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光-焦虑与防御机制课件_第1页
黄国光-焦虑与防御机制课件_第2页
黄国光-焦虑与防御机制课件_第3页
黄国光-焦虑与防御机制课件_第4页
黄国光-焦虑与防御机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虑与防御机制

一、焦虑论★焦虑的描述:担心、害怕、着急、紧张、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焦虑反应:是一种能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有人说=恐惧;没有焦虑的人是怎样的人??★病理性焦虑:(1)持续时间长;(2)对象不固定、内容不明确;(3)焦虑强度VS实际威胁:有的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称为预期焦虑;(4)伴有躯体性焦虑: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不安。焦虑论★精神分析理论--焦虑论。★Freud探讨了焦虑的种类。由于自我受三方面的压制:现实、本我和超我,所以相应地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焦虑。

★一、现实性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二、心理防御机制的产生★心理防御机制是Freud人格构成学说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是与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紧密相连的。★自我受到现实、超我和本我三个方面的影响,而且要使它们的需要得以相互协调,也就是说自我不但要同时服务于超我、本我和现实。在这种协调过程中自我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自我面对现实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使超我能够允许,又能使本我得到满足。自我应付本我的冲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矛盾冲突)产生了焦虑,因为焦虑也就采用心理防御机制。三、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自我为了缓解和防止焦虑而采用的防御方式。防御机制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自我应付本我的冲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而采取的心理策略和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痛苦或焦虑,从而保持人格结构的平衡。★实质上,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是为了保护个体不受到伤害。四、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1、一般来说,防御大多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个人常常是不知不觉的运用它们。防御也可以是意识的,当防御方式成为习惯后,个体在意识上未必觉察;人常表现出的莫名其妙的处事方式,故防御机制多为潜意识行为。2、防御机制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通过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我们焦虑的冲动而起作用。因此,它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使自己免于过份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3、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自发性。因为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防御机制。4、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二重性,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它可以缓解焦虑,也就是说缓解内心冲突(面对挫折或外界现实的刺激)。防御方式常见于正常人,它不一定是就病理的,相反,合理使用防御机制对于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需要适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果防御机制使用不当,过分脱离现实,无助于解决冲突,以至可能发展成为病态。(消极作用)1、自恋性防御机制☆什么是自恋?自恋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Freud认为,自恋来源于力比多。人出生后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自恋性防御机制主要有:①否认作用包括精神病性否认、②外射作用包括妄想性投射、③歪曲作用等。精神病性否认★精神病性否认---对外界确实存在的事实加以否认(如,“我从来就无父无母”),所有外界现实只是为了适应内部的需要。★精神病性否认可导致一个人拒绝承担自己行为上的任何责任。(2)歪曲作用

★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在歪曲时,也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例如:“神”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

【案例】某女患者与丈夫都曾是一家工厂的工人。该女患者下岗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部分钱,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小街上租了两间房,开一个“小超市”,进了一些小百货和糖业烟酒之类的东西。自己开店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除了家里的各种电器设备都已置备以外,她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赚钱让女儿出国。

正当她筹划着开始更大发展时,对面又开了一家规模比她“大超市”。由于各类货物的价格都低于该女患者所卖的货物,店主还雇了两位花枝招展的女服务员,相形之下,该女患者的小卖店冷清了许多,生意日淡。对此,该女患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心情烦躁,焦灼不安。逐渐变得痴痴呆呆,神神叨叨的。为了不让她去店铺再受刺激,家里人总是看着她,不让她去店铺。【案例分析】

有一次,该女患者趁家人不备,跑到店铺,站在店铺门口,手在空中边乱比划边喊着:“快来买呀,快来瞧,本店要什么,有什么。有巴黎香水,有卡秋莎狐皮领子,”“你们看我的店铺牌子,知道是谁给写的吗?告诉你们,这是我舅舅给我写的,他是咱们市的市长……”(夸大妄想)

该女患者开店以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对她的思想产生刺激和影响,而导致她后来产生虚幻的原因则是对门面百货商店的所作所为,在她的心理上受到了极大挫伤。她赚钱心切,而现实又使她赚不了钱,在这种心理刺激和打击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因此,她把外界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求,采用歪曲作用来保持其受挫的自尊心。(3)外射(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想法、态度转移到他人身上或外部世界,以免自己意识到。★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作用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外射就是这样一种掩盖自己过错的技巧,利用别人做“替罪羊”,而把自己的事实伪装起来,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又称投射作用。★比如说:一个男人总是讲他老婆爱他,并且坚信他说的是“真理”。然而,事实上,他自己可能早就先不爱他老婆了。他把自己无法认识到的本身过错外射在他老婆身上。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某贪官因受贿被批判,但他总是讲:“这年头哪个官的不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其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用功,而且考试善于作弊。★关系紧张的同学,彼此常会把敌意归咎于对方,认为“我对他确实不错,是他对我不怀好意”。

