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1页
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2页
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3页
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4页
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材料体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战略布局是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共同富裕C.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D.全面从严治党2.毛泽东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然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应有任何天真的想法”。解决矛盾不能脱离群众,要搞好党群关系,要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这篇文章最有可能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论十大关系》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A.引领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1924年,孙中山在谈论民生主义时指出:“俄国革命后至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孙中山这段论述旨在A.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减少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干涉C.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倡导建立世界反帝统一战线5.“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6.孙中山指出:“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他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军阀统治C.宣传反清排满 D.强调普遍民权7.“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他去世后,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被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惯例。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A.环保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8.有人认为,某篇文章输出的“正能量"及时消弭了当时党内军内的悲观情绪,同时精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中最精妙的地方,就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的论述。这篇文章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论人民民主专政》9.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1924年他在新三民主义纲领中阐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这一主张A.体现了对劳动阶级的关注 B.反映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D.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一致10.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A.推翻清政府统治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C.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11.《民报·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该材料出现的历史背景是①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②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工具③实业部颁布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法规④知识分子的新觉醒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1923年初,在毛泽东等人的宣传和指导下,湖南省衡山县的岳北、白果一带的农民运动勃兴。9月,在白果召开了岳北农会成立大会,到会者逾万人。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会员曾一度发展到10万人以上。材料说明A.毛泽东思想不断走向成熟 B.农民阶级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行 D.北伐战争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13.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当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该论断有利于A.反思真理标准 B.梳理教条主义C.确立指导思想 D.推动改革开放14.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历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夫事有适乎世界之潮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孙中山意在A.阐述知行原理,宣传传统文化 B.顺乎世界潮流,实行民主共和C.鼓舞同志士气,坚定革命信念 D.探寻科学之理,解决民生问题1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历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夫事有适乎世界之潮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孙中山意在A.阐述知行原理,宣传传统文化 B.顺乎世界潮流,实行民主共和C.鼓舞同志士气,坚定革命信念 D.探寻科学之理,解决民生问题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创作的。在这篇著作中,作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指明了从前调查方法的缺点和改进方向。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在转战中不幸遗失了,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1961年1月,经过多番辗转,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当毛泽东同志再次,见到这本纸张已发黄的《调查工作》时,百感交集,欣喜万分,他说到,“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一篇我是喜欢的”;“过去到处找,找不到,像丢了小孩子一样”。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亲自向与会人员逐段详细解读《关于调查工作》一文,指出:“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1964年该文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在审定文稿时,把它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摘编自杨蓓《〈反对本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反对本本主义》创作和公开发表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中“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可以看出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勇气,故D符合题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科技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B【详解】由材料信息“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然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可知,这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的论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篇文章是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故B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1949年,《论十大关系》是在1956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在1978年,故ACD错误。3.D【详解】根据“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可得出邓小平主张从本国国情出发,引进西方的技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念,D项正确;深化改革的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排除AB;C项太绝对,排除C。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密切关注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民生主义,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孙中山认为“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减少苏联干涉与1924年前后,孙中山主张“联俄联共”不符,B项错误;倡导建立世界反帝统一战线与孙中山探讨的核心是民生主义不符,D项错误。5.B【详解】根据“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可得出其强调人民的权利问题,强调自由平等,体现的是民权主义,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6.A【详解】根据“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得出其反映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明确的反帝主张,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7.D【详解】根据“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可知孙中山提倡植树是为了使民众获取收益,所以这体现了民生主义,故选D;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非环保主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排除ABC。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片文章中精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正确;《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B排除;《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肯定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C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D排除。故选A。9.A【详解】“平均地区”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稳定社会秩序;而“节制资本”则是要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的生计,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体现了对劳动阶级的关注,故选A;这一主张是对劳动阶级的关注,而非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排除B;这一主张没有真正实现,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但不可能一致,排除D。10.A【详解】从材料中的“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和“异种残之”等信息来看,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应当推翻清政府,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中国一切苦难的根源,故答案为A项;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民生问题不像民族、民权问题那样需要急迫解决,而不是认为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排除B项;从“异种残之”来看,孙中山并未认识到中国民众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排除D项。11.B【详解】据材料《民报·发刊词》可知,是孙中山1905年发表。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①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②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措施和法规,③错误;由于中华民字危机的加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觉醒,要通过革命挽救民族危亡,④正确;故选B;A、C、D排除。12.B【详解】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的力量及农民阶级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B正确;此时处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A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辟的,C排除;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D排除。故选B。13.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光明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科学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不能将这些理论教条化,这有利于人们对真理标准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教条主义,故B项错误;中共自一大开始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4.C【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孙中山利用知难行易来宣传革命思想,即“能知必能行”,认为思想认知、思想解放或转变观念是很难的,一旦豁然开朗就会付诸行动,目的是坚定革命同志的信心,起到鼓舞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斗争的革命斗志,故选C项;A项不符合“意在”这一设问要求;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行民主共和”“解决民生问题”之意。15.C【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孙中山利用知难行易来宣传革命思想,即“能知必能行”,认为思想认知、思想解放或转变观念是很难的,一旦豁然开朗就会付诸行动,目的是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