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大全_第1页
古汉语语法大全_第2页
古汉语语法大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语法基础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一、句子、短语和词的。如:(1[齐师{大败(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1)中是提出问题,关于客观世界没有说出什么。例(3)词表示的是比较单纯的概念,而短语则表示由词组合成的比较复杂的概念。在短语中,词和词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有的词在短语中是“中心词(1)段入于鄢。(左传·隐公元年)(2)晋侯、伯围。(左传·僖公三十年)例(1)同。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又叫“词素“大”这些词就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要复杂些,比如“百姓(雨下得很大的样子的意义比较实在,而“然”的意义则比较虚与语素有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词根”和“词缀一个词根,比如“百姓”中就有两个词根另在二、句子、短语和词的基础分类有了语法的基本单位,也有了主语和谓语,就可以对句子、短语和词作出最基础的分类。(一)句子根据句子中谓语的数量,可以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两类,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句子:非主谓句。1.单句,主谓句和无主句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子是单句,常见的单句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主谓句和无主句。的对象是话题,时间、处所等也是话题,而表示这个话题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语,如:(1[仪{逐惠施於(战国策·楚策三)(2[齐[大饑(礼记·檀弓下)(3[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战国策·策三)(5[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6[口中{有珠(庄子·外物)以上前四个例句的主语分别是施事、当事、受事和论断的对象,例(5(6)见。如:(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2)初,武公娶于申({曰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主句。所谓主语泛指,是说主语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确指是哪一个人。如:(1{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2{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成无主句,如:(3{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国语·晋语八例(3)从逻辑上看没有述对象,也是无主句。规律,也很难补出主语。在对话中,有时可以省略主语,这种句子并不是无主句。如:(1)[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项羽本纪)(2[追我者]谁也?”其仆曰({东郭顺子(庄子·田子方)的答话中省略了“追我者2.复句、分句(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2[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史记·信卢绾列传)只是在第一个分句中出现了主语,后边没有出现。3.非主谓句本分不出主语和谓语。这样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如:(1){丘(礼记·曾子问子)(2){善(战国策·齐策三)例(1)中的“丘”是称呼对方,例(2)是称赞,都无法分析主语和谓语,它们是非主谓句。(二)短语根据在充当主语或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功能语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短语是主谓短语。1.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具有述主语的能力,经常表述行为、变化、性质等,是述性的。如:(1)子{退朝(论语·乡党)(2)洧水{甚大(吕氏春秋·离谓)以上加△号的都是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除了经常用做谓语之外,也可以在某些句子中用做主语。如:(3{伐鲁(墨子·鲁问“伐鲁”是谓词性词语用做主语。体词性短语主要表示人、物,是指称性的,经常用做主语,如:(1{大国}朝夕释憾於敝邑之地(左传·成公二年)(2{武公、庄公}(左传·隐公三年)语。如(3){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以上例句中,体词性短语加“也”之后做谓语;如果不加“也”之类的词,体词性短语一般不能做谓语。2.主谓短语语一般是谓词性的,所以它可以用做谓语,此外还可以做宾语、主语和定语。如:(1){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2)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王(汉书·高祖本纪)(3{国无九年之畜}(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4{沛公居}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以上四例中,例(1)是主谓短语做谓语,例(2(3(4)(5)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策三)主谓短语,主要是指谓词性的。常见的主谓短语有三种,一种是单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另一种是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还有一种是无主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如:(1){萧何为相国(史记·丞相列传)(2{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左传·桓公二年)(3)晋侯嬖程,使{佐下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下军”之前没有主语,通常也并不用主语,实际指“程(三)词类词和助词两类。