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华东师大版课件_第1页
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华东师大版课件_第2页
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华东师大版课件_第3页
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华东师大版课件_第4页
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华东师大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第二部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古代希腊一、城邦制度1、古希腊的地理位置:比现在希腊共和国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地图)2、城邦制度:(1)开始形成:前8世纪至前6世纪(2)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遍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古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3、“古典时代”:前5世纪到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被称为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古代希腊二、雅典民主政治:1、产生:是百多年来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2、特点:全体公民直接参与、人民主权、轮番为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3、三个里程碑:(1)形成——梭伦改革前594雅典城邦形成之初,政权掌握在氏族贵族手中,他们压迫、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以财产多寡来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提高公民大会的作用。改革削弱了氏族贵族的权利,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二、雅典民主政治:(2)发展——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8前508年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进一步消除血缘关系和财产对城邦对政治的影响,按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建立,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四百人会议,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度了陶片放逐法。改革彻底摧毁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全盛——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前429,前443—前429伯利克里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他对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改革,除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外,城邦的所有公职几乎都对全体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成为城邦最高的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以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改革迎来了雅典古代民主政治全盛时期。(2)发展——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8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说明:改革代表着前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进步的势力。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然要经历旧的势力的阻碍,但是改革作为新生事物,最终要取得胜利,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民主政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雅典的经济繁荣,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难以维持。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说明:4、影响:积极性(1)以伯利克里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人类史上民主政治之先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原型。近代以后的民主制度中的诸多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影响:局限性:(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2)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容易形成集体专制,(3)权力直接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公民的知识层次、道德素养的差异较大,难以维持公正的国家管理。民主制度的实质:多数人的意志体现,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局限性:三.希腊古典文化1、史诗(1)定义:是人类文明初期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学价值。(2)代表作:《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实际上是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3)价值:文学价值: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史料价值:《荷马史诗》所叙述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以及其中穿插的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这种口传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三.希腊古典文化2、建筑: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该建筑是当时雅典社会繁荣的历史见证。3、哲学: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4、史学:(1)“历史”的定义:“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2)代表人物:希罗多德(3)《历史》:内容:希波战争体裁:叙事体作用: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2、建筑:古代罗马一、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期(1)早期:贵族寡头政治;(2)前5世纪: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获得担任公职的权利,贵族寡头政治衰落。(3)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度(4)公元前后:军事强人政治——凯撒(5)前27年:罗马帝国元首政治(维持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古代罗马二、罗马帝国的兴衰1、建立:前27年,渥大维被罗马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2、帝国的扩张:进入帝国时代,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至2世纪,罗马统治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帝国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奴隶制经济衰退、帝国全面危机;民众和奴隶的反抗、日耳曼人入侵。二、罗马帝国的兴衰二、基督教1、创始: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洲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耶稣所创立。基督教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2、经典: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3、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二、基督教三.罗马法体系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随之逐渐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1、形成——“十二铜表法”:(1)颁布:前5世纪,在平民的要求下,罗马共和国制定“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2)内容:它基本上是古罗马传统习惯法的汇编,(3)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局限性)(4)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三.罗马法体系2、发展——“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2)万民法: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3)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2、发展——“公民法”与“万民法”: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联系:1、性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法;

2、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3、到前3世纪初两者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法律体系。区别:1、渊源不同。“公民法”是罗马社会固有的法律,主要是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或是元老院的决议等。“万民法”还包括其他民族的规范及商人通用的规则。

