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课件_第1页
《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课件_第2页
《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课件_第3页
《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课件_第4页
《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章CONTENT目录01020405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艾滋病03流行性出血热0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CONTENT目录01020405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2CONTENT目录0708101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09水痘12手足口病CONTENT目录0708101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3PART01病毒性肝炎PART病毒性肝炎4一、病原学一、病原学人经口感染HAV后,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HBV侵入人体后,随血液到达肝脏或肝外组织,引起肝脏及肝外组织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改变,多数以肝脏病变最为突出,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HC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与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及免疫损伤有关。二、发病机制HDV的外壳是HBsAg成分,其发病机制类似乙型肝炎,但一般认为HDV对肝细胞有直接致病性,免疫应答可能是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原因。人经口感染HAV后,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顶峰期后1周为大便排毒期,此时具有传染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患者血液中HBeAg、HBV-DNA、DNAP阳性时传染性最强。〔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三、护理评估粪-口传播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3种方式传播。接触传播是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传播;性接触传播;血、体液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一〕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粪-口传播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三、护理评估HAV易感者为抗-HAV阴性者,尤其是幼儿、儿童、青少年,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6个月以下婴幼儿因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HAV而不易感染;HBV易感者主要有新生儿、婴幼儿、未接种乙肝疫苗的15岁以下人群,以及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力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HCV是人类普遍易感,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为高危人群;HDV、HEV也是人类普遍易感,青壮年及孕妇易感染HEV。〔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三、护理评估HAV易感者为抗-HAV阴性者,尤其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高发。戊型肝炎高发于雨季或洪水后,水源、食物被污染可致爆发流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发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乙肝有家庭聚集现象,婴幼儿感染多见。〔一〕流行病学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高发。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三、护理评估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三、护理评估〔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1〕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总病程2~4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起病较缓慢,病症较轻,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病症,不易诊断,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三、护理评估〔1〕急性肝炎〔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1〕急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有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2)慢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诱因包括劳累、感染、营养不良、饮酒、服用肝损害药物、妊娠等。(3)重型肝炎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4)淤胆型肝炎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5)肝炎后肝硬化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病症、体征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乙肝晚期可有肝性脑病、出血、肝癌等并发症。丙肝可开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乙肝晚期可有肝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病程长,传染性强,乙型、丙型、丁型易成为慢性,病情经久不愈,少数可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患者得知病情时,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甚至恐惧感等。隔离治疗时,患者社交受限,担忧被歧视。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病程长,传染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2.慢性肝炎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如:①一般治疗: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③抗病毒治疗:④抗纤维化:⑤应用免疫调节剂: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在于早发现与早治疗,采用以支持、对症疗法为根底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有条件时可积极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必要时进行肝移植。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重型肝炎四、常见护理诊断1.焦虑与病情重或担忧疾病传染及日常生活改变、社会歧视等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3.知识缺乏缺乏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护理等相关知识。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盐沉积刺激皮肤引起皮肤瘙痒及患者长期卧床、营养状况差有关。6.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腹水、肝性脑病。四、常见护理诊断1.焦虑与病情重或担忧疾病传染及日常生活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1.皮肤瘙痒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和被褥,穿着柔软、宽松的衣物,保持皮肤、寝具、衣物的清洁,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搔抓。瘙痒严重者可局部涂擦止痒剂,或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五〕对症护理2.腹水患者保持半坐位。每周测体重1~2次,腹围每日1次。了解腹水消长情况,观察有无心悸、呼吸困难。给予优质蛋白、低盐或无盐饮食,严重腹水患者应限制液体摄入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和感染。配合医生进行腹穿、放腹水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五、护理措施1.皮肤瘙痒〔五〕对症护理2.腹水五、护理措施3.出血观察生命体征、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表现等;及时查血型、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并配血备用;防止各种可能导致出血的原因,告知患者不用牙签剔牙、不用硬牙刷刷牙、防止外伤,出血后根据不同出血部位给予相应处理。〔五〕对症护理4.肝性脑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尿量等,及时记录出入量,使用利尿剂、进食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大出血或放腹水者易诱发肝性脑病,应及早发现,告知医生并协助进行抢救。