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_第1页
入学教育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_第2页
入学教育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_第3页
入学教育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_第4页
入学教育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学教育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教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学习文明行为,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每一位关爱自己的人。活动对象:全班学生活动准备:安全知识,关于安全方面的事例活动过程:一、导入:凉爽的秋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惬意的九月让人神畅,而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更会让我们舒心。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采取了种种加强校园安全的措施,对我们多次进行包括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网络安全等教育,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提高我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视安全隐患而不顾,如课间打闹;上下楼梯时互相拥挤;同学之间互不谦让恶语伤人;不注意饮食卫生等。这些现象无不给我们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意识,视安全隐患而不顾对安全问题措施不及,防范不严,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二、现在,一个新学期即将开始,下面,针对目前我们在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认真领会,认真落实学校有关的安全制度,真正做到有备无患,警钟常鸣,确保自身的安全。(一)校内安全.在校内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靠右慢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严禁爬高或在窗外探身取东西,大扫除时科技楼二层以上在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要探出身去擦外窗玻璃。在做卫生时,禁止打闹,以防滑倒跌伤。.学习用电常识,不要用硬的物品接触电源,也不要用人体某个部位接触电源,以防触电。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做好秋季防病。秋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锻炼,不暴饮暴食。坚决杜绝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实验课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老师的安排严格按要求去做以防发生意外。.同学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玩网络游戏。严禁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录相厅、歌舞厅,以免接触到一些坏人。7、安排好作息时间,既要学习好,又要休息好。适当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谨防意外伤害发生。(二)校外安全.一个人在家时要关好门窗;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或打110电话。.在集体活动中,自觉服从老师和带队人员的统一管理,不打闹、不随意离开班级或活动小组:如有身体不适等情况要及早报告老师或有关人员。.不要离家出走,与大人赌气出门在外,让大人操心,也避免遇上坏人。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玩,应先回家,如果有什么事需外出应与家长商量,好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注意交通安全(1)行人走路须走人行道,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2)横过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线。(3)遇有信号灯的路段,须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4)在没有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地道的路段,横过公路应观察无来往车辆时,做到快速通过。(5)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6)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7)不要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8)乘车人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关键是从日常的生活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专家:15字方针预防“手足口”病: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手套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少去拥挤的场所;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同学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作到警钟长鸣!牢记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的本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活动三“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教学目标]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下,请同学们像老师•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一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三)、制作活动.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学生讨论分析.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胸廓扩大 ►外界气体入肺 吸进新鲜空气胸廓缩小 ►肺内气体排出 ►呼出废气三、课堂总结;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四、课外延伸.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鼻一喉一气管一支气管f肺/肺泡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外界气体入肺 吸进新鲜空气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肺内气体排出 ►呼出废气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学设计意图]: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教学过程]:一、资料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2)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学生阅读,汇报,小结(3)谈话: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4)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学生实验,汇报讨论:蜡烛在哪•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橙色气球呢?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实验,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3)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三、课堂小结(1)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2)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板书设计]: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吸进的气体78%21%0.4%0.6%呼出的气体78%16%4%2%[教学后记]:《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让身体更加健康,指导学生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重点难点]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准备]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电子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吹气球比赛。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1)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肺活量)(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谈话: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到底小多少?)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板书:测量)二、探究过程(一)测量肺活量,(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一一“汇报(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二)统计分析(1)抽一小组汇报(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全班数据。(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4)汇报,全班评析。(5)小节(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汇报。三、课堂总结;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板书设计]:测量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第二单元简单的机械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工具,能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提出它们的猜想。(2)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能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敢于创新。3、科学知识知道利用机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一、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二、教学重点:认识利用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三、教学准备: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o电子演示文稿四、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我找到的好帮手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我猜想它能……⑶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镜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2)、分组活动。(3)、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4、科技史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槐的介绍;纯粹人力一简单机械一现代工具的对比)第2课他能撬动地球吗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教学重难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器材准备学生材料: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镶子、小黑板。