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我的田野课堂_第1页
农业文化遗产-我的田野课堂_第2页
农业文化遗产-我的田野课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文化遗产我的田野课堂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生动、具有饱满生命质感的乡土,是一名农业大学教师念兹在兹的工作使命。我一直认为,将农业学子的个体生命体验与乡土中国连接在一起是重要的,这会让他们有一种力量和冲动奔赴乡村,问询学术前辈的足迹,并在乡村中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然而这并不容易。关于乡土与农民,讲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才能唤起青年学子对于田野和乡村的渴望,这本身就要求教育者对于农业农村的细微观察和深入理解,更要求具备知行合一的行动力和自驱力。只有以身为度,才能让课堂变得鲜活灵动,让学生唤起热情。我想这也是我与农业文化遗产结缘的因由吧。任何学术工作都需要一个好的切口,研究乡土社会尤其如此。2014年我跟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开展对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的田野普查工作,经由此,接触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坦诚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农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与现实操作上的困惑相碰撞,如何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系统性、活态性等要求落实到农业文化抢救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仍然停留在摸索的层面。面对当时农村的真实处境,一些经由书本获得的理论似乎“站不住脚”,而孙庆忠教授所提出的情感先行的治学理念,对于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启发。他提出,遗产保护是情感的学问和实践,先求情理相通。要先爱上农业文化遗产的一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理解农民在平凡生活中的愿望和追求,才可能让项目、具体的物或人类行为的遗产保护具有可信力。唯有如此,研究才有温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参与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口述史工作。在搜集和阅读遗产地农民生活传记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独特魅力和丰沛情感。谁能想象泥河沟村的一位妇女主任,会为了保护村庄的枣园,劈山开路,夯土移石,甚至试图拦住凶猛的黄河水,这是怎样的一份果敢魄力!浙西一位饭店主,会为了业已失传的开化纸,散尽家财,自学编程、化工和机械,终于造出世界一流的古籍用纸,这又是怎样的决绝勇气!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农人故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比比皆是。返乡青年李高福魂牵梦绕的是家乡哈尼梯田的红米线。为了创业,他摆过地摊、做过保险、卖过盒饭又当过老师,一路起起伏伏、历经挫折,却义无反顾。在他的讲述中,创业的痛苦被不断地消解,留下的是对家乡哈尼梯田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这份执着让他迸发出惊人的行动能量。这些故事,是人与人的相遇,是青春与青春的碰撞。它让我体悟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魅力是创造出这些遗产的农民本身。当我们走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到的是澎湃的生命。正是这样的经历,拓宽了一名人民教师对于乡土社会的认知,我把它称之为我个人的“精神革命”。农业文化遗产不只是我的研究田野,更是我思想锤炼的课堂,它让我始终留存一份人情的味道在思考和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表达,坚守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就是在坚守我个人的精神园地!从田野回归课堂,农业文化遗产的案例成为我教学讲述中最吸引人的素材,往往会勾连起学生们对于乡土社会和农民生活的好奇和亲近,我把它称为“来自遗产地的邀请”。青年人需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中留存的古老智慧,是一个年轻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它更是一个缩影,折射出今天乡土社会的现实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也需要青年人,正是因为有无数青年人的投入和回归,农业文化遗产才始终保持昂扬的生命力,实现传承和创新。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相遇与相守,能置身其中,是多么幸运!(作者:陈俞全,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