防止及控制感染,防止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五、护理措施3.出血〔五〕对症护理4.肝性脑病五、护理措施5.肝肾综合征对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大量或屡次放腹水、严重感染等患者加强观察,严格记录出入量,量出为入,严格控制输液量。及时了解尿常规、尿比重、尿钠、肌酐等。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必要时行血液透析。〔五〕对症护理6.预防感染预防措施:①观察生命体征、血常规的变化及感染所致的相应病症、体征。②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减少探视。③每天消毒病室的空气、地面、家具等,防止交叉感染。④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及肺部感染。五、护理措施5.肝肾综合征〔五〕对症护理6.预防感染五、护理措施1.知识指导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防护知识及危害,指导患者彻底治愈急性肝炎,避免劳累、暴饮暴食、酗酒、感染等诱因,以防肝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2.预防指导严格筛选献血者,不合格者不得献血。各种医疗器械和患者用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及时消毒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1.知识指导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其家PART02流行性乙型脑炎PART流行性乙型脑炎27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是RNA病毒,呈球形,核心含单股正链RNA,有包膜。包膜中的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有特异性的中和抑制抗原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是RNA病毒,二、发病机制乙脑病毒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当病毒数量多、毒力强且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损害,引起脑炎。二、发病机制乙脑病毒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进入人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乙脑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均可成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乙脑病毒经接触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乙脑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人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人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4流行特征在热带地区,乙脑全年均可发生。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乙脑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2.症状、体征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1)初期(2)极期(3)恢复期(4)后遗症期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乙脑潜伏期为4~21天,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临床分型类型体温神志神经系统表现病程轻型39℃以下清楚无明显临床表现,无后遗症约1周普通型39~40℃意识障碍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反射可阳性,多无后遗症7~14天重型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病理反射阳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可出现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部分患者有后遗症2周以上极重型40℃以上深度昏迷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呼吸衰竭、脑疝,常有严重后遗症病死率高表2-1乙脑的临床分型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临床分型类型体温神志神经系统表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4.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其次是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口腔感染、压疮等。重型患者可出现由应激性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4.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刚清醒患者的思维能力、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差,情感脆弱,易哭、易冲动。因起病急、病情重,患者会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出现后遗症,躯体活动受限或有语言障碍的患者会产生抑郁、悲观等情绪。应评估疾病对患者家庭、生活、工作的影响,患者和家属对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照顾情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刚清醒患者的思维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高热主要采用物理降温,辅以药物降温,同时降低室温(28℃左右),将体温控制在38℃(小儿38.5℃)左右,避免过量使用退热药致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2.抽搐或惊厥①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②因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疗法为主。③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脑缺氧者,应及时清除分泌物、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④因脑实质病变所致者,应给予镇静剂,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高热2.抽搐或惊厥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呼吸衰竭①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②因脑水肿所致者::可用脱水剂,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可使用东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③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予以吸痰、加强翻身引流;若痰液黏稠,可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伴支气管痉挛者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呼吸衰竭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4.其他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恢复期患者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及压疮。有后遗症者注意进行功能训练,同时用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4.其他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2.意识障碍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抽搐、惊厥有关。3.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抽搐、惊厥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乙脑病毒经接触传播有关。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呼吸衰竭。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1.高热乙脑患者体温不易下降,常采用综合措施控制体温。使用冰袋、冰帽时,不能放置太久,降温期间每30分钟测1次体温并详细记录,防止局部冻伤或坏死。保持床褥、衣物枯燥整洁。〔五〕对症护理2.抽搐或惊厥应及早发现先兆,及时处理。发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取下义齿,去除口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五、护理措施1.高热〔五〕对症护理2.抽搐或惊厥五、护理措施3.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采用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排痰,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缺氧时进行氧气吸入。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做好相应护理。〔五〕对症护理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有肢体瘫痪者进行被动肢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教会家属按摩、被动锻炼的方法。