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介绍课件_第1页
许烺光介绍课件_第2页
许烺光介绍课件_第3页
许烺光介绍课件_第4页
许烺光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rancisL.K.Hsu人物生平理论研究著作介绍评价中文名许烺光外文名FrancisL.K.Hsu国

华裔美国民

出生地

辽宁庄河出生日期1909年10月28日逝世日期1999年12月15日职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家毕业院校伦敦政经学院(LSE)主要成就美国人类学会主席,中央研究院院士,心理人类学奠基人职务与荣誉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授第12届(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家庭比较研究期刊》(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副编辑《社会精神学刊》(JournalofSocialPsychiatry)国际理事会顾问理论研究四个时期1937-1948:人类学初期1948-1961:理论创建期1961-1978:理论成熟期1978-1999:晚年回归期1937-1948:人类学初期人类学初期是许氏学术生涯四阶段里最段的一个时间。从1937年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起大炮1948年出版《祖荫下:中国文化与人格》止,共计12年。许氏在这个时期的研究对象时中国,关注的焦点是“乱伦禁忌”“巫术”“亲属称谓”等社会人类学感兴趣的问题。以许氏的话来说,这尚属于向西方人卖“中国药”的阶段。研究成果:《祖荫下:中国文化与人格》在这本著作中,他以全国性的知名人物,以及地方性的名人来测试他的假设,结果证明,不论是全国性或地方性名人的家庭都不可能维持两、三代以上。这个现象与中国历史上朝代不断更替的循环性很相似。这使他联想到,相同的社会力量造成相同的人格特质的人,朝代的更替只是比家庭的起落更复杂而已。这个研究奠定了许氏研究社会与文化的力量如何影响人类心理的决心,同时对中国亲族组织的深入了解,为他后来提出独具特色的“许氏优势亲属关系假说”(Hsu’sdominantdyadhypothesis,简称许氏假说)扎下了深厚基础。1948-1961:理论创建期理论创建期由1948年算起至1961年出版《心理人类学: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取向》为止,共14年。这个时期许氏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美国与中国。他以对中国的研究为根基,又加入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在方法上,他吸收了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对人类心理研究的特长,初步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跳出早期以检验西方学者理论为主的路子。他担任西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证明了华人有能力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与白人一较长短。此时,他已有足够能力向西方兜售“西方药”了。这段时期,许氏代表作品是《中国人与美国人:两种生活方式》。自1944年抵美后,这个社会就成为许氏的研究对象,他可以说每天都在进行“田野调查”。由于有了《祖荫下》的积累,在美国见到各种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与中国进行比较的对象。在之前的研究中,他经常以不同的社会的某个层面进行比较,而《中国人与美国人》则进一步提升到以社会整体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在书中,他提出美国人是自我依赖(self-reliance)的个人中心(individual-centeredness)生活方式与中国式相互依赖(mutual-dependence)情境中心(situation-ceteredness)假设,从婚姻、政治、宗教、经济体制及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验证,同时说明社会中个人的态度、信心和行动如何受影响,并且讨论中美两个社会在收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如何因应。研究成果:《宗族、种姓与社团:中国印度及美国三种生活方式之比较》出版《中国人与美国人》之后,许氏计划将另一个大规模文明社会纳入比较研究,1954年得到洛克菲勒、温纳格兰基金会联合资助,他的愿望得以实现。1955年-1957年间,他在印度进行为期22个月的田野调查,1963年出版了此书。在这个研究中,他以中国人与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假设为基础,再加入许多新的资料,并且与印度教徒相互对照重新加以解释。与中美不同,印度教徒对待世界的特征是“超自然中心”和单方面依赖。中印美国图片解释亲属何以成了中国在和西洋接触百年后仍无法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主要绊脚石:在中国,即使经济效益最高的农地面积是七英亩,但大部分中国农地都一再分割成更小块。其实,中国人一定也跟日本人一样有同样的经济需求,但大部分人都尽可能躲避当赘婿和避免收养,而无论亲戚有多分散,都大费周章去找到他们以建立关系。这是因为团体内部相互依赖的模式使得个人在社会与心理上得到满足,以致于他毫不犹豫的准备放弃自己在其他地方可以获得的物质报偿,或者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求,以便能留在亲属之中,他在主要社会关系中受尊敬的地位远比他的物质利益更为重要。而日本亲属并不妨碍现代工业化,因为日本的亲属体系中单嗣继承促使未得继承的儿子另谋前程,而且相较于中国,日本的初级集团(家)以及尤其是次级集团(同族,家元)的成员较不严格,因而比较能对变迁的状况做出反应”

。在这本能书里,许教授还以历史的动态视角阐释了家元的时空延宕,“在农耕时期,家元的精神本身以同族的方式来表达”,而当现代文明进入日本的时候,“家元的精神可以盛行于并不正式具有家元的实业家,工业劳动者,教师,教授,现代大学的学生之间”,“其精神在老与少,前期生与后期生,上司与部属之间的那种全包性与近乎打不破的发号施令—服从,施助—依赖关系上非常明显”

。总之,对于日本人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情感模式更倾向于角色与自觉情感之间强烈的彼此联系,“个人之所以辛勤工作并非为了维持他的社会心理和谐(笔者注:因为工作不是自觉情感的目标),而是因为工作只是表达他与他处于特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感觉(关怀、奉献,诸如此类)。对中国人而言,角色与自觉情感是在亲属纽带及其最直接的延伸的范围内连结起来,而对日本人来说,其社会组织使他们能离家更远,他们在更大的人的领域———家元———中连结着”

