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_第1页
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_第2页
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_第3页
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_第4页
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课内120个文言实词汇总1、爱2、安(1)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疑问代词,怎么、哪里(2)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疑问代词,什么地方、哪里TOC\o"1-5"\h\z3、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动词,遭受、蒙受。4、倍(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违背、背叛、反叛。5、本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名词,边界、疆界(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形容词,见识短浅(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作动词,变成边界/当作疆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变成边界/把-••当作边界。(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形容词,粗俗7、兵(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王》)名词,军队(2)秦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名词,军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名词,军队(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名词,兵器。⑸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名词,兵器。(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名词,士兵、侍卫。(7)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名词,军队TOC\o"1-5"\h\z8、病9、察10、朝11、曾12、乘13、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荆轲刺秦王》)表假设,如果、果真(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副词,的确、确实14、除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动词,清除、去除、消除。15、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动词,辞别、告别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动词,推辞、拒绝(3)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动词,辞别、告辞(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动词,计较、讲究(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动词,辞别、告辞(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动词,辞别、告辞(7)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动词,推辞、决绝16、从(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动词,跟随⑵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动词,跟随。(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动词,带领,使跟从。(4)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动词,挨着、跟随(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介词,自、由(6)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介词,自、由(7)“・・・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动词,听从、顺从、采纳17、殆18、当(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处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比得上。(3)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处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19、道(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名词、道路、路(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取道(3)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名词、道路、路20、得(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⑵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3)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4)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⑸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6)诚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获得(7)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8)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获得(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获得(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获得(11)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1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1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1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动词,实现、做到、获得(1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要21、度⑴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名词,制度、法度、常态(2)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动词、揣度、推测。22、非(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没有23、复(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副词,又、再⑵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副词,又、再(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副词,又、再(4)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副词,又、再(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荆轲刺秦王》)副词,又、再(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副词,又、再(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副词,又、再TOC\o"1-5"\h\z24、负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荆轲刺秦王》)动词的使动用法,把•••背在背上。25、盖26、故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因此,所以。2、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刺秦王》)因此,所以。3、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名词,缘故。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鸿门宴》)因此,所以。5、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交情。6、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因此,所以。7、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特意。27、固1、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本来。28、顾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动词,回头(看)。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荆轲刺秦王》)动词,回头(看)。4、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顾及。29、归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动词,归附,投靠。30、国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名词,国家。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国家。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名词,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食邑。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名词,国家。31、过(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过失、过错。⑵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动词,超过。(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动词,贝备。32、何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什么。2、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怎么办、怎么样。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怎么样4、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怎么办、怎么样。5、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怎么办、怎么样。6、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办、怎么样。7、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办、怎么样。8、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疑问代词,什么。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怎么样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疑问代词,什么。1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办、怎么样。1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13、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什么。TOC\o"1-5"\h\z33、恨34、胡35、患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名词,忧患、灾患。36、或37、疾38、及1、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动词,到、到达、至。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连词,和、与。3、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荆轲刺秦王》)连词,并且4、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赶上、追上。39、即1、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副词,立即、马上、就。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动词,走近、靠近。即日:当天。3、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副词,立即、马上、就。40、既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副词,已经。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副词,已经。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副词,已经。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副词,已经。5、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副词,已经。6、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副词,已经。7、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副词,已经。41、假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动词,宽容。42、间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副词,悄悄地、秘密地。间行从小路走。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副词,悄悄地、秘密地。43、见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动词,拜见。2、夜缱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动词,拜见。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动词,召见、接见。4、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动词,会见。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表示被动,相当于“被”。6、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动词,召见、接见。7、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动词,看见、看到。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通“现”,出现、显现。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动词,见面。10、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动词,会见。1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动词,拜见。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动词,会见。1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动词,看见、见面。1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鸿门宴》)动词,会见。44、解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动词,解除。45、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动词,接近、靠近。就车:乘车。