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课件_第1页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课件_第2页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课件_第3页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课件_第4页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张新梅

E-mail:upcstudy@163.com联系方式用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陈沅江、吴超等编。12/22/2022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它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12/22/20222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生产环境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工艺因素12/22/20223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劳动组织、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度紧张等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精神紧张12/22/20225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12/22/20226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气温、高气湿、高气流、强热辐射、低气温异常气压高气压:减压病(decompressionsickness)低气压:高山病(mountainsickness)航空病(aircraftdisease)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12/22/20227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职业卫生毒理基础危险气体与有机溶剂中毒及其防治12/22/20228一、概念剂量:给予机体的化学物的数量或与机体接触的数量称为剂量。绝对致死量:能造成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半数致死量: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最灵敏的检测方法和观测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中毒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12/22/2022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来源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夹杂物废弃物反应产物副产品12/22/2022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1.生产过程中接触原料的开采、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等。2.使用过程中接触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管道、钢瓶泄漏;设备的保养、检修等。12/22/20221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但是生活性中毒以消化道为主。12/22/2022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四、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吸收与分布:

吸收是化学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指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的化学物在体内循环,并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而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改变。12/22/2022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人体内化学物的储存库血浆蛋白脂肪骨骼四、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2/22/20221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五、生产性毒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1.毒物本身特性:化学结构,理化性质。2.毒物的作用条件:3.机体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4.社会、心理、经济因素:分散度、挥发性、溶解度、水溶性剂量、浓度和时间、毒物联合作用、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等。12/22/20221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

2.个体防护

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和作业场所必要的卫生设施。3.工艺、建筑和生产工序的布局

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也要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七、职业中毒的治疗和预防穿戴轻型防护服的工人,将泄漏钢瓶装入毒物存储桶中,密闭。

12/22/20222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

4.安全卫生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工人享有“知情权”,管理者执行“危害告知”义务。七、职业中毒的治疗和预防12/22/2022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危险气体与有机溶剂中毒及其防治刺激性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窒息性气体——单纯窒息性和化学窒息性麻醉性毒物溶血性毒物致敏性毒物12/22/20222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一、刺激性气体类毒物概述刺激性气体(irritantgases):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此类气体在化工行业最为常见,多具有腐蚀性。12/22/20222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刺激性气体的毒性作用1.急性刺激作用: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喉痉挛和水肿;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化学性肺水肿。一、刺激性气体类毒物概述12/22/20222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3.慢性作用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牙齿酸蚀症;同时常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等全身症状;急性氯气中度后可遗留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有的刺激性气体还具有致敏作用。一、刺激性气体类毒物概述刺激性气体的毒性作用腐蚀性强者可造成眼、皮肤直接接触部位发生化学性灼伤以及接触性皮炎。2.皮肤损伤12/22/20222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预防和处置原则:

(1)卫生技术措施; (2)组织保障措施 (3)个人防护措施; (4)保健措施; (5)环境监测措施。一、刺激性气体类毒物概述12/22/20222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3.毒理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也可作用于肺泡。低浓度时仅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粘膜有烧灼和刺激作用。高浓度或接触时间过长,产生氯化氢和次氯酸,可引起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或喉痉挛。二、常见刺激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氯气12/22/20223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5.预防及处治原则

同刺激性气体防治原则预防:氯气的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3。二、常见刺激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氯气12/22/20223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1.概念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gases):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三、窒息性气体类毒物概述12/22/20223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

供给摄取运输过程利用过程空气O2

肺O2血液O2组织细胞O2

CO2+H2O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细胞窒息性气体N2、CH4、CO2

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氰化物、H2S化学窒息性气体

三、窒息性气体类毒物概述12/22/20223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肺内氧分压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化学窒息性气体:是经吸入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内窒息的气体。1.概念三、窒息性气体类毒物概述血液窒息性气体: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导致机体缺氧。细胞窒息性气体: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12/22/20223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1.理化特性

CO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三、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CO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以CO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如炼钢、炼铁、制造光气、甲醇、 甲醛、甲酸等),炮烟,煤层燃烧, 汽车废气等。2.接触机会12/22/20223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4.毒作用表现轻度中毒: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无昏迷,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恢复后无明显并发症。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重度中毒:深昏迷或植物状态,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50%。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约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慢性影响:

神经衰弱症候群、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三、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CO12/22/20223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设立CO报警器;防止管道漏气;生产场所加强通风;加强个体防护,普及自救、互救知识;进入危险区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5.预防原则三、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CO12/22/20223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6.处理原则同窒息性气体中毒治疗原则 因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故浮于上层,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如能匍匐行动会更安全。进入室内时严禁携带明火,尤其是开煤气自杀的情况,室内煤气浓度过高,按响门铃、打开室内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均可引起爆炸。三、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及其防治—CO12/22/20223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张新梅zhangxm@

进入室内后,迅速打开所有通风的门窗,如能发现煤气来源并能迅速排出的则应同时控制,如关闭煤气开关等,但绝不可为此耽误时间,因为救人要紧。然后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通风保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