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_第1页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_第2页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_第3页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_第4页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V常熟理工学院:朱士中(2014.05.11)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V常熟理工学院:朱士中(20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报告提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报告提纲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788所;在读学生总规模3460万人;毛入学率34.5%。

在2788所普通高校中,其中:本科高校879所;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879所

其中:重点本科高校:112所(211院校/985院校)新建本科高校:354所其它本科高校:413所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9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A圈层”39所“985工程”院校“B圈层”17所官方批准设有研究生院高校“C圈层”56所“211工程”院校“D圈层”培养研究生院校369所“E圈层”649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303所“F圈层”1297所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普通高校的圈层结构9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A圈层”39所“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千校一面:求大求全:追求升格:高职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四个着力”(杜玉波)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政策趋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概念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探索:

2008年,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09年,C9联盟(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中科大、西交大)2011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战略合作联盟2011年,G8联盟(常熟理工、湖南理工、厦门理工、南阳理工…)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沿海高校联盟、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院校分类

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博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普通高校;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按人才培养类型划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985、21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院校分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

研究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

◆从高校毕业生去向看几个比例关系:

7:3关系;

1:9关系;

2:8关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7:3”

“1:9”

现象

☆中国科技大学2009—2011年毕业生去向: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去向:70%左右继续深造(读研),其中20%左右出国深造

30%左右直接就业

◆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30%左右继续深造,70%左右直接就业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10%左右继续深造,90%左右直接就业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德国人才培养的2:8关系

从德国人才培养的经验看,20%为研究型人才培养,8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2:8关系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97万人按2:8比例,近140万研究型人才,何处就业?中国社会发展到底需要多少科学家?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3万人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德国人才培养的2:8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培养的3:7关系☆硕士生规模:2011年,录取49.5万人;

2012年,录取51.7万人;

2013年,录取53.9万人;目前硕士生总规模约为156万人。☆博士生规模:1978年,录取18人;

1993年,录取6200人;

2012年,录取6.7万人;目前博士生总规模约为26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学术性研究生培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7:3向3:7转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培养的3:7关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对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1958年创办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老”学校: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新”学校:2004年5月升本,属于新建本科高校。区位优势: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苏州常熟),经济总量较高。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吴江多年来一直领跑全国百强县。办学劣势:周边高校林立,除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外,100公里内就有江南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不模仿、不照搬,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的实践与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全国本科高校数量增加后,常熟理工学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否应该重复老大学的发展轨迹?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地方区域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是否就是降低学校身份?

应用型本科能否也办成国内一流?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常熟理工学院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刚刚起步的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有自己准确的办学定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一)办学定位

◆高等学校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

◆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

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三个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办学定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

三个区别: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与高职高专的区别;与培训机构的区别。◆地方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需求。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属高校,招生以区域为主(本省生源近90%)就业以区域为主,苏州70%以上,常熟30%左右

◆开放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合作培养的平台。开放式办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与再就业能力更加重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实践性: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重在培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缝纫机:研究、设计缝纫机——研究型人才;操作缝纫机——技能型人才;解决缝纫机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应用型人才。◆技术性:强调技术创新,区别于知识创新。

技术工程师

“为主”: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也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实践性:突出应用能力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性质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定位: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师范向理工转型。◆就业定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性质定位:(二)发展战略

◆基于竞争的挑战与机遇2013年新浪网报道:“民办高校遇生存危机,部分民校遭遇零投档”2013年,山东省因10000多名一本考生落二本引发连锁反应,结果造成二本院校冷热不均的情况加剧,使得部分热点二本院校“井喷”式丰收,另有部分二本院校录取率大大降低。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发展战略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常熟理工学院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卓越。走别人(老大学)没有走过的路;走别人(老大学)刚开始走的路。

◆“三贴近”:人才培养贴近地方经济发展;专业建设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教师科研贴近地方经济发展。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错位竞争?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同区域做第一(唯一)依托苏州光伏产业基地,成立“光伏科技学院”;依托苏州电梯生产基地,成立“康力电梯学院”;依托苏州与上海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成立“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依托常熟国际服装城,成立“服装工程学院”;依托常熟汽车产业,成立“汽车工程学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错位竞争?——围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明确方向专业建设:53个本科专业,以理工为主的应用型专业39个,占73.5%

