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疗授课4课件_第1页
耳疗授课4课件_第2页
耳疗授课4课件_第3页
耳疗授课4课件_第4页
耳疗授课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概念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耳穴诊疗的中医学基础理论1.经络理论“耳脉说”十二经脉说2.脏腑理论耳与肾耳与心耳与其他脏腑耳穴治病的中医学基础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少阳明之别,名偏历,······入耳合为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二、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内经》: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太素》: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者,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证治准绳》: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窍寄于耳,则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耳穴疗法的现代医学基础耳廓上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耳廓的神经非常丰富,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二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锁着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分布在耳廓上的四对脑神经以及两对脊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联系。对各种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现代耳穴疗法的发展

1956法诺吉尔胚胎倒置学说1987年汉城《国际耳穴标准化方案》

耳廓的解剖耳廓由软骨、皮肤与肌肉占据大部分,除耳垂外,均由弹性软骨支撑耳廓外形。皮下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与淋巴。但与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耳廓所分布的血管均比较细小,血循相对较差,故遭遇感染时,极易形成软骨膜炎,造成软骨的液化坏死而致毁容。(二)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三)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四)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五)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六)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支。(八)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九)耳舟——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十一)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十二)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十四)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十五)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凹窝。(十六)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十八)耳垂一耳郭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小小的耳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耳穴点,乍看起来耳穴是杂乱无章的,很难学习和记忆,而实际上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是有其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1.耳垂相当于头面部。2.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3.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4.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肾上腺。5.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6.对耳轮相当于躯干。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8.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9.耳舟相当于上肢。10.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11.耳轮脚相当于膈肌。12.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13.耳甲艇相当于腹腔。14.耳甲腔相当于胸腔。15.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腺系统。1、耳轮2、耳舟3、对耳轮上脚4、对耳轮下脚5、对耳轮体6、三角窝7、耳屏8、对耳屏9、耳甲艇10、耳甲腔11、耳垂耳轮结节屏上切迹耳轮脚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轮尾耳穴的命名1.以解剖部位命名。例如耳舟是上肢的投影部位,指、腕、肘、肩、锁骨等穴皆是用解剖名称来命名的,说明这些穴位能分别诊断与治疗上肢的有关疾病,

2.以脏腑经络名称命名。例如肝、心、脾、肺、肾、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等穴,皆属此类范畴,不但能诊断治疗与该穴名有关的脏腑病症,而且能治疗该穴经络循行部位上所出现的疾病。3.以现代医学理论来命名。例如能调节某种功能者即命名为某穴,如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交感、坐骨神经等穴,皆能诊断与治疗本穴名组织功能失调的病症。4.以耳廓自然标志相位置特征来命名。例如耳廓尖端处命名为耳尖穴;耳屏上部尖端名为屏尖穴;耳舟指、腕穴之间隐约似有一条浅沟,就命名为风溪穴,耳背凹沟处称耳背沟穴等等。5.以穴位面积来命名。例如面积大者称“区”,小者叫“点”,细而长者为“线”,如面颊区、高血压点、风湿线等等。6.以耳穴排列顺序来命名。例如耳轮上的“轮穴”有六个,按顺序依次命名为轮l、轮2、轮3、轮4轮5、轮6;屏间切迹前、后下方的目穴有二个,分别称目1、目2等等。耳穴的定位及主治(一)耳轮穴位1.耳中(MA-H1)[定位]在耳轮脚处。[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2.直肠(MA-H2)[定位]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3.尿道(MA-H3)[定位]在直肠穴上方,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4.外生殖器(MA-H4)[定位]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5.肛门(MA-H5)[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与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处。6.耳尖(MA-H6)[定位]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7.肝阳(结节)(MA-H7)[定位]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8.轮1-轮6

[定位]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中部的下缘等分成6份,分别为轮1-轮6。[主治]炎症,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直肠:耳尖肝阳:耳轮结节耳中肛门外生殖器

尿道

轮1轮3轮4轮6轮5轮2(二)耳舟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为6个等份,即耳舟1—6区。耳舟相当于人体的上肢

1.指(MA-SF1)[定位]在耳舟顶中,耳舟1区2.腕(MA-SF2)[定位]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3.风溪(MA)

[定位]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耳舟1区、2区交界处[主治]止痒,抗过敏。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4.肘(MA-SF3)[定位]在腕区的下方处,耳舟3区5.肩(MA-SF4)[定位]在肘区的下方处,耳舟4区、5区。6.锁骨(MA-SF5)[定位]在肩区下方处,耳舟6区。指腕肘肩锁骨风溪将耳舟分六份:相当于人体上肢肩关节三、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人体下肢1.趾2.跟3.踝4.膝5.髋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上脚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中、下3等份。

1.跟(MA-AHl)[定位]在对耳轮上脚顶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前上端。

2.趾

[定位]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后上端。3.踝(MA-AH2)[定位]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上脚上1/3的下半部。

4.膝(MA-AH3)[定位]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5.髋(MA-AH4)[定位]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四、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下脚相相当于人体臀部1.臀2.坐骨神经3.交感为了取穴方便,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1.臀(MA-AH5)[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后1/3处。2.坐骨神经(MA-AH6)[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3.交感

(MA-AH7)[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内脏有解痉镇痛作用。趾跟膝踝髋臀坐骨神经交感(五)对耳轮体穴位对耳轮体相相当于人体躯干部为了方便取穴,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1.腰骶椎(MA)[定位]在对耳轮上2/5处