五、护理措施3.呼吸衰竭〔五〕对症护理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乙脑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防护知识及危害,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确保足够的营养和休息。对有后遗症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积极治疗的意义,帮助家属取得亲友和社会的支持。〔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乙脑的PART03流行性出血热PART流行性出血热46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单链RNA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该病毒的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有利于早期诊断;膜蛋白含有中和抗原、血凝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单链RNA病二、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病毒直接作用与病毒感染诱发免疫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血浆外渗,从而导致组织水肿、出血等;同时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起去除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并引起机体的组织损伤,Ⅰ、Ⅱ、Ⅲ型超敏反响等可能参与作用,其中Ⅲ型超敏反响被认为是本病发生血管、肾脏及其他病理损害的主要原因。二、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是人畜共患病,约有170多种脊椎动物可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宿主及传染源。2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病鼠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人体。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是人畜共患病,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免疫力,Ⅰ型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可维持1~30年,Ⅱ型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多在两年内消失。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我国疫情最重,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7~14天。2.临床分期(1)发热期(2)低血压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5)恢复期3.并发症腔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继发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自发性肾破裂、肝损害、心肌损害等。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为4~46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病情较重,病情变化快,患者往往产生恐惧心理。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时,社交受限,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病情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发热期①常用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减轻病情,缩短病程。②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维生素C、芦丁等降低血管通透性;输注葡萄糖盐水提高血浆渗透压,以减少外渗。③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虚脱。④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2.低血压休克期①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补充血容量。②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要防止心衰。。③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发热期2.低血压休克期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少尿期①稳定内环境;②促进利尿;③导泻;④透析疗法。4.多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少尿期4.多尿期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5.恢复期此期主要是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逐步恢复工作,定期复查肾功能等。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5.恢复期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血管壁损伤造成血浆大量外渗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黏膜的充血、出血、水肿有关。4.体液过多与肾脏损害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汉坦病毒经空气、接触传播有关。6.潜在并发症: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心衰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1.高热观察体温的变化,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忌用酒精擦浴,防止加重皮肤损害。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量出汗诱发低血压,提前进入休克期。〔五〕对症护理2.循环衰竭①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扩容,应用碱性溶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休克。②快速扩容的同时监测心功能,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③给予吸氧。④患者可因出血导致循环衰竭,应做好交叉配血、备血,做好输血准备。⑤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⑥密切监测治疗效果。五、护理措施1.高热〔五〕对症护理2.循环衰竭五、护理措施3.肾功能衰竭①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那么,严格控制液体输入。②适当增加糖的摄入,限制蛋白质的供给。③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者,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双下肢下垂。④血液透析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透析的目的、根本操作程序等,取得他们的配合,做好透析后的观察和护理。〔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3.肾功能衰竭〔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4.皮肤黏膜护理患者取舒适卧位,及时变换体位,给患者翻身时,要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保持床褥清洁、整洁,衣服要宽松、柔软,出汗时及时更换。进行注射时,拔针后按压针眼至不出血为止;测血压时袖带绑扎不可过紧或时间过长。做好眼、口腔、会阴部的皮肤黏膜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4.皮肤黏膜护理五、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预防、治疗等知识,告知早发现、早治疗及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患者出院后,需继续休息1~3个月,加强营养,活动量需逐步增加,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如有异常,立即就诊。〔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预防、治疗等知PART04狂犬病PART狂犬病64一、病原学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形如子弹,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即糖蛋白、核蛋白、聚合酶、磷蛋白和基质蛋白。一、病原学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形如子弹二、发病机制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小量繁殖后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沿神经的轴索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再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扩散,侵入各组织、器官,尤以唾液腺的病毒量最多。二、发病机制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病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我国以病犬为主,其次是家畜〔如猫、猪、牛、马等〕和野生动物〔如狐狸、蝙蝠、狼等〕。唾液中带病毒的一些貌似健康的犬或其他动物,是易无视的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经病犬咬伤、抓伤、舔触的皮肤、黏膜侵入。