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概述课件_第1页
生产性毒物-概述课件_第2页
生产性毒物-概述课件_第3页
生产性毒物-概述课件_第4页
生产性毒物-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生产性毒物

与职业中毒第一节概述一、概念1.毒物(poison):指小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机体,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机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造成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者。2.生产性毒物(industrial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3.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poisoning)。

4.职业中毒(occupational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二、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三)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

1.毒物的吸收: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但是生活性中毒以消化道为主。(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肺泡特点:①面积大②壁薄③肺泡壁对脂溶性毒物通透更快④上皮结构。影响因素:①空气中浓度或分压差②毒物分子量、毒物粒子大小③血/气分配系数④水溶性决定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⑤劳动强度、肺通气量、肺血流量⑥环境条件、气温、气湿等。

(2)皮肤:途径:①通过表皮细胞(表皮屏障)→真皮→血液循环②通过汗腺、毛囊与皮脂腺(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真皮影响因素:①毒物分子量、脂溶性、水溶性、角质层厚度②浓度高时可经皮肤吸收,如汞蒸气③皮肤完整性④接触皮肤部位⑤生产环境温度、湿度

2.生产性毒物在体内代谢(1)毒物分布: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而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改变。(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毒物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毒物经生物转化变为更具极性和水溶性,降低和消除毒性,有利于排出。少数毒性增强,苯并芘。呼吸道:气态毒物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与肺泡壁两侧毒物的分压差有关,因此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通气量影响消化道:肝脏是毒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金属由肠道随粪便排出,有些毒物可以构成肠肝循环。粪内毒物量与中毒程度无关,无诊断意义。唾液、乳汁、头发、指甲,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四)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毒。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1)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获的一些规律。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毒作用特点。

(2)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人机体的机会及其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如:毒物的分散度、挥发度、溶解度等。刺激性气体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若防护措施不良,则进入体内的量大,容易发生中毒。由于作业时间一般来说,相对固定,因此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减少毒物进人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3.联合作用

(1)毒物的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常有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人体。此种作用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实践中并无多大意义。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物的相加和协同作用,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2)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环境中的温、湿度可影响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温高。高温环境还使毒物的挥发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有利于毒物的吸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的毒作用更为敏感。(五)职业中毒的临床

1.职业中毒临床类型:

①急性中毒(acutepois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②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③亚急性中毒(subacutepoising):发病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迟发性中毒(delayedpoisoning):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观察对象(observationsubject):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3、职业中毒的诊断

①详细的职业史②现场劳动卫生条件调查③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并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综合分析,方能做出合理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包括:

a接触指标,指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如血尿铅

b效应指标,

⑴反映毒作用的指标,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检测血中胆碱酯酶活性⑵反映器官病损指标,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六)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防毒措施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但此种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2.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要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许浓度。要严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机会,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扩散,并需经净化后排出。4.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中毒中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狭小船舱中、锅炉内电焊,维修、清洗化学反应釜等,个体防护是重要辅助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及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5.职业卫生服务

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除上面已提及的外,应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以便及时处理。

6.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