民曾不得不迁移至蒂埃尔城墙内缘的所谓非建设性军事区内,至1926年非军事区内的居民数量达到42,300人。但真正的拆除工作至1932年告一段落。

蒂埃尔时期(1841一1845)巴黎城墙示意图蒂埃尔城墙——巴黎的最终边界蒂埃尔时期(184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近代时期的巴黎郊区景观复杂混乱13~20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郊区化的“小空间”最后消失的城墙成为巴黎的边界在城墙原址上出现若干林荫大道和一条环城公路小结:近代时期的巴黎郊区景观复杂混乱小结:三现代巴黎城市建设(公元1900至今)

1、1934年Prost规划2、1956年的PARP规划3、1960年的PADOG规划4、1965年SDAURP规划5、拉德芳斯新城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7、1994年SDRIF规划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三现代巴黎城市建设(公元1900至今)1、1934年Prost规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PROST规划旨在对巴黎地区向郊区膨胀的现象进行控制从区域高度对城市建成区进行调整和完善。规划提出放射路和环路相结合的道路结构形态。5条主要干道以巴黎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向法国腹地辐射,以联系首都和其他国内及欧洲重要城市。无序的郊区蔓延毁掉了大片森林、绿地,规划提出严格保护现有森林公园等绿地和重要历史景观地段,并在规划区内建设新的休闲游乐场所.以备将来建设公共设施的用地之需。为了抑制向郊区蔓延,规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1、1934年Prost规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PR2、1956年的PARP规划

战后10年人口和经济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不平衡分布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1956年.

对1934年的PROST规划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简称PARP规划)。

通过划定城市建设区范围来限制巴黎地区城市空间的扩展,并同时致力于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提高郊区密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在城市聚集区外缘建设配备良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卫星城与中心区之间利用大片农业用地相互分隔,又通过公路和铁路交通相互联系

在郊区建设拥有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的相对独立的大型住宅区2、1956年的PARP规划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不适宜在中心3、1960年的PADOG规划

1958年法国通过颁布法令开辟“优先城市化地区’促进了大型住宅区在巴黎郊区的建设.致使巴黎城市聚集区的蔓延发展没有减缓的趋势。为此,戴高乐政府制定了新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总体计划))(简称PADOG规划)。

PADOG规划认为未来巴黎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不是空间上的扩展而是对现有建成区的调整.建议利用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来向郊区转移,以疏散中心区压力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极核来重构城市郊区通过鼓励巴黎地区周边城市的适度发展或在巴黎地区以外新建卫星城镇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3、1960年的PADOG规划4、1965年SDAURP规划1965年制定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

1965年是巴黎地区城市规划的转折点。巴黎地区城市规划实现了从“以限制为主“到“以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的转变。4、1965年SDAURP规划基于人口规模从900万人增长到1400万人和建成面积从1200平方公里扩大到2300平方公里的预测.规划者制定了新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

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以遏制城市化蔓延的加剧

改变原单一中心城市格局,在巴黎近郊原有基础较好的地点建立了9个新的商贸、服务、交通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减轻原市中心负担,实现巴黎市内人员和货物的分流。主要交通线路的走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形态布局,将新的城市建设沿重要交通干线布局,形成城市发展轴线.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方向发展,形成带形城市;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新城,沿塞纳河两岸组成两条轴线.

保护和发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基于人口规模从900万人增长到1400万人和建两条切线发展轴形成以RER为轴线的新城格局两条切线发展轴巴黎新城集中在巴黎周边40km~50km范围内,一般选择原有城镇较为密集的地区率先发展。新城目标:1、重建郊区(集中人口和服务设施)2、减少老城市内的交通和就业压力3、建立真正的城镇(有完善的商店和服务设施)4、成为城市和地区规划的典范。新城内部——没有污染的纺织、食品、电子和印刷工业。靠近住宅区——用地10-40hm²的小工业区。城市边缘——大型工业企业。沿铁路的特定区位——仓库、市政设施、主要构筑物和垃圾处理厂等。母城与新城位置分布图巴黎新城集中在巴黎周边40km~50km范围内,一般选择原有新城以RER轨道交通干线站点为中心,由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开敞空间构成相对比较独立完善的新的城市中心。新城之间利用保护绿色空间(森林、水体)形成天然屏障,新城之间与巴黎交通联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公共交通由轨道交通(地区铁路、RER轨道交通干线)、常规公共汽车共同承担。

极力谋取就业、住宅和人口之间的平衡,强调工业、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以便为居民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资讯、通信、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新城中心,以使得新城居民与巴黎老城同等待遇。

新城建设原则功能布局:相对集中或独立,主要功能布置在带状结构的轴线上。布局形态:沿快速公路和铁路,采取带状的布局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巴黎的自然条件和特点,较好的保护绿地和农业用地,并协调现有的居民点网络)。

新城以RER轨道交通干线站点为中心,由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区内主要改建了5个区,在其中接近市区边缘的两个区建了一些高层建筑。

1969年以后,又在市中心进行了一些改建尝试,如重新进行圣·马丹运河区和中央商场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等。

