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_第1页
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_第2页
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_第3页
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_第4页
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古诗《春望》赏析优秀5篇

《春望》阅读答案篇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慨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迫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4、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6、诗中“草木深〞外表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望》诗词篇二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雍陶诗鉴赏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那么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返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此度过。她建造明堂,扩大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华丽,作为寝宫。

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比照中,自然感受到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衬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唐诗:《春望》阅读赏析篇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荣,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阔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别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饱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表达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慨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扩展资料:篇四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他为百姓担忧,为自己流落在他方的妻子儿女担忧,为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担忧。可是这三月是长安,却异常安详,春光明媚百花繁盛,鸟儿在枝头啼叫,跟这连绵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那么更增一层悲哀。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诗词篇五

汉寿城春望

唐代: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识别。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赏析

这首诗虽然竭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风格毫不消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开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竭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欣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消耗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时作,作者想起登临古城的所见所感,想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唏嘘不已,便写下了这首诗。联系诗人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创作背景,可知这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而是长期感情积淀的爆发。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