应用型专业学生总数已占70%以上。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学科。

共性问题:强的不特、特的不强

(新建本科高校,不宜沿袭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思路)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三)转型发展◆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召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教育应引导经济发展,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要符合、适应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3年6月28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35所高校成为第一批成员。

“联盟”要按照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三)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已成功进行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型、从师范向理工的转型。

第二次转型:由传统形态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转型是艰难的: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不愿转;“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饭碗去砸学生的饭碗”。转型是必须的:师范生就业越来越难,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转型是成功的:构建了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六大工科专业群。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定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美国和欧洲:对大学有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

现实: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及家长,

都十分看重专业的水平和质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设置

过去: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

现在:根据社会需求办专业

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饭碗砸学生的饭碗

充分考虑“两个满意”:考生及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

◆专业调整三原则

第一志愿“报考率”(考生及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

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顶层设计”国家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增量较小;高校的基本建设基本结束,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高校的专业总数增量有限,“备案”数量受限;◆常熟理工学院:从2012年开始就将专业设置与调整权利收归学校,不再由各二级学院申报。新设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构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招生人数增加与减少,以“三个数据”为基础。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顶层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在时间上: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内容上:将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系统有机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

◆以专业为载体,实施专业综合改革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课程体系

统筹教学、管理、保障等部门进行制度建设

统筹素质教育、质量认证、专业认证、校企合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建立专业评估制度

四年一次

评估结果作为本科教学工程评建的依据

作为专业建设投入的依据

作为招生计划调整的依据

◆建立专业建设指南

理念引领:一切为了学生

观念变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集约而成的专业集群。

专业群与学科群: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其专业结构是建立在学科结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实施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为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共设12个学科门类,506种专业。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T)154种,部控专业(K)62种。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体系被称为学科群。

专业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地方高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其在一定区域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群建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五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就业市场适应性和专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验室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声誉;五是有利于形成专业与学科互促机制,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

◆专业群构建: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围绕就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五方面的优势:(五)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搬”来的。老高校(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高校。◆同样的专业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不同。◆同样的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的教材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生源素质差异大:本一与本二学生的差异,并不仅仅是高考分数的差异,还有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差异。本二学生的特点:基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分学生是被父母“逼进”学校的,

从而“倒逼”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

学术型人才培养——知识逻辑体系——学科导向——注重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宽厚的理论基础。

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逻辑体系——专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理论知识不可少,但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术型人才: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应用型人才: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可行吗?——不一定!

从理论上看,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从实际上看,既要“厚基础、宽口径”,又要“重应用”,操作上很难达到。

三种能力培养:知识更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老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新三中心”:学生学习、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实基础: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在通过实践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适口径: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重应用:一是要重视知识应用于迁移,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多动手。强素能:强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用”导“学”,以“用”促“学”。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六)课程建设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是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质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能否支撑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将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构件,我们抓专业建设,抓人才培养,重点要抓好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这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消费大学课程的过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六)课程建设

◆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

增加选修课,改革体育课,开设专业导论课。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专业特色形成的同时,也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时。实践课时:理工科,不低于35%;文科,不低于25%。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模块化结构:灵活性、相对独立性,有效衔接性工程应用特征:围绕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

素质结构,重视基础性、成熟性和实用性知识,

淡化学科体系和对前沿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四种经历:国外游学经历(拓展视野);社会实践经历(博雅修身);第二校园经历(享受优质资源、感悟异域文化);创新创业经历(提高综合素养)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双体系培养:

知识更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式、嵌入式、分段式等);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训练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双体系培养: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校地、校企合作:◆2010年苏州市政府出资2000万共建“两院两中心”;◆上海电梯行业协会与康力电梯出资共建电梯实验室;◆常熟市政府出资800万共建汽车试验室;◆常熟市政府出资1.4亿元共建人才公寓;共312套,各156套:精装修,拎包即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校地、校企合作: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七)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实效性:公共课、基础课所用教材也许变化不大,但一些专业课教材则滞后明显。◆统编教材的适应性:不一定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校本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七)教材建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已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55门;康力电梯学院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10门;