2.腹(MA)[定位]在对耳轮上2/5处,腰骶椎前侧的耳甲腔缘。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3.胸椎(MA-AH9)[定位]在对耳轮中2/5处。[主治]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4.胸(MA-AHll)[定位]在对耳轮中2/5,胸椎前侧耳腔缘。5.颈椎(MA-AH8)[定位]在对耳轮下1/5处。6.颈(MA-AHl0)[定位]在对耳轮下1/5,颈椎前侧耳腔缘。

腹胸颈颈椎胸椎腰骶椎(六)三角窝穴位三角窝穴位相相当于人体盆腔

为了便于取穴,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角窝上(MA)[定位]三角窝前1/3处的前上方[主治]高血压。

2.内生殖器(MA)[定位]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阳痿,遗精,早泄。3.角窝中(MA)[定位]在三角窝中1/3处。[主治]哮喘。4.神门(MA-TFl)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主治]镇静镇痛、安神,调整全身状态。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各种痛症。5.盆腔(MA)[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角窝上(降压点)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角窝中(七)耳屏穴位耳屏相当于人体鼻咽部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屏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各分2等份。

1.外耳(MA)[定位]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2.屏尖(MA-T2)[定位]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主治]发热,牙痛,斜视。3.外鼻(MA-T1)[定位]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4.肾上腺(MA)

[定位]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眩晕,哮喘,休克。调节肾上腺机能,调节人体水、盐、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抗风湿、抗过敏、抗休克。5.咽喉(MA-T3)[定位]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6.内鼻(MA)[定位]在耳屏内側面下1/2处。外耳屏尖肾上腺外鼻饥点渴点咽喉内鼻7.咽喉(MA-T3)[定位]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失语,哮喘。8.内鼻(MA)[定位]在耳屏内側面下1/2处[主治]鼻炎,上颌窦炎,鼻衄(八)对耳屏穴位对耳屏相当于人体头脑部1.额(MA)[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主治]头痛,头晕。2.颞(MA)[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主治]头晕,偏头痛,癫痫,神经衰弱。3.枕(MA)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方[主治]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落枕。镇静、止痛。4.皮质下(MA-ATl)[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面。[主治]调节大脑皮层,安神、止痛、消肿、抗休克。神经衰弱、痛症、假性近视、胃溃疡、腹泻、内脏下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额枕颞皮质下(内侧面)缘中缘中(脑点):定位:对屏尖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主治:调节脑垂体的功能,主治遗尿、月经不调、侏儒。(九)耳甲腔穴位1.口2.食道3.贲门4.脾5.心6.肺7.气管8.三焦9.内分泌

耳甲腔相当于人体腹腔耳轮脚一周相当于人体消化道1.口(MA-IC5)[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MA-IC6)[定位]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3.贲门(MA-IC7)[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4.胃(MA)[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消化、神经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失眠等

5.脾(MA)[定位]在耳甲腔后上方。

[主治]脾主运化,健脾补气血、营养肌肉,主治消化系统病症(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妇科(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内耳眩晕症6.心(MA)[定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主治]主血脉,宁心安神,泻心火。治疗心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如心悸、失眠、心绞痛、健忘、癔病、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气管(MA-IC2)[定位]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8.肺(MA-ICl)[定位]在心、气管处周围,即心区的上、外、下三面。[主治]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治疗咳喘、胸闷、皮肤瘙痒症、荨麻疹、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与皮肤病。便秘,戒断综合征9.三焦(MA-IC4)[定位]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综合五脏六腑的作用,主治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各种水肿。10.内分泌(MA-IC3)[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主治]调节内分泌机能,抗风湿、抗过敏,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痤疮、糖尿病、皮肤病、甲减或甲亢等

口食道贲门脾肺气管内分泌三焦胃心1.十二指肠(MA-SCl)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后1/3处,耳甲艇内2.小肠(MA-SC2)

[定位]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3.大肠(MA-SC4)

[定位]耳轮脚上方前1/3处,耳甲艇内

[主治l腹泻,便秘,咳嗽,牙痛,痤疮

4.膀胱(MA-SC8)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5.肾(MA)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强肾补脑、键骨利尿、明目聪耳主治泌尿生殖、神经系统疾病,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哮喘,月经不调,阳痿,遗精,早泄。口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耳轮脚一周相当于人体消化道8.输尿管(MA-SC7)

[定位]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

[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9.胰胆(MA-SC6)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上方,即肾区与肝区之间,左侧为胰,右侧为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腺炎。

10.肝(MA-SCA)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胃及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调和气血、情志;明目利胆,主治肝胆疾病、血液病、妇科病、眼病等。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

胃小肠大肠膀胱肾肝胰胆十二指肠(十一)耳垂部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个区。在耳垂土缘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即由前至后依次分为9个区。

1.牙(MA)[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MA)[定位]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

3.颌(MA)[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4.垂前(MA)[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5.眼(MA)[定位]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区。

6.内耳(MA)[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7.面颊(MA)

[定位]在耳垂正面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区、6区交界处。

[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面肌痉挛,腮腺炎。

8.扁桃体(MA)[定位]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区目1目2牙舌颌垂前眼内耳面颊面颊扁桃体(十二)耳背穴位:

