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纳撒尼尔·韦斯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家的先驱——评韦斯特的《伤心小姐》和《蝗灾之日》
【关键词】韦斯特;黑色幽默;异化;信仰危机;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6)02-0172-02
一、韦斯特其人其作
纳撒尼尔·韦斯特(1903~1940),这个名字在中国并非家喻户晓,他短暂的37年的生命使他只留给世人4部中长篇小说:《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伤心小姐》、《难圆发财梦》和《蝗灾之日》。细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韦斯特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经较熟练地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他用平静的笔调对主人公的苦难轻描淡写,用荒诞可笑的手法叙述人物可悲可悯的经历,让读者不知对他们的痛苦应报以大笑还是泪水。本文仅从韦斯特的两篇佳作《伤心小姐》和《蝗灾之日》入手,探讨作者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
《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第二部作品。1929年,一位报界朋友给韦斯特带来了几封读者来信。词不达意但却深切地表达出内心苦痛的来信深深地打动了韦斯特,成了他创作《伤心小姐》的灵感。这部小说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民内心世界的透彻而尖锐的分析。那时,美国正经历着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衰退,穷困潦倒的人民内心充满孤独、恐慌和沮丧,美国梦已成为噩梦。小说主人公“伤心小姐”是一位男士,因主持同名栏目而得此芳名。该栏目本是个玩笑,然而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在来信中诉说各自的尴尬和苦恼,想听取道德和精神上的忠告。伤心小姐想去拯救他们却无以为计,他想求助于“基督情结”却屡遭失败。最后,当他终于经历了一次宗教转变,准备去帮助一位难友时却被来者的手枪击中,成为玩笑的牺牲品,基督的殉教徒。
后来,韦斯特来到了好莱坞编写剧本。这项工作给了他丰厚的待遇,也让他见识到了好莱坞这个梦想工厂的种种虚伪。经过几年的努力,1939年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终于面世。它是一部以好莱坞为背景的表达幻灭愤怒的作品。它的中心象征是主人公托德·哈凯特所作的大型油画《洛杉矶在燃烧》。韦斯特通过他的眼光描写了好莱坞的寻梦生活,揭露了许多依赖于幻想,受虚假欺骗的人们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一旦他们的愤怒爆发,那将如蝗灾一般可怕。
韦斯特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用幽默的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讽刺了文艺和宗教的虚伪,揭穿了美国梦的自欺欺人。这些正是韦斯特作品的三大“黑色”主题。幽默手法和“黑色”内涵的结合使韦斯特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
众所周知,幽默与悲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却能把这两者交叉并列,产生特殊的情感效果。1972年马修·温斯顿在他的著作《黑色幽默,幽默之脉》中提到,在戏剧和小说中,黑色幽默是既恐怖又滑稽的语调,这两种极端的结合使人们极感不安,不知如何反应。换句话说,黑色幽默运用幽默的笔调去表达沉重的、悲愤的、苦难的,甚至是荒谬的、变态的主题。纵观韦斯特的作品,其中不乏极好的例子。
伤心小姐曾收到一封署名“绝望者”的来信。这位16岁的少女在信中哭诉,“没有男朋友肯带我出去,因为我生下来就没有鼻子———虽说我是个舞蹈能手,身段很好,我父亲还给我买漂亮的衣服。”对一个小姑娘来说,生来就没鼻子是万分痛苦的,但当我们想象出一张“中央有个大洞”的脸时,又觉得这张脸实在怪异得可笑。读完之后,读者不知是眼泪还是大笑才是对她的痛苦的合适反应。
泰瑞·海勒在他的文章《论黑色幽默的技巧》中曾把幽默与恐惧的并置比喻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幽默和恐惧的份额随两条交叉的对角线而变化。在线交叉的地方,两者份额一样,读者仿佛被悬置于两个极端之间。另一种情况就是当两条交叉线分开得越来越远时就出现了一种极端的强化。在韦斯特的《蝗灾之日》中就有笑声如何反过来加强恐惧的例子,那就是哈里的葬礼。哈里·格林纳作了40年的杂耍演员,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自产自销光滑剂。他的一生是悲惨的,而他的葬礼却被导演成了一幕闹剧。哈里躺在棺材里,“他的嘴唇和两腮涂了口红和胭脂,他看起来像是个白人扮演黑人的滑稽剧团的问话者。”追悼仪式开始后,一台电子琴开始演奏巴赫一首赞美诗的录音:“来吧,耶稣,我们的救世主!”但是,压根没人听这首曲子,大家都“好像忙于自己的心事”。“巴赫客气地对耶稣唱小夜曲并非为了他们。”当低音部增强并压过了最高音部时,哈里的好友津戈爸爸居然“快乐地露齿笑了”,津戈妈妈只好“用她的肥手拍拍他的脑后,叫他保持安静”。最后,葬礼的主持人约翰逊太太请大家最后一次瞻仰格林纳先生的遗容时,居然没有人站起来,她觉得这是对她“个人的一种侮辱”,只好指名道姓地狂叫道:“必须马上就来看。”哈里演了一辈子的小丑,绝对料想不到在自己的葬礼上,他仍然是一场丑剧的主角。他令人可怜的一生却在读者的笑声中划上了句号。