出版了“现代电梯技术系列丛书”;光伏科技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编写教材4部;

如:《电梯电气原理与设计》《电梯制造技术》;《电梯安装与施工管理》;《电梯专业英语》《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已与企业合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八)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更需要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高质量的学习依赖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改革。但如果依然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则难于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有人“将大学比作食堂,学生是来吃饭的,教师是炒菜的,领导、职员都是端盘子的。”

两个满意:学生对学习效果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八)教学改革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怎样认识教学方法改革?

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重点高校而言也许是需要的,但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则需要调整和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提出:

“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例举:PBL教学法;CDIO;项目驱动式的学习;项目伴随式学习;案例教学;团队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式教学;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基于项目的实习。小班教学(国外应用型大学规模)E-lerning双元制学习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考试方式改革应试教育的延续——“一考定成绩”;一成不变的教学安排——第1~16周为教学周、第18周为考试周;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多元评价;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真题真做;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考试方式改革

(九)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缺少行业背景和业界经历,能力结构、知识结构需要完善

实验队伍亟待加强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师

青年教师比例过高大部分都在50%以上,部分专业在60%以上,教学基本功较弱

专业带头人缺乏部分专业缺少有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方向不明确

人才引进有盲目性简单追求教授、博士数量,结构不尽合理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九)师资队伍建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三个问题(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人才引进的难题:重学历学位,轻实践博士、副高以上才能进“编制”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但学历达不到要求

研究型(学术型)高校博士毕业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发表论文较多,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缺少认知和经验

越读博离实践越远?

原有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认知知识灌输——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两个转型”

知识结构转型、能力结构转型常熟理工学院着力推进三项工程:

“双百工程”: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下基层

“教师国际化工程”:见多才能识广

要求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名校名导师工程”:读博上名校、拜名师不仅仅为了学历层次,重要的是提升水平

注重学缘背景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思路与举措能力培养是核心;两个转型是关键;校企合作是方向。

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双师素质教师平台

兼职要做强:正确处理好专职与兼职的比例;找准兼职教师服务的切入点;完善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如: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实验实训队伍。平台要共享:软平台(与地方人才部门直接联系,聘用业界精英,反哺教学);硬平台(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卓越教育计划等项目,共建教学、科研平台)。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人才引进

专业归属不明确教师不再引进,学科方向不匹配教师不再引进;

学缘单一博士原则上不引进;

每个二级学院20-30名,全校300—400名年轻博士,作为学校未来5年之后的骨干力量(核心竞争力)。

重点引进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注重学术潜力、学缘背景、沟通及合作能力。

◆人才引进三原则:专业建设需要、学科建设需要、结构调整需要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举师德为先、教学为重、科研为基

本科高校的教师不做科研是不行的,但科研是为提高教学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

教学成果问题所谓“新建”,只是“升本”比较晚,但许多教师的教师生涯并不短,科研成果少可以理解,但教学成果应该有。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十)教师教学评价:

◆“量”与“质”并重

◆打破“职称大锅饭”同职不同酬、同量不同酬

◆建立质量系数:鼓励教学改革如:开新课系数、教改课系数、双语教学系数等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十)教师教学评价: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建立教学质量四级指标:优秀、良好、一般、差学生评价:80%

以生为本:让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促进教学改革,因“材”施教院系评价:20%

教改及教学创新、教学成果、教书育人等(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争议较大)

◆与薪酬挂钩、与职称晋升挂钩、与教师流转挂钩、与培训进修挂钩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建立教学质量四级指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设计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以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改革保障机制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认识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

◆建立行业学院模式的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使命与行动——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为地方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行业学院模式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契合——让高校与行业无缝链接,形成了学校、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共同体”;——促进了地方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紧密结合。

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建立行业学院模式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