2、适用对象不同。“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非罗马人之间的纠纷。

3、内容不同:“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国家的行政管理、刑事犯罪、诉讼程序等功法方面的内容。“万民法”主要是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司法司法内容。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3、古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积极性: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2)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3、古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著名的法典之一。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在法律文化上都处于起源、初创阶段。因此,二部法典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古巴比伦王国与古罗马制度不同,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建筑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各有特色。《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中世纪的欧洲一、封建制度1、概念: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上封建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层层分封的等级制,经济上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2、时间:6世纪下半叶产生,8世纪的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中世纪的欧洲3、产生:(1)日耳曼人在军事征服中,原有的氏族公社解体,日耳曼国家应运而生;(2)日耳曼诸王国在罗马帝国的封建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下催生了封建制度。原先的罗马贵族与法兰克人的上层,构成了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广大的隶农和氏族成员沦为被统治阶级。(3)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为获得教会的支持皈依基督教,5世纪以后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3、产生:(4)发展: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①内容: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③分封原则:权利和义务②影响: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是名义上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后来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4)发展: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中世纪欧洲人为什么缺乏“国家”概念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臣象封建(领主)个人宣誓表示服从,只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不是君主;2、中世纪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封建领主的强大,王国往往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因此人们对国家的概念不强,更多地表现为对地方的热爱和忠诚。中世纪欧洲人为什么缺乏“国家”概念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地给臣属,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二、庄园和城市1、中世纪庄园(1)性质:是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经济和社会组织。(2)特点: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3)阶级关系: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农奴依附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领主对农奴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4)剥削方式: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十分明显(5)衰弱:14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庄园开始衰败。二、庄园和城市2.城市的自治:①背景:中世纪西欧城市一般都建立在封建领地上,领主掌握司法权和行政权,并肆意盘剥城市;②目的与手段:中世纪城市为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以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的常用手段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③结果: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和部分自治权,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2.城市的自治: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社会变化: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他们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发展。(2)经济变化:城市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3)政治变化:城市与王权结盟,使王权得到加强,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4)文化变化: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3、等级君主制:①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②形成标志:英国议会的召开和法国三级会议的举行,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等级君主制:③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④影响:在等级君主制阶段,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③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三、王权与教权1、西欧封建社会政治是二元政治形态,即一个是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罗马教权,和一个以国王为首的世俗王权。2、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斗争3、实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力和财富的争夺三、王权与教权4、演变过程:(1)第一阶段,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利用。时间:原因:事例: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②751年丕平篡位,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③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④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4、演变过程:(2)第二阶段,王权与教权斗争,教权高于王权时间:从11世纪开始,原因: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具备了与世俗君主抗衡的能力。(3)第三阶段,王权与教权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时间:从13世纪末叶原因: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会威望和权力下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逐步加强事例: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2)第二阶段,王权与教权斗争,教权高于王权四.中世纪文化大学的兴起:背景: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开展世俗教育;教会为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持支持态度。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比较重视神学教育,但具有世俗教育性质,所以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自由探讨。影响: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四.中世纪文化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1、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2、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3、王权与教权又依存又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4、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又一经济特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神学)庄园城市复兴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经济争取自治发展有限政治分裂割据二元政治等级君主制(11世纪)(12世纪)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分享权力分权与集权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权力集中文化教会主宰大学兴起(世俗教育)(11—12世纪)近代文明的“曙光”(11世纪)王权式微采邑制(神学)庄园城市复兴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经济争取自治发展有限政治第二部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第二部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古代希腊一、城邦制度1、古希腊的地理位置:比现在希腊共和国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地图)2、城邦制度:(1)开始形成:前8世纪至前6世纪(2)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遍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古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3、“古典时代”:前5世纪到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被称为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古代希腊二、雅典民主政治:1、产生:是百多年来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2、特点:全体公民直接参与、人民主权、轮番为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3、三个里程碑:(1)形成——梭伦改革前594雅典城邦形成之初,政权掌握在氏族贵族手中,他们压迫、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以财产多寡来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提高公民大会的作用。改革削弱了氏族贵族的权利,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二、雅典民主政治:(2)发展——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8前508年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进一步消除血缘关系和财产对城邦对政治的影响,按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建立,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四百人会议,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度了陶片放逐法。改革彻底摧毁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全盛——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前429,前443—前429伯利克里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他对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改革,除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外,城邦的所有公职几乎都对全体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成为城邦最高的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以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改革迎来了雅典古代民主政治全盛时期。(2)发展——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8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说明:改革代表着前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进步的势力。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然要经历旧的势力的阻碍,但是改革作为新生事物,最终要取得胜利,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民主政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雅典的经济繁荣,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难以维持。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说明:4、影响:积极性(1)以伯利克里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人类史上民主政治之先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原型。近代以后的民主制度中的诸多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影响:局限性:(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2)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容易形成集体专制,(3)权力直接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公民的知识层次、道德素养的差异较大,难以维持公正的国家管理。民主制度的实质:多数人的意志体现,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局限性:三.希腊古典文化1、史诗(1)定义:是人类文明初期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学价值。(2)代表作:《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实际上是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3)价值:文学价值: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史料价值:《荷马史诗》所叙述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以及其中穿插的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这种口传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三.希腊古典文化2、建筑: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该建筑是当时雅典社会繁荣的历史见证。3、哲学: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4、史学:(1)“历史”的定义:“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2)代表人物:希罗多德(3)《历史》:内容:希波战争体裁:叙事体作用: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2、建筑:古代罗马一、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期(1)早期:贵族寡头政治;(2)前5世纪: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获得担任公职的权利,贵族寡头政治衰落。(3)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度(4)公元前后:军事强人政治——凯撒(5)前27年:罗马帝国元首政治(维持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古代罗马二、罗马帝国的兴衰1、建立:前27年,渥大维被罗马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2、帝国的扩张:进入帝国时代,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至2世纪,罗马统治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帝国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奴隶制经济衰退、帝国全面危机;民众和奴隶的反抗、日耳曼人入侵。二、罗马帝国的兴衰二、基督教1、创始: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洲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耶稣所创立。基督教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2、经典: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3、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二、基督教三.罗马法体系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随之逐渐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1、形成——“十二铜表法”:(1)颁布:前5世纪,在平民的要求下,罗马共和国制定“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2)内容:它基本上是古罗马传统习惯法的汇编,(3)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局限性)(4)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三.罗马法体系2、发展——“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2)万民法: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3)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2、发展——“公民法”与“万民法”: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联系:1、性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法;