三、黑色主题的论述
“黑色幽默”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和批评家布莱顿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西方评论家也称其为“绞刑架下的幽默”。“1975年版的《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表达现代社会的荒谬、麻木和残酷的荒诞或病态幽默。”黑色幽默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从黑色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是幽默的手法与“黑色”的内涵的结合。黑色幽默作家们用幽默的手法来揭露和反讽丑恶阴暗、荒诞可笑的人生、社会、宇宙及由此而来的人们的荒诞、病态的境地。社会机制、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艺术、情感等各类严肃主题都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韦斯特在其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揭露了人的异化现象,嘲讽了艺术和宗教,更摧毁了美国传统的价值系统。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分析了劳动的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金钱转化为资本,工人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人的麻木和异化是韦斯特小说的一大主题。
伤心小姐有一位玩世不恭的上司叫施拉克,他在小说中被称为“木头人儿”(deadpan),因为不管他“嘴里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手势如何变化多端,他的脸总是毫无表情。他这是使用电影里喜剧演员的惯技———所谓木头人儿。”不仅如此,他对任何人的苦难都无动于衷,仿佛别人也都是机器。《蝗灾之日》中的哈里已完全沦为了一台机器。他在好莱坞摸爬滚打了40年,却连一个配角也捞不到。一直沉湎于明星梦的他,时刻梦想着登上自己的舞台。只要一推销,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木偶一样不停地表演。有一天,他来到何默家推销,从按门铃开始,他就不停地卖弄他的演技。他“让他的圆顶帽在手臂上滚动,…帽子掉在地板上。他弯腰拾了起来,然后猛地站直,好像他被人踢了一下,然后可怜地擦擦屁股似的。”“忽然间,像个发条给开得过紧的机械玩具,他肚子里有什么东西绷断了。他开始表演他全套的旋转技巧。这纯粹是肌肉的运动,像个麻痹症病人的舞蹈。他跳快舞步,把帽子弄歪,假装他被人踢了、骗了,然后和自己握手。”就这样他一直演到心脏病发作才在沙发上瘫了下来。这个可怜的老杂耍演员的可笑的丑剧表演终于凄惨地落了幕。除了哈里以外,何默,一个过了40年千篇一律的生活,长期处于性饥渴状态的老单身汉就像一台庞大而生锈的机器。其中一个零件———他的双手已失去了控制。当他第一次遇见哈里的女儿费艾时,他努力去压抑自己被唤醒的性欲,但“他那双手又给他添麻烦了。他在桌子边上擦擦手止痒,但一摩擦却更痒了。他在背后握着手,擦伤更难以忍受。手变得又热又肿。”、“当与费艾握手道别时,他的手把她抓得紧紧的,怎么也不肯放。”费艾走后,他的手“颤抖、痉挛,他将它们握在一起。它们的手指一摸一样,像盆景中的树枝缠结在一起。他把手指抽开并坐在手上。”他被压抑的性欲,愤怒和暴力就这样可笑地用他的手这一意象表现了出来。
韦斯特小说中描写的异化现象虽然没有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么具有震撼力,甚至带有更多的喜剧色彩,但它同样尖锐地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遭践踏的社会现实。
19世纪20年代末,生产过剩和贫富分化的激化终于引发了经济危机。工业生产降半,“到1933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乞丐随处可见,很多人因破产而自杀。美国梦变成空头支票。受着空虚、恐慌、沮丧折磨的美国人急切寻求刺激以分散注意力。因此,大量夸张庸俗的报刊书籍,低级趣味的电影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心理和感官需求。神圣的宗教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韦斯特洞悉这一切,他用犀利的笔锋,幽默荒诞的手法对文艺和宗教极尽嘲弄。