◆行业学院的机制创新

新机制: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

模块化: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修完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后,根据兴趣进入某个行业学院,在同一个平台上,基于自身不同专业基础和行业意向,通过选修“预设的”、“适配的”行业课程模块,使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有效融合。

协同性:规范行业学院建设,走正、踏实“与行业协同发展”之道路。行业学院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疆域,有效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行业学院的丰富内涵

共同设计、合作开发行业课程模块,包括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

开发新的授课方式,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在项目实施的真实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和建立行业文化自觉。

课外各种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行业学院呈现出跨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征,深受学生、社会的欢迎和认可,体现了服务社会的深刻性。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行业学院的丰富内涵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图示—行业学院课程模块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图示—行业学院课程模块近几年成立的行业学院:

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苏州首所)、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江苏首所)、微软IT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工程学院(全国首所)、汽车工程学院(苏州首所)等;近几年成立的行业学院:近几年校企合作设立的冠名班:百成汇班、力强班、电梯班、轴承班、喜达屋班、天铭班、凯毅德班等近几年校企合作设立的冠名班: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

◆近几年来,我校行业学院建设涉及41个合作项目;14个专业;4000多名学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获得获得第十一届省高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共5项);《基于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例举1: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学院模式◆近几年来,我校行业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一: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IBM课程实验班”、“光伏班”和“微软班”相关专业均实现了“四年一体化”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课程已达55门。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机械工程学院与同行企业专家策划编写出版“现代电梯技术系列丛书”共计10部,目前已完成7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已完成编写4部校企合作教材。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一:校企合作优化人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教育模式——形式多样、机制灵活。“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等等;3月初,教育部网站刊发教育厅报送的信息,对我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介绍;

典型项目案例:

IBM-ETP项目(全国县级市首个IBM-ETP软件外包人才实训项目,与IBM公司合作);“越田实验室”(与上海越田有限公司合作);自动化(机械类、软件类)“卓越联合体”(工程合作教育联盟)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全校排名第一,初薪全校排名第一,近两届毕业生中已有78人进入包括IBM、Tata等世界500强企业。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二:校企合作创新人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三: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创新训练平台

共建三大平台:创新训练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职业训练平台。

共建实践教育基地: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经费吸纳与支持:近三年我校已获得政府、社会和企业投入资金或设备超过5000万元。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三:校企合作构建实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四:校企合作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

双导师制:依托合作教育项目,聘请业界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课题”,有效实现“应用型”综合训练(真题真做)。

近年来,每年实行双导师指导的学生达500多人。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中98%属于应用型选题。例举2: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路径之四:校企合作指导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目标和方向:

——“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开展应用型研究,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师生科技创新。——通过服务地方,使学校成为地方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地方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目标和方向: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积极鼓励教师面向地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研发,参与产业化项目和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解决。

机械工程学院陈启东教授承担科技部863重点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事秸秆沼气雾化提纯技术研究,担任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其研究项目今年受到李克强总理的关注。

经济与管理学院童举希教授关于“江苏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受到罗志军、黄莉新等省领导的多次批示,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积极鼓励教师面向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

顾启民教授主持研发的“关于‘CW3’断路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形成了良好的产出效益,“CR系列电动机软启动器”等多项技术被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亿元;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合作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助项目,获科技专项经费1000万元,实现产值超过1.8亿元,这在全省同类高校中是首次获此项目。

学校还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水稻育种推广研究中心、江苏天银创新实验室、苏州市长江特色水产培育繁殖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创新教育体系。

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多部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构建具有校本特色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

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

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参加北京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参加大连第十二届挑战杯决赛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决赛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参加北京第十一届挑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

◆学生通过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每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陈杰同学个人就单独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数十项。

◆我校2012届刁东旭同学以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掘得人生第一桶金30万,创建鹅卵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且入选江苏“创新创造好青年”。例举3: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师生科技创新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建本科高校的“道”与“路”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任何大学形态都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制度和机制。

重要的不仅仅是办学理念,任何好的理念只有落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等),才可能实现办学目标。

在当今环境下,其办学模式主要不是来自理论,而是来自实践;主要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借鉴与创新。所以,“道”是改革之道与实践之道;“路”是探索之路与创新之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建本科高校的“道”与“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二)层次与水平层次:服务对象的区别。水平:服务质量的高低。

办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否就低人一等?

