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1一、(2015江苏,12—1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0分)比邻而居王安忆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
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
厨房。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
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
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
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
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
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一、(2015江苏,12—1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康的生活气息。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
“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
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
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
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
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
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
爆爆地,照常进行。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
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
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
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
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康的生活气息。3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
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
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
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
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
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
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
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4分)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4一、1.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
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解析根据第③段“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④段“果然,草药味从
此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这两句话,再结合第②段“从不将就”“过日
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等语句,可以提取“认真”“实打实”
等概括第一家生活风格的词语。解题关键本题题目设问具体,指向明确。因此作答时一定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要审清题
干要求,通过③④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
息,文中第③段写草药味出现,注意“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等句子;第④段写草药味消失,注意
“照常进行”;第②段也不能忽视,如果说③④两段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②段则是
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火
爆”“认真劲”“实打实”等。三要注意答题顺序,先概括生活风格,后结合草药味来加以分
析。一、52.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解析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从文章中探究“孱弱”一词
的含义。结合第⑤段内容可知,“孱弱”用来形容第二家邻居的咖啡味,根据“虚无”“浮华”
“不那么实用”“悄然而至”等文字可得出其含义。答题策略解答本题,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
味来“悟”几家人的生活风格。第⑤段写作者正是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
家人的生活风格——与“孱弱”。二要联系语境分析,与“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
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存在的,从第⑤段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人
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主
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2.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63.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解析本文写作很有特色,以公共烟道的油烟味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油烟味来体察不同邻居的
不同生活风格。油烟味是认识、了解邻居生活的一种途径。解题关键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以下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因物取“线”、反复出“线”、以情导“线”、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
文中正是用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的。“气
味”不仅将四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
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了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
活的态度。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答。3.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74.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
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解析因为散文最后一段往往有升华主题的作用,故本题又考查对散文主题的把握能力。探究
时应立足句子内容,结合本段,联系全文。这句话写艾草味里包含了其他油烟味,各种油烟味都
融合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象征,即象征邻居不同的生活风格和谐地包容在一起。解题关键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选择审视的角度很多(但不
能脱离文本),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
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做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的
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题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
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如
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他气味联想
到传统文化生活,特别是下文对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
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如果结合文本产生的时
代,进一步探究的话,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
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4.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8二、(2013江苏,11—1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0分)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
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
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
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
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
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
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
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
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
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二、(2013江苏,11—1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9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
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
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
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
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
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
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
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
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
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
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
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
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
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10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
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
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
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11二、1.答案点题;引领全文。解析分析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看它的位置,处于文章首段的句子,其作用一般有点
题、做线索、点引下文、为下文某个内容做铺垫、设伏笔、渲染氛围、定基调等。本句是一
个判断句,回答了文章标题“何容何许人也”的设问,所以有点题的作用;而下文又紧紧围绕着
何容身上“新与旧”的矛盾展开内容,所以又有引领全文内容的作用。答题思路第一段作者在点出第二类人特点“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后,又进一
步指出“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再联系题目“何容何许人也”,可见这句话作用之
一是点题;同时也正是这句话引出本文主人翁何容,进而引出下文对何容性格的描写,可见其作
用之二是引领全文。“引领全文”改为“引起下文”更好些,因为若是“引领全文”,则下文都
应该围绕“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来写,而下文并不是这样写的。二、122.答案交往:有时柔顺像个羊,有时却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
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解析本题实际上是一道考查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话题是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
方向是“交往、生活、心理”。从文章内容看,交往主要表现在第二段;生活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三段;而心理的矛盾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三、四两个段落中。交往上、生活
上的矛盾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进行概括,心理上的矛盾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合,
以表现出何容的内心矛盾及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两个方面。解题关键
何容在本文中的形象应是比较丰富、复杂的,而命题人巧妙地将问题锁定在交往、
生活、心理三个方面,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审题,抓住几个关键
词:“矛盾的现象”“交往”“生活”“心理”;二是筛选,有效信息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
中,而且都是议论性语句;三是整合,可以用关联词语来整合筛选出的信息,要体现“矛盾”关
系。2.答案交往:有时柔顺像个羊,有时却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133.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解析段落末句,往往是本段内容的总结提炼,题中的句子处于第五段的最后,这一段主要写了
何容对自身“毛病”的认识与坚持,他不愿“改了毛病”以至于失去“硬劲儿”;也“不肯拿自
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这是一种个性的展示,是一种与人交往中的坚守。“微笑”一词表现
出了何容的坦荡、光明磊落,以及与周围人、事的不妥协不兼容。此题要分成两个问题解答,即
对句意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概括;句意理解要联系句中关键词及句子与段落的关系,性格概括
要联系本段乃至全文来分析。解题关键该题第一问其实是理解关键语句含意题;第二问是人物形象分析题。解答此题的关
键: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是抓住画线句中或明或暗的信息。两处都是表现何容性格特点的,第
一处画线句子是说何容“不妥协”,第二处画线句子是说他“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示
他“坚持自我”,不理睬别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微笑”则表现他能坦然面对一切。抓住了画线
句的内涵,解答该题就比较容易。3.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144.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
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题中的句子处于全文最末,探究其内涵要联系全文内容,一般角度有:结构上的作用、主
旨的提炼与升华、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拓展,当然还包括对句子本身的
理解分析。从上文看,“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这是他的个性使然,这有限的几个朋友也因此
成了他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孤独是痛苦的,所以他对北平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
于北平的朋友能解其痛苦与孤独。从句中“说得来”三字与第一段中将何容归入好友一类,可
见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也暗示出作者与何容有很多共同点,唯有如此,才能人以群分。文
为心声,作者借此文,借何容其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世事的看法,明白了这一
点才算是看懂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答题时才能到位。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要联系文本内容,分点作答。4.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15解题关键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本句
可以从做人与交友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
它做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人物生活经历、个人体验等进行深层
次的解读。本题如果从交友角度做浅层次探究的话,不难看出何容对友情的看重;如果结合文本
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时代,进一步探究的话,“说得来的朋友”为什么只在“北平”有,且
只有“几位”?说明当时具有何容这样品质的人很少,暗示当时的世态;从做人的角度,联系文本
中多处的议论,做浅层次探究,可看出作者对何容为人的认可;从做人角度,联系文本中何容的性
格“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以及作者能与何容“说得来”,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何容这
样的人。解题关键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16一、(2017课标全国Ⅱ,4—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
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
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
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
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