分为5区5穴,即以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背对应点分别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部。(1)耳背心: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主治:心悸、失眠、多梦。(2)耳背肺: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主治:哮喘、皮肤瘙痒症。(3)耳背脾: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4)耳背肝: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5)耳背肾: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主治:头晕、头痛、神经衰落。(6)耳背沟(耳背降压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耳穴诊疗方法耳穴的诊断与治疗耳穴阳性反应点的类型、特征及临床意义1.变色:

鲜红——急性病症

淡红、暗红——疾病的恢复期或慢性疾病

白色——属慢性疾病

点白边缘红晕——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灰色——多见于陈旧性疾病和肿瘤2.变形:常见于慢性疾病结节状——芝麻至绿豆大小的硬结,突出于皮肤链球状——三个结节状硬结连在一起突出于皮肤条索状——呈条形突出于皮肤凹陷如穴——呈点状凹陷皱折——如指纹状或环形,大小不等3.丘疹:

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多为点状丘疹和水泡样丘疹,高出周围皮肤,数目不等

4.血管变化: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疾病。常见有血管充盈、扩张或网状、条索状、海星状、环球状、弧状、蝌蚪状或鼓锤状。

5.脱屑:

常见于皮肤病、吸收功能低下、带下病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疾病二、压痛法耳穴压痛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患病器官或部位的病理变化或机能改变,压痛点的出现与消失及疼痛的程度与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和消失,减轻或加重都有一定的关系。它可随病而出,病愈而失。因此,压痛点不仅可以作为探查定穴的标志,也可作为判断病情转归的参考依据。

耳穴阳性反应物与疾病的对应规律1)阳性反应物的特征与疾病性质相对应2)阳性反应物的位置,与躯体、脏腑在耳廓的代表区多相对应3)分析非患病脏腑相应区“阳性反应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以脏腑经络学说来理解和分析阳性反应物;*了解经验穴,如:肝硬化者在肝阳穴常有结节,边缘清楚;高血压见降压沟红晕。便秘颈椎病颈椎病颈椎病浅睡眠多梦腰腿痛乳腺癌耳鸣头痛冠心病常用耳穴治疗方法耳穴压籽(丸)法耳毫针法耳穴放血疗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电针法耳灸疗法耳穴按摩法注意事项

1.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穴治疗。2.孕妇做耳穴贴压,宜用轻刺激手法,对习惯性流产史之孕妇则应慎用3.对年老体弱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高血压病者,治疗前应适当休息,治疗时手法要轻柔,刺激量不宜过大,以防意外。4.对肢体活动障碍及扭伤的患者,在耳疗期间,应配合适量的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5.耳疗治病,先须明确诊断,然后按选穴原则进行痛点探查。当按压到痛点时,病人多会出现皱眉、眨眼、呼痛等现象。6.耳针疗法虽然适应症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病往往疗效不能巩固,或者仅能减轻症状。故用耳疗法治疗某些疾病,除充分发挥耳疗作用外,还需与其他疗法综合运用。7.

取穴不宜过多,耳郭前后部分均可选用穴位贴压。肩背部、腰腿部病变选用耳背穴位效果更佳。8.贴压后患者自行按摩时,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耳穴治疗禁忌症1.严重心脏病者不宜采用,更不宜强刺激。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严重贫血者不宜采用。3.外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采用。4.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宜慎用。埋豆法(耳压法、压丸法)王不留行籽子宫神门肾肝脾皮质下内分泌痛经、月经不调耳针法耳穴放血体质虚弱、严重贫血及低血压禁忌放血孕妇、习惯性流产者禁忌放血耳廓皮肤感染、瘢痕、溃疡不宜放血危重烈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及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禁忌放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禁忌放血最宜用于退烧、美容常在耳尖、耳背静脉、面颊区放血或点刺的禁忌症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电针法艾草条打火机完成一次耳灸需半根艾草条耳灸法子宫肾脾内分泌神门肝皮质下痛经、月经不调耳灸法耳穴按摩法耳穴按摩法,是医生或病人自己在耳廓的不同部位用手或探棒等进行按摩、提捏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无禁忌,是自我保健的一种方便易行的方法用此法健身和防治疾病清·吴尚先中就曾载述:“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郭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亦治不睡。”其后在民间广为沿用。此法常用于防老保健,治疗胃痛、腹胀、头痛、慢性泄泻、恶心呕吐等。【治疗方法举例】1、全耳保健按摩:双掌先摩擦发热,然后在以双掌心对全耳进行按摩,由正面到背面的顺序按摩致双耳充血发热。

2、拉摩耳垂:双手拇、食指捏住耳垂,由上而下一方面下拉,一方面摩擦,每次81下,早、晚各一次。此法对头昏、头痛、失眠、小儿惊厥发烧及预防感冒均有一定疗效。耳穴压籽法也称压丸法,简便易行,能持续起到刺激作用且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怯痛和不能坚持每日就诊者。(一)物品准备

1.贴压药物:可因地制宜选用材料,可用植物种子,如油菜子;可用药物种子,如黄荆子、王不留行子。可用药丸:仁丹、六神丸、亦可用磁珠等。凡是表面光滑、质硬,适合贴压穴位面积大小,而无副作用的物质均可选用。

2.耳贴、(胶布、有机玻璃治疗板)蚊式弯血管钳、切割刀、75%酒精、2.5%碘酒、消毒干棉球。

(二)操作方法

1.用探棒(耳穴电测仪)在耳郭上进行探测,寻找阳性反应点,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析明确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选穴配方。2.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左手固定耳郭,右手用蚊式弯血管钳将耳贴取下,对准穴位贴压。3.贴压穴位:双耳或单耳取穴。若一侧病变,可取患侧耳穴。4.疗程:每贴压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7天,初诊病人、痛症病人可放置3~4天,更换穴位,病情已好转或巩固疗效可在耳穴上放置5~7天更换1次。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摩2~3次,每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l~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贴膏法

