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展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精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扫瞄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沟通;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沟通。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展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争论:假如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沟通、评价。
五、拓展迁移:
假如你将有时机去巡游凡尔赛宫,你预备重点巡游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2、小组沟通3、代表上台展现4、点评、鼓舞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闻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缺的圆明园遗址,对比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夏的特点,品尝夏的内涵,领悟夏的哲理。
课前学习:
1推举阅读或自我阅读一些描写“夏”的文章或片段,思索夏天给人们留下的诸多感觉。
课堂学习:
一、学生先畅谈他们心中的夏,再依据阅读的作品来说说他人笔下不同味道、不同颜色的夏。
二、承上过渡,引出《夏》,出示阅读要求:
1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精确流畅地阅读全文。
2试将生动的语言在脑海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感受本文夏的特征。
三、分别请两位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水平进展比拟,加以点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索并答复:
留在你脑海中最清楚、最生动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它让你看到了笔下的“夏”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为这幅画题个名。
五、学生沟通自己的看法。
六、再读课文,要求:
1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加以点评。
2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大家争论。
七、思索:与你读过的其它描写夏的文章相比,你觉得本文在立意上的积极之处在哪里?
八、简要小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
思索:当我们与四位作家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再回首“多彩四季”这个大标题,你对“多彩”是否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课后学习:1连续仔细完成自己的单元专题探究。
2连续进展课外阅读,运用所学学问提高自己的观赏力量。
(六)诵读观赏(一课时)
设想:1拟将四首古诗与“文笔精华”中的四个片段放在一起学习,以小小组为单位,进展一次朗读竞赛。内容自选两篇,形式自定。
2每位学生自选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不曲解文本,能运用所学学问并结合生活阅历进展赏析,有自己的发觉。(可在课后完成)
(七)写作:观看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致观看,抓住特征、层次清楚进展描写。
2绽开联想与想象,精确运用词语和修辞,细腻生动描写景物,景中有情。
3依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设想:
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力量。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安排用比方、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在《三峡》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景,在《济南的冬天》里要求学生能绽开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细腻生动地写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积存一些写作的技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根底。
二在布置学生写大作前,要指导学生学习观看景物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某地的景物特征,为写作作预备。
三批改和讲评习作时,要确定学生的优点,同时将问题呈现,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及修改后的文章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照中有所觉悟,然后再让他们自改作文。
(八)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擅长打动别人
教学设想:
1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充分预备后上台表演,其他学生针对他们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总结怎样才能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擅长打动别人。(例如:教师要与一位常常出入网吧的学生谈话;坐在你后面的男生上课总爱说话,你想提示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学校要组织大家捐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班里学生热忱不高,教师让你发动一下……)
2每组推举一人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吸引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精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气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家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观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优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依据所积存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肤浅的,肤浅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受中,那对家乡绵绵的思念始终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详细地表达出来,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奇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依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详细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消失的画面。
深秋的黄昏,村口,小路向远方延长……
一位少年,目光坚决,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忙……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渐渐递给少年:“路上当心,晚上不要遗忘加衣服……”少年没有答复,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模糊而漂亮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尝朴实、清爽、美丽、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喜爱。
3.培育学生奔放欢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三、学生朗读,互订正音。
四、诵读,争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唱歌\后,连用四个排比句,唱歌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盼望,给人以鼓舞的力气)
2.诗人盼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剧烈共鸣)
3.读第三节,诗人盼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第四节采纳了什么手法?(比照,赞颂、唱歌新事物新欢乐新思想的力气)
5.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质疑,探讨,沟通。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辞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呈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炽热的生活中,他观看着,感受着,感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悲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欢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欢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尝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育安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尝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日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沟通,同学们,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院陪护协议书范本
- 航运物流项目居间投资协议
- 装饰装修居间合作协议
- 印刷厂装修工人劳务合同
- 2025年度个人养老贷款保证担保合同样本3篇
- 区块链项目投资协议书范文
- 2025年度个人房屋抵押反担保标准合同3篇
- 国际劳务合作协议
- 摄影行业拍摄照片版权归属协议书
- 2025年铲车油泵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合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 中医门诊病历
- 广西华银铝业财务分析报告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个人)
- 电捕焦油器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 大学生劳动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继电保护原理应用及配置课件
-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分享PPT
- 盖洛普Q12解读和实施完整版
- 2023年Web前端技术试题
- 品牌策划与推广-项目5-品牌推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