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
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
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一、(2017课标全国Ⅱ,4—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
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
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
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
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
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
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
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
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
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
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18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
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
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
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
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
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
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
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分)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19一、1.答案
B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据全文尾句“千万别高兴起来
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
识事物人情,故选项“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2.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
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丰富意思的能力。“窗子”含意指向本文标题的含意,文章二至
五段侧重写向窗外看到的不同的现实生活图景,且二至五段的结尾反复强调“铁纱窗”“玻璃
窗”“窗子以外”等;再结合尾段“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
世界”“隐隐约约”等信息可知,作者笔下的窗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窗子指向具
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窗子,无形的窗子指向人的不同的精神世界。一、20易错警示细描(详写)的标志不少考生认为A项“笔触细致”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仅用三四句就描写了四个乡下人的打扮
装束。但细描并非一定要浓墨重彩,只要能抓住几个典型细节来描写就可以了。如作者在描述
乡下人的头巾时,用“黯黑的白布”(而非白布)、“褪色的蓝布”(而非蓝布),可见作者观察、描绘之细致入微。3.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第
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
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第六
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
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易错警示细描(详写)的标志21二、(2017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25分)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
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
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
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
“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
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
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
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
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
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二、(2017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22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
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
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
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
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
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
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
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
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23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
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
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
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
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
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
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
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
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
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
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24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25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5.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
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
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
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
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
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26二、1.答案
C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包括本义和语境义。C.“盘算”的意思是“心里算
计或筹划”,文中“盘算着未来”应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和规划、筹谋。A.通过理
解“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可知,用“自然放松,沉静从容”来形容玛丽
亚·索的生活状态符合文意。B.“袒露”本义为“裸露在外,无遮盖”,原文用来形容在草原上
默默流淌的河流,“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曼妙”本就用于
形容舞姿的优美,符合文意。2.答案
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由原文第十段“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
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可知,裙子长度依然保守,只是裙子花色
为现代流行,而非“城市里流行的裙子”。3.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第一问,根河的特点: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原本的名字及其含义;
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生物。第二问,象征意义:“春天……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象征
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象征根
河给一代代鄂温克人提供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营养。从中提炼概括即可。二、274.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深奥”可以从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以及
对现代文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原因的分析,需要综观全文,从众多的信息中细致地检
索出原因。而对于情感,概括归纳出即可。“抵达不了”的原因是“我”是山外的人,匆匆来
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富经历和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
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知识拓展文化散文的鉴赏往往先叙说人与事,以及其地域特点和民族生活特点,由此生发开
去,探索地域历史与文化,民族性格与精神,进而思考历史价值,探索文化内涵。4.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285.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
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
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解析玛丽亚·索不离开森林,是对传统的坚守;乌热尔图重新回来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
有着文化寻根之恋;走出山林的人们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愿意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让步,
开始新生活,拥抱未来。在构思上,老、中、青三代的事迹全方位地给读者描绘了这片土地的过
去和未来,以及对待传统和现代生活的三种不同选择,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全部
历史的微型画卷,本文独具匠心。审题思路概括老、中、青三代的根河之恋的不同表现,坚守、报答、尊重是核心点。这样构
思,让文章结构清晰。不同时期的鄂温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爱着故乡,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呼
应了文章题目“根河之恋”。5.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296.答案
A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非由“大观园”这个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封建
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中众姐妹诗意生活的“世外桃源”是贾宝玉精神心灵的寄
托之处。方法技巧本题侧重对名著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人物性格和品质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可
见,名著阅读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而是重在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学生还要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6.答案
A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非由“大观30三、(2017天津,16—1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
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
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
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
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
——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
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
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
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
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
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三、(2017天津,16—1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31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
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
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
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
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
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
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
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
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
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
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
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32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
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
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
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
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
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
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
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
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
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
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
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
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33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
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
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
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
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34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
散文之美。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
自然之道的风骨。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
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
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4.(9分)(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35三、1.答案
BE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
悟竹的节操”曲解文意。E.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手法。2.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
了主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写竹子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吃力地拱出
石块,虽总被压制,以致形状扭曲,但仍以顽强奋进的形象,展示不屈的精神,这正是“挺拔之姿”
的重要内涵所在。3.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
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