自恋性防御机制小结

★以上3种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而很少在心理健康成年人的意识清醒状态中出现。★这种防御机制对于应用者说来,似乎能够“改变”现实,使其不必面对现实,而获得心理舒服。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感觉和行为却是古怪的,他们是在“发癫”。★自恋性人格:他们常常否认、歪曲事实,将“过错”归因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④内射作用)、⑤认同作用、⑥退行作用、⑦幻想作用等;(2)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认同”是一种过程。一个人利用它来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比方:在孩童时候,他就从父母亲接受一些是非错对好坏等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认同作用★每个人在一生之中不断地收集周围人们的许多观念、欲望及观点。一个男人会以上司的政治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以他爱慕的朋友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或以他活动的团体之意见形成自己的主见;但他通常并不晓得这个内射同化的过程。★“认同”帮助我们在态度上模仿我们仰慕的人。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例如:一个男孩子模仿牛仔明星、球员或他的父亲时。一个女孩玩着洋娃娃时,其实她在模仿母亲照顾婴儿的方法。成年的女人常会模仿电影明星的穿着、发行、甚至推想的习惯。例如

★向强暴者认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或动物,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向失落者认同--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稍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认同”。例如

★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师,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

认同作用★认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认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认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

退行作用★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五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而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此为退行作用机制。★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想方设法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退行作用★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退行作用★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地把困难加重得愈发不可收拾。★假如一个人在小时侯,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现象,且一头痛就可不去上学,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试,手脚一麻父母就会特别照顾。到长大以后,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易退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而“产生”头痛、肚子痛等现象,以此逃避现实的困难。退行作用★譬如一个成年人,当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例如:有的学生考试或竞赛失败后,便卧床不起,不思茶饭。这时,其潜意识便退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因为那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用负任何责任。学生败北后卧床是一种婴幼儿行为,目的是逃避现实,解除痛苦。(3)幻想作用★这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可以说是一种部分的、且为思维上的退行现象。★例如,一个在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脱离苦境带来幸福……,这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幻想。★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仍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问题,就是毛病了。特别当他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时,就沦为病态了。

A-理想化作用★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绪陷阱,因为幻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理想化作用是幻想作用的表现之一。它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对父母理想化时,便树立了一种典范且确信自己同样伟大。他自傲而安全的感受到,他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他的母亲是最美丽动人的。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B-分裂样幻想★分裂样幻想--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分裂样幻想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分裂样幻想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

分裂样幻想★例如:有的女学生因为没有追求者而自卑,她可能会想象有一天碰到一位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他爱上了她。这是“灰姑娘”式的幻想。★例如:被人揍后,因为无力反抗,幻想痛打敌人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又如,有的男学生才貌均在人下,便常常独自幻想将来有一天成为知名人士,追求的女孩子络绎不绝。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小结★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青春期)中,在人格障碍和严重抑郁症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幻想(精神分裂样退缩,通过幻想的否认),疑病-退行自杀行为--内射(受虐,将攻击转向自己)。★此外,成瘾和有“性格障碍”的成人也常用。★对使用者来说,它能减轻或消除由于体验到亲密人际关系受到威胁而引起的焦虑。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⑻潜抑;⑼隔离;⑽转移;⑾反向形成;⑿抵消;⒀补偿;⒁合理化等。★对使用者来说,这些机制可以改变个体感情的体验或本能的表现,旁观者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奇怪,不可理解。(1)潜抑作用☆它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地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它阻止我们去面对一些深沉的感觉和观念,它过于痛苦、难以负担。☆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察觉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定。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所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作出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来。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却的情形性质不同。

潜抑作用☆与压抑作用也不一样,压抑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现象。

☆这种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比如说,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内容使我们觉得不愉快而不愿意回信时,往往会把回信这件事“忘掉”。

☆同其他心理防御机制一样,潜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潜抑。但被潜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例如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工作,但他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例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常会生病(如感冒发烧),这种病的原因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潜意识中逃避考试的欲望,因为生病可以请假缺考,又可免受批评,还可博取他人的同情。而这种动机学生并不意识到。

