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开展一、财政的产生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局部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2、财政产生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开展,剩余产品的产生只有社会生产力开展到人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数量时,天子及百官脱离生产专门从事社会管理才有可能。没有剩余产品,任何强权政治都无济于事。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原始群的生活。单独的个人无法单独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更难以严峻的自然灾害,迫使其以群体的方式与自然斗争。人们在一个氏族内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氏族机构管理,在机构中担任组织者的人既是领导者,又是劳动者,效劳全体成员。由于生产力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产活动,无剩余产品参与分配,所以原始社会下没有独立的财政。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开展,社会分工扩大〔手工业从农业别离出来〕,使得商品生产开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由于剩余产品〔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满足生存需要外出现剩余〕的增多,各个家庭逐渐脱离了氏族而成为独立的家庭单位,私有制产生。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日益脱离生产,利用其职权霸占共有土地。掠夺公共财产,占有战利品和交换的产品,逐渐成为靠剥夺他人为生的氏族贵族和奴隶主;在以前生产力开展水平低下时,氏族之间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战争,战争中的俘虏因为自身要消耗大量的物品,而不创造任何剩余产品,便会被杀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开展,俘虏被保存下来,为奴隶主们创造剩余产品,这便形成了奴隶。另外,由于氏族内部的演变、分化,终究有一局部人贫困至极,最后只有卖身为奴,而参加到奴隶的行列。于是阶级产生,阶级斗争也随之发生。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在经济上的既得利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实现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对抗。于是,昔日处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氏族组织逐步地转变为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区别氏族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而构成这种公共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由于国家本身并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的物质需要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把一局部社会产品据为已有。这样,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就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财政分配。综上,生产力的开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根底,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以上我们介绍的财政产生的过程,强调了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财政,历来都是国家财政,这种观点在我国财政学研究领域中,影响最深,学术界通常将其称为“国家分配论〞。二、财政的开展1、奴隶社会的财政根本目的是维持统治;国王个人收支与财政收支不分;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人为主。奴隶制国家直接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这便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财政收支采取实物与劳役形式收入:王室土地收入〔即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创造的财富〕;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贡物收入包括诸侯与王公大臣的贡赋以及被征服的国家交纳的贡品;掠夺收入是在战争中掠夺其它国家和部族的财物。〕军赋收入〔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称军赋收入〕;捐税收入〔这主要是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如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关市之征等〕。这些收入主要被奴隶制国家用于军事开支、维护政权机构的支出,以及王室的享用、宗教和祭祀等方面的支出〕。支出:王室支出〔吃穿住行享乐等生活性支出〕;祭祀支出〔天地山川鬼神〕;军事支出〔战争给养武器运输〕;俸禄支出;农业、水利等生产性支出。2、封建社会的财政封建社会中,财政的根本动因依然是维持统治,国家的财政收入由官产收入为主转为税收为主,税收与地租逐渐分开,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税收,财政关系与一般的经济分配关系逐渐分开;财政收支日益转变为货币形式〔与实物形式并存〕:官产收入(即剥夺农奴收入)、诸侯贡赋、捐税田赋、专卖收入(即盐铁烟酒等)和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封建制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维护其统治的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的享乐支出〔建造宫殿、坟墓、游乐、赏赐等〕以及封建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的支出〕;国王的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别离;出现国债和国家预算。3、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是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所得税等〕;二是国家充分运用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手段干预经济;支出中出现了用于维持经济开展的支出。收支形式完全采用价值形式。4、我国的财政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特点是政府大包大揽,改革后,特别是98年后理论界主张构建的公共财政的框架。小资料: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三、财政概念随着对财政科学的不断探索,我国学术界经过长期的探讨与争鸣,已经形成了多种财政学派,在关于财政起源的问题、上,与“国家分配论〞分歧较大的是“社会共同需要论〞,这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一定范围内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性分配活动及其分配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原始部落范围内这种社会共同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相应地形成了社会集中性的财政分配活动及其分配关系。这种观点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开展,学术界有更多的人逐渐接受了这种理论。“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国家参与价值的分配,必然在社会的多个方面,首先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分配关系,而这些分配关系——国家分配,价值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现象的本质。〞“国家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管是国家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周转,都是国家资金的运动……都表达了国家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因此……社会主义财政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资金所表达的经济关系。“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是剩余产品的分配。“与一般分配过程不同,财政分配的对象不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而是包含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这是财政分配的质的规定性,也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关系的本质特性。〞③在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都属于补偿过程,它们的分配根本上是由各个生产单位实现的,因而不能设想可以使c、v脱离多个生产单位而由国家集中进行分配。“共同需要论〞:认为财政是社会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财政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开展的结果,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开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之后,发生了社会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稳固开展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①这种分配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国家为主体,依靠国家权力,根本上采用无偿方式,以满足国家消费需要为目的,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国家“主体〞特征。只有出现了国家之后,才产生了财政的需要和财政范畴。“国家分配论〞的突出观点,一是强调以国家为出发点、为主体;二是强调把社会产品(c+v+m)作为财政分配的付象。我们给财政的定义那么是结合这几种观点:既强调国家在财政分配中的地位,又强调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总结: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局部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国家形态的更迭,财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态相适应的财政。四、构成要素分析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1〕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有了国家,才有了财政。〔2〕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主动、支配地位收支安排,国家具有强制力。〔3〕国家职能决定了财政分配范围。2、财政分配的客体--剩余产品价值〔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局部〕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满足其实现职能的公共需要的根本收入来源。社会总产品首先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里进行初次分配,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起点和根底,只有企业能够生产和提供社会产品,所以在企业进行初次分配中,首先要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相当于C的局部〕和以工资形式支付职工的劳动报酬〔相当于V的局部〕,然后剩下的企业纯收入〔盈利相当于M的局部〕,成为财政收入分配的主要对象。所以〔1〕C:流动资金,财政一般不参与分配。折旧资金〔固定资金〕是否参与财政分配有争议。〔2〕V:可以成为财政收入、但量很小。〔个人所得税〕〔3〕M: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主在形式如:流转税、所得税。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尽管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剩余产品价值局部,但不能无视个人收入V局部对财政分配的意义,从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开展来看,财政收入中来自个人收入的局部会不断增长。3、财政分配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1〕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平安,秩序,公民根本权利和经济开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企业和单位〕的个别需要,具有以下特征: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它是向社会公众共同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提供的。而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其效用具有分割性。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它的边际本钱为零。该特征是公共物品的利益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如:有限电视(可排他)、不拥挤的高速公路〔可排他,假设拥挤那么是竞争性的〕。又称为俱乐部物品。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将共同消费他,不可能将任何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技术上的不可能和经济上的无效率。环境、海洋中的鱼、拥挤的不收费公路。同时具备二者的物品:国防、外国游客对本国治安的消费、不拥挤的不收费的公路。〔3〕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典型社会公共需要: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国家政权的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根底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卫生防疫、保健等“半〞社会公共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卫生医疗、高教。大学教育这种需要并非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享用,由于招生有限制,上大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对享受上大学的人也可以收费,从这个角度看,大学教育具有个人需要的特征,但它也可以被列入社会公共需要之列,因为大学教育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是社会开展所必需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有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之分。在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多由政府出资兴办,享受这种大学教育的人,可以不付费或只付较少的费用。医疗事业,也多属于这种情况。大型公共设施:邮政、电信、民航〔国航、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