。许烺光认为,正是这样,通过家元制度,日本人得以既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又以能让社会成员投诸自觉情感的家元制度,从而很好地接纳了西方的各种现代组织建制,如公司,现代政府等。中国的失败之处则在于,在亲属制度之外,没有类似家元制度这样的中介组织,从而使得西方的外来组织制度无法被消化,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自觉情感相互分离,产生了社会心理不和谐,而为了和谐,就只能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制度与骨子里的文化相分离。至此,许烺光也成为第一个运用微妙的心理与情感分析,通过国民性格分析,在相同中发现差异,来解释文化同源的中日两国何以在现代化道路上趋异的世界级学者。“心理社会均衡理论”(PsychosocialHomeostasis,简称psh理论)在这个研究中,许氏运用了另一个理论“心理社会均衡理论”(PsychosocialHomeostasis,简称psh理论)来辅助许氏假说,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来第7层与第6层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前意识”,它们分别包括被压抑和半压抑的心理内容。第5层是“不可表达的意识”,因为其内容通常隐藏在个人心中。这些心理内容一般不传递给同伴。第4层被称为“可表达意识”,因为它所包含的心理内容、观念和情感可以由个人传递给他人,而他人一般当然会对其作出反应。可能涉及到爱情、贪婪、幻想、憎恨,以及有关是非的知识。第4层某些内容的传递范围限于同一社会的成员,比如:大多数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美国人认为宗教的种类差异是婚姻和就业的一大障碍,但所有不同文化中的人们都容易理解:某一亲人死后的悲伤。第3层是每个人对其有强烈依恋感的外部世界之一部分,而这对于其他文化的人来说常常会感到不合理。第3层也包括文化习俗(如印度人强烈的种姓意识和美国男性对同性恋的反感),人工制品。爱物和物品收集。第2层是一角色关系为特征的。这一层的人、观念和事物是个人认为有用的。教师必须有学生,商人必须有客户,雇主必须有雇员,棋手必须有对手。这这些相互关系中,每一种关系都至少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并不要求亲密或情感。优势角色担任者的相互沟通如此有限以致增加了沟通危机。这一层的文化规范举例来说:交通规则、测验或考试、礼貌习俗、问候方式和使用机器的方式。人工制品包括:交通工具、货币、扇子和器皿。我们就是在与他们的联系中扮演角色,或按照它们行事,或利用它们,但绝不会由于它们的变化而大受困扰。第1层由人、文化规范、知识和人工制品组成,其中人工制品出现在更大的社会范围里,但与人的联系可有可无。比如美国许多农村提供用电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个人对此没有角色或感情关系。0层是其他社会的人、习俗及忍冬制品。某一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很少接触其他社会,他们不知道或只有错误的认识其他社会。TheStudyofLiterateCivilizations

此书是探讨如何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著作。在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谈到了“比较分析法”的重要性。由于西方社会接触了太多西方学者的自我中心主义偏见,以及关于人类社会个人行为研究无法量化的缺陷,他强调要以深入的比较来做研究。这本著作是以一种广阔的视角,系统地阐述如何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对西方中心视角研究的缺乏有客观的评述,对于有心超越西方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978-1999:晚年回归期

从1978年许氏到旧金山大学掌管国际与多文化教育中心至1999年去世止,共计22年。这个时期许氏的研究对象又回到了中国。在人类学初期,他研究中国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占有优势,晚年又把焦点转移到这方面则是出于对故土的关怀。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只是不断细化早先的观点,并告诫西方学者要避免自我中心的视角,建议非西方学者要注意理论的基本假定。在社会行为科学领域,他获得了一个学者该有的所有荣誉。在这期间,许氏一共编写了三本与中国问题相关的著:1979年《移山:中国文化的变迁》、1983年《中国的新社会结构》都是与夏威夷研究中心的朱谦(GodwinC.Chu)合作,探讨新中国社会层面发生变化的研究成果。1985年《海外华人对家庭、亲属及种族之认同》则是与得意门生HendrickSerrie合作的作品。最能体现他的关怀的,当属为了消除美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疑虑于1978年发表的《中国扩张主义的神话》。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心理文化的视角,对中美两国处理对外关系模式进行比较,指出中国人受惠于亲属之间的相互依赖,内心又易满足,因此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没有大规模移民和宣扬儒家文化的传统。相较之下,西方人强调自我独立,使得内心缺乏安全感,经常以向外移民、宣扬基督教的方式弥补感情需要,极易演变为极权主义国家。许氏并非站在为美国出谋划策的立场上从事中国问题研究,而是为了促进中国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许氏理论经验总结许氏除了了提出许氏假说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之外,还开发了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approach)、内容分析法(content),提出角色与情感理论、次级团体理论、社会动力学,以及责任与酬报的比率、社会连带原则、“文化总理想”、“心理文化取向”等概念工具来阐释文明社会的总体性质。许烺光著作集《许烺光著作集》是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组织的巨大学术译述工程,旨在将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许烺光前后发表出版的一百多种英文原著书籍与期刊文章予以整理,挑选其中精华翻译成中文,以期将他的学术理论引进国内学术界。进行此著作集翻译之学者均为一时之选,包括徐隆德博士、黄光国博士、余伯泉博士、尹建中博士、孙中兴博士与中央研究院的许木柱博士、张瑞德博士、单德兴博士、于家云博士等。历时十年,许烺光著作集共九本(不包括英文自传MylifeasaMarginalMan)全部译毕,由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负责出版发行。

书名译者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徐隆德译着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王芃‧徐隆德译着驱逐捣蛋者王芃‧徐隆德译着中国人与美国人徐隆德译着宗族‧种姓与社团黄光国译着文化人类学新论张瑞德译着美国梦的挑战单德兴译着家元:日本的真髓于嘉云译着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许木柱译着收录在他人著作中的文章1939<一个精神疾病个案简报:北平警方协助的案例>“ABriefReportonthePoliceCooperationinConnectionwithMentalCasesinPeiping,”inSocialandPsychologicalStudiesinNeuropsychiatryinChina,editedbyR.S.Lymaneta1.PublishedfortheDivisionofNeuropsychiatry,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yHenriVetch,PekingChina.1948<变化中的中国家庭>“TheChangingChineseFamily,”TheFamily,ItsFunctionandDestiny,editedbyRuthN.Ashen,NewYork:HarperBros,pp.123-145.1949<中国>“China”inMostoftheWorld,editedbyRalphLint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pp.731-813.1954<文化因素>“CulturalFactors,”inHaroldWilliamsonandJohnButtrick,editors,EconomicDevelopment:PrinciplesandPatterns.NewYork:Prentice-Hall.pp.318-364.1955<一个中国小城流行之霍乱的疫情>“ACholeraEpidemicinaChineseTown,”inHealth,CultureandCommunity,editedbyBenjaminD.Paul.