【案例】

【案例分析--顽固性的咳嗽】☆某女,40岁,从小到大都是在父亲的百般关爱下生活,嫁夫都以其父为楷模,婚后的几十年,依然享受着父亲的千般呵护。其父罹患肺癌后不到一月,发现自己也出现了轻微咳嗽的躯体疾病,反复体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该女把父亲生病的痛苦事情完全“潜抑”下来,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为何会出现无名咳嗽。虽然她把那件严重的应激事件暂时压抑到了潜意识中,排除在意识之外,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冲突和痛苦。但压抑并不等于消失,一有条件或机会被压抑的内容依旧会活跃起来,以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此时个体是难以觉察和意识到这一点的。

【案例】

【治疗措施】☆由于人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控制薄弱,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便会再现。通过催眠,她逐渐讲出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创伤事件,宣泄了相应的情感体验,顽固性的咳嗽症状消失。

(2)隔离作用☆这是指,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例:不说人死了,而说过去、仙逝或长眠等,因为避免了他对死亡的恐怖和对死亡的不安感。

☆神游、癔症性分离。☆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施治者要注意观察求治者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因为病人用隔离作用来处理的问题,多富有许多不适的感觉,而难为求治者所接受,这正是心理治疗的出发点。这种情况的发现,可以帮助施治者发现其问题所在,然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隔离作用☆例如,学生常用“去WC”来替代说“上厕所”,就是为了掩盖由厕所直接联想到肮脏而产生的不愉快感。又如,人们常用“我爸爸不在了”代替直接说“我爸爸死了”,目的也是为了避免“死了”引起的不愉快,有时甚至用“去见马克思了”、“谢世”、“升天”等愉快的情绪来掩饰和取代亲人死亡时的忧伤。

☆威廉(1977)提出,分离使自我改变内在状态,以至由冲突引发的痛苦好像是无关紧要的。分离实质上提供了一种摆脱不利情绪状态的能力。分离经历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情绪麻木、专注、想象、人格解体、非现实感、健忘症。这些形式呈现分离从轻到重的不同程度。(3)转移作用☆这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有一对姐妹,同时爱上同一位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结果姐姐与这位男子结了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后来姐姐不幸病故,这位男士便续弦其妹为妻。婚后妹妹虽对姐姐遗留下来的男孩子较好,可对那位女孩子却很凶,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她,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在心理咨询中才得知:因姐姐抢走男友,心里非常气愤,便不知不觉中把对姐姐的仇恨,都发泄到长得很像姐姐的女孩子身上去了。

转移作用☆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时候对其重要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亲)所表现的关系,转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与医生的普通医患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即为“移情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转移作用的一种。〖例如,有的学生看到中国足球队输给其他队时,满肚子的委曲、恼火情绪不能向足球队发泄,就拿酒瓶出气,狠狠地砸一通〗。例子:一个小孩害怕狗,可能是害怕他的父亲。孩子用对狗的害怕替代了对父亲的害怕。例子:虐猫、虐兔事件。【案例】

某女,22岁,大学本科毕业。因对视恐怖、烦躁、焦虑不安六个月为主诉来求治。

六个月前初次与男友会面时,自感动作、姿势不自然,以后逐渐出现不敢接触异性,尤其不敢与外人对视,总觉得通过眼神接触,人们都知道了她的内心世界,因此整日恐惧害怕,不想出门,不愿见人,不能坚持上班,内心非常痛苦,求医愿望强烈。

【案例分析】经多次心理咨询,她叙述了五岁时的一件事:一天,家人正在吃午饭,母亲的一位领导突然闯入说他母亲饶舌说闲话,调拨这位领导与其丈夫的关系,并在她家大吵大闹,乱砸家具。父母为此事也生了一场大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此事她已意识不到了,但潜意识中依然存在,并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刻下了“男女关系是不好的,会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的阴影。

到了22岁该谈朋友的年龄,她也面临着男女关系问题,于是幼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就再现出来了,恐惧的对象转换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男性身上,这也就是转移作用的结果。(4)反向作用

☆这是指,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人们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突所采用的防御手段。☆人有许多原始冲动和欲望,由于是自己及社会所不容忍和不许可的,故常被压抑或潜抑到的潜意识之中,不为自我所察觉。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但并未被改变或消除,仍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爆发。所以为防止这些冲动爆发出来,不得不加强防御。☆所谓反向作用:就是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反向作用:人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反向作用☆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比如说,有的人内心很凶,惟恐凶性发作不可收拾,于是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温和、慈善,即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有意识或无意识使用此种心理防御法。自己一无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现的那种人,如果有人暗示他可能是别的,他就会暴跳如雷,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伪君子”、“伪善者”。☆反向作用如果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分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耗费了许多精力,作出违反意愿的行为。

