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1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2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内环境(internal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特称为机体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生命活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易化扩散:水溶性或脂溶性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转运方式转运物质膜蛋白电化学梯度与耗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顺浓度、电位差不耗能易化扩散通道运输非脂溶性小分子、离子通道载体运输载体主动转运生物泵逆浓度差、电位差耗能入胞、出胞大分子团块耗能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2、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选择性通透;b、可塑性变形;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免疫: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名称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抗寄生虫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淋巴细胞T细胞一一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吸附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血凝、促进止血2、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I、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n、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m、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一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一一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m因子)是来自组织。4、血型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广义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ABO血型

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B无。型无A,无B抗A+抗B四、循环系统生理1、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每博输出量(stroke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值70ml每分输出量(cardiac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5L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搏出量(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心肌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心舒末期的容积异长自身调节主动脉血压(后负荷)增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咖啡因、茶碱、胰高血塘素、洋地黄等抑制:ACh、心肌缺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根据细胞是否具有自动节律性,分为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窦房结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正常起搏点。3、血管生理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收缩压90~120mmHg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动脉血压的最高值)反映心缩能力的大小舒张压60~90mmHg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点。(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一一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脉压30~4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一一反映主动脉管壁弹性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动脉血压的最高值)反映心缩能力的大小影响因素作用说明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Tff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心率Tff外周阻力fff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的小大动脉弹性$J/不变循环血量$或血管容量f4、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支配心脏的神经: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A、心交感神经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受体:伊受体作用: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B、心迷走神经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受体:M受体作用: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C、肽能神经递质:神经肽Y、VIP、降钙素、阿片肽等。作用:VIP正性变力、舒张冠状血管;降钙素正性变时。支配血管的神经: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A、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递质受体作用NEa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为主)32受体血管平滑肌舒张舒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汗腺血管Ach、M受体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唾液腺、胃肠腺体、外生殖器Ach、M受体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皮肤VIP神经元:汗腺、颌下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C、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D、其他反射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比较项目降压反射升压反射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感受的刺激血压的搏动性变化缺。、COf、[H+]f中枢作用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f心交感紧张性$交感缩血管紧张性f呼吸中枢紧张性f总的效果血压J血压f(是呼吸中枢兴奋的间接作用及局部因条多与)特点平时经常起作用(血压在60-180时),颈动脉窦比主动脉弓敏感平时不起作用,(只在缺Q、COf、酸中毒或血压低于60时才起作用)生理意义维持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血流重新分配,移缓济急(2)体液调节特点:①不易破坏可经血流流经全身各处,调节心血管大多为缩血管效应A、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E):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药B、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血管紧张素II(AgII)作用:全全身小动脉及容量血管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f促进抗利尿激素(ADH)、ACTH、NE、醛固酮(ADS)的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C、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贮存于垂体后叶。作用:(大剂量)(1)能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加压素受体结合,血管收缩、增加血压f。故称为升压素(2)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减少(称为抗利尿激素)(生理剂量)(大剂量)五、呼吸呼吸全过程:1外呼吸(肺呼吸):肺通气+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组织换气)一、肺通气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胸内压即指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胸内负压作用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运动。利于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利于反刍动物的逆呕肺通气动力肺通气呼吸运动(原动力)一一胸内压变化一一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2、非弹性阻力肺通气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TV):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肺通气量:(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二、气体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气体运输1、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氧含量:100ml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2、氧解离曲线是反映O2与Hb氧结合量或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①pH([H+])和PCO2的影n向温度的影响2,3一二磷酸甘油酸(2,3—DPG)Hb的自身性质的影响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一)呼吸中枢:1、脊髓2、延髓3、脑桥(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2、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3、防御性呼吸反射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2、中枢化学感受器(二)H+、CO2和O2对呼吸的影响1、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1)血[H+]f外周化学感受器r呼吸中枢兴奋(动脉血H+难于通过血脑屏障)2)脑脊液中的H+r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2、CO2的影响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作用途径:a.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途径)b.直接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过度通气CO2排出过多动脉血中PCO2过低呼吸暂停;吸入气CO2适当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吸入气CO2含量〉7%^动脉血中PCO2显著增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r引起呼吸中枢麻痹(CO2麻痹)呼吸抑制。3、低O2对呼吸的影响缺氧刺激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缺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动脉血中PCO2f、[H+]f和PO2$均能刺激呼吸,其中以PCO2f、[H+]f的作用较大,PO2$的作用较慢、较弱。三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可以因总和而作用加大,也可因相互抵消而作用削弱。六、消化与吸收消化:饲料中的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为吸收。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消化腺主要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胃肠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外来神经系统一一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2、内在神经系统——消化道管壁内分布的内在神经丛(二)体液调节1、全身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2、胃肠激素(APUD系统)I、胃内消化一、单胃运动(一)头区运动:容受性舒张容纳、研磨、混合紧张性收缩一一推进、混合(二)尾区运动:蠕动一一研磨、混合、推进(三)胃排空:胃内食糜由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二、复胃运动复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组成反刍: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活动,是指未经仔细咀嚼的草料咽入瘤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软化,再逆呕到口腔再重新进行咀嚼和混唾液、然后再咽下的过程。暧气:是指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气体经食管逆性到口腔,并排出体外的过程。三、胃液功能1、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凝乳酶原使蛋白质膨胀变性杀死进入消化道的细菌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从而调节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使Fe3+还原为Fe2+2、胃消化酶:(1)胃蛋白酶:凝乳酶:酪蛋白原酪蛋白+Ca2+^酪蛋白钙胃脂肪酶:丁酸甘油酯脂肪酸+甘油3、内因子:保护VitB12顺利通过小肠前段4、黏液(1)可溶性黏液(2)不溶性黏液(黏液-碳酸氢盐屏障)H、小肠内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分泌量(L/d)pH主要成分底物产物唾液1.0-1.56.6-7.1黏液、a-淀粉酶淀粉麦芽糖胃液1.5-2.50.9-1.5黏液、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蛋白质月东、多肽胰液1.0-2.07.8-8.4胰蛋白分解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质(肽、核酸)淀粉、脂肪氨基酸、寡肽、单核昔酸、麦芽糖、寡糖、脂肪酸等胆汁0.8-1.06.8-7.4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小肠液1.0-3.07.6黏液、肠致活酶等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川、吸收1、吸收部位: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2、吸收特点:吸收面积大:皱褶、绒毛、微绒毛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食物停留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