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点总结_第1页
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点总结_第2页
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点总结_第3页
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点总结_第4页
教育学全书重点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的定义:(p2-4页)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首先,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其次,教育中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互为前提、密不可分。再次,教育活动有动力性,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和养育行为不能被称为教育。最后,教育活动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1)社会角度:广义的,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2)个人角度:成功的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3.教育要素:(P5-6页估计会有辨析题--受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区别辨析)(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主要指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或教育意图的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学习者: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指将教育对象看成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的人,而学生是指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相比而言学习者是一个能够更加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的词汇。学习者的特点: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重要基础。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4.教育形态的划分标准:(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衍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的起源(简答题和选择题)(1)神话起源说:是错误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优点: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的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转向科学解释。缺点: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4)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简答题形式p5-15)(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离(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3)信息社会的教育: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B.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C.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D.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7.教育学的萌芽p16-18(1)《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3)教育学的独立标志性事件: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有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教育学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4)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5)洛克《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8.教育学的发展---选择题形式p19-21(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观点: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究教育缺陷:像教育目的这种涉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观点: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缺点:思辨气息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味地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普遍规律的存在(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观点:教育即生活,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缺点: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教育源于生产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联系(5)批判教育学:弗莱德《被压迫者教育学》9.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10.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观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概念: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的作用。★2.教育功能的特征:(1)客观性,教育功能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教育功能为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社会性,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多样性,教育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4)整体性,教育功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不能随意割裂,更不能为凸显某一种功能而人为的压制另一种功能。(5)条件性,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定和规律,需要现实提供适合功能发挥的条件。★3.教育功能的类型:p30-35(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2)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本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派生功能是由教育的本体功能所引发出来的功能。(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期相符合的情况,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待,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隐性功能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不在预期之中,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超越功能是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4.教育的个体发展定义:是指个体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生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影响因素:个体的发展既收到先天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收到后天因素的影响。(1)个体自身因素:遗传素质、成熟、个体发展水平、个体发展的自觉性(2)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活动因素: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成熟的定义: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指机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的程度。成熟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成熟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的发展还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染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辨析题7.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p36-45(1)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B.提升个体发展的速度C.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D.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第一,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第二,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第三,教育促进角色和职业的社会化。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第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第二,教育促进个性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第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8.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条件:p46(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3)有效的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9.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表现(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3)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B.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D.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4)教育的其他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对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对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起积极作用。教育的社会成层功能,教育经历决定学历,学历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2.教育目的类型(选择题形式p66-75)(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5.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p76-79(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优缺点优点: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缺点: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因此具有明显的片面性。(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优缺点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缺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把教育的目的绝对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6.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B.适应与超越问题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与个性问题B.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89-92(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有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性,才能保证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方面人才。(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挥展现创造性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一辨析题p93(1)德育:即品德教育,是以人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对人品德给予多方面教化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2)智育:即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学识素养和智慧才能的教育。(3)体育:即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第四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2.学校教育制度一选择题p10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1)大学的产生与发展(2)中学的演变(3)小学的兴起与普及(4)初级中学的出现与迅速发展(5)职业学校的兴起(6)高级中学的发展(7)短期大学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9)幼儿教育的大发展(10)成人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兴起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各自的代表国家p108双轨学制:西欧学制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14-117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形态上看,我国的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6.我国现行学制的要求:(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3)努力普及高中阶级教育(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个体专业发展: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既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包括:A.专业理想的建立B.专业知识的拓展C.专业能力的发展D.专业自我的形成p122-130、p132最下面的那个表格记住“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阶段名称时限主要特征1.“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固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以及与教师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开始思考,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4.“任务关注”阶段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教育(3)教师的在线培训(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5)同伴互助(6)教师的自我教育★5.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6.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p133-144(1)学习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7)学校的管理者7.学生本质特征:(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具有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8.学生的地位:p145-146(1)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中心论:对学生来说,学生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9.学生发展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稳定性和可变性,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5)整体性,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10.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p148-152(1)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6)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1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2.师生关系的几种模式:(1)放任型的师生关系(2)专制型的师生关系(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1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的领导方式。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合;而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教师的智慧。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生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1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14.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课程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在英国国家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3.古德莱德归纳的五种课程p164(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主要课程理论流派的比较课程理论流派优点缺点代表人经验主义课程论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杜威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容易使各门学科知识发生断裂现象,加重学生的负担,忽视学生的兴趣,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巴格莱、赫钦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重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布拉梅尔德存在主义课程论注重学生的情感、责任和人生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流于主观奈勒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将课程当作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元化发展趋势,且批判远多于建设,在实践中较难操作多尔、泰勒4.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弊端: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使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5.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观点:要素主义(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永恒主义(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优点:有利于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推进社会进步弊端:以知识为中心编订课程容易把各门学科知识割裂开,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6.课程类型:p173-181(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2)活动课程: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3)综合课程: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4)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5)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6)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中明确列出和专门要求的课程。(8)隐性课程: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的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7.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厘定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的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各民族部分文化之间彼此交错联系文化变迁,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文化多元,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学生需要与课程发展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p185-195(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2)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的发展(3)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课程编制上,以社会实际为依据(5)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6)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第七章课堂教学1教学的本质特点一问答题教学就是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的实践活动。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p200(辨析题)(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还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唯一的任务还要完成德体美劳等任务。★3.教学的功能:(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4.当代教学观变革六大趋势p202(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从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从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从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从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从重视创新转变5.当代主义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仁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3)认知教学理论A.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B.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学科知识结构D.发现学习法(4)情感教学理论A.教学目标B.非指导性教学过程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D.师生关系的品质(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A.知识观B.学习观C.课程观D.教学观E.学生观F>学模式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易控性、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