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pp.135-154.1961<人类学科学>“AnthropologicalSciences,”inSciencesinCommunistChina,editedbySidneyH.Gould,PublicationNo.68ofAAAS.Washington,DC.,pp.129-160.1963<中国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inChina”(1949),reprintedas<趋势下流勤模式>“PatternsofDownwardMobility,”inTheChineseCivilService:CareerOpentoTalent?,editedbyJohannanM.Menzel,ProblemsinAsianCivilizationsSeries.Boston:D.C.HeathandCo.,pp.4l-48.1963<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PatternsandAdolescentBehavior,”reprintedinStudiesinAdolescence,editedbyRobertE.Grinder.NewYork:MacMillanCo.,pp.59-75.1964<经由跨学科合作达到文明比较研究的目的>“OnBehalfofComparativeCivilizationsthroughIntellectualCooperationbetweenDisciplines,”inApproachestoAsianCivilization,editedbyWilliamTheodoredeBaryandAinslieT.Embre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pp.208-218.1965<抑制与压抑:对四种文化的心理学阐释>“SuppressionVersusRepression:ALimitedPsychologicalInterpretationofFourCultures,”inReadingsforIntroductoryPsychology,editedbyRichardC.TeevenandRobertC.Birney.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pp.494-504.(Reprintof1949article.)1968<传统形式的中国家庭>“TheFamilyinChina:theClassicalForm,”inPopulationinPerspective,editedbyLouseB.Young(杨民).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pp.259-262.(Reprintof“TheChangingChineseFamily”article,1948.)1968<亲属关系与生活方式之探讨>“KinshipandWaysofLife:AnExploration,”reprintedinSocialandCulturalFoundationofGuidance:ASourcebook,editedbyEsterLloyd.JoneandNorahRosenau.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pp.226-258.1968<‘原始’观念的再思考>“RethinkingtheConcept‘Primitive’,”reprintedinTheConceptofPrimitive,editedbyAshleyMontagu.NewYork:FreePress.pp.32-63.1968<祖荫下:中国的家庭与宗教>“TheAncestors‘Shadow:FamilyandReligioninChina,”inStudiesinSocialandCulturalAnthropology,editedbyJohnMiddleton.NewYork:ThomasY.CrowellCo.,pp.156-174.(ReprintofChapter9ofUndertheAncestors’Shadow,1948,1967.)1968<华人亲属关系与华人行为>“ChineseKinshipandChineseBehavior,”inPing-tiHo(何炳棣)andTangTsou,editors,ChinainCrisis,Vol.1:China’sHeritageandtheCommunistPoliticalSyst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p.579-608.1969<基督教与人类学家>“ChristianityandtheAnthropologist,”inAnthropologyandArchaeology,editedbyM.C.Pradham,R.D.Singh,P.K.Misra,andD.B.Sastry.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pp.203-228.(Reprintof1967article.)1970<中国人与美国人:对比的起源>“AmericansandChinese:TheBeginningsofContrast,”inTheCharacterofAmericans,editedbyMichaelMcGiffert.Homewood.Illinois:TheDorseyPress,pp.157-169.(ReprintofanabridgedversionofChapter3ofthe1953book.)1970<有文字文明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intheStudyofLiterateCivilizations,”inAHandbookofMethodinCulturalAnthropology.NewYork:NaturalHistoryPress,pp.527-536.(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3.)1971<美国核心价值与国民性>“AmericanCoreValueandNationalCharacter.”inTheCharacterofAmericans,editedbyMichaelMcGiffprt.Homewood,Illinois:TheDorseyPress,pp.231-249.(ReprintofChapter7of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1961.)1971<精神病院引进变革>“IntroducingChangeinaMentalHospital,”inSocialSystemPerspectivesinResidentialInstitutions,editedbyHowardW.Polsky,DanielS.ClasaterandCarlGoldbert.EastLansing:MichiganStateUniversity.pp.151-160.(Reprintofl960article.)1974<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PatternsandAdolescentBehavior,”reprintedinYouthCulture:AHumanDevelopmentApproach,editedbyHazelV.Kraemer.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olePublishingCo.,pp.175-199.1975<美国核心价值与国民性>“AmericanCorevalueandNationalCharacter,”inTheNacirema,editedbyJamesP.SpradleyandMichaelA.Rynkiewich.Boston:LittleBrown&Co.,pp.378-394.