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she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 联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1)以上诗歌选自《»,作者第一次在长诗《»使用艾青”这个笔名。(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she伫立跋(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正确的写法是。(4)驿站”在句子中白^意思是。(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请结合全诗,思考: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答案】(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2)zh工涉(3)截段;截断(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6)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解析】【分析】(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一一我的保姆》《艾青诗选》。(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 伫”的拼音,涉”的书写。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截断,指切断;隔断。故段”改为断”。(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5)结合苦于跋she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分析,应改为: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6)结合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分析,意象是 “桥”。“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故答案为:⑴艾青诗选;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⑵zhuW⑶截段;截断⑷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⑸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⑹ 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⑶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村晚①(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 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④信口吹。【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e」指山坡。③漪yi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曲调。(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所展示的画面。(2)有人提议,把 “衔”不如换成 “连”字贴切,而 “横”字又不如 “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2)前一个动词,用 “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 “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解析】 【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3)这首诗的题目是 “村晚”,第 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故答案为: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 “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 “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句。【答案】 (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将登太行雪满山; 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 “垂钓”,自比伊尹 “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解析】 【分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2) 闱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橘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 里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它以难zhe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艾青《太阳》节选)(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zhe 掩冬整L 虫蚯(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旷达 B.旷课 C.空旷 D.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答案】(1)遮;zhe;yong(2)昭唤;召唤(3)C(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麻",蛰”不要t^成zhj蛹”不要t^成t6ng(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旷场”指空阔的广场, “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 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 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旷:空阔; D项,“旷日持久 ”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故选 C。(4)由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故答案为:⑴遮;zh€yong⑵昭唤;召唤⑶C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 ;作者用 “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①照应开头 “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 【分析】( 1)“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 “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2)从结构上来看, “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 ”的意思是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 ”,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 ①照应开头 “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半江瑟瑟半江红。(2)诗人为什么觉得 “九月初三夜 ”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答案】 (1)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解析】 【分析】( 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故划分为:半江 /瑟瑟 /半江红。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 “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 /瑟瑟 /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的意思是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 “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⑵“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的颔联用 “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 (1)风飘絮;雨打萍(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解析】 【分析】(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 “形象生动、 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和“雨打萍”。(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 1275年起兵抗元,到 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 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故答案为:⑴风飘絮;雨打萍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 (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 【分析】⑴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⑵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故答案为:⑴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⑵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2)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残”字妙在何处。(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1)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 “相思”。(2)“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 “春蚕吐丝 ”“蜡炬成灰 ”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 “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解析】 【分析】( 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相思。“残”,伤害。这里指凋零。 “百花残”,意思是百花凋零。 “百花凋残 ”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据此答题,意对即可。“蜡炬”和“春蚕”相对,“成灰”和“到死”相对,“泪始干”和“丝方尽”相对,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据此答题,意对即可。尾联。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 “相见时难 ”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据此可知,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是: 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故答案为:⑴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 相思”。⑵“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⑶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 “春蚕吐丝 ”“蜡炬成灰 ”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 “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⑷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诗歌拟写标题的能力。诗歌标题的作用有: ①概括诗歌主要内容;②作诗歌线索; ③作者诗歌的出发点; ④具有象征意义; ⑤语带双关; ⑥全诗的诗眼(提示文章); 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皆可。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 +如何使用该修辞 +怎样表现主题。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下列诗句节选自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答案】 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 ——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解析】 【分析】 《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艾青于 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 "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结合八个 “呈给”句式及结尾句 “我敬你/爱你!”可以体会出这部分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 ——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 ——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 ①,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②。【注】 ①飞挽:是 “飞刍(草)挽粟(粮) ”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 “望”字,李诗中的 “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答案】 (1)敌人(侵略者)(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解析】 【分析】( 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 “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2)高诗结句以 “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 “秋”中,诗人没有明说 “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 “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析】 【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故答案为:⑴上片:望月;下片:怀人。⑵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第三句中 “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答案】 (1)B(2)诗句寄寓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的哲理。比喻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 “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有误。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 “浮云 ”,“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故答案为:⑴B;⑵诗句寄寓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的哲理。比喻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寿山居元夕 ①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三十九年何限事 ②,只留孤影伴黄昏。【注】 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 【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诗句 “只留孤影伴黄昏 ”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 ”的感叹,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故答案为: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⑵ 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接云涛连晓雾 ”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境界。“九万里风鹏正举 ”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答案】 (1)C(2)问;报。【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 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 “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 “报”字承接上片中的 “问”字。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⑴C⑵问;报。【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 ;作者用 “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 “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 【分析】( 1)“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根据句意,可知 “胜”,超过。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 “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 “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 “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 “风景旧曾谙 ”,点明江南风景之 “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 “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篇末,以 “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从结构方面分析, ①照应开头 “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 ①照应开头 “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灞上秋居(唐)马戴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 ②久,何年致此身 ③?【注】①潘(ba)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潘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 和 ,渲染了 的氛围。(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 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灞上秋居》中的 "灞上 "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朔云边月满西山 ”一句中的 “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 (1)诗人用 “满”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丙烯腈纤维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考核试卷
- 炸药及火工品的市场营销策略与渠道开发考核试卷
- 自行车的经济效益分析考核试卷
- 体育会展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纺织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考核试卷
-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总结范文(18篇)
- 矿产勘查取样与实验分析考核试卷
- 水上航运与自然灾害预防考核试卷
-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9篇)
- 2024年口腔医疗相关项目招商引资方案
- 数字经济对广东省经济影响研究
-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课后习题(附答案)
- 2024年上海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政治课程)复习重点
- 财政局保密知识讲座
- 士兵军考模拟卷(化学)
- 大学军事理论课教程第三章军事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王贵启-玉米田杂草发生发展及除草剂优解-合肥0728
- 电信全综合业务支撑维护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除尘系统和相关安全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维修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