1.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是古汉语中两种最基本的词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做主语或谓语。(1)实词思。首先,是指一个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或谓语。如:(1[寇{退(孟子·离娄下)(2[项王{怒(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两个例句中的“寇次,是指以该词为中心词组合而成的各种短语,可以充当主语或谓语。如:(3)山{有[木(左传·隐公十一年)(4)晋人[弗{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例句中加△的词分别在述宾、状中短语中充当中心词,它们都是实词。从语义方面看,实词具有称述意义是说:实词可以指称人、物等,比如例(1(3)中的(4)指代上下文中某个确定的语言单位。如:(1[吴人]{我}(左传·哀公十年)(2[日月星辰瑞历{是}(荀子·天论)例(1(2)中的“我(1)[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成公二年)(2[管仲]以其[君](孟子·公丑上)在以上二例中的指代作用,还是把它们与其他代词一起归入实词。单位针对这个提问作出回答。如:(1{孰{孰为知?曰[天[天(墨子志中)(2)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例(1)中的“孰”做主语,例(2)中的“何”做谓语,下文都有作出回答的语言单位,这是求代。有时,使用这种代词的目的并不是提出问题,而是表示反问。如:(3{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如果把以上这个反问句理解为肯定句是提出问题。(2)虚词虚词是一种辅助性的词,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用做主语或谓语。如:(1)大伯{不[从(左传·僖公五年)(2[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战国策·策三)作用。比如例(1)中的“不”是修饰性虚词,它修饰“从(2)个分句。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词类:叹词。关于这类词我们到后边再说明。2.谓词和体词主要根据用做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实词可以分为谓词和体词两类。(1)谓词称说,在下边我们把谓词所表述的这种种语义容统称为“属性(1[平王{崩(左传·隐公三年)(2[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以上诸例中的“崩”、“强”、“弱”等都是谓词,述主语所表示的人。(2)体词体词具有指称性,表示人、物等,为了称说方便,下边我们把体词性词语所表示的人、物等统称为“事体”。体词常是谓词性词语说明的对象,所以经常做主语、宾语。如:(1{子产}(左传·昭公十三年)(2{子}击{磬}(论语·宪问)前两例中做主语的“子产(2)(1){弟[也(孟子·公丑下)(2){道[也(庄子·养生主)例(1)中的“弟”是体词,其后加“也”用做谓语,例(2)与此类似。在个别情况下,体词用做谓语时也可以不用“也”等虚词。如:(3)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2)种形式常见。如:(1)人之身[三百六十{节(非子·解老)(2)当其时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左传·宣公十八年)“三百六十”是谓词性词语(1)人者,厚{貌}深{情(庄子·列御寇)(2)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体词,构成体词性短语后用做谓语。3.辅词和助词定性作用,主要起修饰或连接的作用,不改变有关词语的性质。如:(1)楚军{不[出(史记·高祖本纪)(2)项王[按剑{而[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辅词,例(1)起修饰作用,例(2词在修饰或连接了有关的词语后,并不改变这些词语的性质。助词则有定性作用,即能改变、确定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如:(1)[大{者}(史记·孝景本纪)(2)[天下之达礼{也(礼记·檀弓下)以上例句中的虚词“者(1)(2)中“天下之达礼”是体词性的短语,通常不能做谓语,其后加“也词语或句子性质的改变一定要使用助词第二节句类和句型一个句子(这里主要指单句。句类和句型之间存在一一、句类(一)述句如:(1[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2[孔子{见齐景公(吕氏春秋·高义)论述句则不是全然客观地述事实(1[盾{古之良大夫也(左传·宣公二年)(2)睢至,王庭迎,谓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战国策·策三)例(1)不是叙事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论断;但是也可判断真假。如果盾真的是“古之良大夫”,这句话为真;如果不是,这句话为假。例(2)不是判断,而是王在介绍自己的想法,与句类、句型有关的内容,曾得到王洪君、宋绍年、何莫邪先生的帮助,在此致谢。但也可以判断真假。(二)疑问句一类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第三类是半疑半问的测问句。询问句是最常见的疑问句,又可以分为三类: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如:(1)[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2){敬叔父乎?敬弟子乎?(孟子·告子上)(5[子之师{谁邪}?(庄子·田子方)以上三个例句都是疑问句。例(1)属是非问句,例(2)是选择问句,例(3)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问句,它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述命题,如:(1[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察今)(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这两个例句实际都表述了命题,分别是“以此为治个命题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述,而不是像述句那样直接表述,所以也归入疑问句。