《伤心小姐》要揭露的是人的信仰危机。施拉克代表着没有任何信仰的一类人。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基督,在他看来,基督就是玩笑布道还可以用来勾引女人。他称教会为“牙医基督第一教会”,并开创了新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鬈毛狐狸”。他深知读者的需要,所以让伤心小姐虚构出各种关于基督的梦想去麻醉读者,从而增加报纸的销量,因此,基督成了他获利的工具。正因为如此,伤心小姐那些虚构着基督的梦想的回信让许多读者激动不已,奉为神旨。因为当人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生活在痛苦中时,只好用梦想来与痛苦作战,而伤心小姐的回信恰恰使他们仿佛感受到了基督的神奇力量和自己被拯救的希望。当然,也有例外,道依尔太太给伤心小姐的来信却是为了寻找偷情的对象,她寄来的廉价的信纸“具有肉体的浓艳色彩”。与善于设置骗局的施拉克不同,伤心小姐无法容忍自己成为骗局中的一员。他无法对那些苦难坐视不理,更无法拿神圣的基督开玩笑。他想皈依上帝,成为一名圣徒,去解救那些难友。然而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梦幻世界,他都屡遭挫折,只能是基督的滑稽模仿者。最荒诞可笑的是,当他最终有了一次宗教感受,感觉与上帝合而为一时,他却莫名其妙地成了难友的枪下冤魂。小说中,伤心小姐曾自问:“这套基督玩意儿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实,在那个金钱至上,苦闷彷徨的年代,基督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韦斯特的小说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就是他从“局外人”的角度,运用幽默的手法,戳穿了美国梦的自欺欺人。梦在中国人看来是现实的反义词,是不真实的。但美国梦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意味着美梦成真。在这片“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1910年前后开始,好莱坞就吸引了无数作着发财梦和明星梦的人们来到加利福尼亚,可是他们却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因为他们不仅捞不到出演的角色,甚至连温饱和性命都成问题。就像老哈里,他一辈子只能在推销光滑剂时强迫别人做自己的观众,哪怕受到别人的辱骂和嘲笑,他也要一直“演出”到生命结束。小说中,影片《滑铁卢》的拍摄现场发生了布景坍塌,“有个步兵断了一条腿,其他的人只受了轻伤和微伤。他们对自己受伤感到非常高兴。他们断定能得到几天额外加给的薪金。那个断腿的士兵认为他可以获得500多美元。”以500多美元的价格卖了自己的一条腿,这本是令人万分痛心的遭遇,可它却让那名士兵像捡了大便宜似的高兴,好莱坞迷梦对人的残害就更触目惊心了。可是,还是有很多的人沉湎在梦中不愿醒来,一直到小说最后,费艾仍然做着女明星梦。对此,韦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沉溺于这一大众迷梦的严重后果。当低级庸俗的电影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日益乏味的生活使他们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时,幻想破灭后的愤怒和绝望最终必将燃起他们的复仇之火,泯灭他们的人性。在哈里的葬礼上,很多围观的人“用一种刻毒的、恶意而厌烦的表情”盯着别人。“他们来看哈里安葬,希望发生某种戏剧性事件似的,至少希望吊丧的人中有一个从教堂里给带出来时,歇斯底里地痛哭。”所以,在小说的末尾,当广场上出现骚乱时,他们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用可怕的暴力来发泄愤怒。韦斯特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解构了美国梦,他让读者知道了沉溺于虚伪的美国梦是如何的荒诞可笑,同时又用滑稽幽默的手法来反讽美国梦的自欺欺人。
四、结语
幽默的手法和“黑色”的内涵的结合使韦斯特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黑色幽默手法还不算很完善,他对“黑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民航客舱用清洁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正钛酸丁酯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橡胶囊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校正电容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标准型渗压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柏木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松锈剂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械防护板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制刀具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机玻璃气泡棒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老年便秘个案护理查房
- 社会调查开题报告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消防课件-新能源汽车扑救
- (2024年更新)国家慢性疾病编码新目录
- 治疗室物品分类摆放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 兽医屠宰卫生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415题)
- 商务预算员培训课件
- 物业合同增加人员补充协议书(2篇)
- 房屋中介公司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