2、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3、到前3世纪初两者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法律体系。区别:1、渊源不同。“公民法”是罗马社会固有的法律,主要是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或是元老院的决议等。“万民法”还包括其他民族的规范及商人通用的规则。

2、适用对象不同。“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非罗马人之间的纠纷。

3、内容不同:“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国家的行政管理、刑事犯罪、诉讼程序等功法方面的内容。“万民法”主要是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司法司法内容。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3、古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积极性: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2)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3、古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著名的法典之一。

《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在法律文化上都处于起源、初创阶段。因此,二部法典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古巴比伦王国与古罗马制度不同,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建筑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各有特色。《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中世纪的欧洲一、封建制度1、概念: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上封建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层层分封的等级制,经济上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2、时间:6世纪下半叶产生,8世纪的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中世纪的欧洲3、产生:(1)日耳曼人在军事征服中,原有的氏族公社解体,日耳曼国家应运而生;(2)日耳曼诸王国在罗马帝国的封建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下催生了封建制度。原先的罗马贵族与法兰克人的上层,构成了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广大的隶农和氏族成员沦为被统治阶级。(3)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为获得教会的支持皈依基督教,5世纪以后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3、产生:(4)发展: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①内容: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③分封原则:权利和义务②影响: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是名义上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后来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4)发展: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中世纪欧洲人为什么缺乏“国家”概念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臣象封建(领主)个人宣誓表示服从,只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不是君主;2、中世纪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封建领主的强大,王国往往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因此人们对国家的概念不强,更多地表现为对地方的热爱和忠诚。中世纪欧洲人为什么缺乏“国家”概念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地给臣属,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二、庄园和城市1、中世纪庄园(1)性质:是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经济和社会组织。(2)特点: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3)阶级关系: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农奴依附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领主对农奴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4)剥削方式: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十分明显(5)衰弱:14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庄园开始衰败。二、庄园和城市2.城市的自治:①背景:中世纪西欧城市一般都建立在封建领地上,领主掌握司法权和行政权,并肆意盘剥城市;②目的与手段:中世纪城市为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以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的常用手段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③结果: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和部分自治权,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2.城市的自治: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社会变化: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他们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发展。(2)经济变化:城市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3)政治变化:城市与王权结盟,使王权得到加强,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4)文化变化: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3、等级君主制:①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