测问句是一种介于述句和疑问句之间的句子,说话人对于所说的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只是还不能十分确定,要求对方加以确认、证实。如:(1[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2)臣窃意[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吕氏春秋·重言)并不是完全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全然不知的答案;例(2)与此类似。(三)祈使句听话的人,或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所以也不是在表述命题。如:(1[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2[子{必无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例(1)是希望对方“度之(2)是要求对方不要“往(四)感叹句感叹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述了命题。如:(1[孺子{善哉(左传·昭公十六年)(2)[道{其不行矣夫(礼记·中庸)以上两个感叹句都主要表达情感,但也间接地表达了“孺子善”和“道不行”这样的命题。二、句型容词性词语和名词性词语做谓语。元任先生对此曾含蓄地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3页。(一)叙事句1)主语是指称性的,常表示人、物等事体,这些事体经常是施事,也可以表示当事和受事等,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2)谓语是述性的,经常表示行为、变化、特征等属性,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3)这种句子的句末、句首一般不使用助词。如:(1[齐侯{归(公羊传·成公八年)(2[齐师{大败(公羊传·成公二年)(3[妻子{为戮(左传·文公十三年)以上三个例句中的主语都是体词性词语,谓语都是谓词性词语。例(1)的主语是施事,谓(2)(3)这三例的句末和句首都没有助词。4)否定性的叙事句最常使用副词“不(4)楚王{不[说(战国策·楚策三)——说:同“悦(5){未[至(左传·昭公十三年)以上两例都是否定句,分别用副词“不”和“未5)最后一个特点表现在节律上。在这种句子中,如果有主语,那么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没有停顿。以上举的例(1)~(5)经表现这些特点,下边再看两个例句:(1{子贡{问政(论语·颜渊)(2[木{正(墨子·经说下)以上二例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没有停顿,这些句子述的都是事实。(二)论断句从词语类别上看,论断句有四个特点。1)论断句的主语,并不是行为、变化等述的对象,而是论断的对象,即是一种认识的对象。这种认识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体,也可4(1[安平君{小人也(战国策·齐策六)(2[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左传·文公十二年)(3[昔岁入,今兹入,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左传·宣公十二年)(4[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吕氏春秋·审分)(5{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非子·和氏)述事实。例(1(5)的主语是体词性词语,例(2(3)的主语是主谓短语,例的(1(5(2的谓语是谓词性词语,例(3(4)的谓语是主谓短语。以上五例的句未分别用“也的(6)国燥於,兵分於齐{非}(战国策·策四)(7){必}(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两个论断句,前一个表示否定使用“非5)和谓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以上例(1)~(7)已经表现出这些特点,再看下面的例句:(1[一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以上两个例句都是论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有停顿。(三)说明句1)2)使用在论断句中出现的“必”等副词。如:(1)能知贤与不肖者寡{矣(史记·日者列传)(2)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列御寇)(3){焉(左传·隐公五年)(4)宫之奇之为人{也(左传·僖公二年)(5){必}(左传·哀公十一年)以上五个例句都是说明见解:例(1)是说明看法,例(2)是说明心情,例(3)图,句末分别使用“矣(4)说明看法,句中用“也(5)也是说明看法,句中用“必(6)[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马建忠曾指出“也”有论断的作用。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矣”有论断的作用,请参看《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页(7[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礼记·射义)(8(公子)将适齐,谓季隗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强调已存在的某种情况,表示确认。句末用“矣说明句与与叙事句相同的特点也有两个。3)变化、性质等属性,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4)否定性的说明句一般用“未(1)~(8)已经表现出这两个特点,以下再看几个例句。如:(1){将在此矣(左传·昭公四年)(2)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史记·公子列传)(3)[不{知也(吕氏春秋·离俗)例(1)主要是说明见解,例(2)是介绍情况,例(3)的谓语都是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的,后两例否定时,分别作“未”和“不(四)有无句、背景句和分类句1.有无句有无句的特点是:谓语的中心词一般由“有(1)天下{有[变(战国策·策三)(2)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吕氏春秋·先识)例(1)的“有”表示出现,例(2)的“无”表示领有。