(ReprintOfChapter7of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1961.)1976<在美国讲授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老师>“TheTeacher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inAmerica,”inTheChineseinAmericaeditedbyPaulK.T.SihandLeonardB.Allen.Jamaica,NewYork:Johns’UniversityPress,pp.99-112.1977<华北的饮食>“FoodandDrinkinNorthChina,”withVeraY.N.Hsu(董一男),inFoodinChineseCulture:Anthropolog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s,editedbyK.C.Chang(张光直).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pp.295-316.1986<儒家思想与其受文化支配之表现>“ConfucianismandItsCulturally,DeterminedManifestations,”inThePsychoculturalDynamicsoftheConfucianFamily:PastandPresent,editedbyWalterH.Slote,InternationalCulturalSocietyofKorea.Seoul,Korea,pp.23-46.1987<阶层、种姓与种姓主义>“Class,CasteandCasteism”,inPaulHockings(ed.)DimensionsofSocialLife,EssaysinHonorofDavidMandelbaum.Berlin:MoutondeCruyter,pp.601-615.1998<儒家思想与比较的内容>“ConfucianismandComparativeContext”inConfucianismandtheFamilyeditedby,WalterH.Slote,andGeorgeA.DeVos,Albany,NY:StateUniv.ofNewYorkPress,1998,pp.53-71.(Reprintof“ConfucianismandItsCulturally,DeterminedManifestations”article,1986.)论文1939<警方协助北平精神疾病个案简报>“ABriefReportonthePoliceCooperationinConnectionwithMentalCasesinPeiping,”inSocialandPsychologicalStudiesinNeuropsychiatryinChina,editedbyR.S.Lymaneta1.PublishedfortheDivisionofNeuropsychiatry,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yHenriVetch,PekingChina.1940<中国新社会精神>“China’sNewSocialSpirit,”inASIA,September,1942,pp.506-509.1940<华北农村乱伦禁忌之问题>“TheProblemofIncestTabooinaNorthChinaVillage,”AmericanAnthropologist,January,pp.122-135.1940<有关中国古代亲属关系与婚姻关系的问题>“ConcerningtheQuestionofMatrimonialCategoriesandKinshipRelationshipsinAncientChina.”T’ienHsiaMonthly(天下月刊),Vol.XI,Nos.3and4,pp.1-37.1942<亲属称谓的不同功能>“TheDifferentialFunctionsofRelationshipTerm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44,No.2,pp.248-256.1942<社会学中所谓‘典型’的意义>“TheMeaningof‘Typical’inSociology,”inTenthAnniversaryvolumeofSino-BritishFoundation,Chungking.1943<中国家庭人数的神话>“TheMythofChineseFamilySiz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March,pp.555-562.1943<原始社区的工作动机>“IncentivestoWorkinPrimitiveCommunitie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December,pp.638-642.l944<今日中国法律执行的若干问题>“SomeProblemsofChineseLawinOperationToday,”FarEasternQuarterly,May,pp.211-221.1945<中国表兄妹婚姻的观察报告>“ObservationsonCross-CousinMarriageinChina,”AmericanAnthropologist,January,pp.81-103.1945<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TheProblemofEducationinContemporaryChina,PublishingCo.(260Pages).Transaction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SeriesII,Vol.8,No.2,December,pp.82-90.1945<西城屠户的亲属关系与公会组织>“GuildandKinshipAmongButchersinWestTown,”(withJ.H.Hu),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June,pp.357-364.1945<南洋侨民对中国特定省份的影响>“InfluenceofSouthSeasEmigrationonCertainChineseProvinces,”FarEasternQuarterlyNovember.pp.47-59.1946<近距离检视中国问题>“ACloserViewofChina’sProblems,”FarEasternQuarterly,November,pp.50-64.1947<研究关系名称的技巧>“OnaTechniqueforStudyingRelationshipTerm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49,No.4,pp.618-624.1949<抑制与压抑:对四种文化的心理学阐释>“SuppressionVersusRepression:ALimitedPsychologicalInterpretationoffourCultures,”Psychiatry,Vol.XII,pp.223-242.1949<罗夏克测验显示出的某些中国人的人格特征>“SomeAspectsofPersonalityofChineseasRevealedbytheRorschachTest,”(withTheodoraM.Abel),RorschachResearchExchangeandtheJournalofProjectiveTechniques,Vol.XIII,pp.285-301.1949<中国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inChina,”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XIV,pp.764-771.195l<夏威夷华人在美国文化中的角色>“TheChineseinHawaii:TheirRoleinAmericanCulture,”Transaction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SeriesII,