用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橡皮膏贴于耳穴,应用橡皮膏中所含的药物,向耳穴中渗透,发生持续性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操作方法贴膏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耳廓待干后,便于药膏粘贴牢固,并使药性更好地渗透到皮下达到刺激耳穴的目的,将药用橡皮膏剪成6cm*6cm大小的方块粘贴于已选好的耳穴,黏贴牢固。每次取一侧耳穴。1-3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黏贴,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老人和孩子指压法

指压法是指不用任何物品,仅用手指于耳郭上按压所取的耳穴或阳性反应点,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的一种方法。方法:选好耳穴或阳性反应点,将拇指指腹置于耳郭的前面,食指指腹置于耳廓的后面,亦可食指指腹在前,拇指指腹在后。二指指腹稍用力,紧贴耳穴或阳性反应点,旋转30-60度,揉按数次,再于阳性反应点或耳穴区用力按压数次,压力应尽量集中在一点上。指压耳穴要有一定刺激量,刺激量小则疗效差,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应稍重按。两耳交替,轮换按压,每穴约1—2分钟,或直至症状减轻或缓解。耳针治疗原则耳穴取穴原则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按相应部位取穴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取穴原则,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取穴。如胃痛取胃穴;膝关节病取膝穴,偏头痛取颞穴;前头痛取额穴;腰椎病变选腰骶椎穴等。

二、按中医基本理论取穴

1.根据藏象学说取穴根据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按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进行辨证取穴。如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毕在发”,故可取肾穴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可取肺穴治疗;青年痤疮,中医认为是肺胃邪热上熏于面而致,故可取肺穴、胃穴治疗。“心主神明”,故失眠、多梦等神志疾患取心穴刺激,可起到宁心安神之效2.根据经络学说理论取穴

如偏头痛,其部位当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因足少阳胆经行头之侧部,故可取胰胆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大腿后侧为主者,经络辨证当属足太阳经,可取膀胱穴治疗,若以下肢外侧疼痛为主者当属足少阳经,故取胰胆穴治疗;

三、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许多耳穴的定位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肾上腺穴具有调节肾上腺和皮质激素的功能,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抗休克的作用,故过敏性疾患、炎性疾病、风湿病、低血压及抢救休克时,均可取肾上腺穴治疗。交感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许多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的病症,均可取交感穴治疗。内分泌穴有调节内分泌系统生理机能的作用,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均可选用内分泌穴治疗。

四.按临床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选用有效耳穴。如耳中穴用于治疗膈肌痉挛,又用于血液病和皮肤病;胃穴用于消化系统病症,又用于神经系统疾病。

五、按穴位功能取穴

每个耳穴部位有其功能与主治,因此在选穴组方时还要根据穴位功能考虑选取穴位。神门穴是镇静止痛的要穴,故凡疼痛性疾病常取神门穴;风溪穴有祛风止痒、抗过敏之功,故凡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疾患常取之;耳尖有退热之效发热时常选穴治疗。耳穴治疗适应范围1.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对头痛、偏头痛、坐骨神络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2.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对急性结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3.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对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月经不调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4.过敏应性病症如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5.内分泌代谢性病症如经绝期综合征、高脂血症等,有辅助治疗作用。6.各种慢性病症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有改善症状、减轻痛苦的作用。7.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还可用于戒烟、减肥、戒毒等。疾病治疗----耳穴常见疾病治疗一、落枕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常因睡眠姿势不当,使颈部肌肉长时间过于牵拉或扭伤,或颈肌感受风寒而形成纤维织炎所致。一般在早晨起床后,一侧颈部疼痛,而使病人俯仰、转侧活动受限,疼痛可扩散到肩背部且伴病侧项背肌肉痉挛,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发热。中医认为本症为伤筋或风寒客于筋脉,引起筋脉气血凝滞所致。诊断要点1.多发于成年人。2.睡眠后颈部出现疼痛、头常歪向患侧,活动不利,不能自由旋转后顾及向后看时,须整个躯干向后转动。3.颈项部肌肉痉挛压痛,触之细条索状、块状,斜方肌及大小菱形肌部位常有压痛。4.起病快,病程短,二三日内即能缓解,1周内多能痊愈,痊愈不彻底者,易复发。辩证分型1.筋脉受损:睡眠姿势不当致一侧项部疼痛,俯仰、转侧困难,局部压痛明显,舌暗苔薄白,脉弦。2.风寒阻络:一侧项部疼痛,不得俯仰、转侧,局部压痛明显,得温稍舒,偶伴头痛,鼻塞,舌谈苔白,脉浮紧。处方配伍1.主穴:颈、颈椎、压痛敏感点、皮质下、神门2.辩证选穴筋脉受损:肾上腺风寒阻络:膀胱、主穴加灸3.随症选穴疼痛伴颈部左右活动受限者:肝、胆、三焦疼痛伴颈部俯仰受限者:膀胱、小肠治疗方法可左、右耳交替进行,亦可双其同时治疗。治疗时除选主穴外可根据需要选用配穴。除此之外,耳穴中有特异的敏感点亦可选用。10次为1疗程,一般1疗程左右即可治愈。二、腰肌劳损腰肌劳损相当于中医学“伤筋”的范畴。本病主要指腰骶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好发于成人,腰部或腰骶部酸痛或肿痛、反复发作。疼痛可在劳累后或气候变化如阴雨天气时加重,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较广泛的压痛。本病多为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椎先天或后天性畸形,或下肢短缩畸形,或腰部外伤后,腰背肌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或因反复多次损伤,损伤组织末得到充分修复,产生纤维变性疤痕组织,也是发生慢性腰痛的原因。此外跌打损伤或汗出当风,露卧贪凉,寒湿侵袭,劳损与寒湿并病,日久迁延亦可致劳损。诊断要点本病好发于青年以上成人,以腰部或腰骶部酸痛或肿痛,反复发作,遇天气变化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局部有压痛,个别患者可有下肢牵掣性疼痛,但无窜痛和肌肤麻木感。辩证分型1.劳逸不当,气血筋脉受损:多有长期的腰部劳累史,腰部或腰骶部酸痛,遇劳累则加重,休息后减轻,局部压痛,舌暗红,脉沉细。2.寒湿侵袭,经脉痹阻:除劳损病史外,尚有汗出当风,露卧贪凉等原因,表现为腰部或腰骶部酸痛、局部压痛。处方配伍1.主穴:腰椎肝肾神门皮质下2.辩证选穴寒湿侵袭:肾上腺肺劳逸失养,气血筋脉受损:脾、肾肝肾腰椎治疗方法耳穴压丸法。5-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l周左右,视情况进行下一疗程。部分患者腰部感觉阴凉、畏寒者,可适当配合灸法、拔罐法或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三、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多发于中老年的慢性肩部疾病,以女性多见,常见于40-60岁之间。其特点是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在一定时间后,疼痛可逐渐消失,活动范围可缓慢恢复,一般需半年至2年,不再复发。中医学称之为“漏肩风”或“露肩风”,认为系睡眠时肩部受凉而致;又因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形成冻结而称“冻结肩”或“肩凝症”。因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故而又称“五十肩”。中医学认为,人到中年,气血渐衰,肾气不足,汗出当风,睡卧露肩,风寒湿外邪得以侵入,或外伤治疗不当,或积劳成疾,以致经络阻滞,气血不和,筋屈而不伸,而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诊断要点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卧于患侧。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但无感觉障碍。3.肩部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外旋、后伸动作受限为明显,以外展上举更为严重。肩部肿胀不明显。