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动词,完成、达到、成功、实现。46、举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形容词,全、全部。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动词,举起、抬起。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全、尽。TOC\o"1-5"\h\z47、绝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动词,断、断绝。48、堪49、克50、类51、怜52、弥53、莫54、乃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副词,才。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4、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荆轲刺秦王》)副词,才。7、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8、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9、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1、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副词,仅仅、只。13、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荆轲刺秦王》)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副词,相当于“是”“即”“就是”。16、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7、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就。18、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副词,仅仅、只。19、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才。55、内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形容词,皇宫内的。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通“纳”,接纳、放入、进入。3、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通“纳”,接纳、放入、进入。TOC\o"1-5"\h\z56、期57、奇58、迁59、请1、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请求(请允许我做某事)。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荆轲刺秦王》)动词,请求(请你做某事)。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荆轲刺秦王》)动词,请求(请你做某事)。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清先遣秦武阳!(《荆轲刺秦王》)动词,请求(请允许我做某事)。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动词,请求(请允许我做某事)。6、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动词,请求(请你做某事)。7、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动词,请求(请你做某事)。8、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动词,请求(请允许我做某事)。60、穷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名词,走投无路。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形容词,尽头,完结。此处表示地图完全展开。61、去1、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动词,离开。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动词,离开。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动词,离开。5、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动词,离开。6、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动词,离开。7、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鸿门宴》)动词,离开。8、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通“距”,距离。9、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动词,离开。10、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动词,离开。TOC\o"1-5"\h\z62、劝63、却64、如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不如:不及、比不上。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何如:怎么样、怎么办。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动词,像、如同。4、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不如:不及、比不上。5、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表示前面说的比不上后面说的,相当于“比不上”。6、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如:怎么样、怎么办。7、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动词,像、如同。8、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动词,像、如同。9、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动词,到•••去,前往。10、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现在。65、若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5、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你。66、善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副词,好好地。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动词,友好、友善。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副词,好好地。67、少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通“稍”,稍微。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年幼、年轻,与“老”相对。68、涉69、胜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尽、全。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能承担、能承受。70、识71、使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动词,命令、派遣。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动词,命令、派遣。3、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动词,让、使。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5、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名词,使者。6、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动词,让、使。7、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动词,让、使。8、沛公已出,项壬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动词,命令、派遣。9、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动词,命令、派遣。72、是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荆轲刺秦王》)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4、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是时这时。5、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当是时这时候。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是时这时。7、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8、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鸿门宴》)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鸿门宴》)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10、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当是时这时候。TOC\o"1-5"\h\z73、适74、书75、孰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鸿门宴》)疑问代词,谁、什么76、属1、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名词,同等辈分,相当于“们”,若属:你们。2、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名词,同等辈分,相当于“们”,吾属:我们。TOC\o"1-5"\h\z77、数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副词,多次、屡次。78、率79、说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通“悦”,形容词,开兴、高兴、喜悦。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通“悦”,形容词,开兴、高兴、喜悦。3、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鸿门宴》)动词,劝说,说服。4、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鸿门宴》)动词,劝说,说服。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名词,言论,主张。细说小人的谗言。80、私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名词,私利。2、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副词,私下、私自、偷偷地。3、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副词,私下、私自、偷偷地。TOC\o"1-5"\h\z81、素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副词,向来,一向。82、汤83、涕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名词,眼泪。84、徙85、亡(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灭亡。(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灭亡。(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4)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灭亡。(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动词,逃走、逃亡⑹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动词,灭亡。86、王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动词,称王。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动词,称王。3、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动词,称王。87、望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动词,远看。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动词,盼望、期望。88、恶89、微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假如没有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假如没有⑶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假如没有,即使没有。90、悉91、相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副词,互相。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名词,宰相、丞相、相国。3、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副词,互相。92、谢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动词,道歉。2、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鸿门宴》)动词,道歉。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动词,道歉、谢非。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动词,感谢。5、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动词,辞别。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动词,道歉、谢罪。TOC\o"1-5"\h\z93、信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名词,信物。94、兴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动词,发动。95、行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出使的人、使者。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动词,行走、出发。3、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名词,行为、作为。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行走。96、幸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动词,宠幸、宠爱。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副词,幸亏TOC\o"1-5"\h\z97、修98、徐99、许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答应、允许。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答应、允许。3、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动词,答应、允许。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鸿门宴》)动词,答应、允许。TOC\o"1-5"\h\z100、阳101、要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通“邀”,邀请。102、宜103、遗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动词,送、赠送。104、贻105、易1、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代替、更换。106、阴107、右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荆轲刺秦王》)左右皇帝身边的侍从、侍卫。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名词,右边,与“左”相对。108、再1、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