Vol.13,No.6,April,pp.243-250.195l<性犯罪与人格>“SexCrimeandPersonality,”TheAmericanScholarWinter,pp.57-661952<人类学或精神病学>“AnthropologyorPsychiatry,”SouthwesternJournalofAnthropology,Vol.8,pp.227-250.1953<中国>“China”inInternationalDirectoryofAnthropologicalInstitutions,publishedbyWenner-GrenFoundationforAnthropologicalResearch,Inc.,NewYork,pp.55-57.1954<文化因素>“CulturalFactors,”inHaroldWilliamsonandJohnButtrick,editors,EconomicDevelopment:PrinciplesandPatterns.NewYork:Prentice-Hall.pp.318-364.1955<一位人类学家对于未来人格研究的看法>“AnAnthropologist’sViewoftheFutureofPersonalityStudies,”PsychiatricResearchReports.No.2,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ecember,pp.155-168.1958<禁忌>“Taboo,”inWhat’sNew,SummerNo.206,pp.12-15.1959<结构、功能、内容与进程>“Structure,Function,ContentandProces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61,pp.790-850.1960<巫术研究中被忽略部分>“ANeglectedAspectofWitchcraftStudies,”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Vol.73,No.287,pp.35-38.1960<彻底个人主义之省思>“RuggedIndividualismReconsidered.”TheColoradoQuarterly,Vol.IX,pp.143-162.1960<东西文化差异及其对今日世界的意义>“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andTheirSignificancefortheWorldToday.”TsingHuaJournalofChineseStudies(清华学报),NewSeries,II,No.1,pp.216-237.1960<精神病院引进变革>“IntroducingChangeinaMentalHospital,”withPaulC.Agnew,HumanOrganization,Winter,Vol.19,No.4,pp.195-198.1961<人类学、社会学与精神病学>“Anthropo-Socio-Psychiatrics,”Contemporarypsychology,Vol.VI,pp.7-8.1961<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PatternandAdolescentBehavior,”withBlancheWatrousandEdithLord,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Psychiatry,Vol.7,pp.33-53.1964<‘原始’观念的再思考>“RethinkingtheConcept‘Primitive’,”CurrentAnthropology,Vol.5,No.3,pp.169-178.1965<优势亲属关系对亲属关系与非亲属关系行为的影响:一个假设>“TheEffectOfDominantKinshipRelationshipsonKinandNon.kinBehavior:AHypothesi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67,pp.638-61.1966<优势亲属关系与优势概念>“DominantKinRelationshipsandDominantIdeas,”BriefCommunication,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68,pp.997-1104.1966<美国与中国:相互隔绝的心理社会因素>“TheU.S.andChina:Psycho-culturalFactorsforMutualIsolation,”NorthwesternReview,Vol.2,pp.2-110.1967<基督教与人类学家>“ChristianityandtheAnthropologist,”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arativeSociology,Vol.VIII,pp.1-19.1969<祖先崇拜信念及其与亲属关系之变异>“VariationsinAncestorWorshipBeliefsandTheirRelationtoKinship,”withTerrenceTatje,SouthwesternJournalofAnthropology,Vol.25,pp.153-l72.1971<心理社会均衡与“人”:进一步研究心理人类学的概念工具>“PsychologicalHomeostasisandJen:ConceptualToolsforAdvancing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73,No.1,pp.23-44.1972<中日两国的孝道:两者之异同与意义>“FilialPietyinJapanandChina:Borrowing,Variation,andSignificance,”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UniversityofCalgary,Canada),Vol.II,No.1,Spring,pp.67-74.1973<美国人类学的偏见及其影响>“PrejudiceandItsIntellectualEffectonAmericanAnthropology:AnEthnographicReport,”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75,No.1,February,pp.1-19.1973<亲属关系是研究的核心>“KinshipIstheKey,”TheCenterMagazine,Vol.VI,No.6.November-December,pp.4-l4.1974<文化间的了解:真与伪>“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g:Genuineandspurious,”SpeechdeliveredatCubberlyConference,SchoolofEducation,StanfordUniversity,June28,1973,andpublishedasOccasionalPaperNumberFive.Evanston,Illinois:TheCenterfortheTeachingProfessions,NorthwesternUniversity.1974<亲属关系、心理社会均衡与学习>“Kinship,PsychosocialHomeostasis(PSH)andLearning,”inCulturalFactorsinLearning,andEducation,FifthSymposiumonLearning,WesternWashingtonStatecollege,Bellingham,Washington,pp.163-176.1975<人类学研究美国人的生活需要跨文化的视角>“TheAnthropologyofAmericanLifeisinNeedoftheCross-CulturalcPerspective,”withEileenHsu-Balzer(许仪南),inReviewsinAnthropology.Vol.2,No.1,February,pp.13-24.1976<大学教授在中国与美国文化中的意义>“TheMeaningoftheUniversityTeacherinChineseandAmericanCultures,”(中文),inWorldToday(今日世界).HongKong,pp.20-21.1977<文化间的了解:真与伪>“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g:GenuineandSpurious,”reprintofl974article,inAnthropologyandEducationQuarterly),November,Vol.VIII,No.4,pp.202-209.1977<个人实现、社会安定与文化进步>“IndividualFulfillment,SocialStabilityandCulturalProgress,”inWe,ThePeople:AmericanCharacterandSocialChange,editedbyGordonJ.Dordon.