辩证分型

1.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肩部疼痛较剧烈、活动功能障碍,局部有僵硬感,深压之,痛点有凉感,舌暗苔薄白。2.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肩部疼痛隐隐,活动功能略有恢复,局部压痛极轻,部分患者可有肌肉萎缩。处方配伍1.主穴:肩、肩关节、锁骨、肾上腺、内分泌、神门2.辩证选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在耳甲腔寻找敏感点、反质下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肝、脾3.随症选穴:病久局部肿胀或见肌肉萎缩者:胃、脾。治疗方法可左、右耳交替进行,主穴外加用配穴。埋豆期间嘱病人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1—2分钟。与此同时,令病人活动患肢,如前屈、外展、后伸等,先从小幅度开始,逐步增大活动范围。注意1.治疗期间患肢不宜提拿重物。2.一般受寒后急性发作者疗效较好,对慢性疼痛或陈旧性者疗效较差,疗程应适当延长,必要时可配合耳部相应穴区处灸治或患肩局部艾灸拔罐。3.在进行每日按揉所压耳穴时,可用较强刺激。持耳廓充血发热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部,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逐步增大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局部的僵硬情况。四、颈椎病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本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征。以颈肩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眩晕,摔倒,汗出异常,步履蹒跚,甚者四肢瘫痪为特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此外本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密切关系。长期坐位或低头工作者易致,因此保持平时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良好的姿式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颈椎病的发生与创伤及长期劳损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有关,它们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肌失养,而不能约束骨胳和稳定关节,以致产生诸多症状。诊断要点1.多在40岁以上发病,无外伤病史,可有落枕病史。2.以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或伴四肢麻木,力量减弱或发僵及体依性眩号为主要表现。

3.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出现相应部位皮肤的感觉迟钝、麻木、肌肉萎缩及肌力减弱。辩证分型1.风寒入络型:夜间睡觉、颈部受寒、晨起颈项酸痛,肌肉痉挛,痛连项背,俯仰不利,局部压痛。脉浮苔白。2.气滞血瘀型:以颈肩部及肢体疼痛、麻木为主,其痛多为剧痛、固定不移,拒按。或伴头晕、头重,周身倦怠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多弦细或细涩、弦涩。3.肝肾不足型:颈肩及肢体疼痛兼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脉弦细、细涩或细数等。