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人被病犬咬伤后,如咬伤部位为头、面、颈及手指,那么发病时机多且潜伏期较短,伤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且潜伏期较长,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较少且潜伏期较长,正确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者发病率低,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率高。4.流行特征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中小城市、农村。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最长可达10年以上。2.临床分期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本病全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1)前驱期(2)兴奋期(3)麻痹期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气胸、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等。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大多数患者〔除后期昏迷者外〕神志清楚,因隔离治疗、病情重、病症明显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疾病预后易使患者感到恐惧、绝望、悲观。家属由于对本病认识缺乏或过于忧虑而出现恐慌,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大多数患者〔除后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减少风、声、光等刺激。2.对症治疗①患者狂躁时用镇静剂,及时给氧,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咽肌痉挛严重时,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③有心血管功能障碍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④纠正心律失常,稳定血压。⑤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等。⑥可试用α-干扰素、胸腺肽、阿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四、常见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肌痉挛有关。2.恐惧与疾病引起死亡的威胁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犬等动物的抓伤、咬伤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患者极度兴奋、狂躁、挣扎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狂犬病病毒经接触传播有关。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困难和不能进食、饮水有关。四、常见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肌痉挛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伤口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两者不能合用〕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较深的伤口用注射器灌洗,然后用70%乙醇擦洗或2%碘酒反复涂擦,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2.呼吸衰竭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氧、使用镇静剂。备好抢救用物,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如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或窒息,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3.肌肉痉挛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暗淡。在使用镇静剂后集中进行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动作要轻快,防止刺激,尤其注意防止水的刺激。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伤口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狂犬病的防治知识,指导养犬、猫等动物的家庭做好犬、猫等的预防接种,加强对本病的重视,意识到被犬、猫咬伤后立即、彻底清洗伤口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狂犬病的PART05艾滋病PART艾滋病78一、病原学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是RNA病毒,呈球形,由核心和包膜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白。一、病原学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是RN二、发病机制HIV既有嗜神经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其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细胞功能被破坏,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出现严重的时机性感染和肿瘤,直至死亡;HIV还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造成神经系统病变和精神障碍。二、发病机制HIV既有嗜神经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其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无病症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后者尤为重要。2.传播途径

HIV经接触传播,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体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屡次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等为本病的高危人群。4.流行特征无季节性。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艾滋病疫情,且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即无症状期)平均9年,短则数月,长则十余年。2.临床分期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严重程度,将HIV感染的全过程分为3期。(1)急性期(2)无症状期(3)艾滋病期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即无症状期)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艾滋病患者预后不良,又具有传染性,且无特效治疗,加上艾滋病知识缺乏的社会公众对艾滋病患者有回避、歧视及恐惧心理,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悲伤、孤独感、罪反感或恐惧等心理障碍,甚至有报复或自杀等行为。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艾滋病患者预后不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该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减少异常的免疫激活,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减少HIV相关疾病、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2.支持及对症治疗加强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该治疗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并发症的治疗根据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及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4.免疫治疗应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并发症的治疗根据机会性感染的病四、常见护理诊断1.恐惧与艾滋病预后不良、担忧受歧视、缺乏社会支持等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发热、体质虚弱、消耗增多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HIV经接触传播〔主要经血体液、母婴、性接触传播〕有关。4.组织完整性受损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或各种时机性感染和肿瘤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缺乏、腹泻、恶心、呕吐、消耗过多等有关。6.潜在并发症:各种时机性感染。四、常见护理诊断1.恐惧与艾滋病预后不良、担忧受歧视、缺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发热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消耗。根据体温上下给予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必要时两者同时使用。2.腹泻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进行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肛周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肥皂水清洗局部,再用吸水软布吸干,防止皮肤糜烂。