教学建议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科技史引入一阿基米德的故事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⑴给你--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认识杠杆尺⑴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A、独立思考。B、出示记录单: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第一小组 年—月日左(阻力点)情况 右(动力点)情况杠杆尺的状态(图示)钩码数与支点距 钩码数与支点距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见下表)D、提示: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4.小组活动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左边数据右边数据左边数据右边数据左边数据右边数据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独立思考后交流)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压井抽水柄、剪刀、镒子、虎口钳、钢笔?)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为什么?.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杆吗?省力还是费力呢?.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参考课本26页制作力•法).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展示、交流。第3课轮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器材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演示用轮轴实验套材。易拉罐瓶、吸管、线绳做成的粘辘。分组实验材料:硬纸板、剪刀、圆规(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圆面的物体)、钩码、铁架、线绳。学生实验材料:教学提示:.注意本课中有两次猜想与假设(轮轴有什么作用,轮再大一点会更省力吗).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制作活动:制作一个纸板轮轴、制作一个拈辘。其中纸制轮轴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与线有较大摩擦,另在打孔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困难,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实验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这个活动作为兴犹未尽的孩子们的课后制作。易拉罐粘辘教师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为没个小组制作一个,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轮轴的概念:出示水龙头: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板书学生的猜想:省力?)二、探究轮轴的秘密。.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观察看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不一定是两边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但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因此轮轴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轴上的钩码个数轴上的钩码个数我们的发现: .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a.共识: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b.新发现: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这是怎么回事?)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设想: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轴缩小)【真是有意思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尝试提出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向已知(杠杆原理)引伸,一旦学生发现了轮轴与杠杆的内在相似之处,这将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不过这个问题(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对学生不作要求】三、轮轴的应用.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出示图片:方向盘、门把手、拧子、扳手、闸阀等,它们是轮轴吗?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那一部分相当于轴?.最早的轮轴——粘辘。.介绍粘辘的历史(参考课本第28页资料)b.演示牯辘提重物。(好玩吗?有兴趣下课也做一个?)第4课滑轮兄弟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亩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试善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教学建议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学过程:方案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升旅仪式。.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旗杆顶部的轮子.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旅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要把旅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1)学生讨论。(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三、会移动的轮子.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方案二:一、导入:.视频观察:起重机上滑轮工作情况。.出示实物,起重机上这些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像起重机上位置被固定、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的情况,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教师在副板书位置记录学生不同的猜想。二、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㈠定、动滑轮的作用.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汇报大家的意见,制定全班觉得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明白注意事项。a.实验时应该缓慢匀速的拉动弹簧秤,在弹簧秤匀速运动中读取数据。b.山于倾斜的拉动线绳会使力的作用发生分解,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会增加难度。因此拉力的方向应与地面垂直。.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实验记录表第小组 记录人:直接提起重物使用定滑轮提起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运动的方向拉力的方向重物重力(N)拉力(N)4.汇报研讨:说…说各组的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二)滑轮兄弟大联合(滑轮组).我们看到,起重机上的滑轮并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将他们联合起来使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各抒己见).下面我们也把定动滑轮组装在••起来试试看。(建议用两个动滑轮)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组装滑轮组,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随后多次改变钩码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并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来组装滑轮组。3.学生实验、记录。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滑轮组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4.汇报研讨实验情况。期待学生发现:a.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b.动滑轮增多能省更多的力。四、拓展:看课本32页图,利用滑轮组使人在床上能关灯的例子。像杠杆、轮轴、滑轮这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叫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它们来解决呢?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目标.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教学重点能舌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教学难点研*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器材准备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教学建议.活动中注意安全。.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耍的支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实验记录表第小组 记录员:实验次数竖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氏_1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氏_1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一长_1第一次第二次平均数我们的发现:o.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完成作业本作业。第6课有趣的传动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实验发现齿轮传动的秘密。2、了解齿轮传动的规律,知道其它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要学生在探究中认识,齿轮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速度简单机械大联盟,是单元学习的总结与运用。教学准备:教师:废旧电动玩具汽车一辆,实验用齿轮一组、介绍其它传动方式的图片或视频。学生:齿轮组(尽量在课前收集,若难于保证所有小组都有实验材料则带领学生制作)教学建议: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总结课。除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外,还期待同学们能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回顾。一课时若不够用可分为两课时:第•课时“奇妙的齿轮、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大联盟”。教学过程:一、引入提出问题:小马达是通过什么装置将动力传到玩具小车的车轮的?二、新授:(-)奇妙的齿轮:1、感受功能:分组把玩带来的电动玩具汽车,功过观察探究感受齿轮能够起到传力的作用。2、探索奥秘:(1)、介绍齿轮制作方法,发放齿轮组合。(齿轮制作方法1:按照课本用卡纸制作;2:用瓦楞纸和塑料瓶盖黏制)(2)、分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齿轮变化齿轮的转动方向齿轮传动圈数齿轮1齿轮2齿轮3我们的发现: (3)、汇报研讨: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齿轮传动的哪些秘密?3、生活中运用齿轮的例子。