处方配伍1.主穴:颈椎、颈、肾、肝2.辩证选穴风寒入络:肺、皮质下气滞血瘀:上肢相应穴、三焦肝肾不足:肝、肾治疗方法选主穴和辩证选穴5-6个。压丸(对压)法,候至耳廓发热充血后,嘱患者适当活动颈项部。耳穴法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减轻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每日自行按压所贴耳穴时,最好配合颈项功能锻炼,并注意颈部保暖,以增加治疗效果。五、失眠失眠中医又称不寐。其表现为入睡困难,病人辗转反侧,烦躁不安,不能入睡。失眠可分为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和终点失眠3种。轻者入睡迟缓,或时寐时醒,或睡眠不深,睡眠时间缩短;重者入睡后很快醒来,难以再次入睡,其至彻夜不眠。起始失眠大都由于生活紧张、忧虑、焦虑和恐惧等引起。中年人伴消化不良易产生间断失眠。老年人易发生终点失眠。本病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失眠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暴受惊恐,亦有因禀赋不足,房劳久病或年迈体虚所致。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得安寐。诊断要点1.睡眠时间较正常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12—14小时,青壮年7—9小时,老年人5—6小时)。2.睡眠质量下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3.可伴有头晕、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辩证分型1.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2.胃气失和:胸闷嗳气,脘腹不适,不寐,大便不爽,脘腹胀满,苔腻.脉滑。3.阴虚火旺:心悸不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腰酸、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质淡,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脉细弱。处方配伍1.主穴:心、神门、皮质下垂前、枕2.辩证选穴肝郁化火:肝、胆胃气失和:脾、胃阴虚火旺:肾心脾两虚:脾治疗方法可双耳同时治疗,亦可左、右耳交替治疗。耳部常规消毒后用耳穴压丸法。10次为1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注意1.神门、皮质下、枕部一定寻找敏感点,效果会较好。2.失眠患者,症状较多,应针对其主症选穴,选穴要精。3.耳疗对失眠近期效果颇佳,一般2-3次即有明显疗效。远期效果不理想。但继续治疗仍会有效。患者用触压揉按法进行自我保健具有较好的效果,敏感者手触耳穴即有睡意。4.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病理、心理、躯体等多方面因素,要想巩固疗效,必须有针对病因的治疗。

5.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治疗期间不宜饮浓茶、咖啡等。六、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一种病床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随原发病的治愈,高血压也随之消失。这里介绍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本病属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肝阳”等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有一定关系。祸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团素。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诊断要点1.收缩压≥21.3kPa(160mmHg如或/及舒张压≥l2.7kPa〔95mmHg)。2.自觉头痛、头晕、头胀、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烦闷、乏力、手足麻木等。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辩证分型1.肝火亢盛型: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惊悸,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糙,脉弦或弦劲。2.阴虚阳亢型: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3.阴阳两虚型:眩晕,头痛,耳鸣心悸,行动气促,腰痠腿软,失眠多梦,夜间多尿,筋惕肉瞤,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4,痰湿变盛型: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数。处方配伍1.主穴:耳尖、耳背沟、心、肝、肾交感、皮质下2.辩证选穴肝火亢盛:角窝上、肝阳耳尖放血阴虚阳亢:肝阳阴阳两虚:心、肾痰湿壅盛:脾、三焦3.随症选穴失眠者:神门、垂前血压较高或经数次治疗效果不显著:耳尖、肝阳,交替点刺放血治疗方法耳穴压丸法:耳廓用75%洒精棉球擦净后,贴压在所选的耳穴上由轻到重按压数十下,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用强刺激泻法。每隔1—2天换贴压另一侧耳穴。嘱患者每日自己按压耳穴3-5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0-15天,再作下一疗程治疗。耳尖放血降压作用较快、较好,放血量要适当多一些,出血量约10滴左右为佳。凡长期服用降压药者,耳压治疗初期嘱患者不要停药。治疗数次后,待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再逐渐减药量。切不可骤然停药或减药太快,以免引起“降压药骤停综合征”而影响耳穴治法疗效七、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发生的持续、慢性炎症性病变,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胀闷不适、食欲减退等。诊断要点1.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无规律的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可有上消化道反复出血,大出血者少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2.上腹部可有弥慢性压痛。辩证分型1.肝气犯胃:胃脘胀痛,攻痛连胁,胸闷太息,嗳气频作,或兼呕逆酸苦,每遇烦恼郁怒而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绝,喜暖喜按,纳呆腹胀,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滑,脉细弱。3.胃热阴虚:胃脘灼痛,痛无定时,嘈杂如饥,口干思饮,食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4.胃络瘀血: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不思饮食,大便色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处方配伍

1.主穴;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2.辩证选穴脾胃虚寒:脾、肾,可加灸胃热阴虚:心肝气犯胃:肝、胆胃络瘀血:心、肝3.随症选穴腹胀甚者:腹、三焦;嗳气吞酸:肝。治疗方法病势轻微者可用压丸法,实证用强刺激手法,虚证用弱刺激手法,每次选一侧耳穴,3-5日1换,双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耳穴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但须修正不良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戒烟戒洒、积极预防口腔和鼻腔部的感染,尽量少服用对胃有害的药物。慢性胃炎属慢性疾病,病程缓慢而长久,需经较长时间治疗,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经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体重减轻、大便带血者,要及时检查,排除恶性变,以免贻误病情。八、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造成的大便秘结不通、干燥、坚硬、数日不下,或粪便干燥、排便艰涩不畅,或无力排解大便。常见原因有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则排便习惯及精神忧郁,或过分激动,或精神过分集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规则的排使习惯,经常不定时或不及时排解大便,使便意缺乏,造成直肠对粪便的充胀刺激感受处于麻痹状态,引起直肠排便反射迟钝和丧失而致习惯性便秘。本病属中医“便秘”的范畴,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诊断要点1.多见于老年人及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2.粪质变硬,甚至坚硬如石,排出困难。3.排便间歇时间延长,轻者2—3天1次,重者5-7天1次。4.可伴有腹胀胸满,气串顶胀、心烦、头晕、气短、肢体乏力、恶心、嗳气、肛门裂痛、口干思饮等症。辩证分型