腹泻频繁者可遵医嘱使用止泻剂。鼓励患者饮用肉汤、水果汁等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3.皮肤长期卧床患者应经常翻身,勤按摩,以防压疮和感染。保持床褥、衣物整洁、平整,穿着宽松、柔软的衣服。护理患者时,应注意评估皮肤的颜色、温度、完整性,同时保持口腔、外阴等处的皮肤清洁枯燥,防止时机性感染的发生。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发热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4.呼吸困难安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取坐位或抬高床头,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防止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抚慰患者,使其情绪稳定,减少氧消耗,指导患者用吹口哨缩唇方式缓慢呼气以减慢呼吸频率。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节律、频率、深度的变化。5.恶心、呕吐呕吐频繁者,应禁食;恶心、呕吐减轻后,应鼓励患者进食。因口腔、食管念珠菌感染而致咽痛、食欲下降者,遵医嘱给予抗真菌药。及时清理呕吐物,除去呕吐引起的异味,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预防感染。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4.呼吸困难安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指导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开展艾滋病防治咨询工作,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平安套,采取平安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AIDS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检测,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效劳。遵循保密原那么,加强对AIDS患者的随访,提供医学和心理咨询。指导无病症的病毒携带者应每3~6个月到医院检查1次,HIV感染者及患者也应定期检查,一旦出现时机性感染及肿瘤的临床表现,应随时就诊,切忌乱投医、乱用药。〔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指导艾PART0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PART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4一、病原学SAR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直径80~140nm,周围有鼓槌状冠状突起,突起之间的间隙较宽,外形呈日冕状。SARS-CoV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在枯燥塑料外表可存活4天,在尿液中可存活至少1天,在腹泻患者粪便中可存活4天以上,在4℃培养条件下可存活21天,在-80℃保存稳定性好。一、病原学SAR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减少,CD4+和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下降,且临床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肺部炎症反响,说明机体细胞免疫受损,导致肺部损害,故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性主要在急性期,此期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高,病症明显。2.传播途径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较少见。患者的家庭成员、收治患者的医务人员及从事SARS相关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人群。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主要流行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农村地区发病甚少。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为1~16天,一般为3~5天。2.症状、体征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重型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3.并发症可出现肺部继发感染、肺间质改变、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胸膜病变、心肌病变、骨质缺血性改变等。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为1~16天,一般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需要严密隔离治疗,心理压力大,会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恐惧等情绪。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由于本病传染性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患者卧床休息,防止劳累。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对症治疗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药,咳痰者给予祛痰药;假设出现气促或PaO2<70mmHg或SpO2<93%,可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假设无效,应尽早使用无创或有创的正压人工通气治疗;体温超过℃者应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可引起Reye综合征;对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给予相应处理;腹泻患者应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患者卧床休息,防止劳累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激素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包括:①有严重中毒病症,高热持续3天不退。②48小时内肺部阴影进展超过50%。③有急性肺损伤或出现ARDS。一般成人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mg/d,具体剂量和疗程应根据病情调整。儿童慎用糖皮质激素。4.抗病毒治疗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疗效不明确。5.免疫治疗重症者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激素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6.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发和〔或〕继发细菌感染,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适当的抗生素。7.重症病例的处理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出入量、血糖、心电图等变化。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假设呼吸次数>30次/分,在吸氧5L/min的条件下SpO2<93%,可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6.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发和〔或〕继发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SARS-CoV感染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感染后全身中毒病症有关。3.恐惧与病情开展迅速、被隔离、担忧疾病预后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病变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SARS-CoV经飞沫、接触传播有关。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腹泻、纳差、摄入减少有关。7.潜在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MODS、继发感染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SARS-CoV感染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1.发热定时监测体温并记录,观察降温效果,及时更换出汗后汗湿的衣物,注意保暖。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预防感染。〔五〕对症护理2.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吸氧,经常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拍背,以协助患者排痰。痰液黏稠者给予祛痰剂,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及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给氧,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五、护理措施1.发热〔五〕对症护理2.呼吸困难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3.重型病例将重症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动态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尿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监测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3.