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Press,Chapter5,pp.95-114.1977<角色、情感及人类学>“Role,Affect,andAnthropology,”inAmericanAnthropologist(GuestEditorial),Vol.79,No.4,Decemberpp.805-808.1978<讲授人文科学的艺术>“TheArtofTeachingtheHumanScience,”inChange,ReportonTeaching,No.5,Vol.10,No.11,January,pp.6-7.1979<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化问题>“TheCulturalProblemoftheCulturalAnthropologist,”in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8l,No.3,September,pp.517-532.1979<中国扩张主义的神话>“TheMythofChineseExpansionism,”JournalofAsianandAfricanStudies,Vol.XIII,Nos.2-4,pp.184-195.1980<米德与心理人类学>“MargaretMeadand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AmericanAnthropologist(InMemoriam,MargaretMead1901-1978),Vol.82,No.2,pp.349-353.1981<价值及其社会母体>“ValuesandTheirSocialMatrix”,JapaneseEconomicsNews,January3,l981(theKeynoteAddressat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alues,inOctober,1980,sponsoredbytheUnitedNationalUniversity,TsukubaUniversityandtheLeisureDevelopmentCenter),(inJapanese).Printedinfull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aluesReport,Vol..I,pp.56-77.Tokyo:DiamondCompany(inJapanese).Alsoprintedinfull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Values,pp.15-21(inEnglish).Tokyo:Secretariatofthe198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Values,c/oTheLeisureDevelopmentCenter,Tokyo.1981<中国:过去与现在>“China:PastandPresent,”TheCreativeWorld(ajournal),Kyoto,No.37,January,pp.6-19.(aspeciallecturesponsoredbytheJournalinOctober,1980.)(InJapanese).1982<比较方法之重要性及其缺失>“TheComparativeMethod:ItsImportanceandPitfalls,”inNewsletterofChineseEthnology(中国民族学通讯)Taipei,Taiwan,No.18,December25.1982.1989<机会、偏见与文化差异>“Opportunity,PrejudiceandCulturalDifferences,”inJournalofOverseasChineseStudies(海外华人研究),Taipei,Taiwan,pp.1-33.[4]中国人与美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许烺光著作集』共10册,本书为『著作集』中第4册。在书中,许烺光博士提出美国人是自我依赖(self-reliance)的个人中心(individual-centeredness)生活方式与中国是相互依赖的(mutualdependence)情境中心(situation-centeredness)的观点,从婚姻、政治、宗教、经济体制及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性分析,说明社会中个人的态度、信心和行动如何受影响,并且讨论中美两个社会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如何因应。《中国人与美国人》由许院士在美国相知相交多年的得意门生徐隆德博士亲自执笔翻译,内容精准翔实,译笔生动流畅,值得一读再读。华夏出版社出版,1980年3月第一版,彭凯平、刘文静等译目录导论:文化与行为第一编

追根溯源引言第一章生活之镜第二章两性第三章差异的起源第四章欧洲的终结与美国的兴起第二编人、神、与万物导言第五章婚姻和阶层第六章成功和英雄第七章对待政府的两种态度第八章政府的弊病第九章两种宗教第十章宗教信仰的基础第十一章对经济生活的两种态度第十二章工业失败和经济竞争第十三章中国人的弱点参考书目编者后记小说关注作为社会角色的人物的所谓还是关注作为各退的人物的所为所想所感。传统的中国小说通常注重作为皇帝或普通人的人物做什么,想什么和感受什么。中国小说明显的缺乏深入人物内心的刻画,而在美国小说中这一点恰恰十分丰富。没有一个传统的中国小说家运用美国同行们常用的技巧——从人物的角度来讲整个故事。比如中美小说的爱情故事美国式的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合通常是高潮,蒸不熟都是关于浪漫的追求,极度痛苦、误解,最后终于克服障碍,以男女主人公的结合而告终。而中国小说,两性的结合总是一开始就出现,从来不是作为故事的高潮,小说的布局取决于男主人公如何以适当的方式与女主人公结婚,取决于最后一段关于对合法婚礼的冗长乏味的描写。有了男女主人公的相互吸引还不够,他们个人的感情永远没有家庭、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重要。美国小说对性的广泛注重和中国作品把性隔离于一单独的领域之中。性的扩散在美国比中国多,而在写实方面却逊于中国。含蓄的词句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而在中国小说中,性要么被给予不太足够的注意,要么被转移到另外的小说中,如色情小说。而且,只有当性欲出现在不当的场合、过渡纵容或发生在不适当的对象之间时,才会受到责备或惩罚。也就是说中国小说的性常常与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美国则关注自身。第一章生活之境第二章两性中国人的爱情观美国人的爱情观其他思虑,尤其是遵从父母之命注重考虑感情别人怎么说?我感觉如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以寻求依靠出嫁为耻爱情(性关系)与婚姻生育相联系性与爱相联系才是高尚的,但与婚姻生育无关。社会环境的要求盖过了个人享乐性被个体化了,社会规范是第二位的罗曼司干得好不如嫁的好老友记里的瑞秋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在美国个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性的区别大于环境。