1.实秘:大便干结,数日不解,腹中胀满,伴身热、烦渴、喜冷饮、口臭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气滞者可伴有协腹胀满,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舌淡苔薄腻,脉弦。2.虚秘:大便数日不通.干结或并不干结,虽有使意而努责不出,汗出气短,便后疲倦,件面色晄白,唇爪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若为阳虚者,伴腹中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处方配伍1.主穴:大肠直肠三焦交感皮质下便秘点肺2.辩证选穴实秘:胃、三焦、腹虚秘:脾、肾治疗方法选取主穴3—4个,再配1—2个配穴,用耳穴压丸法,先选一侧耳穴,3-5天后除去,换另一侧,10次为1疗程。注意习惯性便秘耳穴治疗有良好疗效,尽量不用药物,减少副作用和对泻药的依赖性。治疗多次而无效者,查明病因,以免延误病情。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并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尤其要多食粗纤维类的瓜果。麻油、蜂蜜亦有助于排便。要养成排便的良好习惯,如定时去厕所引发排便,有便意即去厕所,排便姿式要舒适,排便要尽可能排净。对于习惯性便秘,治疗显效或治愈后,仍需平时经常用指压法或按摩法按揉有关耳穴,以达巩固疗效或预防之目的。九、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青壮年,起病缓慢。本病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而导致繁多的临床症状。可涉及全身各系统。主要的神经精神症状有神疲、失眠、多梦、易怒、多疑、焦虑、记忆力衰退。并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多汗、手颤、肢冷发麻、性欲减迟、月经不调等。本病可归属中医的“不寐”、“郁证”、“虚劳”、“健忘”等范畴,多由情志内伤,或人病久病之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诊断要点1.起病缓,病程长,延续几年或数十年,症状多样而波动。2.兴奋症状,如精神易兴奋,且难以控制,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自制力差等。3.衰弱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迟、疲乏无力、全身酸痛等。4.情绪症状,如急躁、易怒、焦虑、多疑等。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短、多汗、手足发冷、腹胀、尿意频颇、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等。6.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辩证分型1.心肾不交:心领不寐或稍寐即醒,心悸不安,五心烦热,口干津少,头晕耳鸣,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脉细数,2.心脾两虚:失眠,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心悸健忘,饮食无味,或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3.肝郁化火:失眠,多梦易惊,性情急躁易怒,头昏脑胀,胸肋胀满,善叹息,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处方配伍

1.主穴:皮质下神门缘中交感垂前

2.辩证选穴心肾不交:心、肾心脾两虚:心、脾肝郁化火:肝、胆。治疗方法压丸法,每周1次,每次选3—4穴,单耳或双耳刺激均可。注意1.治疗本病选穴要准、手法要适中,病人要经常按压耳穴,以保持其治疗作用,按压耳穴时要使病人感到酸、麻、胀、热等感觉为宜。2.神经衰弱的主要矛盾是失眠,打断这恶性循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本节所选穴位均可镇静、安神、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故而能达到治疗目的。3.要注意消除引起神经衰弱的各种因素,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4.对于长期服用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者,在耳穴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后,可逐渐减小药量。十、高脂血症血脂乃血浆或血清中脂类的统称,包括许多脂溶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磷酯、游离脂肪酸等。血中脂类含量超过正常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在血液中必须与蛋曰质结合成为水溶性复合物才能运转到全身,故高脂血症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肾病等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中有重要地位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病属中医“痰湿”、“肥胖”、“湿热”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七情内伤,或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诊断要点1.本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家族史、病史、饮食习惯及自觉症状与体征,如肥胖、黄色瘤、老年斑等,作出初步诊断。2.实验室检查:(1)血清外观:将血清置于4℃冰箱小18—24小时后观察混浊度,对诊断有帮助。(2)血脂测定:血清胆固醇>5.2-5.7mmol/L(200-220mg/d1)或甘油三脂>3.4-3.9mmol/L〔130-150mg/d1)。处方配伍主穴:胰胆、小肠、三焦肝、艇角、内分泌治疗方法

取以上主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对压或直压作手法按压,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3—5日1换,10次为一疗程。耳穴贴压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比较理想,但需治疗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治疗期间患者要控制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宜多食清淡食品,并增加体育活动或参加体力劳动。十一、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又称绝经期症候群,是指约55岁的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候。月经紊乱,或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或减少,外阴、阴道、子宫萎缩(内分泌紊乱)。伴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悸、多汗、面色潮红、血压升高或身体逐渐把胖,皮肤麻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浮肿便搪,腰酸腿软,倦怠无力,甚则忧郁孤僻,多疑妄想,严重者颇似精神分裂症等情志异常。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症候”,亦称“经断前后诸症”。认为本病由于肾气渐衰,冲任方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水不涵木,阴阳失调所致。诊断要点1.年龄多在41岁以上,见有月经不规则或闭经,并出现潮汗出、情绪不稳定、思想不集中、失眠、易激动、头晕、头皮肤麻木、蚁行感、血压波动等症状。2.检查可见第二性征有不同程度的退化。3.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有时并发阴道炎。4、血、尿FSH及LH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5.耳穴肝、肾、内分泌、内生殖器等呈阳性反应。辩证分型1.肝肾阴虚型:月经周期不定,经量减伴少,头痛、头晕、烦躁易怒,面色潮红,多汗,心悸,脉数细数,舌尖红,苔少。2.脾肾阳虚型:月经周期延长数月,量多、色淡,经前白带增多、色淡质稀,伴面色晄白,下肢浮肿,脉沉弱。舌淡胖嫩,边泛齿痕。