举例☆举例来说,当孩子作错事、惹麻烦时,亲生父母难免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否则就不会有父母打骂孩子的事情了。但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境。☆作继母的大多不会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子女,而继母面对孩子作错事、惹麻烦时则不然,她内心怕打骂孩子或表示厌恶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所以即使孩子行为确实需要管教或处罚,但她不敢,有时反而过分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孩子。这样一来,作继母的不但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来抑制自己的怒气和不快,而且要费更多的精力去表现自己“喜爱”孩子。☆这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孩子娇生惯养,有一天会变成问题儿童。更严重的是,小孩会体会到继母的内心是如何地恨他,而一点都不感谢她的“爱”。这种反向作用,在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常可见到。

举例☆“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反向过程。☆一个女子总爱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自己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强烈的憎恨。☆如儿童偷吃了母亲不让吃的东西,母亲回来后,就抢先告诉母亲她没有吃那个东西。☆例如强迫症患者反复检查煤气罐阀门有没有关好,可能是为了否认他要害人的冲动。☆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位异性同学有好感,但却在他或她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非常冷漠。☆例如,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怀有敌意的继母,往往特别溺爱孩子,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举例☆再如,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反向作用:个体为对抗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形成一种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反应。最典型的是强迫症的症状,患者所努力追求的清洁和次序感,是反抗他对肮脏和无序的本能要求。【案例】

一位3岁的男孩,自幼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胆小、怕事、情绪不稳。一日,母亲偶然发现孩子有拔头发的习惯,经正面批评教育未见改善。以后每当母亲发现他拔头发时,就给予严厉批评、责骂,甚至拳脚相加.该男孩很快意识到拔头发会引起母亲的反感,并且会受到惩罚。以后,每当他见到母亲时,就把两手放在背后,声称自己没有拔头发。实际上在没有家长在场时,他仍然不时地拔头发,难以克制。家长无耐,送来心理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

【案例分析】

该患儿出现反复拔头发的原因,可能与孩子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及个性特点有关。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分析,他见到了母亲,不拔头发,手放下来就行了,但为什么要将手藏在背后呢?这正说明他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拔头发的欲望和冲动,唯恐自己控制不住而受到惩罚,为了对抗这种行为,只好强制性地将手放在背后。这充分说明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过分,可能正表明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5)抵消作用☆这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丈夫在娱乐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迟,他也许会为妻子带回较贵重的礼物来抵消他的愧咎之情。

☆强迫症患者的反复洗手就是为了洗净自己内心的罪恶。☆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抵消作用☆比方说,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碰到了门、撞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总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抵消现象在临床上也常可观察到:有一位病人,因为曾经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得罪了人,以后他每说一句话,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就塌实多了。☆例如有的学生考试不理想就背后骂教师,以抵消做不出题目引起的不愉快。抵消作用☆抵消是个体用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使过去的想法、话语或行动不在出现的一个防御机制。它是两个时间上出现的强迫行为,第二个行为是对第一个行为的直接对抗,如强迫症的一些重复行为和仪式化动作:在路中间放置一块石头作为一种攻击别人的行动,然后又回过头来把石头搬走以对抗和消除对别人的攻击欲望。(6)补偿作用☆这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引起心理上产生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在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夺冠摘桂。☆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补偿作用也。

☆如失明的人常成为音乐家。举例☆曾有一位17岁男孩,近来突然拼命运动,外出必须戴上宽边太阳镜,叼上一支大号的雪茄,一开口便说有多少女孩子在追求他……,以各种方式想表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男人。经了解,发现他生长在一个充满女性化的家庭,有六个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平时就很担心敌不过那些“娘子军”,最近在学校里又被女生嘲笑他扭扭捏捏,像个姑娘。经过此次刺激后,他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企图用行动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富有阳刚之气的男人,于是出现了这种过分的补偿现象。☆可见,补偿作用可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举例☆补偿作用还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于心理健康。