(钟表、自行车等)(-)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1、观看图片、视频,认识更多的传动方式。2、你还见过哪些转动装置,它们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吗?(链条、皮带、齿轮)(三)简单机械大联盟.生活中,人们常各种简单机械用各种传动方式组合起来,自行车上就集合了各种简单机械,试试看,谁最具慧眼,能发现它们。.胡小楠同学设计的吊桥。(课本38页).你们也能利用本单元所学设计制作除自己的小建筑或小玩具吗?(1)独自思考后,与小组同学讨论设计:将各种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组合起来。小组内选取最优设计方案。(2)利用现有材料,分组制作。(3)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制作。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地球的故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教学准备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儿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学生交流,评价。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交流发现。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全课总结: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一、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二、在太空中看地球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提问:最近儿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三、作业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2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科学知识.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儿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教学准备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教学新授:一、 认识常见的地貌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二、美丽的家乡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总结归纳第二课时教学导入: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小组讨论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四、课堂教师小结。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4、地球仪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科学知识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教学准备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新授:活动…蓝色的星球1、模拟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2、填图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学生填图。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3、估测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学生估测、记录汇报估测结果。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课后向他们取取经验。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二、新授㈠、活动2怎样确定某--地点的位置1、地轴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做一做)先后请儿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2、经线、纬线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伦敦(0度、北纬51度)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找一找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㈡、活动3麦哲伦的航线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二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5、地图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科学知识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学生阅读55页有关科技史。二、教学新授: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学生汇报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一、比例尺(板书)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练习: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二、地图上的方向(板书).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练习](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教师讲述](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练习]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三、图例和注记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布置任务:将中国政区的图例找出来并记录在书上58页表内。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四、保护我们的家园提问:58页的这张图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讲解:其实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方法,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觉得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漂移的大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地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科学知识:了解大陆飘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质疑: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望着墙上的•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提问: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产生了什么猜想吗?学生回答。-o教学新授:活动1、拼图与猜想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学生回答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学生剪、拼图交流发现。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教师演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课后拓展:搜集资料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想象100万年后,中国大陆还会在现在的位置吗?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景呢?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地球的故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教学准备篮球、橡皮泥、火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舟5号”、“神舟6号”等有关的资料)。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提问: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一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学生交流,评价。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交流发现。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全课总结: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二、活动三:验证地球是个球体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布置任务: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有收获吗?是什么?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四、在太空中看地球讲解: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提问:最近儿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讲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i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提问: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三、作业布置任务: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些都牢牢记住,因此我提议每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一张有关地球故事的科学小报。2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科学知识.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教学准备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教学新授:二、 认识常见的地貌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二、美丽的家乡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步熟悉地貌的特点。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总结归纳第二课时教学导入: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小组讨论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是--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2、师:我们先来看…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四、课堂教师小结。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4、地球仪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科学知识'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教学准备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新授:活动一蓝色的星球3、模拟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4、填图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学生填图。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3、估测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学生估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