处方配伍1.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2.辩证选穴:肝肾阴虚:肝、甲状腺。脾肾阳虚:脾、皮质下、胰胆。3.随症选穴情绪激动、失眠多梦:心、神门、皮质下心悸:心、交感、小肠血压高者:耳尖、降压沟功能性子宫出血:肝、脾潮热:交感、肺耳鸣:内耳五心烦热:交感、耳尖放血便溏浮肿:脾、三焦汗多面色潮红:交感、面颊、肺治疗方法本症以肾虚为主,宜以补益为先,主穴2—3个,配穴2—3个。对烦躁不安或血压偏高者,可在耳尖、耳背沟点刺出血1—3滴,余用耳压、贴膏法常规治疗。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素体虚弱者用轻柔按摩法,每次取一侧耳穴,双耳交替,3—5天一换,15次为一疗程。1.本综合征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可持续2-5年之久。一方面要做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必须审证求因,取穴宜随症变通,灵活运用。2.一般来说,经本法治疗1-2疗程后,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再治疗1-2疗程,以达到治愈目的。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本法同样适用。3.病人的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十二、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症。系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引起厌食的原因很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多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精神因素使食物中枢兴奋性降低,或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使味觉作用减退等原因所致。起病缓慢,病程长,一般在1个月以上.多见于1—6岁的小儿,以城市儿童居多。临床主要表现无食欲,进餐时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大便或干或稀,精神尚可,严重者拒食。面色萎黄、消瘦、疲乏等症。本病属中医“厌食”、“恶食”、“食滞”等范畴。多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长期偏食,病后失调及精神因素,损伤脾胃,使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功能失职所致。诊断要点1.有影响小儿消化功能的各种因素,如饮食不规律等。

2.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处方配伍

1.主穴:胃、脾、小肠、胰胆2.随症选穴大便时干时稀:大肠、三焦由精神因素而致:皮质下、交感治疗方法取所有主穴,随证选1—2个配穴,用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贴压,以点压法按压,每次取一侧耳穴,2一3日1换,左右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病程短,病情轻或较小的患儿可用全耳按摩法或耳甲艇按摩法按摩。应注意合理喂养,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给予富含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黄和豆制品。发现小儿食欲不振,应及时检查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十三、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指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导致人体脂肪过多积聚。排除继发于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等疾病所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可因饮食、生活习惯、病后休养和体力活动减少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因素而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人多见。单纯性肥胖一般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头昏、头痛、乏力、神疲、情绪抑郁、性功能减退等。正常成人标准体重(kg)=(身高cm数-100)×0.9;儿童标准体重(kg)=年龄×2+8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经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本病属于中医“气虚”、“痰湿内阻”的范围。诊断要点1.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2.排除因神经、内分泌、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3.可有头晕、头昏、乏力、气短、多汗,腹胀等症状。处方配伍1.主穴:脾、胃、三焦、内分泌皮质下、交感、饥点2.配穴:食欲过盛配口、神门;轻度浮肿者加肾、艇中(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另外可根据肥胖突出的不同部位分别加配颈、腹、臀。治疗方法1.耳穴压丸法:单耳取穴,隔日一次,两耳交替进行治疗,4次为一疗程。2.自我保健法:病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手指揉按法,拇指、食指相对,对压耳廓上的三角窝、耳甲艇、屏间切迹、耳屏等处,重点按压便秘点、大肠、内分泌、饥点、肾上腺等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每部位揉按l0-35次,每日3一5次,以饭前、饭后为主要。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1.用耳穴防治单纯性肥胖有较好的疗效。但减肥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一般1—2个月。临床观察多数病人在治疗1—2个疗程后体重可下降2—3kg,继续治疗时,体重下降可不明显,甚至停止治疗又见回升,但如再继续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体重又会逐渐下降,所以减肥在于坚持。2.耳压法要每日揉压,否则收效差。治疗后体重减轻到一定量后,停止治疗,患者可继续用自我按摩耳穴或指压耳穴以便巩固疗效。3.避免和减少肥胖症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应节制饮食,并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加热量的消耗。坚持耳穴自我保健法是减肥和避免增重的有效手段。4.在肥胖者的大肠、便秘点、内分泌等耳穴的区域内,可以见到点、片状的红晕或丝线状的充血或白色的脱屑等改变。十四、痤疮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为其初起损害均有粉刺,所以又称“粉刺”。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多分布于面部或胸背部。本病多因青春期内分泌改变,皮脂分泌过盛,排泄口阻塞,再加细菌的侵入所致。症状表现为脸部丘疹、脓疱、黑头粉刺、白头粉刺或黄豆大小又红又痛的结节或点状凹陷性疤痕疙瘩,反复发作,以致面部形成囊肿、疤痕。导致本病症的原因与内分泌、感染、飲食、药物有关。目前认为,本病是由雄性激素激发引起。可能因为青春期雄激素增多,持别是皮肤组织中生物活性较高的双氢睾丸酮的增加,使皮脂腺发育旺盛,皮脂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导致皮脂淤积于毛囊内堵塞而形成脂柱,即所谓粉刺。毛囊内的痤疮杆菌,在这种含丰富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等,它们能侵蚀和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