有无句所表示的存在、出现和领有,是一种广义的空间关系:主语表示广义的空间,而宾语则表示空间中所存现的人、物等。2.背景句语所表示的环境之中的事实。在大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的有停顿,有的没停顿。如:(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2[公子{颜色愈和(史记·公子列传)例(1)的主语表示时间,是后边主谓短语所述事实的环境,例(2)的“公子“焉”等助词。3.分类句谓词性词语。2)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只不过这些谓词性词语的中心词比较特殊的分类动词,比如像“为(像(关于分类动词,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具体介绍。如:(1[周公旦{为}(墨子·公孟)(2[民望之{若}(孟子·梁惠王下)(3[幼而无父{曰}(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三个例句,依次表示是归类、类比和解说,谓语中的中心词分别是“为(2)三、句型与句类的关系句型是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分出的类句中则不够鲜明。当我们按照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区分出句型时而论断句、说明句和分类句则在命题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说话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主观认第三节短语2)述补短语、3)状中短语、4)数量短语;多中心的谓词性短语有一类:5)中心的体词性短语也只有一类:6)定中短语;多中心的体词性短语可以分为两类:7)位短语、8)体词性短语所共有的,这就是:9)联合短语、10)说明。一、谓词性短语在谓词性短语中,述宾、述补短语都是前中心短语,状中、数量短语都是后中心短语;连谓短语则是多中心短语。(一)述宾短语述宾短语是中心词在前的谓词性短语(1)齐人{伐[燕(孟子·梁惠王下)(2)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也可以用在述宾短语的后面。如:(1){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战国策·策三)(2{行之[十年(史记·商君列传)例(1)表示距离的“数千里”给“行”作准宾语,例(2)准宾语“十年”用在“行之”的后面表示时段。(二)述补短语述补短语也是中心词在前的谓词性短(二节中介绍。处在前边的中心词也称为述语,其后的词语是补语。述语表述行为、活动等属性,补语则表示处所、对象等。如:(1)初,宣子{田[於首山(左传·宣公二年)(2)子贡{问[於子禽(论语·学而)以上例句中,加△的是述语,加点的是补语,例(1)的补语表示处所,例(2)表示对象。(三)状中短语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没有停顿。如:(1)周[不{纳客(非子·说林上)(2)其乐[甚{美(吕氏春秋·长攻以上句子中的加点的是状语,加△点的是中心语。(四)数量短语数量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谓词性短语(1[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墨子·贵义)(2)[诸侯{千乘(礼记·少仪)是按照传统的称呼,把前边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后边的称为中心语。(五)连谓短语连谓短语又叫“连动短语中心词的位置不可以调换;如果调换了位置,原短语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1)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2)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左传·定公十三年)例(1)有两个中心词“闻”和“喜(2)二、体词性短语短语和连体短语。(一)定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的部分称为定语,其后的部分称为中心语。定语对中心有修饰、限制的作用。如:(1[小{国}受命於[大{国,敢不慎仪?(左传·文公三年)(2)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是定语,其后是中心语。(二)同位短语称为本位语,解释性的词语称为同位语。如:(1)[晋文公{重耳}(史记·管蔡世家)(2)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左传·十二年)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是本位语,其后是同位语。(三)连体短语连体短语是有序的多中心体词性短语。这里的“有序”是说:在这种短语中,中心词的位置不可以调换。如果调换了位置,原句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1{黄帝、尧、舜}(战国策·策二)(2)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礼记·月令)例(1)词语的顺序表现了人物在历史上时间的先后,例(2)表现了地位的尊卑:以上短语中的体词性词语一般不可以调换位置。三、联合短语、计数短语(一)联合短语(1)吴{强而富(非子·说林上)(2{鼋、鼍、蛟龙、鱼、鳖}(礼记·中庸)例(1)是谓词性联合短语,例(1)的“强有根本的影响。例(2)是体词性的,其中的“鼋(二)计数短语没有这种数量上的关系。如下边的短语:(1)八州,州{二百一十}(礼记·王制)(2{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国语·周语下)词性的。第四节词类其中谓词有三类:动词(包括形容词、基数词、量词;体词可以划分为五类:名词、序数结构助词。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虚词是叹词。法。一、谓词古汉语中的谓词可以分为三类:动词(包括形容词、基数词和量词。(一)动词词合在一起介绍。关于形容词本身的特点,我们在第三章第三节中说明。用法最复杂,主要特点有三个。1)可以受“不”、“甚”等多种副词的修饰。如:(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2)窃闻大王义[甚{高(史记·列传以上两个例句中加△的动词,其前都有副词修饰。2)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补语。