重型病例五、护理措施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出院患者监测体温,定时复查胸片、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患者出院后应适当运动,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PART0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PART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1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性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是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已鉴定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能感染人类的亚型有H5N1、H9N2、H7N7、H7N9,其中感染H5N1、H7N9的患者病情较重,死亡率高。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性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二、发病机制人禽流感的发病机制与普通流感的发病机制根本一致。病毒侵入人体后,借助病毒外表的血凝素〔H〕,吸附和侵入靶细胞,主要感染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细胞中直接复制,直接导致细胞的死亡。二、发病机制人禽流感的发病机制与普通流感的发病机制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禽流感是人畜共患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其中最主要的是鸡。2.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以飞沫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辅。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高危人群包括家禽饲养、销售、屠宰、加工者等,直接接触禽类或人禽流感患者、疑似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人禽流感与鸡的禽流感流行地区一致,通常呈散发。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通常为2~4天。2.症状、体征H9N2禽流感患者仅出现一过性流感样症状。H7N7禽流感患者症状较轻,多数患者有结膜炎,仅部分患者有轻度流感样症状。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病毒感染者。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通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因本病起病急,病情较重,死亡率高,且传染性较强,需要隔离治疗,加之缺乏本病的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易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等情绪。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因本病起病急,病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休息。2.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及时行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可引起Reye综合征;咳嗽患者给予镇咳药;有肝肾功能损伤者采取相应的治疗;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治疗。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抗病毒药物。4.免疫调节治疗①短期内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出现氧合指数<300mmHg,并有迅速下降趋势。②合并脓毒血症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当出现以上应用指征时,可考虑在短期内给予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临床状况控制好转后,及时减量停药。5.其他治疗防治并发症,如合并细菌感染,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菌药物。密切监测血氧,加强呼吸、循环支持。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广泛炎症有关。3.焦虑与知识缺乏、被隔离、担忧疾病预后有关。4.潜在并发症: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ARDS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高热密切监测体温,采用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注意及时补充液体,以防脱水。2.重症患者的护理将患者安置在ICU病房,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此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医务人员防护。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禽流感的相关知识,注意个人防护,防止接触鸟、禽类。一旦发现疫情,立即上报,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勤洗手,食用煮熟的鸡肉等食物。密切接触禽类者,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同时应加强对此类人员的监测。〔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禽流感的相PART08麻疹PART麻疹126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是RNA病毒,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别离麻疹病毒的最好方法是组织培养。病毒经组织细胞培养连续传代后,逐渐丧失致病性,但仍保存免疫原性,故常用人羊膜或胚胎细胞培养传代而制成减毒活疫苗。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是RNA病毒,该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体的上呼吸道和眼结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于感染后第2~3天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并经此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至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复制,于感染后第5~7天大量病毒再次侵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皮疹,此时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眼分泌物、尿液、血液中均可找到病毒。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体的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5天内均有传染性,假设合并肺炎等并发症,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明显减弱,恢复期不带病毒。2.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以飞沫传播为主,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为辅。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易感人群主要为6个月至5岁小儿,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很少发病。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为10天,曾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5周。2.症状、体征(1)典型麻疹1)前驱期:是从发热到出疹,一般为3~4天,又称出疹前期。2)出疹期:病程第3~4天或黏膜斑出现1~2天后开始出疹,持续3~5天。3)恢复期:整个病程持续7~14天。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6~18天,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症状、体征(2)轻型麻疹潜伏期长(3~4周),前驱期短,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等全身中毒症状较轻。(3)重型麻疹多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体弱多病、营养不良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症状、体征(2)轻型麻疹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本病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若并发肺部细菌感染则病情加重,麻疹并发肺炎是麻疹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本病的并发症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有高热、皮疹等病症,患儿会烦躁不安、啼哭、夜不能寐。病情较重,可出现并发症,加之进行隔离治疗,患者及家属因对本病知识缺乏,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有高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温度适宜,注意通风,保持眼、鼻、口腔清洁。