无论性表现或不表现出来,界限规范都不清楚,性爱可能在任何时间、人物和场合出现。在中国,环境重于性。性被归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并非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美国妇女无论是在和商店职员、地主或自己的丈夫打交道时,总是随时准备运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想方设法让别人夸赞自己的美。如果一位中国现代女性在这方面效仿美国姐妹的话,一定会为自己带来耻辱,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魅力和美是性的事情,只能留给自己的丈夫或她可能嫁的男子。美国妇女在男性眼中从来没有与她女性的本职分开,哪怕她的工作与他们无关,男子感到不快是由于她不仅具有职业才能,同时还具有性别的优势。所以美国妇女在进入经济政治领域时总是要心存戒备。而中国如果一个妇女赢得一个新的职业地位,别人就会认为这是由于她的能力而不是性别,男性也不会认为她是规则的违例者,因而中国妇女在进入传统的男子活动时就无需戒备。罗曼司与共产主义在中国,社会(传统,前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高于个人;而在美国,这个次序正好颠倒过来。举例:197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杀人案报告:蒋爱珍为什么会杀人?文革期间,党员娶了阶级出身不好的妇女为妻,结果就失去了预备党员的资格。美国总统或高级政府官员的性丑闻同样也会受到民众谴责。第三章差异的起源什么导致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认为,个性主要是由文化决定的。个性是对个人成长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文化构成了每一社会特定的行为方式。由于文化的制约起源于家庭,通过家庭体系,生活方式得到了传授和传播。中国家庭美国家庭高大的围墙把外界隔绝,院墙外还有夹墙,门后五英尺处有木屏或大或小的院子,矮树,不会避免路人看到院内;或者只是用窗帘或百叶窗把屋内同外界隔开。中国孩子,即便家中很宽敞也要同父母同用一寝室,直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有权干涉孩子,孩子也有权力动父母的东西。(假如不小心毁坏父母的东西,不会责备孩子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而是指责孩子太小而毁坏了东西)室内讲究个人活动空间,私人空间不容侵犯。中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并无界限,而高高的院墙和双重大门却把他们同外面的世界隔绝。美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有严格的个人界限的,但家中与外界却并无界限。父母与子女中国美国轻视儿童的重要性,杀婴,《二十四孝经》的愚孝重视儿童,关心孩子幸福家庭:父母、同胞,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与他兄弟姐妹结婚的所有人。家庭:父母及家里未成婚的兄弟姐妹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外,与亲戚保持着密切交往:较大的人际圈与许多人交往。独立的生活圈内成长:不允许进入社交界除了父母,祖父母、姑、姨、叔、舅等对孩子也有管教权力——孩子与父母相互影响较小成年前只受父母的教育——孩子与父母关系亲密中国的孩子被迫适应环境。美国孩子要求环境适应他缺乏远大梦想,置身现实,牺牲个人意志美国孩子坚信个人偏好非常重要,肯定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学校中美学校有着根本差异:美国人重视自我表现,这不仅使得美国儿童在团体中觉得不受拘束,而且这使他确信自己能超脱团体以外。中国则缺乏对自我表现的重视,这不仅使中国儿童养成一种较强的现状意识,而且促使中国儿童压抑自己的欲望以顾全大局。进步教育原则在美国具有重要得影响,而在中国却没有任何国内土生土长的进步教育原则。进步教育有两方面,每个人学习进度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美国学校鼓励一种好战的种族优越感,美国人的优越感是一种主动优越感。而中国则是以一种被动的优越感为特点,因为中国人总是保持一种不容质疑的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意识和优越感,却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比他们落后的人将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之路。有些“野蛮人”已成为“已改造过的野蛮人”,他们接受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他们受到欢迎。但仍有很多人依然是“原始野蛮人”,他们仍然独居一方。社会需要和总价值人们有三种社会需要(社交、安全、地位)部分或全部得到满足。社交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乐于与他人在一起,乐于看望别人、与人有来往、倾听他人话语、向他人倾诉冤屈,同时又倾听别人的苦恼、与人闲聊以及各种程度的身体接触。安全指个人目前或者未来的环境是否可预知。地位,意味着与同伴相比自己是否重要。美国儿童因为从小被教育要依靠自己,当他们受到独立性训练的驱使想自立时,他必须寻求另一团体以替代眼下的团体,这意味着到了上学年龄,美国孩子必须学会将忠诚从血缘(靠亲戚关系结成的)团体转向自己同类组成的团体,即帮派。即便是同性别的同胞兄弟或姐妹也不能进入,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仍然与基本团体保持联系,那么他们就仍然没有自立。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他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淡化。即使他爱父母,他也需要同伴的交往、安全及地位,这些需要比他对自己长辈的情感更重要。他们有时候并不理解长者,而且自己迫切的社会需要会妨碍同长辈们的交流。而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自立,另一方面却在潜意识中把孩子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很多父母都无法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孩子最终独立这种前景,取而代之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必然越来越感到焦虑。就中国父母者一方来说,他们没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而感到忧虑。首先,他们从来就不是孩子的专门监护人,当孩子日趋自立时他们并不觉得被冷谈。其次,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永久的。父母始终是父母,不论他是否慈爱或友善。儿子就是儿子,即使他不够恭顺但也很少被逐出家门。最后,中国父母反而为孩子的成熟而自豪,这使他们处在更受敬重的地位。第四章欧洲的终结与美国的兴起英国的个人主义与美国的自立精神英国人的个人主义与人们在法理意义上的平等齐头并进,而美国人的自立精神与人们执意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平等不可分离。结果,英国通行的是有限个人主义,有限平等;而无限的自立和无限的平等被认为是每个美国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绝对平等虽属海市蜃楼,但起码可以心向往之。因此英国人多尊重由阶级决定的在出身、财富、地位、品味和谈吐方面的差别,而美国人对此则深恶痛绝。