从世界知名大学来看,哈佛、耶鲁、MIT与斯坦福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其发展路径是不同的。高职高专能办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也能办成高水平大学。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二)层次与水平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三)务实与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的系统工程,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如何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真实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学有所用……

在高校发展中,两套“班子”的作用如何发挥?一个市长的眼光,就是一座城市的面貌;一个校长的眼光,就是一所学校的面貌?“书记是好人当中选能人、校长是能人当中选好人”有人可能是一位优秀的教授,但不一定是优秀的院长或校长。敢于担当:不仅要做一个好人,更要做一个好校长。

走务实之路、走创新之路不模仿、不照搬、结合校情走好自己的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三)务实与创新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四)制度与绩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艰难的:不仅要有学校的顶层设计,而且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教师理念更新,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改革的能力。

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在许多时候,仅靠思想工作是很难推动改革的。

用制度推进、用分配引领:建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制度及运行机制;明确与收入挂钩。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四)制度与绩效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五)特色凝练与打造

新建本科高校更应该彰显办学特色与老大学相比: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师资状况——不容乐观科研水平——不在一个数量级

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怎么办?先做亮点,多几个亮点,学校的社会影响就会扩大。

基于就业面向,能否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地互动、行业学院、

校园信息化、质量保障体系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五)特色凝练与打造Thanks!品大闸蟹游沙家浜江南福地常来常熟Thanks!品大闸蟹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V常熟理工学院:朱士中(2014.05.11)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V常熟理工学院:朱士中(20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报告提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报告提纲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788所;在读学生总规模3460万人;毛入学率34.5%。

在2788所普通高校中,其中:本科高校879所;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879所

其中:重点本科高校:112所(211院校/985院校)新建本科高校:354所其它本科高校:413所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9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A圈层”39所“985工程”院校“B圈层”17所官方批准设有研究生院高校“C圈层”56所“211工程”院校“D圈层”培养研究生院校369所“E圈层”649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303所“F圈层”1297所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普通高校的圈层结构9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A圈层”39所“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千校一面:求大求全:追求升格:高职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四个着力”(杜玉波)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政策趋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概念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探索:

2008年,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09年,C9联盟(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中科大、西交大)2011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战略合作联盟2011年,G8联盟(常熟理工、湖南理工、厦门理工、南阳理工…)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沿海高校联盟、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院校分类

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博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普通高校;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按人才培养类型划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985、21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院校分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

研究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

◆从高校毕业生去向看几个比例关系:

7:3关系;

1:9关系;

2:8关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7:3”

“1:9”

现象

☆中国科技大学2009—2011年毕业生去向: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去向:70%左右继续深造(读研),其中20%左右出国深造

30%左右直接就业

◆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30%左右继续深造,70%左右直接就业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10%左右继续深造,90%左右直接就业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德国人才培养的2:8关系

从德国人才培养的经验看,20%为研究型人才培养,8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2:8关系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97万人按2:8比例,近140万研究型人才,何处就业?中国社会发展到底需要多少科学家?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3万人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德国人才培养的2:8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培养的3:7关系☆硕士生规模:2011年,录取49.5万人;

2012年,录取51.7万人;

2013年,录取53.9万人;目前硕士生总规模约为156万人。☆博士生规模:1978年,录取18人;

1993年,录取6200人;

2012年,录取6.7万人;目前博士生总规模约为26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学术性研究生培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7:3向3:7转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培养的3:7关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对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1958年创办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老”学校: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新”学校:2004年5月升本,属于新建本科高校。区位优势: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苏州常熟),经济总量较高。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吴江多年来一直领跑全国百强县。办学劣势:周边高校林立,除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外,100公里内就有江南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不模仿、不照搬,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的实践与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全国本科高校数量增加后,常熟理工学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