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 巩固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1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 巩固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2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 巩固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3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 巩固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4页
第10课 鸦片战争 巩固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鸦片战争1.据有关统计,汉口的洋行数1892年为45个,1905年增至114个,进出口额1903年达1200万两,1905年突破3500万两,由此可知A.区位优势决定着经济发展 B.外国洋行对华资本输出急剧扩大C.列强的侵略开始深人内地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2.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这表明()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受到冲击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英国凌驾于清廷之上3.“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4.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A.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B.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C.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特权指的是“租借”和领事裁判权②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1840年③特权还包括列强在华自定关税权④冲击力近代中国人的法律观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7.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B.《辛丑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C.《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南京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8.1840年以前,清政府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南京条约》签订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表明清政府A.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开始产生 B.彻底摒弃了传统宗藩观念C.逐渐重视履行国际条约义务 D.从华夷之道走向近代外交9.晚清官员梁章钜说,“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倘若外番并援英夷之例,亦于滨海各省请分设马(码)头,则又将惟命是听乎?”梁章钜的愤愤不平的现象发生在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B.甲午战争之后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之后 D.鸦片战争之后10.中国近代史上,沙皇俄国侵占了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主要是在哪次战争期间侵占的()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11.“广州一口通商禁令解除,上海港久被压抑的潜能得以释放。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签订()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鸦片战争爆发后,在福建厦门,人民机智灵活的斗争使英军不得不逃往鼓浪屿;在宁波、镇海、定海,人民奋起反抗致使英军损兵折将;在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地,人民的斗争给予英军以不同程度的打击。这说明,鸦片战争.A.促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造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相分离C.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 D.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13.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一、争取广泛地进人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各大城……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据此可知,“修约”要求的实质是A.占领中国更多的领土 B.进--步扩大侵略权益C.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D.获取更多的战争赔款1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对近代列强在华取得的某项特权这样评价道:“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这项特权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 B.关税协商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领事裁判权15.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许多英国纺织企业主认为“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之用”,遂将大量棉布送往中国出售。英国企业主的这一行为A.使英国对华商品输出连年剧增 B.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争夺 D.遭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16.鸦片战争后,列强竞相在华发行纸钞,“通商口岸,(国人)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这一现象A.表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导致了中国货币体系的瓦解C.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 D.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朝乾隆皇帝年间,英国国王曾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这是中英外交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交流。以下是双方官员相互传递信息的两则材料。材料一:英方所要表达的原意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居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材料二:中方官员翻译稿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以上材料均选自《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请回答:(1)比较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两个文本的内容差异。(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汉口开始开埠通商,允许外国人开设洋行等,汉口与世界市场建立了联系。从1892年到1905年,汉口的洋行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D项正确;“区位优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洋行的建立属于商品输出范畴,不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汉口的洋行数量增多,未体现“列强的侵略开始深人内地”,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谕”“禀”均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因此根据材料“1840年12月11日”“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天朝体制产生较大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主权丧失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西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凌驾于清廷之上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D项正确;ABC是失败的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43—1894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中,尚未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而中国当时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且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当时这说明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列强在中国开工厂,未体现“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且“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材料“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观念,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割地赔款”矛盾,排除;这是清政府缺乏主权观念的表现,并非是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排除CD项。故选B项。6.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指的是列强在华的租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是一种治外法权,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①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刚刚爆发,列强获得这些特权是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及相应的附属条约开始的,故②项错误;列强在华缴纳的关税名义上仍需要同清政府商定,列强不能完全自定关税,故③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的独立,使中国人深刻意识到了涉外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影响深远,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7.D【详解】根据材料“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外滩出现外国洋行,是上海开埠通商的结果。最早允许外国人可以在这个居住的条约是《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其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D项正确;《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排除A项;《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材料中清政府从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到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从传统的华夷之道走向近代外交,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与“近代主权国家意识”无关,排除A项;彻底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清政府并没有放弃传统的宗藩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方式的变化,并未体现“履行国际条约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根据“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可得出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涉及到此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1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史上,沙皇俄国共割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是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大量侵占中国领土。当时,清政府在和英法联军交战,且面临太平天国的叛乱。相关条约是: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故B项正确;ACD项均与本题无关,排除。故选B。11.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广州一口通商禁令解除,上海港久被压抑的潜能得以释放。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可知,上海的贸易地位上升,广州贸易地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南京条约》的签订,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12.C【详解】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人民在厦门、宁波、镇海、定海、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多地展开反英斗争,给予英军不同程度的打击,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意识,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19世纪末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在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分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关系,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并未如预期一样得到增长,英国认为是特权不够,故提出“修约”,B正确;材料未涉及占领领土,排除A项;鸦片合法化是要求之一而非实质,C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赔款问题,D项排除。故选B项。1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因此根据材料“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信息可以判断出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材料与协定关税、居住及租地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5.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纺织企业主将大量棉布送往中国出售,结果遭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项正确;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逐渐滞销,排除A项;这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排除B项;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争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据题意可知,外国发行的纸币的信用要超过本国纸币,外国纸币在通商口岸的流通就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掠夺,C项正确;在中国通商口岸发行纸币并不是资本输出的表现,更没有导致中国货币体系的瓦解,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失衡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17.(1)差异: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英方目的是为了发展正常的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