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段的能力。可从内容、情感及结构等角度分析。内容上,将山野之竹与
城市之竹对比,赞美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抒情性,拓展了读者的思维
空间。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三、364.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示例)竹子,穿过顽石,刺破冻土,披上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
四时而常茂,这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体现的正是我
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精读全文,找出关键词。然后提炼关键词,
切记要全面,不要忽略有效信息。第二段可提炼“倔强”,第三段提炼“从容优雅”,第四段提
炼“孤高兀傲、风骨高洁”,第五段提炼“清简”,第六段提炼“坚韧忍耐”,第七段提炼“争
先向上”,等等。(2)首先,明确是哪种精神;然后,联系生活经验,描述竹子特征;接着,深入分析精神实质及其意
义。语言表达要紧紧围绕中心,用语准确、简明、连贯,句式整齐,表达要有文采。方法技巧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
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知著法。要求善于从文本中,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及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拓展,进而有所发现。4.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37四、(2016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4分)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
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
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
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
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
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
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
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
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
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
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四、(2016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38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
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
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
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
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
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
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
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
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
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
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
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
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39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
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
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
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
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
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
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
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
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
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
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
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
的心灵旋律。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40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
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
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
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
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
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
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
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
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4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分)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42四、1.答案
C
A.“太斩劲了”出现在第三段,是观众高声喝彩的话语,应该和“美得很”一样是
褒义词,是“非常给力”的意思。B.“气韵弥漫”出现在第五段,由“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
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可知“气韵弥漫”指应该在整篇小说
中都有关于老腔的描写。C.“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八段,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
难以避免的偏爱”,可知“乡党”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D.联
系下文中主持人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员的长条板凳和木砖,自己参与到表演中。这种行为,让
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沸腾起来,是由于对其表演肯定、赞赏。2.答案
C(选A得1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赵季平的赏识,让作者
对老腔刮目相看,充满期待。该项内容不全面,故选A得1分。B.并不是演奏声经常掩盖了掌声
与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观众震惊,使全场“鸦雀无声”。C.文章第五段明
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
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而“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
……老腔的气韵弥漫……”;第六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
“释然”了。D.第一段中“尽管我在关中地区……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可见这种表演形式并不流行。四、433.答案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解析按时间顺序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关键点。第一段“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
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后因为赵季平对老腔及老腔演员的赏识,而对老腔“突然生出
神秘感来”;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再到第七段写在中山音乐堂听了老腔的
演奏,领悟到了老腔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最后第八段,“远距离
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看了主持人参与表演
后,“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作者完全被老腔的艺术魅
力征服。考生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3.答案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444.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
术价值。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解析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
对象,以使其更鲜明突出,也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员的
赏识、观众的叫好声、主持人即兴表演等烘托出老腔的艺术价值高、影响力大和震撼力强。5.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
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
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解析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
原》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关中地区,点明关中是老腔生长的土壤;作者对《白鹿原》一书中没
有关于老腔表演的描写而感到遗憾,后来《白鹿原》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演唱,让作者释怀
了,以此来表达对老腔艺术魅力的敬意。4.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456.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
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
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
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
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
的啸响”“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运用联想、比喻,化用诗句。“这
是……”“抑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关于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应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6.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46五、(2016天津,16—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1分)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
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
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
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直译就是
“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
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
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五、(2016天津,16—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47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
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
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
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
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
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
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
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
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
说。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48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
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
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
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
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
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
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
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
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
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
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49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
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
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
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
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
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
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50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
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
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51五、1.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
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文章第十一段描写了作者童年迷路的经历,从内
容上来看,这段文字明写孩子迷路,害怕,望见屋檐而心安,实际上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开母语
后的不安,强调母语能带给人庇护感与安全感;从结构上来看,该段文字写孩子最终“望见了村
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呼应了文章标题中的“屋檐”,并以此为喻,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呼唤人们
回归“母语的屋檐”。2.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
象。解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手法入手。从画线句涉及的“就像”、“鱼”与“水”、“人”与
“母语”这些关键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然后指出手法的作
用,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五、523.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消费需求特征》课件
- 《天加风机盘管介绍》课件
- 戏水安全课件
-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分析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东学院《修辞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课件活动安全记录表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3课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说课稿新版粤教版
- 小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制度
- 科技安全课件
- 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际结算期末复习试卷5套及参考答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
-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解读
- 七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典型)
-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解析(共18页)
- 小康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完整版)中央空调现场勘察信息表
- 三路频分复用系统设计
- 车间6s现场管理建议车间6S现场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