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对症治疗持续高热者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剂。咳嗽剧烈者可用镇咳药。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并发症治疗(1)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疗程1~2周,或体温正常后5日停药。(2)喉炎:应尽量使患儿安静,蒸汽吸入以稀释痰液,烦躁不安时,应用镇静剂。中毒症状明显、呼吸困难加重者,应及时给予吸氧、镇静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喉部水肿。对不能缓解的Ⅲ度喉梗阻严重者及早行气管切开。(3)心肌炎:有心衰者应及早应用强心药物,同时应用利尿剂,重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3.并发症治疗(1)肺炎:主要为抗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血管受损有关。3.恐惧与病情开展迅速、被隔离、担忧疾病预后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麻疹病毒经飞沫、接触传播有关。5.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合并肺炎致痰液增多、黏稠不易咳出有关。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摄入减少有关。7.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发热监测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体温不超过39℃,且无特殊不适,不予处理。体温升至40℃以上时,可用微湿毛巾敷于前额或温水擦浴,或服用小剂量退热剂,防止惊厥,忌用冷敷及酒精擦浴,以免影响出疹。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2.皮疹出疹不畅时,可用鲜芫荽〔香菜〕煎服或外用。保持皮肤清洁,大便后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出疹期或退疹后常有皮肤瘙痒,须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可遵医嘱搽炉甘石洗剂或外用止痒粉。退疹后皮肤枯燥可涂润滑油。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3.眼、耳、鼻护理眼部因炎性分泌物较多形成眼痂时,应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2~3次,再滴抗生素眼药水。角膜溃疡时,可用鱼肝油滴眼。保持耳部清洁,防止眼泪及呕吐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4.口腔护理指导患者饭后用温水漱口,每天早晚用朵贝尔液或温水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甘油。口腔溃疡者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必要时由护理人员实施口腔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进行家庭隔离时,指导家属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发热护理、病情观察等,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并发症,如发生并发症,应立即就诊。〔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相关PART09水痘PART水痘146一、病原学VZ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DNA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50~200nm,病毒核心为双股DNA,含有DNA聚合酶和胸腺嘧啶激酶,后者是造成潜伏感染引起带状疱疹的原因。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ZV对外界的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对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但在-65℃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一、病原学VZ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DNA病毒,呈二、发病机制VZV经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侵入人体,并在局部的细胞内复制,而后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复制,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全身病症和体征,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皮疹分批出现且不同性状皮疹同时存在与病毒间歇性入血有关。二、发病机制VZV经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侵入人体,并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出疹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很强的传染性,90%接触者发病。2.传播途径水痘以飞沫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辅。易感者通过吸入带病毒的飞沫或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污染的用具而感染。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易感人群主要为1~5岁儿童,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很少发病。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常散发,偶可爆发流行。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2~21天,平均14天。2.症状、体征(1)前驱期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厌食、不适、流涕、咳嗽等,体温可达38.5℃,持续1~2天进入出疹期。(2)出疹期一般发热数小时至1天后出疹。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2~21天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有继发皮肤感染(脓疱疹、丹毒、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等)、水痘肺炎、水痘脑炎、Reye综合征等,其中皮肤细菌感染最为常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有继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进行隔离治疗、发热、皮肤不适等及担忧出现并发症、入院后对环境的不适应,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及家属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进行隔离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在发病24小时内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皮疹发展,利于病情恢复。有免疫缺陷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水痘患者及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患者应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2.对症治疗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或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裂者可涂甲紫或抗生素软膏预防继发感染。高热患者给予退热剂,但忌用阿司匹林。3.防治并发症皮肤继发感染时应及早用抗菌药物。因脑炎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应进行脱水治疗。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病毒播散,一般不用,但病程后期水痘已结痂,若并发重症肺炎或脑炎时,可酌情使用以减轻症状。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在发病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水痘病毒感染或皮肤继发感染有关。2.焦虑与被隔离、担忧疾病预后有关。3.舒适度改变与皮肤瘙痒有关。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细菌感染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VZV经飞沫、接触传播有关。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毒感染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消耗增加有关。7.潜在并发症:肺炎、脑炎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水痘病毒感染或皮肤继发感染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发热高热时予以物理降温,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及时更换出汗时汗湿的衣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皮肤护理病室温度适宜,被褥不宜过厚,防止患儿体温升高加重皮疹瘙痒感。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修剪指甲,婴儿可戴并指套,防止因抓伤而继发细菌感染。