这种队社会平等的强调对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当然包括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由亲子关系到雇主与雇员之间,师生之间,牧师和教徒之间,男女之间、政府首脑和下属部门之间,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的职业之间,美国方式最广泛的表现就是一种完全不拘利益、超越常规的驱使,登峰造极之时渴望开放全部疆界,解除所有禁忌,摆脱一切传统。这两者的不同对后来为缓解美国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端提供借鉴之处。三个因素导致美国人的自我依赖在一片未开发的新大陆,开拓者感觉自给自足是面临的现实,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在美国的先驱们以及后来者中产生了一种优良的强悍性格,一种高度的对于环境的主任精神,和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情怀,这为自我依赖奠定了基础;拓荒者的自给自足精神根植于个人主义,家庭要想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如此。革命:与王权的决裂意味着对王权所代表和象征的一切的叛逆:社会特权差别、财富不平等、阶级或地位的不同。在英国,虽然不平等在原则和名义上被公开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攻讦冲击,但事实上,不平等被作为传统和习俗接受下来,不平等对个人的影响被他与历史的心理牛街淡化了。而美国人与王权一刀两断,明确的目的是获得平等和自由,这种对于自立、平等制度的强烈的感情,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第二编人、神与万物

第五章婚姻与阶层美国人的婚姻观中国人的婚姻观爱情:特定男女之间的相互迷恋与吸引,具有排他性把异性之间的因犀利仅仅视为婚后对性欲的满足同处:配偶双方几乎形影不离承认同处的需要,但并不反对夫妻的长久离别同生:丈夫和妻子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活动,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明确否认同生的需要,妻子只需守在家里,丈夫外出工作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个人,注重婚姻生活的幸福男性与双亲的关系是持久的,长期的,这一关系的核心性和重要性可使其他一切私人关系都相形见绌,处于次要地位中美两国在阶层上的差异中国人公开承认阶层差别,在社会生活中直率地表明个人身份和地位,而不同阶层之间却较少表现出紧张状态,因为他们并无改变自己既定地位的强烈要求,这以地为更多地依赖亲族整体而不是个人;在美国,阶层差别很少明显表露在人的言谈举止中,但阶层的鸿沟却造成强烈的感情,因为任意社会阶层都会受到其上层或下层社会的威胁。因此,中国社会是开放的邻里关系,教育上不受约束的便利条件,欢迎任何人加入的俱乐部、协会组织或祠堂庙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中公开宣扬平等主义,邻里之间却相互排斥,学校、俱乐部,甚至教堂都为显贵独享。种族歧视也不过是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排他倾向的一部分。下一章中介绍了美国排他性倾向的来源:一是个人对失败的恐惧,即他的社会地位或实际成就可能落到与他的地位相同的人以及邻居和俱乐部伙伴那里。二是来自团体内部的压力促使每个人力图超过他的同事、邻人和俱乐部伙伴。由于与较高团体的联系是社会变动的一种途径,所以美国人不可避免的确实是在已被限制的团体内部向上爬或产生新的名流。通过个人非凡性的发簪而不是真正去排斥他人所达到的一种可能性。第六章成功与英雄中国人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向周围的人炫耀,并和有关的人、父母、孩子、配偶、远亲、朋友、邻里或更很广泛的同乡来分享他的成功。他的光荣就是他们的光荣,反过来,他也由于这种炫耀而更加满足。所以说,中国人是注重周围环境的,他们对环境的注重主要表现为相互依赖,它贯穿在所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中。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也不会比他的故乡更高大。一个成功者如果不衣锦还乡,在乡亲面前炫耀成就,就不仅是没有把他的成功转换为尸体,而且是忘本,是在败坏自己成功的基础。如影视剧中常见的书生中状元之后要衣锦还乡,官员升为中央高官之后,要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否则就会受到当地百姓关于其忘本的谴责。对于成功的美国人,他的自我感觉与周围的人完全无关,他肯定不会感到成功依赖于他出生的环境,他的梦想是要把世界踩在脚下,而不是在身边。他甚至把妻子和孩子都包括在他的崇拜者之中,他可以给妻子和孩子跑车、大别墅、名牌奢侈品,但这都是他要现实他给家庭带来利益的外在特征,这些是他人格的体现。所以,在美国强调的是个人的成功,与故乡、原生家庭没有明确的联系。美国人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用一种联系代替另一种联系,从一个阶层进入另一个阶层,这种运动是靠自己的努力进行的;而中国人则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增加关系,而不是用一种关系代替另一种关系。因此中国人不会欣赏美国人的那种强烈的个人荣耀,但也不会由于摔跟头或彻底失败而深感痛苦和孤独。中美不同的英雄崇拜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是建立在上级对下级、大人物对小人物、施益者对受益者的社会关系之上的。美国人的社会崇拜是建立在伟人与追求成为伟人的人、艺术家和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有魅力者和追求魅力者之间的感情联系之上的。崇拜者寻找英雄不是看他对大众的实际贡献或想象的贡献,而是要满足他自己未曾满足的自我和梦想。第七章对政府的态度第八章政府的弊病在两国人之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腐化,粗略的说有五种:贪污资金;有意无意的挪动资金和物品;非法勒索民众;裙带关系;官员出卖影响力或是来自政府内外的压力干扰官员的工作所有五种类型都能在中国发现,但在美国不存在第三种类型。中国官员最普遍的腐化是汉武、勒索和裙带关系;而美国官员最常见的不良行为是挪用政府资金和商品以及出卖影响力。中国政府的全面腐化确实是中国人相互依赖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的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相互依赖;在官场里,下级给上级送礼,上司则回报以官职或提升。这种依赖无需遮掩,无人为此感到羞耻。这种腐化与美国政治的阴暗面相比,依赖是一种固有的观念。相互依赖的挂念使得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裙带关系在中国政府中如此普遍,由于存在着基本团体、家庭和广泛的亲属之家几乎是不可分割的联系,便导致一种不可摆脱的结局:每个人都将支持他人或被他人支持。希望给亲近的人帮忙,也期望他们对此有所回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国人从未对官员掌握法律而人民只能从他们那里乞求正义的传统发生过根本的反抗。虽然皇帝对他们要求很多,他们反过来也可以要求和得到更多。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中国商人决没有想过要起来保护自己,尽管几百年来他们始终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受害者;相反,某个商人发财后,他首先是去巴结某个高官,在政府谋个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