城市外围部分,除完成高速环行公路(1961~1972)外,70年代起,开始在香榭丽舍主轴延长线上建设新的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区内主要改建了5个区,5、拉德芳斯-----巴黎“曼哈顿”重建后的拉德芳斯拉德芳斯是巴黎都会区首要的中心商务区,位于巴黎城西的塞纳省,邻近塞纳河畔纳伊。座落在自罗浮宫中央广场延伸的历史轴线上,因此也成为巴黎市的延伸,更成为大巴黎拉德芳斯行政区域发展动力的象徵。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公共运输系统、完整的都市计划及高生活水准的前提使拉德芳斯得天独厚成为欧洲最完善的商务区,拉德芳斯是法国经济繁荣的象征。它拥有巴黎都会区中最多的摩天大厦,除此之外地标建筑新凯旋门即座落于此。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思想,是法国回应美国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建设。代表性建筑——大拱门5、拉德芳斯-----巴黎“曼哈顿”重建后的拉德芳斯巴黎城市机理的延续和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巴黎城市空间规划的特色体现在它独特的自然空间形态,及通过轴线的延伸和建立张拉力的方法延续城市的肌理。巴黎历史上都是自中心向外扩展,文物古迹大多集中于核心区,为高度控制严格的地区。位于老城区的艾菲尔铁塔是城市的制高点。高层建筑随着城市的扩张,在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形成了中间低四周渐高的城市轮廓线。拉德芳斯使巴黎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在紧邻巴黎城外形成一个风貌与地区截然不同的区域。巴黎城内多个里程碑的建筑之间及诸多广场中央的纪念性建筑间建立了张拉力线。城市交通枢纽多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布局。街道空间结合纪念性建筑物,形成别具一格的巴黎街景。大多数建筑为多层,布局严整,密度适宜,此外由于色彩上的统一与和谐使得新旧建筑在对齐、体型处理、屋顶退后等方面取得协调,城市的整体性得以显现巴黎城市机理的延续和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巴黎城市空间规划的特色巴黎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及时调整行政区划通过建立副中心和新城,实现区域平衡整体发展重视绿化和交通建设,促进区域健康发展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机构,制定法规和经济措施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巴黎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及整个国家的区域平衡巴黎地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及时调整行政区划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

1977年3月,通过了巴黎市区的整顿和建设方针,根据老市区和市区边缘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规划控制:①在相当于18世纪时巴黎的老市区范围内,主要是保护历史面貌,发展步行交通。②在19世纪形成的范围内,主要加强它的居住区功能,保护19世纪形成的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面貌。③市区边缘,主要发挥它的居住区功能,加强区级中心,发展商业活动。

6、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方针

1977年3月,通

法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于对城市发展进行战略指导,确定城市未来重要建设项目及其选址,总体规划只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或大城市制定。

1977年制定的巴黎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重大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的选址、用地规模:(2)城市空间体系的确定,包括绿地、广场、街道系统:(3)需要更新的城市地区的位置、功能定位。法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于对城市巴黎城建史创新课件7、1994年SDRIF规划打破行政边界的隔阂,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1、重视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人员和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合理分配,使巴黎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非物质资源的优势;2、在巴黎盆地和巴黎地区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发挥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对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因素的关注体现在城市空间整合、自然空间保护、交通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倡区域在不同层面上的平衡发展。空间布局原则:多中心的巴黎地区区域空间调整的重点:新城建设和近郊空间重组加强区域整体性的重要手段:加强调不同层次城市极核在规模、功能和区位上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协作7、1994年SDRIF规划完善郊区极核的规模、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完善郊区极核的规模、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大巴黎计划是法国萨科齐总统上任不久后提出的巴黎城市建设新规划,该计划是在巴黎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建筑受限制,同时在兼顾巴黎古老建筑保护的背景下产生的。所涉及区域原指巴黎大区,即包括凡尔赛、枫丹白露、戴高乐机场以及迪斯尼乐园等巴黎周边地区,居住人口达1500万,GDP约占法国GDP总量的30%。

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

“大巴黎计划”旨在打破目前大巴黎城市化地区因行政划分过细造成的城市空间发展的分散与失衡.试图通过促进国家与地方以及大巴黎各市镇之间的联合,以更具统一性的发展目标促进城市化区域的和谐与整体发展,从而形成对内协调对外竞争的城市发展战略.

规划的主要内容:1.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2.利用城市近郊区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3.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新城。4.建设发展区域性交通运输系统。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大巴黎计划是法国萨科齐总统上任不久后提出的巴黎城1000个工程项目――大量分布在巴黎郊区

规划的主要内容:1.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2.利用城市近郊区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3.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新城。4.建设发展区域性交通运输系统。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1000个工程项目――大量分布在巴黎郊区带状公园、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多元化中心――新的北轴线。从左至右:现下卫星图、带状公园、新发展区、基础设施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减少高楼,给市民更宽阔的视野带状公园、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元化中心――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

北轴线―一个新的公共场所,也是未来城市一个枢纽的例子。地处北部花园和丹尼斯大街之间,新的带状公园长达7公里,包括新的公共场所、横向道路、一座基础设施(能源、可再生能源、垃圾、综合回收和物流中心)。全新的设施有助于未来巴黎西北部的资源合理利用、高速发展、市民集会。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北轴线―一个交通网络规划――加强郊区交通运输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克利希苏布瓦区:建造成为一个综合区德方斯街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区,并建造一个新的巴黎-里昂间高速火车站和西环路位于铁路系统之上的带状公园和公共设施。交通网络规划――加强郊区交通运输8、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利用主动脉式的铁路系统调整地区密集程度和促使不同种族人群共生。带状公园、新城乡道路、城市新技术(能量、垃圾、回收、综合物流)、新设备和加强的交通系统让巴黎都市的人们拥有一个资源合理的未来。21世纪的巴黎——大巴黎城市发展计划利用主动脉式的铁路系统调整地区密集程度和促使不同种族人群共生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北京和巴黎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城,二者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都面临着旧城更新与保护问题。巴黎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发展与保护得较好的城市之一。四巴黎与北京的比较研究北京和巴黎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背景北京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80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城址一直变换巴黎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沉淀西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