如:(1)伯{如[周(左传·隐公六年)(2)虎兕{出[於柙(论语·季氏)以上二例中,前一例是动词带宾语,后一例带补语。种定中短语都是体词性的。如:(1)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国语·鲁语上)(2){执鞭}之[士(论语·述而)例(1)是单个动词做定语,例(2)是述宾短语做定语。以上两个定中短语,都是体词性的。(二)基数词下边要谈的序数词的特点相同。1)(1{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左传·庄公十九年)(2)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以上例句中的基数词都是用做定语,构成定中短语。例(1)的定中短语做主语,例(1)勾践也以[甲楯{三千(庄子·徐无鬼)(2)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非子·初见2)基数词可以充当状语,说明与行为、变化等有关的数量。如:(1){三[战{三[北(非子·五蠹)(2)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以上例句中的基数词都用做状语。(1[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庄子·天下)(2[道{二(孟子·离娄上以上两例都是数词单独用做谓语。4)基数词可以构成计数短语。如:(1)岁{三百六十六}(史记·五帝本纪)(2)甲士{四万五千}(史记·周本纪以上例句的基数词都构成计数短语。(三)量词语之后使用。如:(1[五{亩}(孟子·梁惠王上)(2)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以上例句中加△的都是量词,其前是数词。二、体词少数属于谓词,也在这部分一起说明。(一)名词1)可以受多种实词性词语的修饰,构成定中短语。如:(1)[亡]之{道}(左传·宣公十五年)(2[楚{人}怜之。史记·涉世家以上例句中的名词受和名词的修饰。2)名词有时可以用做状语,但远不及它的其他用法那样常见。如:(1)豕{人[立](左传·庄公八年)(2)五方之士来,必{庙[礼](国语·越语上以上例句中的“人”和“庙”做状语。语最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如:(1{桓公[杀公子纠(论语·宪问)(2{瓜[美(史记·萧相国世家)4)名词性词语常充当宾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如:(1)项王[渡{淮(史记·项羽本纪)(2)伯夷[死{名}(庄子·骈拇)和动词之间要用其他的词。如:(1)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例(1(2)(二)序数词谓词性,而是体词性的,所以一般不做谓语,而是用做主语。如:(1{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十二[月(史记·晋世家)以上例句中的序数词给“年”和“月”做定语,定中短语“三十二年”和“十二月”都是给其后的主谓短语做主语。另外,序数词做定语时,不可以像基数词那样后置。2并经常按照比较固定的顺序使用,起一种列举的作用。如:(1){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左传·昭公十三年)(2){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左传·宣公十五年)3)序数词很少做状语,只是偶尔可以看到。如:(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以上例句中的“一”给“鼓”做状语。词。如:(1{三十一}(史记·周本纪)(2{十一月(左传·昭公二年以上例句中的“三十一”和“十一”都是计数短语。(3)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史记·吕太后本纪)(三)时间词时间词主要表示时点,时点经常说明行为变化发生的时间。时间词有三个特点。1)时间词的定语经常是序数词,有时也可以使用时间词性短语及其他词语。如(1[五{月(左传·文公十三年)(2[是{年}(谷梁传·定公元年例(1)的定语是序数词,例(2)的定语是代词。2)时间词一般可以用做状语。如:(1)氏{夜[哭(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非子·说林上以上例句中做状语的都是时间词。3)时间词性词语常给主谓短语做主语,说明事实、现象发生的时刻,即时点。如:(1{初[司城荡卒(左传·文公十六年)(2{二十有六年[公伐戎(左传·庄公二十七年)例(1)是时间词“秋”做主语,例(2)是时间词性短语“二十有六年”做主语。(四)方位词方位词主要表示与处所、时间有关的方向、位置,是个封闭的词类。有两个特点。1)介词做宾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定语、谓语等。如:(1)子大叔之庙在[道{南(左传·昭公十八年)(2)筑邮亭者圜之,高[三丈{以上(墨子·杂守)和方位词“上”组合之后,给“高”做谓语。2)个别方位词,例如“间(閒成分;而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法的方位词,一般则可以用做状语。如:(1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北[破燕{中[(非子初见)(2)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左传·宣公十二年)以上例句中的方位词都是做状语。(五)代词1.体词性代词(1){余}(庄子·让王)(2){其}(论语·雍也)2)代词充当宾语时,时常前置。当代词性宾语前置时,可以直接用在动词的前面,而无须像名词那样,在宾语和动词之间使用什么词语。如:(1){吾[知](论语·先进)(2)客曰∶“子将{何[求]?(庄子·渔父以上例句中的代词“吾2.谓词性代词谓词性代词一般是由“如常是单独使用。如:(1)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我{如此(左传·宣公四年)(2)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孟子·尽心上)例(1)中的“如此”是谓词性代词,单独用做谓语,例(2)中的“然”也是单独用做谓语的谓词性代词。有的谓词性代词可以用做状语。如:(1{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公羊传·成公八年)(2){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篇杂下三、辅词和介词。(一)副词副词是对行为、变化、性质等加以修饰、限制的虚词,特点是通常只做状语。如:(1)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以上加△的词都是做状语的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