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对患者进行隔离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做好家庭隔离时的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发热护理、病情观察等,防止发生并发症,如发生并发症,应立即就诊。流行期间易感儿童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患者出院后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相关PART10流行性腮腺炎PART流行性腮腺炎161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单股RNA病毒,呈球形,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有S抗原和V抗原,感染后可出现抗体。S抗体于发病后1周出现,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诊断。V抗体一般在发病后2~3周出现,有保护作用,存在时间较久。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单股RNA二、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大量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侵入腮腺等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脑膜炎等。病毒在受累部位进一步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可侵犯其他未受累的腺体及器官,如颌下腺、睾丸、胰腺等。二、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能从唾液中别离出病毒,此时具有高度传染性。2.传播途径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主要见于儿童,1岁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很少发病。无免疫力的成人也可发病。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好发于冬、春季,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可形成爆发流行。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平均为18天。2.症状、体征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逐渐肿大,体温随之上升可达40℃以上。通常先一侧腮腺肿大,2~4天后累及对侧。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当流行性腮腺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时,可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当流行性腮腺炎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发热、腮腺肿痛、咀嚼受限等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和隔离治疗缺乏了解、担忧预后不良,患者易产生自卑、孤独感,家属易感到紧张、焦虑。应及时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发热、腮腺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以流质饮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2.对症治疗①高热患者给予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②腮腺肿胀较重时可应用镇痛药。③有睾丸炎时可用丁字带托起肿大的睾丸,局部冷敷。④脑膜脑炎症状明显者给予镇静、降颅压等治疗。⑤重症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病毒唑),成人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为5~7天。也可应用干扰素。三、护理评估〔五〕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以流质饮食为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2.焦虑与被隔离、担忧疾病预后有关。3.疼痛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腮腺炎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进食困难、合并胰腺炎有关。6.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四、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1.高热监测体温,鼓励患者多饮水。采用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保持皮肤清洁、枯燥,及时更换汗湿的内衣、床单,注意保暖,防止着凉。2.疼痛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做好饮食护理,防止腮腺肿胀加剧;预防继发感染。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3.并发症睾丸胀痛者用丁字带将睾丸托起时,应注意防止束缚过紧而影响血液循环,疼痛较剧烈时可用2%普鲁卡因做精索封闭。发生脑膜脑炎时,及时治疗高热、头痛、呕吐等,加强支持疗法,静脉注射20%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密切观察用药效果。五、护理措施〔五〕对症护理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进行预防接种,做好家庭隔离时的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等,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睡眠,防止发生并发症,如恢复期患者体温再升高或有并发症的表现,应立即就诊。〔六〕健康指导五、护理措施向社会尤其是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PART11流行性感冒PART流行性感冒177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RNA病毒,由包膜、基质蛋白、核心组成。包膜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2种糖蛋白。根据感染对象,分为人、马、猪及禽流感病毒等;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分为甲、乙、丙3型;又可根据NA、HA的抗原性分亚型,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n为型代号,如H5N1、H7N9等。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RNA病毒,由包二、发病机制流感病毒通过HA与呼吸道外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在NA的协助下,新的病毒颗粒不断播散,继续感染其他细胞,被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溶解或脱落,产生炎症反响,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病症。二、发病机制流感病毒通过HA与呼吸道外表纤毛柱状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后7天内均有传染性,以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中。2.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以飞沫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辅。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毒变异后,人类重新易感、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主要发生在学校、单位、工厂和公共娱乐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流行特点为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发病率高、流行时间短。三、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数小时。2.症状、体征(1)典型流感此型最常见。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2)轻型流感全身及呼吸道症状都轻,轻度或中度发热,2~3天内自愈。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症状、体征(3)肺炎型流感多见于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起病如典型流感,但发病1~2天后病情迅速加重,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4)其他类型流感胃肠型流感以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脑膜脑炎型流感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表现;心肌炎型或心包炎型为病变累及心肌或心包。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症状、体征(3)肺炎型流感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主要为呼吸道继发性细菌感染,如急性鼻旁窦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肺外并发症有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三、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并发症主要为呼吸道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三〕辅助检查三、护理评估〔四〕心理-社会状况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病症使患者情绪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