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师用书202207211167_第1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师用书202207211167_第2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师用书202207211167_第3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师用书202207211167_第4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师用书20220721116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地域差异1.不同地域的差异(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2)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3)地域差异①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形成了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全球性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小尺度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之间的差异。(3)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低纬、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如热带雨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等。(2)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典型地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基础: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2.分异特点(1)山麓自然地带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2)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四、地方性分异规律1.成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2.案例:在温带湿润山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考点一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苔原带面积变化:由于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北部的苔原带无法继续向北延伸,南部的苔原带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善会转变为针叶林带,苔原带面积缩小;②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的原因: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能满足极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调动和运用知识①温度:苔原带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东岸受寒流影响;北部气温低,随着气温上升,苔原带不断向北及高海拔地区退却;②湿度: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较少;东西方向都有来自北冰洋的水汽,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学科素养区域认知明确祁连山和阿尔泰山—阴山的分布位置和大致范围。明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海拔高,针叶林所处冰期气温低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分布及全球变暖,分析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因素【我的解答】(1)D(2)B(3)D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地区陆地自然地带典型植被气候典型土壤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砖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燥红土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气候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土中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红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褐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土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灰化土苔原带苔原苔原气候冰沼土冰原带冰雪裸地冰原气候未发育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项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与更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地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地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考向1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2021·潍坊模拟)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拔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下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A.热量差异 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 D.人类活动1.C2.D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分析可知,两侧色彩的差异,主要是树种的差异;出现了金黄色,一般是在秋季。第2题,公路两侧景观差异较大,可能是人们在两侧栽种了不同品种的树木;公路两侧属于同一个地区,热量、地势高低和土壤类型差异不大。考向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一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完成3~4题。3.缺失丙地水平自然地带的大洲是()A.大洋洲 B.非洲C.北美洲 D.南美洲4.由甲→乙→丙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3.B4.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丙地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其水平自然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无该自然地带分布,B正确。第4题,甲地受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应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地带为热带荒漠带;乙地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应为地中海气候,所属自然地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丙地所属自然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考向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我国45°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为不同植被类型区。据此完成5~6题。5.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6.甲—乙—丙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5.C6.B解析:第5题,依据经纬度与地表起伏状况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植被应为温带草原。第6题,依据经纬度可知,甲—乙—丙距离海洋越来越近,降水逐渐增多,因此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②草原Ⅱ:位置较低,受地形影响,夏季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最差调动和运用知识①大气环流:该地上空常年受西风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②热力环流: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为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越往下空气越干燥,200~400米附近(平台—察尔森)尤其严重;③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到长白山等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此地的降雨量少,因此平台—察尔森便因为局地环流差异形成了草原Ⅱ学科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大兴安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处,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受地形影响,位置较低,抬升不明显综合思维山麓地带的植被生长与水热配合以及地下水的分布有关,该区域多雨季与温暖季一致,利于林木生长【我的解答】(1)C(2)B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3.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表现具体内容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地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地带类型越多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地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地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影响雪线和林线高度的因素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即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2.影响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考向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20·山东卷)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1.B2.A3.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m,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200~2400m,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第2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是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第3题,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达海拔2800m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000m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考向2林线和雪线的成因分析(2020·全国卷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4~6题。4.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5.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暖湿 B.暖干C.冷湿 D.冷干6.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4.A5.A6.B解析:第4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第5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6题,火山喷发后的若干年内,火山口地温较高,导致气温较高,海拔高处热量条件较好,且火山灰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全球变暖的叠加影响,因此林线升高,排除C、D;火山喷发后的若干年内,火山口地温较高,空气容易膨胀上升,形成丰富的降雪,加上全球变暖引起当地变湿,火山锥雪线下降。考点三地方性分异规律(2021·浙江1月卷)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据此完成(1)~(2)题。(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据材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分析可知,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是在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②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其植被分布主要受湖陆水分差异的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学科素养区域认知洞庭湖区域属于小尺度,湖区的热量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综合思维陆地和湖底的地形直接影响洞庭湖区的水分条件,进而影响植被分布差异【我的解答】(1)B(2)A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及影响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不具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是很完整或不是很鲜明。因素地区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南半球该纬度陆地面积小北极地区冰原带缺失(格陵兰岛除外)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