☆例如,有些做父母的,在年轻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受到高等教育,就期望自己的子女学有成就,能受到高等教育,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例如,体质虚弱的学生通过顽强的锻炼而成为运动健将,或身有残疾的学生在学习上狠下苦功,成为学习上的尖子。(7)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合理化作用☆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在自己的一些思想、感觉和行为上,可能会发现错误时,个人可以利用合理化作用加以调整。合理化作用☆每个人都有某种自己的理想构想,它暗示着自己应该是怎么样。但理想总是不易达到的。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想以后,感到自己背叛了这种“认为应该遵行的方式”,而在潜意识上有原谅这个背叛的需要。于是,找到了堂皇的(但不诚实的)理由来原谅自己。☆假如他对自己失言侮辱朋友和熟人感到忧伤,他会称他是一个意外,若是他欺瞒应缴的所得税额,他会拼命宣称“每个人都这样做”来维护自己的“正直”。在这两个例子里,他都用上“合理化”的技巧。☆合理化与外射都是一种歪曲事实的方法。它作用得像个自卫的虚假律师。它使个人每天的谋生工作变得更容易。不过一个人如果用它用得太过分,就很可能有心理症状了。

合理化作用☆比如说,四岁的哥哥从两岁的妹妹手中抢走一粒糖果,还没等放在口中,妹妹就哭了起来,妈妈赶来追问究竟,妹妹一边哭一边伸手指着哥哥手中的糖果,妈妈责骂哥哥:“为什么抢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将此合理化,说:“我不是‘抢’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开,怕妹妹吃坏了牙齿。”

☆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未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作用☆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采取“吃不到葡萄是酸的”的做法,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例如,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父母打完孩子后找个合理的借口就是“打是亲,骂是爱”。鲁迅笔下的阿Q被人受辱被打后就说“儿子打老子”来把对方贬低为儿子也可得到精神上的胜利。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就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碍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来处理问题。有位病人,怀疑邻居故意与他为难,制造声响来骚扰他。于是强调邻居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但却时常批评他的邻居不讲道理、没良心、罪大恶极……当他“觉得”邻居在吵闹他时,马上凶狠狠地跑到别人家里,高声责骂,有时甚至动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认自己脾气暴躁,反而认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共处,完全合理。合理化作用

它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例如,有学生评不上三好生,就说三好生没意思。☆二是甜柠檬心理,即把已经接受了的不好的东西说成是好的。例如,有的学生成绩差就推崇“60分万岁”。这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⒂压抑作用、⒃利他作用、⒄升华作用、⒅幽默作用等。

(1)压抑作用

☆这是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位男子在马路上闲逛,遇到一位陌生的漂亮姑娘,一刹那间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念头,可是马上想到这样的念头是不好的,也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应赶快压抑、打消不应有的邪念,这就是压抑作用的表现。☆例如,青年学生看到中意的异性会产生莫明其妙的冲动、想入非非,但理智和修养会使他克制自己,或通过合理的途径追求。压抑作用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过分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本来无可非议、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本能地去压抑,以致无法自由行动,形成一种病态反应。☆一般说来,过分谨慎、严肃、呆板的强迫性性格异常者,就属于这种例子。☆所以,如何适当应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并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人格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内容。(2)升华作用

☆这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或欲望,是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受到责罚。因而必须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当某人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绘画、弹琴或雕塑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升华作用。

升华作用

☆升华是个健康而具有建设性的过程。每个人都用它。它代表一种批判方式,在任性的潜意识要求和环境的合法尺度间作批判。把那些可能是不道德的或违反伦理的强烈的潜意识欲念,利用升华作用而以较可接受的形式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换进不仅会容忍那表现原来欲望的伪装形式,甚至可能大大给与喝彩。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作与成就的需要☆有位保险公司的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时,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不会随便去放火,变成纵火犯。反而善于利用,当了一名火灾调查员,为公司服务,可以说是升华作用的典型。升华作用☆例如,某女子因身体发育有缺陷而努力学习,以卓越成绩赢得别人的尊崇☆例如,体育竞赛、辩论赛、演讲赛能把学生的进攻性转化为奋力拼搏的精神。(3)利他作用

☆这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所表现的行为又可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某人看到小孩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与之接近。假如她想办法去从事与一种工作,如去幼儿园做保育员,就可天天与小孩子在一起,照顾小孩,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又对孩子们有好处,可以说是利他作用的表现了。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雷锋)(4)幽默作用☆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

☆幽默也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度过难关,免除尴尬。它是一种成功的适应方法。幽默作用☆例如,当同学无意中数落矮个子时,矮个子学生风趣地说一声“矮有矮福”,便可一笑了之。总结☆每个人有意识或潜意识经常出现与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目的在于处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以减轻心理的挫折,求得内心的安宁,是自我的保护方法。虽然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很多,常重复,且同时发生很少单用。☆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